学会做三种父母 宝贝与你亲密无间

09-30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会做三种父母 宝贝与你亲密无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常听见很多年轻的母亲抱怨宝宝和自己不亲,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是寸步也不能离。那么,宝宝和妈妈不亲的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这样的隔辈亲人来带的,另外还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孩子由专职保姆来看护,而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下班以后和周末时间,这样短时间的接触促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一种疏离感,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和父母“不亲”。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告诫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不能因为工作等问题而忽视亲子教育,要学会做以下“三种父母”。

1.学会做爱“教”的父母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在于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却因为工作、应酬等关系,对亲子教育无暇顾及,或者只是单纯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交付给早教机构,或者干脆将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这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孩子和自己的疏离。众所周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拥有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打造孩子完美的人格,使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这其中包括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会做爱“玩”的父母

早教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播知识与方法的单向度的传授方式,更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对话的、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一定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疏离感。现在很多的早教产品中,都有需要父母孩子一起来互动的设计,例如《布奇乐乐园》中的综合读本和益智游戏书,以及欢乐DVD中的亲子游戏等,这些小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乐趣,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和自己一样喜欢做游戏,还可以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保持亲密感,培养孩子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宝宝可以体验到和父母一起学习的快乐,体会到父母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和父母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早教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宝宝的年龄,所呈现的内容是否多样化。之所以要求“适龄化”,是因为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智力水平,这样才会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足够的挑战所带来的乐趣,才会有兴趣和父母一起学习。多样化的内容则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乐趣。

3.学会做爱“听”的父母

好的亲子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亲子之间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会向父母说,而不是面对父母的询问采取“关门”主义。这要求家长学会倾听,做“听话”的父母。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一般的家庭都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往往是父母在说,在告诉孩子什么什么事该怎么怎么做。但当家长在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真的听进去了?这种交流是不是真的有效?事实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说教不仅不能起到正确引导孩子的作用,反而会令孩子对父母产生反感。因此,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充分尊重。采取正确有效的手段,促进孩子和自己的交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关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更多的是取决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比如一个爱抚温和的眼神,一句亲切柔和的话语,都可以促使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幼儿人格、性情的发展完善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家长们再为宝宝选择一套适合家庭亲子阅读的书籍,有着对“亲子互动”专业的指导,以及家长们对宝宝的爱,相信每个母亲都可以成为宝宝面前独一无二的“红人”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犯三种错会让孩子变笨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孩子变笨三大原因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3、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妈妈心存童趣与宝贝亲密互动


爱不能只是藏在心里、只存在于父母亲主观的认知上,而是要让孩子们感觉、体会得到,即使只是一个拥抱、一次轻抚,都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到快乐。

在经济环境发达及教育水准的普及之下,当今的儿童必然是父母亲生活的重心,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然而面对这种衣食无缺的日子,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感到快乐,曾有相关儿童机构提供的儿童快乐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很多城市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感觉不快乐!专家指出,除了自幼父母期待过高外、有些小孩从两岁开始即有一堆学不完的事等原因外,亲子相处时间和互动过少,更是导致孩子郁抑寡欢的家庭生活共同问题。

大人要心存童趣

现代妈妈习于走出厨房,在工作、事业上展露头角,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很难做个全职母亲;而现代爸爸在经济不景气声浪中,又面了失业、工作、升迁等各种压力,很难做个称职父亲;再加上近代思潮要求个体及早立自主,睡自己的床、拥有自己的房间,有些宝宝从零岁起就独自一张床,更使得孩子们欠缺与亲人间的亲密接触,这在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一项缺憾。

有专家指出,亲子间爱的接触,对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好处,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爱不能只是藏在心里、只存在于父母亲主观的认知上,而是要让孩子们感觉、体会得到,即使只是一个拥抱、一次轻抚,都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到快乐。

而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养成亲子间甜蜜的互动,日后的接触就不会觉得别扭。简文仁组长说,对于繁忙的现代妈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易做的亲子操来增进与孩子间的互动。他强调,亲子操无一定形式,要看个人体能、孩子年龄大小,只要心存童趣,家长在孩子的眼里不只是父母,更是他的朋友,好朋友玩在一起,当然如意就好。

简易4招亲子乐淘淘

为倡导亲子互动关系,提供以下四例亲子操,供父母亲参考:

1.妈妈累,我可以背着你

猜拳输了,背对方走10公尺。当然,在父母赢的情况下,只能施加适当的重量,陪他走10公尺!

