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胆商测试

10-06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孩子的胆商测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关部门对120名6~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胆商”测试,结果令人吃惊:超过七成的孩子“胆商”不及格。“遇事总喜欢征求父母的意见”、“不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平时很活跃,一到台上就很害怕”成为家长普遍头痛和苦恼的问题。

“胆商”,这个最早起源于企业培训中的词汇,虽然没有被医学界作为标准进行检测,但作为一种能力对个人非常重要。现在的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过于依赖父母,所以自我决断能力很欠缺。胆商代表着勇气和决断能力,且常与自信心相互关联,因此常被看作成功的标志。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胆商”。专家认为,培养“胆商”的最好方式在于日常生活。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空间的机会,比如布置一下自己的房间等。

另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常开家庭会议。允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讨论,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和意见。这样的民主气氛能有效提高孩子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使他们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

多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这种活动中,失败和成功并不是那么明显。孩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怎样测试宝宝的耐心


现在的孩子没有耐性是众所周知的,动不动就耍脾气,同小朋友们打架,缺乏耐性时,遇到很小的困难就会放弃。测试一下你宝宝的耐性指数。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

3.经常容易哭。

4.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5.吃饭时爱动。

6.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7.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8.自私,只关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11.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2.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13.经常争吵。

14.坐立不安,多动。

15.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17.经常打架。

18.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9.饮食调节不好。

20.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21.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22.经常哭哭啼啼地闹。

如果你的宝宝有半数以上“符合”上述条件,有可能是缺乏耐性宝宝。

缺乏耐性的孩子会出现以下倾向:过度的暴力性、依赖性。

暴力性这是缺乏耐性儿童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自责感就会消失,连父母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使性子、发火。

依赖性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宝宝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宝宝“情感认识”指数大测试


1.宝宝做了错事,当您对他做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时(不要有太强烈的责骂声),他的表现是:

A.不理解,没有明显表情变化。

B.理解,会马上抑制自己行为,甚至会被吓哭。

C.理解,不一定马上停止自己的行为,有时还会反过来逗大人开心,有点厚脸皮。

2.从宝宝手上把他正在玩着的玩具强行拿走时,他的表现是:

A.无所谓,转身去找其他玩具或干别的事情。

B.大哭或大叫,直到您把玩具还给他。

C.看看您,然后伸手表示要,或直接说“要”或明确地说:“这是宝宝的!”

3.在公共场所,当有陌生人对宝宝投来微笑或逗引的时候,宝宝的反应是:

A.没反应,只是好好地看着陌生人。

B.表示害羞或害怕,躲进妈妈的怀里,并不时地偷眼看看陌生人。

C.会回应陌生人微笑,甚至还会主动打招呼或是搭腔。

4.当您拥抱孩子的时候,他的表现是:

A.不喜欢,甚至会被吓着躲到经常带他的爷爷奶奶处。

B.能接受,但不会回以同样的拥抱和亲热。

C非常高兴,会给予同样的拥抱,还会顺势提出一些“要求”。

5.当您买礼物送给宝宝的时候,宝宝的表现是:

A.没有明显的高兴表情,他还是喜欢原来的玩具。

B.很高兴,然后开始玩耍。

C.很高兴,而且还会表示感谢。有的孩子会邀请您一起和他玩耍。

评分:A一1分;B一2分;C一3分

对于以上情况,您的宝宝是怎样反应的?

宝宝情感认识、接受和表达程度分析

1.≤5分的宝宝。宝宝对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原因可能有:宝宝太小;或者是宝宝很少接触人,性格太内向;再有就是您平时不很关心宝宝,您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有待提高。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再爱宝宝多一些、让宝宝多接触人,让他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区别自我,学会建立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您不知道您的宝宝是否能“区别自己”,最好的标志就是:在您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宝宝是否有强烈的依恋表情。如果有,说明宝宝可以区别自己了;如果没有,说明您给予宝宝的感情和爱还不够。您需要引起重视.

