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不能忽视孩子问题之一

10-08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当今社会不能忽视孩子问题之一》,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7岁女童来月经,吓坏父母全家人

今年6月的一天,她女儿下身流出了鲜红的血,吓得他们夫妇不知如何是好。仔细检查发现血好像是从阴道里流出来的。王女士问孩子:“这个部位痛不痛?”什么都不知情的孩子说:“不痛。”“身上有没有不舒服?”孩子说:“没有啊。”王女士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不会是月经吧?王女士想,孩子又没有什么不适,先观察几天,如果真的是月经,自己会没有的;如果几天后还流血,那么再到医院去看。过了5天,孩子的下身果然干净了,也没有任何其他迹象出现,王女士觉得此事如果被其他人知道了,女儿会被人指指点点,于是希望消极带过,不再提上医院的事情。

第二个月,他女儿没有来月经,后来王女士就将孩子来月经的事给淡忘了,还以为是偶然现象。然后到11月份的时候,王女士发现孩子下身又流血了,量也比前一次多,同样过了5天流血消失,难道孩子真的来月经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来月经,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来月经时,我们不敢把她送到学校,如果老师和小朋友知道这件事,孩子今后如何生活?”王女士惆怅地说。

[分割线 箭头 动态]

儿童性早熟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性早熟是无法检查出真正病因,性早熟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可能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

1营养改善。由于社会进步,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变得优越,营养得到改善,疾病减少,儿童生长和发育出现了加速趋势,导致性发育提前和性成熟者增多。

2环境污染。现在社会的工业污染增多,而且食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农药污染或激素污染,这些污染残留通过皮肤或直接食用后,是儿童性早熟的一个诱因。

3含激素食物。现在的很多蔬菜和禽肉类当中,都含有大量的激素,一些性激素间接进入人体后,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4盲目进补。补品是引起孩子性早熟的元凶之一。”一些家长常给孩子吃增食欲、益智健脑的保健品,殊不知,这些补品当中,常常含有激素成分,长期服用,可引起儿童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上升,从而导致儿童性早熟。

5性信息。现在的社会是个媒介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孩子不但可以从电视中获取到大量具有性暗示的画面,而且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接触到性信息。

男孩女孩性早熟的表现

男孩性早熟的表现

男孩性早熟的表现主要是睾丸及阴茎增大,出现阴毛,出现一些胡须和变声,或者有阴茎勃起以及排精。睾丸和阴茎出现以后,家长发现这些孩子的个头要比同龄孩子长得快,女孩也一样会有相同的状况发生。

女孩性早熟的表现

女孩子主要表现在乳房发育,可有触痛感,会跟妈妈说胸前疼。另外还有外生殖器发育、阴道分泌物增多,阴毛的增长,还有月经的来临以及腋毛出现。月经来刚开始是一个不规则阴道出血,也无排卵,以后逐渐发展成周期性的月经出现。

性早熟有哪些类型?

真性性早熟

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GnRH脉冲分泌,患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性发育的过程和正常青春期发育的顺序一致,只是年龄提前。主要包括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和特发性性早熟。

症状

即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月经来潮,骨龄提前,身高、体重迅速增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真性性早熟已经具备生育能力。

假性性早熟

是非受控于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所引起的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有性激素水平升高,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成熟,无性腺的发育。假性性早熟控制、治疗不得当会转化为真性性早熟。

症状Yjs21.Com

是非受控于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所引起的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有性激素水平升高,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成熟、无性腺的发育,女性可能有无排卵性月经,男性睾丸不增大,男女都不具备生育能力。

引起儿童性早熟的食物

1

人工养殖的动物类食品

摄入过量的动物类食品,不仅易造成儿童肥胖,同时也摄入了过多的动物饲料中的添加剂。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绝大部分是用拌有催熟剂的饲料喂养的,包括肉鸡、猪、牛、羊肉以及养殖的鱼虾等。性早熟的孩子可以吃些海鱼海虾及适量的牛肉。

2

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等。过于鲜艳的水果,常常是催熟剂诱发而成,也应注意避免。新鲜荔枝等食物,由于自身含有一定的类似人类雌激素物质,过量食用也有可能造成性早熟。

3

可入药的大补类食品

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中医指出,越是大补类的药膳,越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其身心发展不平衡。

其他如:蚕蛹、鸡胚、胎盘、蜂王浆、牛初乳、豆浆、花粉制剂营养滋补品常常含有较高的性激素,也中诱发性早熟常见原因。

4

油炸类食品

炸鸡、炸薯条和炸薯片,其过高的热量以及食用油反复使用而致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所以肯德鸡、麦当劳并不是好去处。调查显示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5

某些儿童口服液

市场上很多标榜“长高长壮或增加食欲”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性激素成分。还有一些保健品,蛋白粉之类,除非患有一些特殊疾病,否则正常儿童没有必要去用。

另外,补充微量元素的药品或保健品也不能排除诱发性早熟的可能。微量元素决不是多多益善!

