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

10-01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如今,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变化,矛盾与挫折,传统与现代交织,“房奴”、“卡奴”早已不算新鲜事,而“孩奴”一词目前已悄然上位,要不要做“孩奴”,最近在国内引起热议。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去年底电视剧《蜗居》在国内引起热映,其中上述台词概括了现代“孩奴”的生存现象。

而今越来越多的八0后夫妇呼吁,“孩奴”是一个挑战性的活。许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但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瞄准了高消费,出手特别大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记者今天连续走访了梅城几家超市和婴幼儿专卖店了解到,现在八O后的家长们越来越舍得给孩子花钱,也催生了一批幼儿用品商店。消息人士透露,越是进口昂贵的商品,卖的越好。而有些夫妇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专程前往港澳甚至海外分批抢购原装进口商品,有的家长痛下血本一年为孩子花钱最高达三、四万元人民币,最少的也要一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对于人均月收入仅一千元人民币左右的梅城市民来说,确实是一个负担。

据网易去年十二月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年轻家长们感到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而养育费用水涨船高是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还有网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

眼下,中国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持续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二十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比例只占到不到百分之五,但当前竟然增长了三倍,其中大都市的现状更为严峻。

有心理专家指出,现代社会中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工作竞争加剧,增大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许多八O后因此而推迟婚育年龄,并错过了最佳生育时期。同时“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家住广州的小洁从澳洲一大学毕业回国后在一外资企业上班。新年伊始,她与在南方航空公司的男友完婚。然而小洁最近患上了“孩奴”恐惧症。一听到孩子嬉戏的声音,她就头晕。她觉得生了孩子会丢掉工作,会引起离婚,担心孩子将来啃老。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是困扰现在八0后夫妇的一大问题。不过,也有不少夫妇并不惧怕做“孩奴”。

来自茂名的小唐嫁到梅州后,如今和老公一起在梅州创业奋斗了两年。去年她刚添了一个儿子。她认为,“孩奴恐惧症”在梅州不算严重。“有许多朋友陆续走向婚姻,第一心愿就是希望有孩子。”小唐觉得,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有当“丁克”一族的念头,但在客家山区,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浓厚,家族的压力会让他们放弃这样的想法。

面对“孩奴恐惧症”偷袭八0后,有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理性。多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

有专家呼吁,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或许是一个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回报的理性选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近八成智障儿家长心理需减压


5月18日为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13日,德州市智协举办“天使快乐营”、“家长论坛”等系列活动,记者了解到,近八成智障孩子家长需要心理减压。

13日上午,德州市智协在德城区特教中心举办“天使快乐营”、“家长论坛”等系列活动。“一想到孩子今后的生活,就经常感到焦虑。”活动现场,家长赵女士说,由于孩子智障,普通的家庭教育方式经常无法奏效,自己也感到无所适从。

孟女士的儿子小庆今年18岁,1岁左右被诊断为“唐氏综合症”,目前就读于德城区特教中心,自8岁来到学校在这里整整待了10年。“学校以孩子智力进行班级划分,他的智力仍处于下游。”孟女士说,小庆属于严重智障儿童,喜欢玩火,她曾因孩子三次搬家,10年间孩子四次烧毁房子,最严重的一次将平房的屋顶烧透。小庆24小时身边不能离人,只要半夜醒来就会往外跑。让她欣慰的是,来学校的10年间孩子学会了40多个字。“最初的10年最难熬,心理压力大到想自杀。”孟女士说。

“因为觉得自卑,我从来不带儿子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吃完晚饭也不敢带儿子上街散步,就怕别人发现他智力有障碍,会指指点点。”家长张先生道出了一连串的担忧,“我们担心的是,孩子18岁以后,不能在学校了怎么办?工作怎么办?我们老了孩子该怎么办?”