2.妈妈重,我可以推动你

玩相扑:双脚站稳,让孩子试着推动妳。父母跟小孩互相被推动、被推倒,更能添加游乐的趣味!

3.妈妈高,我可以跳更高

抱住孩子的腋下,让孩子低蹲起跳,再顺势举高,配合着节奏,让孩子感受身体的运动。

4.妈妈躲,我可以抓住妳

找一固定物,爸爸最好让孩子来抓妈,在左右躲闪挡人,训练孩子的反应。

亲子操强调的是肢体亲密自然的接触,及亲子好朋友般的相处,一颗童心与玩兴是最基本的条件。在今日赞美家庭可贵的时代里,父母亲不妨共同思考一下,平时利用短暂时间与孩子做做亲子操,不要总是在特殊日子里如妇幼节,才想起亲近宝宝的重要性,而是应该让每天都是“妇幼节”,也是“父幼节”,深信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一定更快乐,人格也一定更加健全。

育儿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二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师领悟了育儿的真谛,再游刃于育儿的技巧,周到于育儿的事物,就成为“育儿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育儿的指路明灯。

尽管前述的三种境界有高下之分,但却不能完全割裂,因为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事,又有术,更有道。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育儿之道不能等,宝宝天天都在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培养孩子决无可能返工重来,家长必须闻鸡起舞,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同样,育儿之术也不能仅仅专攻,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家长育儿的专家,必须全面关注宝宝的体格、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可失之偏颇。吃喝拉撒、游戏交流、健康保护、情绪行为……必须面面俱到,全都管起来。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谙其道。多年来尽管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管我们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尽管我们通过跟踪指导10000多个家庭科学育儿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敢冒然自称育儿大师,而只是家长在育儿大师路上取经得道的铺路石。

育儿责任之重,学问之深,事业之大,需有千百万专家学者和热心家长共同支撑,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让小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的成长;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追求——为这个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会做父母:孩子要这样爱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首先,父母得爱自己

不爱自己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活错了,世道和他人亏欠自己,自己有一大堆理想债没收回来。孩子,就是用来还债的。你想,这孩子多可怜,一生下来就拿着欠条,怪不得要大哭一场。

你得接受平凡

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一个世代,只有几个天才。不爱自己的人,多半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这其实对自己要求太高,人生在世,活的年纪越大,越明白“自食其力”、“不给人添麻烦”,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得自我净化

你普通,为何接受不了孩子普通?你偷懒,为何容不得孩子一点疲倦?你为何不停纠正他,让他连睡眠都不足?让他永远以为自己是失败者?

因为,你的父母就是这么对你的,人生好比一条河流,你的上流污染了,你也受影响,为了让你的下游重归清澈,你得有自净能力,你仍然按照受伤害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孩子,他也得跟你一样受伤。

错误的方法不会因为重复多次就变成正确,从十米高的地方往下摔鸡蛋,每次都会破的。任何孩子受虐待,都不会开心。

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你和你丈夫(妻子)的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你这是单方面强加给孩子负罪感:我爸(妈)为我牺牲太多了!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放弃的,不是孩子剥夺的。

越有自己追求的人,越不粘孩子。

讲道理

凡事有概率。是人,都得遵守基本规律,比如,三高对身体不好。

知道这两点,烦恼扫光光。不讲道理的人,最爱说这句:我不一样!我家的孩子不一样!这形成封闭小宇宙,别说观念与方法的进步,连原子弹也炸不开,只有无穷尽的焦虑与伤害了。

