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型父母让宝贝更自信

10-06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权威型父母让宝贝更自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读:权威型父母对宝贝表现出更多关心,这种关心可以更好地促使宝贝遵守父母做出的规定。权威型父母通常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控制宝贝,在考虑宝贝需求的同时向他谨慎地解释自己的观点,接纳宝贝,而不是一味地专断独裁。

能止哭闹的音乐

专家发现,特定的音乐在婴幼儿看护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在临产孕妇的配合下,研究人员通过听诊器从孕妇腹部采集原始声音,然后将其扩大,再利用电脑对声波进行频谱分析与过滤,最后将胎儿在母体中听到和感受到的母亲心跳声、血流声与通过听诊器听到的其他特殊声响加以合成配制成音乐给宝贝听,结果发现,这类音乐明显的具有使正在哭闹的婴幼儿停止哭泣的作用。

小婴儿究竟看到了什么?

婴儿的视觉系统在2-12个月左右迅速成熟。他们的视力随着一天天长大而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用摄像机记录婴儿的眼动发现,新生儿很少能够将一个形状看完整。与两个月大的婴儿比较,1个月的婴儿视力范围要小很多,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轮廓或者分界线上,而很少看内部特征。到三四个月,婴儿才能确切地感知到一些能吸引他们的事物的形状。

“举高高”带给宝贝的好处

不少父母在宝贝哭闹的时候,总是用双手扶住宝贝腋下,将他高高的举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高高”。宝贝非常喜欢父母以这样的方式跟他玩耍,并停止哭闹,享受父母和他所做的这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举高高”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宝贝哭闹,它还有一个更加意义非凡的作用,那就是帮助宝贝发展视觉搜索能力,让他看到更多他平时看不到的事物,从而学到更多与他周围环境相关的知识。

婴儿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旦宝贝学会爬行,很多父母就开始为他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受伤而忧心忡忡。研究发现,从2个月开始,婴儿的深度知觉就开始发展,到6-7个月,婴儿的深度知觉便变得非常敏感,因此,如果将他们放在“视崖”旁边,因为玻璃的折射,婴儿就会产生看到悬崖的幻觉,并且对这个“悬崖”表现出恐惧。不管妈咪怎么引诱,他都会对这个悬崖望而却步。这说明,婴儿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床上爬行,每次爬到床边,都会缩回去,不会因为继续往前爬行而摔下床沿。

权威型父母让宝贝更自信

权威型父母对宝贝表现出更多关心,这种关心可以更好地促使宝贝遵守父母做出的规定。权威型父母通常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控制宝贝,在考虑宝贝需求的同时向他谨慎地解释自己的观点,接纳宝贝,而不是一味地专断独裁。并且,权威性父母会根据宝贝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要求,确定一个宝贝合理的目标,并给予宝贝一些自由和自主来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他们的期望。

这种教养方式相当于给予宝贝这样一条信息: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相信你能完成我们制定的目标。这样,宝贝就会变得更加“乖巧”,更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同时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如何判断宝贝感觉统合失调?

人类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重力感觉。宝贝一降生就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给大脑,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分析组合等加工处理,从而指挥人做出适当的反应完成各项活动。这一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如果宝贝多动浮躁,走路易摔倒,旋转不会晕眩,左右不分,没有方向感,情绪不稳定,特别浮躁,对别人的话总是听而不闻,常常丢三落四,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过分依赖父母,吃手、咬指甲、甚至咬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与同龄宝贝相比显得过于笨手笨脚,那么宝贝可能就是感觉统合失调,需要尽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用体态语言与宝贝交流利弊参半

不会说话的宝贝常常用体态语言来跟父母交流,或者习惯父母通过体态语言与他交流。1岁之前,这确实是父母和宝贝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并且,如果父母对宝贝的各种体态语言及时给予回应,就会给予他一个有应答的环境,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和可信赖感,对宝贝的心理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1岁是宝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到宝贝1岁之后,父母依然过多采用体态语言来跟宝贝交流,就会降低宝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导致他对体态语言过于依赖,进而影响他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专家建议,父母在使用体态语言跟宝贝交流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依赖语言来跟宝贝交流,促使宝贝对语言产生兴趣,进而促进他语言能力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咀嚼让孩子更漂亮