“在关注智障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实际上,他们是陪伴智障儿童时间最长的人,承受着一般家庭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德州市智协主席李俊荣称,德州市共有智力残疾17500人,占全市残疾人数5.36%,近八成智障孩子家长需要心理减压。她建议学校、社区等应建一些家长互助组织及心理疏导机构,帮助这类特殊家长心理减压。

专家:做“孩奴”不如做“孩农”


“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花销成家庭开支“大头”

林泉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丈夫在一家单位开车,孩子今年才4岁,在小区幼儿园上学。每个月,林泉和丈夫的全部收入总有一半以上花在孩子的身上。林泉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共计3000余元。“除去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几百元的开销,还得让他学点什么呀,还有玩具啊、衣服啊,都得买好一点的……”林泉说,儿子现在在学滚轴滑冰、绘画;孩子最喜欢玩玩具车,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添新玩具;孩子长得快,衣服也得买,还有零食什么的。林泉说,凡是给儿子买的东西,都会尽量挑最好的,他们不希望孩子在生活方面低人一等。就这样,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每个月都会超过1500元。

本来月入就有限,孩子的花销高了,林泉和丈夫平时过得特别节俭:中午吃的饭是前晚的剩菜饭,有了孩子后,两人平时很少买衣服。只有这样,每个月才能有点节余,而存下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读书。

今年30岁的林泉曾经看到过报道,说是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要花费40多万元,想到这里,自己只有将一切美好的购物设想一一打消,埋头为孩子打拼。

七成家长愿为孩子“牺牲”

记者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7个家庭将月收入的一半花在孩子身上;60名家长表示,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是值得的;75名家长表示,孩子左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回访中,该校学生家长表示,他们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害怕工作不稳定,害怕收入减少,因为收入减少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打折扣。

孩子就读于中学的甘女士自嘲称,孩子上学七年以来,自己就没有再去过电影院了,也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甚至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首流行歌曲。每天,她蓬头垢面地围着孩子打转,送孩子去培优、跳舞,在等待的过程中,则匆匆地去买菜,盘算着下一顿让孩子吃什么。

“孩奴”称谓有人认同有人烦

对于“孩奴”这样的称谓,不少家长并不抗拒,他们坦言,确实有这样的意味,但他们同时表示,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爱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将来孩子会用成绩回报。一名家长说:“父母为子女全身心付出投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采访中,也有家长不赞同“孩奴”的说法。在电力公司工作的程工程师说,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为他牺牲太多,高考期间,父母忙得不着家。现在想起来,他很感激父母,因为父母的不包办、不牺牲,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练就各种本领,一步步从小村庄拼到了大都市。

如今,程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他无疑是爱的,但他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孩奴”。他会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但不会因为孩子的额外需求,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做作业时,我在一旁伺待着,他肯定会瞧不起我;但如果这时我去看我的书或球赛,他也许会觉得我有追求。”

受访的小学生都不喜欢“孩奴”这一称谓,在他们看来,不希望父母为了他们沦为“奴”。就读于东湖中学的曹同学说,如果父母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甚至是娱乐活动,会让他更有压力。

专家:做“孩奴”不如做“孩农”

武汉大学心理特聘教授尹邓安,多年来研究家庭教育。他称,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一个孩子,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了孩子的身上,给予孩子过多关爱,凡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尹邓安说,现在的“孩奴”队伍有扩大的趋势。

“做父母的要有一定的牺牲,但必须掌握好度。”尹邓安说,当父母沦为“孩奴”,就会过得非常辛苦,凡事包办代替,这样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会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反而缺乏竞争力。此外,家长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当“孩奴”不如当“孩农”,尹邓安说,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试想,农民一整天围着农作物,不停地浇灌施肥,农作物能长得好吗?