2.6—11分的宝宝,他能很明确地认识情感,也懂得“爱“,但需要您帮助他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您可能需要注意在乎时生活中帮助宝宝建立对周围环境或人的信任关系,同时您需要对您平时的行为反省一下,是否对宝宝有特别粗暴的言行,如果有就要立即改变。

另外,这样的宝宝不是很容易适应新环境,当您带他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您不要一来就要求宝宝去和陌生人打招呼,而且陌生人的热情反而会让宝宝更难以适应。您最好抱(牵)着宝宝,很随意地和您的朋友闲谈,但要随时关注宝宝,适当的时候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带宝宝一块儿参与到新环境的游戏中。而不只是简单的口头鼓励“去吧!没有关系,和小朋友一块玩!”除了语言的鼓励,最好您和宝宝一起参与。

3.≥12分的宝宝,您的宝宝一定是一个非常可爱而且很懂得爱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容易得到来自环境中更多人的爱,情感发育会比较健康。您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学会主动探索、游戏和学习。

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不太需要您的引导和示范,您给宝宝一个目标,就让宝宝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吧。比如,宝宝特别想玩穿红衣服小朋友的球,您可以鼓励他去,但怎么做,您没有必要告诉他。先让他自己去试试,如果遇到困难再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关于孩子的重复行为


导读: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什么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学习。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较细心或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可以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专家建议:

虽然婴幼儿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孩子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往下再看的兴趣,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你察觉到孩子还想要求再读,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爸妈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孩子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

4.直接诚恳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1岁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关于孩子的食物管制


导读:有关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父母正在越过健康饮食和健康饮食偏执之间这道危险的界限。我们太执着于吃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管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你家里施行“食品管制”吗?

别急着摇头,好好想一想,自从孩子问世,你是不是在心里刻下了如此这般的健康条例并严格执行:第一,让孩子彻底远离罐头、油炸、膨化等“垃圾”食品。第二,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甜食的习惯。第三,坚持让孩子吃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第四,要控制孩子的食量和食速。因为吃得太多会把孩子的胃撑大,而食速快的人最容易长胖。第五条……第N条……

眼看着不健康饮食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逐年上升,以及越来越普遍的儿童肥胖问题,我们好像不得不行动起来对孩子的饮食进行积极的干预。但是,现在最令营养学家担心的恰恰是这种干预。

◆健康饮食还是健康饮食偏执?

安妮常常标榜自己自然健康的生活状态,饮食上以清淡为主,提倡生食(即以吃水果、蔬菜和其他不需要加热的食物为主)。做了妈妈以后,她仍然按这一套养生之道来安排孩子的饮食──不能吃奶油蛋糕、比萨饼、罐头食物和膨化食品。即使去朋友家做客,她也不允许女儿吃糖。

女儿4岁了,在餐厅、食品店、更多的是在别人家的餐桌上,她大大的眼睛常常在各种各样诱人的美味和妈妈严厉的目光之间困惑地游移,在母亲的监护下她几乎无法和别的孩子正常相处。而安妮也感到限制一个“长大”的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是越来越困难了。

有关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父母正在越过健康饮食和健康饮食偏执之间这道危险的界限。

我们太执着于吃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管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是一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尝不到肉的滋味呢?如果你坚信节食有助于健康长寿,施行一周10餐制,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一天至多也只能吃两餐呢?