导读:一般认为,只要有上下咬的动作,就表示婴儿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备。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或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

日本医学家船哲秀越教授研究表明:咀嚼能力强的孩子更加俊秀聪明,这是因为:

·咀嚼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加速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与养分供应,让孩子大脑反应灵敏。

宝宝的口唇生来就有寻觅和吸吮的本领,但咀嚼功能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必须经过对口腔、咽喉反复刺激,不断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一般认为,只要有上下咬的动作,就表示婴儿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备。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或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

·勤咀嚼有助于视力发育

经研究证实,常吃软食的学生视力差的较多,而喜吃硬食者相对较少,故常吃点硬食可防止近视、弱视等眼疾发生。

试验资料表明,咀嚼墨鱼片时脑血流量平均增加21%,咀嚼布丁时平均增加16.5%。勤咀嚼增强咬肌活动,惠及视力发育。常吃不需咀嚼的软食的学生,视力差的特别多,所以常给孩子点硬食有助于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病。咀嚼对牙齿是一种锻炼,并能使牙齿自洁,可减少牙周病、蛀牙、牙菌斑等的发生率。硬食的种类,当以水果、胡萝卜、豆类、动物骨、玉米为宜。

·有助于面部的正常发育

经常咀嚼锻炼下颚肌肉,从而使孩子五官端正,脸庞秀丽。

专家的建议:父母可选择一些硬质食物,例如硬肉水果、胡萝卜、豆类、土豆、动物骨、玉米等,以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

要根据孩子牙齿的发育情况,适时地给一点具有定硬度的食品,增强其咀嚼功能,有助于儿童的面部健康成长发育。

这样的父母,老师更喜欢


孩子入园之后,父母身上的责任并非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一方面,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是不能松懈的,父母仍对孩子的教养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做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

所以,家有入园孩子的父母,不仅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还得掌握和老师沟通的一些技巧,这样才能帮孩子做好过渡,更顺利地适应校园生活,更好地走向社会化。

今日的文章,我就结合微信后台的典型问题,来聊聊父母与老师沟通的一些注意事项。

既然送孩子进了幼儿园,就要表达对老师起码的尊敬

有些父母——虽然是少数,但的确是存在的,自己有着很优越的社会地位,或者自认为自己在养孩子方面懂得多,再或者本来在现实中就比较高冷,加上一些不良新闻频出,所以往往很难对幼儿园老师心怀敬意。

即使嘴里不说,但是这样的观念一定会体现到我们的言行态度当中。静观育儿微信后台上,收到的一位妈妈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

我自己一直都很关注育儿这块,所以没对幼儿园怀抱多大期望,只是当做托管的地方。加上因为一些新闻的缘故,对幼儿园老师们的确存在些偏见,在孩子入园一两个月之后,我对孩子的老师也一直都挺淡的(而且平日接送也都是我老公更顺路,他接送的多些)。

今天轮我接孩子,打算要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主动过来跟我聊天。她提出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我淡淡地跟老师来了句:哦,这些我都知道呢。

那会儿恰好孩子在边上拽我,我就跟老师道谢,说再见了。走之前,我大约看见老师脸上有些没趣,估计是打算跟我好好聊聊的呢?罗老师,我觉着我自己做得有问题,您说是不是?

这位妈妈疑虑得没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因为自己觉得懂得多,也没把老师看得重要,所以才会轻易就把老师晾在一边。

抛开那些新闻事件,既然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交给了老师,起码的尊重必须要有,比如老师讲话时要用心听,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老师的谢意,多把自己孩子的进步用积极的口吻告知老师等。

不仅要尊重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助教、生活老师也一样要尊重。父母对老师的冷淡态度,或者对不同老师态度不同,不仅会伤老师们的心,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老师和学校怀抱的态度。

要知道,老师是除父母之外,孩子生命里另外一个“重要他人”。教会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是父母应该示范、引导孩子学会的一个宝贵品质。