6

其他

除了食物、补品、保健品之外,还有一些可能诱发性早熟的原因,如:光照过度,特别是夜间长时间光照会影响大脑中的内分泌器官松果体的正常工作,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提前分泌,从而导致性早熟;大量使用化妆品;另外,就避免让儿童接触到避孕药,这更是性早熟的危险。

如何预防儿童性早熟

1、营养过剩是容易引起孩子性早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少吃洋快餐。有研究表明,每周光顾洋快餐2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其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3、补品会促使孩子性早熟。因此不要盲目给孩子食用蜂王浆、蜂花粉等“补品”或是增进智力的保健品。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妈妈要妥善存放避孕药物、丰乳美容品等,以免孩子误服或接触,也不要给孩子搽用成人化妆品或护肤品。

5、宝宝要少吃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以及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回家后作业有没有及时的完成,考试有没有考好,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是很重视,但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那就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主要介绍一下高效预习的学习习惯;高效预习的习惯是保证孩子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学习习惯往往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除非老师明确的布置了预习任务,否则家长是不会督促孩子去做的;

2、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

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呢?它把以老师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如果孩子能够在上课前完成了相关的课程预习,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基本消化,那么,上课对他来说就是复习课,而不是讲新课,这样做能带来两大好处,第一个,孩子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他依然还有很多困惑和问题,当他带着这些困惑和问题去上课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会有选择性地集中,这样,及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第二,当一个孩子带着困惑和问题去听课的时候,他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样,他的自我学习的兴趣会大幅提高;当一个学生能够主动的、高度集中的去学习时,他对知识的掌握自然就会很好;

3、最好做到深层次的预习

当然预习也有很多种,当前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是一种浅层次的预习,即快速浏览课本,初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这是学习预热,对学习效果有一定帮助,但不是特别大;另外一种就是深层次的预习,不仅需要孩子提前掌握知识概念,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并形成学科思想,并能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这是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寒暑假做什么,进行深层次的预习和主动学习,他们不仅把下学期或全年的课程内容全部预习一遍,而且还做到了融会贯通;

4、补课不能替代预习

很多家长也会说,我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进行补课,不也是提前预习的一种形式吗?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补课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是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对未能较好掌握的学科知识的补充,是一种临时手段,不应该是常态。第二,补课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外在的被动的知识输入形式是无法替代孩子主动的内在的预习;此外,补课的学习效率相对低效,家长设想一下,听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还是自己看书四十五分钟,哪一个速度快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是我们看书快。

5、最后

最后,希望各位家长重视孩子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通过孩子们主动学习,在上课之前掌握相关的学科内容,带着自己的疑惑和难点去上课,来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亲子教育——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转家长!


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

99%的家长不知道!

为幼升小提前“作战”,不少父母开始为孩子报拼音班、识字班、算术班,突击学知识。可是一项研究显示:幼小衔接阶段,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情绪教育”。

幼小断层变化容易让孩子有情绪问题

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还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变化。

1

关系人的断层

师生关系由幼儿园的类亲子关系转向小学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2

学习方式的断层

由自由游戏和探索式的学习转向课堂式、灌输式的正规科目学习,孩子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学习知识。

3

行为规范的断层

自由自主的个别化要求转向更为严格的集体规范,遵循学校规则。

4

期望水平的断层

进入一年级后,家长和教师会对孩子赋予新的期望,孩子以学业为主,会减少游戏时间。

这些断层让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出现沮丧、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家长则必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辨识不同情绪,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体谅他人,具有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进而达到合群、乐观、与人分享。

在美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就被纳入幼儿学前准备的范畴,具体包括自信心、坚持性、自我认同、情绪表达、遵守社会规则、助人问题、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

专家认为,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幼儿就学各项准备能力中,社会适应比学业能力更重要。

别怕孩子“有情绪”

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很希望孩子乖巧又听话,特别担心孩子“有情绪”。

其实儿童伴随着成长,情绪发展会越来越丰富,孩子有情绪不用担忧,关键是如何合理表达情绪。

宸宸是幼儿园大班孩子,在一次迎新活动中,他被同学一起推选为活动主持。但是,有一天,老师接到宸宸妈妈电话:“宸宸说他太累了,不想当了。”家长急得团团转,认为孩子不懂事,闹情绪。后来,老师了解到,宸宸不愿意当主持人,并不是说不出主持词,而是家庭给孩子太大压力导致的。一家人反复对孩子强调:这次就看你的了,我们都会去幼儿园看你主持的,要好好表现,别丢脸。

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自信的好机会,但是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积极快乐的情绪去表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快乐,能站在舞台就是最棒的”,而不是结果导向“你一定要表现好”。

就算再开心快乐的孩子,伴随年龄成长,也有他的烦恼,家长也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应该压抑和忽视。最关键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给他们宣泄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可以通过一起看绘本,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发脾气,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哭一哭、叫一叫,但是不能打扰到别人;可以深呼吸、看看风景、出去运动一下;也可以吃东西、玩玩具、做些喜欢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把烦恼画出来,或者设计一个游戏……

小小孩子也有人际交往力

别看孩子小,其实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发展能力是情绪教育的重要部分,性格并不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家里,家长总要把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孩子,其实无意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分享能力。

如果小朋友在家里懂得与父母和祖辈分享最爱吃的食物,那么在学校,他也会乐意与同伴分享。

再比如,道歉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能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来认识自己行为的一种方式。

家长们,在违背和孩子的约定时,你是否能放下父母权威,对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当孩子安心做事,家长在一旁大声喧哗打扰孩子时,是否也能说一声 “对不起”?