“孩子还是不要打得这么狠吧?”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孩子数学老不及格就不指望他当数学家了。”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你的孩子是一样的,不过你这个家长是不一样的神经病。

“冷漠”一点

别太热情,别太粘。好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连欣赏自己身体的私密空间都没有,他只会讨厌在他身边游荡的你,即使你满心以为自己是他的知己。

父母这习惯也得从小做起,那些太“热情”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没学会放手:他们替孩子解决一切烦恼、扫除一切障碍,建立了紧密的寄生与宿主关系。父母是没长大的孩子,孩子也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组成的“长不大二人组”,互相折磨、互相消耗、互相牵制。外来入侵者(不同观念的他人、女婿、儿媳),全是潜在的敌人,必须制服或消灭。

爱孩子,在今天,表面上人人会,不就给点礼物,放纵吃一顿,实际上并不容易,关键在父母得当个正常人。

真那么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就给他独立、给他自由,让他掌控自己的命运,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给他多留点财产,都是最实在的爱。

要做三种父母增进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要做三种父母增进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常常听见很多年轻的父母抱怨宝宝和自己不亲,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是寸步也不能离。那么,宝宝和父母不亲的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呢?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告诫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不能因为工作等问题而忽视亲子教育,要学会做以下“三种父母”。

1.学会做会“玩”的父母

早教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播知识与方法的单向度的传授方式,更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对话的、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一定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疏离感。亲子互动时所做的活动可以依照每个家庭的特色,以及家长观察宝宝的喜爱活动后决定,如果宝宝爱看电视,那么一些需要父母孩子一起来互动的早教节目,就最适合你们家的宝宝了。例如嘉顿儿童饼干联合嘉佳卡通卫视推出全新亲子互动栏目《嘉顿儿童饼干亲子乐园》,该栏目专程邀请了台湾的儿童节目制作总监亲身为其打造,从亲子互动角度出发去设计内容,包括了“亲子律动操”和“亲子互动游戏”这些亲子互动栏目,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还能引导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宝宝可以体验到和父母一起“玩”的快乐,体会到父母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和父母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不用带宝宝去上“早教班”,在家花很短的时间也能对宝宝进行有趣的早教,同时也是一种轻松有趣的亲子育儿方式。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早教节目是否适合自己宝宝的年龄,所呈现的内容是否多样化。之所以要求“适龄化”,是因为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智力水平,这样才会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足够的挑战所带来的乐趣,才会有兴趣和父母一起学习。多样化的内容则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乐趣。

2.学会做会“教”的父母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在于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却因为工作、应酬等关系,对亲子教育无暇顾及,或者只是单纯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交付给早教机构,或者干脆将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这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孩子和自己的疏离。众所周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拥有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打造孩子完美的人格,使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这其中包括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3.学会做会“听”的父母

好的亲子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亲子之间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会向父母说,而不是面对父母的询问采取“关门”主义。这要求家长学会倾听,做“听话”的父母。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一般的家庭都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往往是父母在说,在告诉孩子什么什么事该怎么怎么做。但当家长在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真的听进去了?这种交流是不是真的有效?事实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说教不仅不能起到正确引导孩子的作用,反而会令孩子对父母产生反感。因此,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充分尊重。采取正确有效的手段,促进孩子和自己的交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关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更多的是取决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比如一个爱抚温和的眼神,一句亲切柔和的话语,都可以促使和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幼儿人格、性情的发展完善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家长们再为宝宝选择一套适合家庭亲子阅读的书籍,有着对“亲子互动”专业的指导,以及家长们对宝宝的爱,相信每位父母都可以成为宝宝面前独一无二的“红人”的。

相信《学会做三种父母 宝贝与你亲密无间》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会看病小学语文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