戒除父母自己的分离焦虑,不干扰老师的工作

在9月份孩子刚入园那会儿,曾经有一位玻璃心的妈妈跟我说:

罗老师有个事想跟你说说。我女儿刚入园,很粘我,每次都很不情愿去学校。今天也这样。我看她眼泪汪汪的样儿,心里难受,就忍不住在教室里多待了一会儿。当时我就抱了抱她,跟她耳语几句,想给她多点安慰。可是她的班主任老师,看起来还挺年轻的姑娘严肃地冲我说:妞妞(化名)妈妈,请你离开教室,我们要上课了!我只好尴尬地离开了。因为这老师的一句话,我一整天都觉得不好。这样凶巴巴的老师,把孩子交给她,能让人放心吗?

从这个妈妈的讲述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不仅孩子粘妈妈,妈妈也很粘孩子。妈妈的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以至于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愈发不愿意和妈妈分开。母女俩在教室里难舍难分,不但会影响到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且也的确会干扰到老师的正常工作。

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送进教室、交给老师之后,干脆地道再见,并且快速离开。父母在孩子身边多留恋一会儿,就会对孩子和老师多一会儿干扰。

很多妈妈其实都会发现,孩子明明一个人在陌生环境里玩得挺好的,可是只要一看见妈妈就开始磨叽、腻歪、甚至缠住妈妈不愿意再投入到集体活动当中。这都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一个过渡,是很正常的表现。父母此时该做的,就是在孩子背后“温柔的一推”,帮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怜惜地继续把孩子抱在怀里。

既然孩子已经入园了,父母必须学会信任老师。信任老师并不是看老师是否值得信任(这是你择园时候早就该考虑好的事),信任于父母是一种能力。即使后来,你怀疑老师有些问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不公平对待等,也请怀抱信任的态度,认真地听老师如何解释,而不是一腔怒火上来,就把老师推到了自己的敌对面上。

保持跟老师的良好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有的父母会认为幼儿园也就是玩,旷课逃课也没有关系。还有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生病,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直接好几天不送孩子去学校。再或者遇到学校组织活动,认为无关紧要,并不放在心上。

这都是不合适的做法。

第一,父母最好跟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络、沟通。一个孩子不来上学,也没有音信,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份很大的牵挂。这时,父母发条短信请个假,总可以吧?另外,一般的学校活动,如果父母总认为不重要,不乐意参加,这样孩子每次都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就自然会影响孩子有效融入他们的新环境。

第二,现在的通讯手段其实很发达,爸妈们有很多渠道去跟老师交流、保持联络,譬如手机短信、微信,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更放松,也更容易聊得深入。比如你若平时没多少机会跟老师当面深聊,就可以通过短信跟老师谈谈孩子的一些习惯、小进步、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帮老师更好地了解、帮助你的孩子。

有时候,若父母方便,甚至可以多问几嘴学校的新活动事宜,甚至毛遂自荐去做自愿者。

你主动融入孩子的校园环境,对孩子是一种鼓舞和情感支持,而且老师们也会非常感激你的。

幼儿园老师们身上都担有很大责任,他们也都不容易。记得我一位同事跟我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每天去接孩子,走在幼儿园感觉就像是游戏闯关。满园的孩子,满教室都是吵嚷声。迎面来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够乖乖走直线的,所以你得提防别碰到他们,小心过了一个后面又出来一个。想想自己就接个孩子,尚且如此,老师们一整天对着这些哇哇叫的孩子们,即使再爱孩子,真心也是巨大的挑战。

但凡有过接送孩子经验的父母,应该会对这段话有些体会吧。

人和人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希望老师们如何对待孩子,那么父母首先就如何支持、配合老师们的工作。父母和老师的目标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易受影响的宝贝的九型人格(上)


导读:如果宝贝的成长过程良好,他们心中这种情感的阴影就会被慢慢磨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但是如果心理问题严重,某一种阴影就会像火种一样被点燃,成为性格的主导力量。