“孩奴”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


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育儿花费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罩在了已届生育年龄的80后身上,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正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家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了辩论区来讨论“孩奴”问题,参加投票和辩论的已有37000多名网友,目前反方占绝对优势,主张不要孩子的有23000多人,主张要孩子的只有13000多人。很多网友留言说:“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忒没社会责任感。”“自己觉得负担不了那么重的责任,给不了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经济实力充足的生活,所以不要孩子。”“成本太高生活太累。”“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连心理安慰也没有一丝,也误了孩子。”

这场网上辩论其实也正是很多80后真实心态的反映,因不愿当“孩奴”而自愿丁克以及因为错过最佳生育机会等原因“被丁克”的80后正在递增。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妇女平均的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在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总数不到1.5个,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孩奴,到底当还是不当?这真成了一个问题,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撰文发帖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孩奴”的诞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他们“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出发并不断膨胀,为了孩子爆发出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他们因为对孩子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而心理专家则针对80后的“孩奴恐惧症”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其实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为“孩奴”这个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孩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生下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桂英则表示,对于在是否生育问题上有犹豫的夫妻而言,他们会有顾虑:如果生,那就会好好养。正因为一定要好好养,所以才会有顾虑,怕让下一代受苦。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得靠政府。由政府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服务。

儿童节调查:八成孩子过节希望父母陪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样的节日礼物?您会陪孩子过节吗?近日,本报在多所小学开展“儿童节,你快乐吗”随机调查,共发出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卷100份。本次调查共10个题目,涉及到孩子们的平日状态、对节日的感觉、过节的方式、节日快乐感评价等。结果显示,8成孩子表示有“节日快乐感”,2成孩子表示“无快乐感”,“过多的家庭作业”是影响快乐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8成孩子希望儿童节有父母陪伴。学校活动热衷度有限

调查显示,94%的孩子对六一儿童节表示“期待”,其中:29%表示“强烈期待”、65%表示“期待每天都快乐不只是儿童节”。只有6%的孩子表示“无所谓”,没有孩子对儿童节表示“不期待”、“厌恶”。对于儿童节最想过的方式,选择“和伙伴一起玩”的孩子比例最高占44%,其他依次是“参加学校活动”、“一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等。

记者调查发现,儿童节前后不少孩子被各种活动所累。“我这一周要准备三个活动,一个是学校里的演讲活动,一个是区里组织的汇演,还有一个是辅导班组织的舞蹈汇演。大约从周五就开始忙,一直忙到下周一,只有周日下午会有自己的时间。”市北区上三年级的露露(化名)告诉记者,她其实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时间都被学校和家长安排好了。

某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梅告诉记者,其实儿童节没有固定的庆祝方式,传统的展演活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但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现在过节方式也已多元化了,比如说,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过节方式之一,而且多元化的过节方式带给孩子的好处更多。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提升孩子以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及阳光健康的心态。

八成孩子望父母陪伴

你希望儿童节爸爸妈妈陪你过吗?调查显示,76%的孩子表示“强烈希望”,2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4%的孩子表示“不希望”。对儿童节最希望收到的礼物,24%的孩子表示想要“文具、书籍或者影碟”,19%的孩子表示“可以不要礼物,期待每天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班少些”。

“我爸爸工作太忙了,平时都是妈妈陪我,儿童节我最希望爸爸妈妈一起陪我过节。”调查中,家住宁国路的遥遥告诉记者她儿童节的心愿。但像遥遥这样的心愿对不少职场中的“爸妈”很难做到,尤其是男性。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小学生家长,有家长表示6月1日当天晚上有应酬,不能保证下班后按时回家陪孩子。

某家庭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王茹表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孩子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父母的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现在有一些情况是,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抽不出陪伴的时间,还有些父母特别是父亲为了减少家庭责任而主动逃避,这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功课多影响快乐感

调查显示,81%的孩子表示“儿童节有快乐感”,19%的孩子表示“一般”、“没快乐感”,没有孩子选择“厌恶过六一”。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节日的快乐感,“过多的家庭作业”、“节日过后仍要面对无休止的考试”、“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排在前列。

调查中,一名四年级孩子告诉记者,她不喜欢儿童节和妈妈一起过,因为妈妈天天让她写作业上辅导班。两天周末有一天半的时间在上辅导班,她共有数学、英语、舞蹈、钢琴四个班,一天下来挺累的。