重新审视动机,我们会发现自己生硬地剥夺了食物带给孩子的快乐,自作聪明地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翻版的自己。

◆“食品管制”问题多多

从事预防医学研究的专家警告:过分严格的“食品管制”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饮食习惯,更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在“食品管制”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对人群产生疏离甚至仇恨的心理——因为自己从小就不能和周围的伙伴吃同样的食物,他们会认为自己和他人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偷吃父母禁止他吃的一切东西,因为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具有诱惑力,他们以这种方式对专制父母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研究发现,长期不让孩子吃他们渴望的食物,对他们的性格成长危害相当大,极端的还会引发儿童暴食症或是厌食症。

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使孩子被迫完全接受了父母制定的饮食习惯,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的食品“不能吃”。他们会对食物形成极其简单、机械和片面的概念。比如你和家人从来不吃肉,那么你的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吃肉很可能会害怕,他甚至会简单地认为:“豆豆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他吃肉。”

营养学家也指出,孩子身心发育需要广泛的营养来源。神经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脂肪;肌肉和骨骼的生长需要充分的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则是身体和大脑运行必不可少的燃料。许多在成年人中风行的健康食谱(比如低碳水化合物和素食)都会导致蛋白质、钙、烟碱酸、铁、复合维生素B等营养的缺乏,这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非常危险。儿童的营养缺乏症会导致大脑发育不良、骨骼发育不全和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多滋多味的童年

孩子和成年人的味觉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他们对于咸的和苦的滋味比我们要敏感。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还他们多滋多味的童年。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对孩子的饮食就此放任不管。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更健康更有益的方式对他们的饮食进行引导。

*还食品以真面目。食物的作用是满足我们的食欲,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我们常常把食物、糖果和电视当成驾驭他们的工具。现在我们应该明确,食品就是食品,它不是奖品,也不是惩罚。我们给孩子吃什么和他的表现好不好没有关系。

*树立好榜样。如果每一种新的减肥方法你都要尝试,那可得小心,因为你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你的孩子。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饮食习惯变来变去,他们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体重不正常的问题。

*别把孩子当成小一号的自己。孩子不是按比例缩小的成人,他们有自己特殊的营养需求。如果你不知道不同阶段的儿童需要补充哪些营养,可以向营养师咨询。

*数量控制。与其完全禁止孩子吃某一类食物,不如让孩子记住这一条金科玉律:吃任何东西都要适度。

*运动改变生活。培养孩子对运动的热爱比严格控制他的饮食要健康积极得多。喜欢运动的孩子在学校会表现得更加出色,更善于和他人相处,而且比那些表现安静的孩子更加自信。

*有错就改。如果你曾经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现在可以向孩子做出解释,并且告诉他那些曾经被限制的食物将走上你们家的餐桌。孩子乐意知道真相,更乐意品尝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味。

◆父母自检

你是不是简单地把食物划分成“好食物”和“坏食物”呢?而如此的划分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还是掺杂了个人喜好,甚至受到外界流行的影响呢?简单划分的结果将使得孩子从小就偏好某些食品,而对其他食品则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事实上,所有的食物都提供能量,这是食物最基本的功能。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分类,不如这样向孩子们描述:食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好吃,并且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另一种也好吃,但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可能没有什么帮助。

在孩子的饮食方面,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调控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越过了正常的界限,甚至和爱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妨通过回答下面的问题做个简单的自检:

*你是否告诉过孩子,某一些食品是“坏”食品,而另一些则是“好”食品?

*你是否每一餐都要动脑筋为孩子选择和搭配健康食品?

*你认为对孩子来说食物的健康比食物的美味更加重要?

*你是否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一种食品的味道也不让孩子尝试?

*你是否发现自己在管教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方面越来越严格?

*在外出做客或参加聚会前,你会不会规定你的孩子只吃你允许他吃的食物?

*当孩子在饮食方面完全顺从你的要求时,你是否会感到很满意很骄傲?

*你是否会轻视那些采用和你不同的方法带孩子的父母?

*你是否发现孩子悄悄地偷吃你不允许他吃的食物?

*如果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吃东西,你是否会感到难过或者生气?

*你是否担心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会给你的孩子吃你禁止他吃的食品?

对上述问题,如果你的肯定回答达到或超过4个,说明你在饮食方面对孩子的控制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你需要在营养师和儿科大夫的指导下,重新为你和家人制定健康饮食计划。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关于孩子的胆商测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