什么是九型人格?这个说法妈咪听了一定感到挺新鲜。九型人格是国外心理学一个界定人格特质的心理学说,它的起源很早,来源于9世纪的苏菲教,经现代心理学家发扬光大,形成系统的九型人格理论。它的图释是一个九角星,九种人格分别是九个尖角,代表人的内心九种性格倾向。

心理专家们认为,九型人格分别对应人的9种激情:

1.愤怒

2.骄傲

3.欺骗

4.嫉妒

5.贪婪

6.害怕

7.贪食

8.欲望

9.怠惰

九型人格可以看作是宝贝的早期家庭生活,给他们的情感世界留下的阴影

如果宝贝的成长过程良好,他们心中这种情感的阴影就会被慢慢磨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但是如果心理问题严重,某一种阴影就会像火种一样被点燃,成为性格的主导力量。这时,自我观察的能力被削弱,他会被这种情感操控,受到痛苦的折磨,而无法专注于别的事情。

1号性格:完美主义者

生活人物素描:

成萱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好学生,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最恐怖的梦境在于遭到批评。为了得到最好的评价,她总是自觉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工作单位,成萱的工作成绩是无可挑剔的,尽管为了维持业绩,她要付出巨大的压力和努力。如今,成萱当了妈咪,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成萱不希望女儿像她一样背负完美主义的重担,那么,她需要注意什么呢?

完美主义者的童年:

很多完美主义者说,他们在小时候曾经遭受严厉的斥责或惩罚,于是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开始强迫自己往好的方向努力。这样的家庭背景培养了听话的宝贝,但是也让宝贝把父母的批评声转移到了内心,通过内心的批判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多完美主义者很早熟,他们希望变得像父母一样,担负成人的责任,以巩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完美主义者的思维特点:

*内心的正确标准变成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断产生自责的想法。

*有一种强迫性的需要,只接受正确的事情。

*经常和他人比较:“我比他们强还是差?”在意他人的批评:“他们在批评我吗?”

*做决定时犹豫不决,害怕作出错误的决定。

*发展出两个自己:一个事事操心的自己,住在家里;一个尽情玩乐的自己,住在遥远的地方。

*总是对现有的成绩不满:“如果我当时不这么做,该有多好”。

你想让宝贝和你一样吗?

——对完美主义者养育宝贝的建议

很多完美主义者饱尝自我批评的痛苦,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能活得轻松一点儿,但是又往往因为多年的思维习惯,无形中又在将宝贝塑造得跟自己一样,以下建议对完美主义者或许会有帮助:

1.让宝贝了解到任何情况都不会只有一种正确的处理方法。

2.不要动不动用严厉的语言批评宝贝,即使需要批评也尽量就事论事,不要发挥到“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你真是个坏孩子”之类上纲上线的批评。

3.多鼓励宝贝,不要老拿宝贝和别的宝贝比较。

4.让宝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5.培养宝贝理解别人的习惯和同情心。

2号性格:给予者

生活人物素描:

张静是个贤妻良母,她总是能让周围的人都喜欢她,走到哪里,她都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当然,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总是给的比别人多,她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上,朋友打电话来倾诉情感垃圾,张静总是不好意思扔下话筒,以至于老公都看不下去,因为,他老觉得张静总是满足了所有朋友和同事的需求之后,最后再满足家人的需求。张静也觉得自己很累,但是拒绝的话又总是说不出口。

给予者的童年:

给予者在童年时很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让他人高兴,他们能迅速发现自己身上吸引他人的地方,他们是惹人爱的孩子。不过,他们热衷于讨人喜欢的原因,却往往不是因为得到了很多爱,而往往是得不到足够的爱,所以才用这种方式取悦别人。

给予者的思维特点:

*争取得到他人的支持,避免被他人反对。

*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骄傲:“他们没我不行”。

*为自己为满足他人而扮演的多个角色感到困惑。

*对自己的需求感到困惑:“我能变成别人期望的样子,但是什么是我自己期望的呢?”

你想让宝贝跟你一样吗?

