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帮助害羞的孩子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0-05

导读:少让孩子在家中窝着,多出去交交朋友,和伙伴一起玩耍,家长要多引导孩子改变害羞的行为。

爱因斯坦、牛顿、李安、周杰伦、妮可?基德曼……这些相当有名气的人物在小时候也有许多害羞事件。但如果害羞的主角换成我们自己的宝宝,接受起来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困难。

大人们热情地想抱抱宝宝,但小家伙却头一扭将脸埋在父母的怀中或者躲到父母的身后;对着曾经见过两三次的大人,让他叫叔叔、阿姨,催促几次,终于小声地叫了,算是给妈妈面子;见到小朋友,一开始也不主动打招呼,扭扭捏捏或是冷冰冰的,需要别人主动而且友好地招呼他玩儿,才可能慢慢地活跃起来……

经常接到父母的咨询:我的宝宝小时候一点儿也不怕生,怎么大了却害羞起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害羞”事件吧。

线索1我6个月了,千万别抱我!

6个月以前,棒棒见谁都爱笑,大家都说棒棒是个小甜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棒棒却变得怕人了。姨妈好久不见棒棒,真想立刻亲亲他,但是棒棒小脸紧绷着,姨妈刚凑过去,棒棒就“啊呀”地叫着,好像在示威:你千万别抱我!姨妈强行把棒棒抱过去,小家伙不买账了,哇哇大哭起来。

你应该知道的

棒棒出现“陌生人焦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生”。妈妈大可不必紧张,现在,棒棒已经可以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了。他与每天看护他的人——比如妈妈——形成了一种亲密依恋,妈妈就是棒棒的安全港湾;而不熟悉的人对棒棒来说可是一种危险信号,意味着不安全,棒棒当然要大声呼救了。

一般说来,婴幼儿在陌生环境中见陌生人的怯生程度比在自己家里高。看护人不在身边比在身边的怯生程度高,见儿童比成人容易亲近,更容易接受慈眉善目、语气和蔼的成人。

这样帮助“小害羞”

安全港湾自然过渡

先让小家伙明白:除了妈妈以外,爸爸、奶奶、爷爷也同样爱他,让棒棒逐渐适应不同的看护者。不要急于让棒棒和陌生人亲近,孩子需要慢慢接纳。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要陪伴在他身边,帮助棒棒建立安全感。很快,棒棒就会轻松地度过这个阶段。

线索2就是不进别人家的门……

闹闹1岁半了,每次带闹闹去朋友家,妈妈都很发愁:闹闹死活不进朋友家的门,进去之后也要哭闹着回家,弄得妈妈手足无措。但是只要跟阿姨熟悉了之后,闹闹又活跃得像只小老虎,跟阿姨打得火热,还不停地表演节目,回家的时候又要动员半天,才肯离去。

你应该知道的

这是闹闹的一个气质特点。气质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是宝宝的一种天性。气质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宝宝的“趋避性”:高趋向性的孩子见人“自来熟”,特别喜欢接近人,陌生人也无所畏惧。但是高回避的孩子,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回避,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之后,通常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这样帮助“小害羞”

理解和建立恰当期望

那些气质不容易接近的宝宝,虽然表面冷淡,但内心也愿意对人友好,经常也能够自得其乐。一分为二地看,这种特点可使孩子减少受不良影响的几率。

人们常说禀性难移,天生气质特点如此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仍然不主动,与性情相投的朋友在一起会轻松自在得多,否则容易紧张、少言寡语。这样的孩子虽然交友少但友情稳定、长久,只要他能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就不必过分担忧。

给予机会,循序渐进

如果是过分怯生,也会妨碍孩子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降低怯生的程度,发展良好的交往能力。

创造接触新事物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从小听得多、看得多,就会习惯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对物对人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见到陌生人或到没有去过的地方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告诉孩子将要见到谁、见到什么、要去哪里、要做什么,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让孩子“心中有数”。

见到陌生人的时候,给孩子缓冲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逐渐熟悉陌生人。比如,轻松地为孩子介绍“阿姨是妈妈的朋友,阿姨也很喜欢宝宝”。不要刚去就要求孩子打招呼,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压力。