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启辉表示,现在社会有竞争的压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认为孩子学了特长总比没学强。不过,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报班前没有做好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带上强加的意味,孩子因为不喜欢表现出消极抵抗。父母想让孩子学东西可以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引导刺激孩子学习的主动愿望,这是最理想的。

想通过好成绩获认可

调查还涉及到孩子们日常心理状态。让你感到最开心的事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占比57%。让你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28%的孩子会因为“被老师家长批评”不开心,还有17%的孩子因为“被人误解”、16%的孩子因为“作业和补习班太多”、12%的孩子因为“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感到不开心。

家长王凯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孩子成绩考好了他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考不好愿望就会被推迟,孩子为了实现愿望学习起来也挺有劲儿。

王国梅表示,孩子有一种被认可被承认被关注的天性,很多家庭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绩,在孩子的心里,也存在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换得父母的爱,为了不失去这种爱,只能好好学习不然就会感到不安。“我们不能把评价和肯定孩子的方式过多地集中在一种取向上,这会把孩子教育得非常功利,难以获得健全的人格。”王国梅认为,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元化的评价孩子,才会让孩子全面发展,以后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未来的人生。

让孩子做回孩子

“从一个月前,孩子就嚷嚷着什么时候过儿童节,我很奇怪今年孩子怎么这么期待?”从事心理教育的刘启辉近期和上三年级的孩子交流发现,原来今年孩子所在学校要过一个“大大”的儿童节,节日要狂欢一周,怪不得孩子这么期待。

刘启辉告诉记者,不管儿童节设置的本意是什么,但给孩子们快乐是儿童节不变的主题,一直以来社会经常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给孩子们过儿童节,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忽视了孩子们本来的心智水平。让孩子回归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六一节传递给人们的现代理念,“如果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这种理念,那么对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儿童节。”

三类“孩奴”族群特征分析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80后父母,发现在普遍感受到养育下一代压力的80后“孩奴”一族中,还可细分为真正经济窘迫的“孩奴”族、盲目跟风的高消费“孩奴”族、时代特质鲜明的“孩奴”族等不同的族群。

真正经济窘迫的“孩奴”族:

这类父母自身和父辈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随着孩子出生,原本窘迫的经济状况在高物价、高房价挤压下更捉襟见肘。

案例:1981年出生的广州天河某高校化学专业二年级女硕士小李来自湖南某县,老公小何在天河一家小型贸易公司谋得一个小职位。一家三口一起居住在石牌村一间5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小李吐苦水道:“现在一家三口靠老公一个月4000元的工资过日子,3岁的女儿打算送到村里的幼儿园,省钱。”

盲目跟风的高消费“孩奴”族:

夫妻收入颇高,也很注重个人生活质量,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的消费空间正在被不断“挤压”。

案例:同样生于1981年的澳洲麦考利大学会计专业留学归来的凯迪2005年一回国就和男友阿林“奉子成婚”了。随着儿子马达的逐渐长大,平时喜爱度假、热衷名牌的CANDY夫妇也不甘于教育上落在人后,精英早教、钢琴班、国际幼儿园……收费不菲的教育投入两人一个也没舍得为马达落下。“我们两个人的月收入至少也有两万来元,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花钱就只能围着孩子转了!”凯迪说。

时代特质鲜明的“孩奴”族:

随着80后独生子女成为父母,不少拥有不仅一个孩子的家庭也不断涌现,加之坊间准妈妈中不乏靠“多仔丸”生出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的案例,催生了不少时代特质鲜明、为多个子女奔波劳碌的“孩奴”族。

案例:“两个孩子好像不知道互相是兄妹,整天打架,一个保姆根本不够用,天天照顾孩子,我只好把工作也辞掉了。”1982年出生的沙沙说,“打算把一个孩子送回老家养,要不我还不成了”孩奴“?”沙沙是独生女,从小是家里的小公主,自从生了双胞胎,她感慨自己严重“降级”了,看到“孩奴”这词特感慨。

家园共育《“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成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