——对给予者养育宝贝的建议

给予者取悦别人,害怕被别人拒绝,根本的原因在于对自我的怀疑,因此,他们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像你今天一样为应付各色人等的需求而疲惫不堪,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建议:

1.不要诱惑宝贝为了得到你的称赞,而作出你喜欢的样子,注意把这点和正当的要求相区别。比如,如果你要求宝贝懂礼貌,这个是正当的,但是如果因为你喜欢你某一样东西,就诱惑宝贝为了讨好你而假装喜欢这样东西,就是不妥的。

2.让宝贝学会真实的表达自我,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喜欢或是不喜欢某些事物。

3.给宝贝强大的安全感。如果你喜怒无常,宝贝会在你面前小心翼翼,也会逐渐学会察言观色,为了迎合你而表现出很乖的样子。只有给宝贝稳定的母爱,才能让宝贝得到真正的自信。

4.让宝贝学会认识自己对他人的真正价值,既不要过分骄傲,也不要过于卑微。

3号性格:实干者

生活人物素描:

燕华是大家心中的女强人。没错,她30出头就出任销售副总,天天在办公室干到华灯初上,生病感冒从不请假,所谓“轻伤不下火线”者是也,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当然,最大的遗憾是几乎没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儿子3岁前在奶奶家带大,3岁后在全日制寄宿幼儿园。老公对这样一个能赚钱不能谈情说爱的老婆,虽有怨言但还能接受。所以,她才能心无旁骛在职场拼杀,虽然觉得成绩很大,但一旦停止工作就会陷入无边的空虚中。

实干者的童年:

实干者很多来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因为从小充满竞争,所以他们习惯了要做到最优秀才能争取到父母和老师的爱。他们把课余时间也排得满满,因为害怕被别人追上,他们依靠自己的成绩获得爱,久而久之,他们把活动和成绩变成了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发现,把自己扮成“大忙人”,不仅可以不断获得成绩,还能有效解决空余时间。这样,自己没有时间去担心潜在的危险,也就不会感到焦虑。实干者和完美主义者的区别在于,完美主义者要做到最好,而实干者是要做到最忙。

实干者的思维特点:

*看重自己的表现和成就。

*喜欢竞争,避免失败。

*难以了解个人的感觉,工作时把感情放到一边。

*在真实自我和社会角色中感到困惑。

*喜欢同时做好几件事情。

你希望宝贝跟你一样吗?

——对实干者养育宝贝的建议

实干者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排满,实际上源于害怕空闲后的空虚感。这种性格的缺陷在于,往往陷入一种对自己的欺骗:把自己扮演成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能人,而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不想宝贝像自己一样疲于奔命,你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教会宝贝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2.不要让宝贝倍感竞争的压力(如果你有好几个宝贝尤其要注意)。

3.抽出时间跟宝贝单独相处。注意!不要一边和宝贝玩,一边看书,和宝贝在一起的时间,就要专心专意。

4.不要在家里也随时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除了以上这三种性格,还有4号性格:悲情浪漫者,5号性格:观察者,6号性格:怀疑论者,7号性格:享乐主义者,8号性格:保护者,9号性格:调停者。我们将在下一期和下下一期陆续给大家介绍九型人格的其他六种性格,让你了解到童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成年生活的,也让你在教育宝贝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重蹈覆辙。

让孩子自信起来!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让孩子充满自信


导读: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过过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动力。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刚上小学的小井成绩不太好,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3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做了好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让小井十分羡慕。一天,他交给老师一百元,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当天就受到了学校广播站的表扬,这让小井兴奋得满脸通红。那一天,他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作业写得特别工整,红领巾比任何时候都系得整齐。可是第二天,小井却垂头丧气地来到了学校,原来他为了得到表扬,竟然偷拿了家里一百元,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一顿。幸亏老师了解到真相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做父母的也检讨了自己的冲动行为,肯定了孩子出发点是好的,才慢慢让小井又找回了笑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些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

角度四:独辟蹊径,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点

豆豆性格有些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欢出门,闲下来时就给家里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它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记下的故事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也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轻微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有时更会令大人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简单的斥责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家长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权威型父母让宝贝更自信》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恩父母活动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