线索3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文文性格比较内向,在家就喜欢一个人摆弄玩具。妈妈认为要充分放手,发挥文文的自主性,大人也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妈妈发现,每次带文文去小区玩,文文总是特立独行,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连个招呼都不打。

你应该知道的

文文不喜欢跟人接触,并不是怕人,而是一种回避。表现出好像根本没看见你,这和妈妈在看护文文过程中的“大撒把”有一些关系。妈妈在看护中没有满足文文的情感需要,和文文很少有交流和互动。文文让妈妈陪自己玩的时候,妈妈总是说:文文自己玩。逐渐地,文文开始认为:看来妈妈更喜欢让我自己玩,不喜欢跟我一起。文文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玩具上:看起来好像更专注于“物”而很少关注“人”了。

这样帮助“小害羞”

爱的关怀情感互动

多跟孩子进行一些爱的交流。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拥抱一下文文,告诉她:妈妈在文文身边。逐渐地,文文就学会怎么表达感情,怎么跟别人交流。

线索4躲在姥姥身后更安全。

冰冰3岁了,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冰冰就喜欢跟姥姥在一起。家里来了客人,冰冰总是躲在姥姥身后不敢出来。他也不喜欢甚至害怕跟小朋友玩。妈妈带冰冰去亲子园,无论他在玩多么喜欢的玩具,只要有别的孩子来,他就会吓得扔掉玩具躲到大人身后。

你应该知道的

深居简出,少与外界接触。有些宝宝从小就很少出家门、见到家以外的人。孩子被关在家中出于几种原因,如隔代看护的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对孩子的安全过分担心;家长本身就内向、不善交际甚至有社交焦虑,很少有亲朋好友登门;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在家中也常自顾自而缺乏与孩子游戏、对话、讲故事……孩子缺少跟小朋友玩耍的体验,在跟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就会焦虑、害怕。

这样帮助“小害羞”

站在身后,大胆鼓励

多带孩子去接触小朋友。一开始可以找小一点的小朋友一起玩,避免争抢玩具给孩子造成不愉快的体验,打消跟小朋友一起玩的积极性。慢慢再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循序渐进,不要强迫孩子。如果他见到小朋友感到害怕,不要训斥和指责他,要接纳他,也可以抱抱他,给他一段适应的时间。等孩子放松下来再慢慢鼓励他:你们可以一起玩火车啊,看看谁的火车跑得快。

Tips“小害羞”最不需要的5句话

“真没用!”

“这孩子很害羞、怕见人。”

“XX小朋友多大方啊!”

“你哑巴了,又不叫人!”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让奇妙的语言帮助孩子成长


导读:语言确实是一种超智力的表现。历史上,语言的发展是多的。当它所服务的文明遭到破坏时,这些语言也就废而不用,而且因为很难记忆,也就消失了。

人类生活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是有区别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预言他的未来。但是,若没有同其他人的相互交流,他就做不出什么大事。仅有思考的能力是不够的。人类无论多么聪明,仅凭聪明是不可能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一致的,而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一致又是取得成就所不可或缺的。语言是集体思想的工具。

人在出生之前,语言并不存在。那么它是什么呢?他不过是一种呼吸而已,是几种杂音的混合物。语音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在人和壶之间也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只不过是人们赋予了这些声音特定的意义。其他的词也是如此。在人类某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了相同的表达方式,只有那些懂得的人才能理解。其他群体可能用截然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堵围住人类的某一特定群体,并使之与其他群体相隔离的围墙。对于人的心灵来说,词总是具有一种神秘的涵义,原因或许就在于此。语言似乎比国籍具有更大的凝聚力。文字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类依其心理的需要发展和分化语言。所以,我们可以说,语言是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而发展的。

奇妙的是,仅这么几个语音就能组合成如此繁多的词语。它们的组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这些方式,我们可以造出不计其数的词。一个音可以放在另一个音的前边或后边;有些是浊音,有些是清音;有些音在发出时要闭紧双唇,有些要双唇张开。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人的记忆力,他要记住如此浩繁的组合及其意义。思想必须通过由词组成的句子来表达。句子中的词都有特定的顺序,而不能像房间里的家具随意放置。听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要表达某种思想,说话人必须使用特定的词语。在句子中,主语、动词和宾语都有其恰当的位置。仅选用恰当的词是不够的,词与词之间的顺序也很重要。要证实这一点并不难。将一句表达清晰的句子写在纸上,再剪下纸上的每一个字,然后再把这些字任意地排在一起,其原来的意义就消失了。同样多的词,因为顺序变了,就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由此可知,人们也必须规定词的顺序。