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其实很多是受家长影响,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

在家时,当孩子在客厅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坏行为时,一些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怒吼或者暴揍一顿。其实这样的权威只能维持“一分钟”,当下可以震慑孩子,可最终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更多地通过表达自己来告诉孩子感受,平静并且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并且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或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童年恐慌症: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亲子关系:不能随便回答孩子的几个问题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呢。

下面这六条最常见的错误回答,爸爸妈妈们可要看清了!

1、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2、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3、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4、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和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

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5、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

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6、孩子听到老师说吸烟不好,回来问你有没有吸过烟。你回答说没有,他不信任似地再问:“真的吗?”

错误回答:“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你这么说是为了赢得孩子的信任,但告诉孩子从没并且永远不会对他撒谎之类的话,孩子今后很轻易就能抓住你的把柄,不再信任你。

正确做法:“爸爸尽可能对你诚实。”当他下次发现你在说着一个善意的谎言时,你就有了解释的机会,告诉他有时候这么做只是好心。“爸爸知道今天的菜不好吃,可是外婆费了好多时间来准备,我不想让她不高兴啊。

女孩成长不可忽视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爱与关注

女孩常常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接触了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她如何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呢?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通过与父母交流来获得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

2.让女儿感受到你的爱,如上文所述,给她“理智的爱”。

问题二:多变的情绪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这些小女孩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当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的办法。

给父母的建议:

1.肯定女儿的情感,使她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

2.接纳女儿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

问题三:人际关系

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她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为了维护关系,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

给父母的建议:

1.降低女孩的敏感程度,帮助她放宽眼界,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2.让女孩学会爱自己,让她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好妈妈修为之一:让孩子学会生存


人生是一次次离乳的过程,独立是宝宝内在的需求。妈妈总以为宝宝很弱小,需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实际上,这种照顾可能更多满足的是大人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就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给孩子提供独立生存、为人、处事及学习的各种机会。

自我照顾: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刚上幼儿园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饭、穿衣,还能帮老师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岁起,妈妈就不厌其烦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让她学习自己吃饭。妈妈还鼓励笑笑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有时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妈妈总是耐心地鼓励她。现在,笑笑穿衣、吃饭、叠被褥都是自己来,有时候她还学着洗自己的小袜子。

笑笑妈妈从小就培养笑笑自己照顾自己,笑笑现在走到哪里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建议一:支持孩子自己来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常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这时,妈妈就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妈妈尽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开始会做不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不断扩大孩子“自己来”的范围,让孩子从自己照顾自己,慢慢向帮助做家务等事情扩展。

建议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顾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我照顾时,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应该先教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妈妈不要呵护或责骂孩子,更不要为了省事而代劳,可以慢慢练习,而且要坚持天天学、天天练,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独立自豪感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妈妈不妨多夸奖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独立的喜悦。比如:“宝宝今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宝宝今天能够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妈妈也可以用积极的情绪帮助孩子来描述这种感觉。比如:“今天,我能够自己吃饭了,我真高兴!”“我能够帮妈妈拿东西,我真快乐!”渐渐地,孩子会对自我照顾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更倾向于自己照顾自己。

懒妈妈修为之一:让孩子学会生存


自我照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刚上幼儿园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饭、穿衣,还能帮老师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岁起,妈妈就不厌其烦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让她学习自己吃饭。妈妈还鼓励笑笑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有时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妈妈总是耐心地鼓励她。现在,笑笑穿衣、吃饭、叠被褥都是自己来,有时候她还学着洗自己的小袜子。

笑笑妈妈从小就培养笑笑自己照顾自己,笑笑现在走到哪里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建议一:支持孩子自己来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常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这时,妈妈就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妈妈尽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开始会做不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不断扩大孩子“自己来”的范围,让孩子从自己照顾自己,慢慢向帮助做家务等事情扩展。

建议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顾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我照顾时,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应该先教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妈妈不要呵护或责骂孩子,更不要为了省事而代劳,可以慢慢练习,而且要坚持天天学、天天练,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独立自豪感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妈妈不妨多夸奖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独立的喜悦。比如:“宝宝今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宝宝今天能够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妈妈也可以用积极的情绪帮助孩子来描述这种感觉。比如:“今天,我能够自己吃饭了,我真高兴!”“我能够帮妈妈拿东西,我真快乐!”渐渐地,孩子会对自我照顾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更倾向于自己照顾自己。

喜欢《当今社会不能忽视孩子问题之一》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