所以,语言确实是一种超智力的表现。历史上,语言的发展是多的。当它所服务的文明遭到破坏时,这些语言也就废而不用,而且因为很难记忆,也就消失了。初看起来人们会认为语言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语言高于自然,是一种超自然的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张无限延伸的网,天地万物,无一不能表达。尽管我们长期致力于学习诸如梵语和拉丁语,然而,终不能完全掌握,真是深不可测,无有止境。要实现某种计划,人们必须齐心协力,因而需要有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它却是人们使用的一切工具中最不固定的。

如何调整害羞的孩子?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很怕羞的孩子,这些孩子不敢在人多的场合发言、讲话、朗读、表演,在大庭广众中活动时脸红心跳,碰到陌生人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只喜欢在小圈子里活动,只愿意同熟人接触,总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可是,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际交往愈来愈广泛、频繁。显然,怕羞的孩子不容易适应社会生活,家长应当注意帮助孩子克服怕羞心理。

怕羞又称羞怯,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逃避行为。怕羞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与个人的气质特点有关外,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有位心理学家指出,有成绩时得不到奖励和无成绩时受到惩罚的孩子是最怕羞的,这说明教育对怕羞心理的形成有作用。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的父母开朗、善交际,并且经常在人多的场合露面,那他们的孩子则较少怕羞,往往也愿意与人交往,这表明家庭和环境对怕羞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既然环境和教育是形成孩子怕羞心理的主要原因,所以,帮助孩子克服怕羞心理,也要着重从改变环境和教育方法上入手。

1.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怕羞的孩子最大的心理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缺点。因此,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千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缺点而紧张,而要多想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重视,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起来自信心,孩子就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并且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别人的议论。仔细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广众前讲话,羞于同人打交道的孩子怕羞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怕的是会得到别人否定性的评价。而且,往往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受到别人的评论是正常的,每个人都要受到别人的议论,“哪个人后无人说”,不必过分看重。家长还可以向孩子指出一些新闻人物,虽然他们常常得到别人的批评和否定,可是他们照常出头露面,并不为批评影响情绪。另外,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应当把否定性的评价作为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的动力,推动自己前进。比如,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演说曾被人轰下台去,但他并不气馁,发奋努力,终于成为演说家。

3.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家长可以让孩子先在熟人的范围内多活动、多发言,然后在熟人多、生人少的范周里练习,再发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里活动,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对羞怯的心理抵抗力。另外,家长还应当注意,每当带孩子去一个新场合活动时,事先要充分准备,有备无患。这样,孩子取得成功后就可以增强信心,提高锻炼勇气的自觉性,逐渐消除怕羞怯心理。

4.教给孩子在感到怕羞时进行自我暗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到了陌生场合心情紧张时,可以自己对自己说:“没事,这些人和熟人一样,都很喜欢我”,或者“这些人是向我学习来的,他们同小孩差不多,是些大孩子”等等;暗示自己镇静。把生人当作熟人,小孩怕羞的心理就能减少大半。有位心理学家认为“怕羞者当他在陌生场合讲出第一句勇敢的言语后,随之而来的将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是顺理成章的语句。”用自我暗示来突破讲话、交际开头时的阻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5.帮助孩子分析别人的活动。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同龄孩子的活动,事后同孩子一起分析那些开朗、大方、惹人喜爱的孩子的活动,向孩子指出,那些孩子的能力、水平和你差不多,他们也有失误,但他们照样使人喜欢,你如果也那样活动,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欢,没有理由,没有必要怕羞,使孩子逐渐明白怕羞是一种没有必要、毫无意义的负担,应当及早把它抛掉。

巧妙应对孩子暴躁


生活中常见到小孩子暴躁的样子,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

巧妙培养孩子好行为


导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要懂得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都是我与儿子的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我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到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物质奖励。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的小书架。买回来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