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女儿越来越黏人了。我上哪儿,她跟哪儿。屋子才那么大一点,可她像尾巴一样,总是黏在你身后,有时还非要你抱她。”看到女儿这么黏自己,周女士一开始确实有点小得意:女儿肯定是喜欢她才这样黏她。然而,时间一长,周女士又烦恼了:孩子如此黏人,不会影响独立性吧?
专家提醒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扰着许多父母。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智灵童国际教育事业机构教学总监、智灵童国际幼儿园总园长荣合灵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老师叶青青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荣合灵说。
安全感不足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孩子太黏人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对待黏人的孩子时,荣合灵还提醒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有时,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却撒娇让妈妈帮他穿。其实,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是想从你那儿获得关爱。这时你不妨亲亲他,说:“妈妈好爱你,你赶快穿好鞋,妈妈在门口等你啊!”
2。平时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爸妈,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独处。
3。千万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语言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骗孩子。让孩子哭着看到你离开,比你骗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则,只会让孩子更焦虑。
导读:不管妈咪要去哪里,宝贝都抱着妈咪的双腿,一副哭咧咧的小模样,绝不就此别过。于是,无奈的妈咪只好省却告别的程序,趁小家伙不注意悄悄溜走。暗自庆幸终于成功走脱的妈咪没想到,这下可就闯了大祸了——回到家,宝贝连上洗手间的自由都不给妈咪了,任你好说歹说,小家伙就是不肯让妈咪走出自己视线……唉!
没有人比宝贝更爱你
作为妈咪,几乎个个都为宝贝黏人发愁,总觉得黏人是个“坏毛病”,一定要好好改造,否则宝贝将来上幼儿园,上学就会缺乏独立性,走到那一步,那就一定是做妈咪的没有尽职尽责。
实际上,如果我们细细剖析一下宝贝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的黏人行为正是他走向独立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更是他向妈咪表达“没有人比我更爱你”这样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的特别方式。
当宝贝一点点长大,变得越来越独立,再回想他小时候的情形,我们就会惊觉:啊,原来他的黏人是那么地令人心动!是啊,有谁那么爱过你呢?不管天冷还是天热,每天一大早,只要睁开双眼,多诱人的美食,多好玩的玩具,多美丽的景色,他都可以弃置一旁,甚至来不及穿上鞋子,套上衣服就急急忙忙地爬到妈咪的身边,用他肉嘟嘟的小手轻轻地拍打着妈咪的脸庞,深情地呼唤着:“妈妈!妈妈!”当你睁开双眼,他小天使一般的双眸立刻笑靥如花,那份满足的感觉随着他的笑意一点点荡漾开来,像满园的春色,温暖着你的身心。
他的心里只有你,他的双眼里只有你!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不管跟谁在一起,他首先想到的都是你!如此忘我的爱,只有这个在你腹中就与你声息相通的小家伙才会给予你啊!
黏人让独立梦想成真
表面看,黏人与独立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父母看到宝贝黏人就如临大敌,生怕迁就了他就会妨碍他走向独立的步伐。加上遍观自然界其他的小动物,动物妈妈总是早早地就把自己的下一代扫地出门,迫使它尽早学会独立的本领。
如果借鉴小动物的育儿方式,我们似乎也该尽早就逼着宝贝独立才是正道。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实际上,人类成长的历程与小动物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类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会独立,因此,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给宝贝心灵带来伤害,不仅不会提早让他学会独立,相反,还会导致他更为缺乏安全感,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两岁的宝贝在外玩耍的时候,即便玩得十分投入,他们也会时不时地看一眼旁边的妈咪,如果妈咪不在视线内,他就会惊慌地大喊大叫,一定要听到妈咪的声音,看到妈咪的身影,他才会安心地继续玩耍。
实际上,宝贝此时的回眸一望,或者看似没有意义的与妈咪的回应,那都是他从妈咪身上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
当他需要妈咪的时候,妈咪就在他的身边,他能听到妈咪的声音,看到妈咪的身影,他的内心就会得到一种安慰,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建立起来之后,他就会尝试着更长时间地自己玩,再逐渐过渡到离开妈咪的视线,也可以很安心地玩。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耐心地等待他走完这个过程,他的黏人行为就会自动消失。有谁见过一个上了小学中学还那么黏自己的母亲的呢?既然没有,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呢?
不黏人未必就是好事
有位妈咪曾经很骄傲地对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情:她家刚刚2岁的宝贝一直都很依恋她,但是因为有些特殊的情况,他必须跟着奶奶回老家待上几天。
小家伙在离开她的当时哭得十分伤心,然而,妈咪从他的视线一消失,他居然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很懂事地跟奶奶说:“我不想爸爸妈妈了!”过了几天,这位曾经为宝贝的独立和懂事感到非常自豪的妈咪突然很伤心地告诉我,几天之后,小家伙跟着奶奶回来了,从此真的就跟妈咪疏远起来了。
宝贝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即便是婴幼儿,为了生存,他们也会有一些特定的本能,那就是寻找一个更为适合自己的可以依恋的抚养人。当原来的抚养人不在自己身边,他们会通过调整自己,来获得接受照顾的权利。这就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表现。
表面看,这类宝贝很懂得调整自己,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父母永远是他无法放弃的亲人,这种血缘关系是任何其他的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只是他害怕因此遭遇新一轮的别离,所以只好通过依恋看起来更为安全的另外一个人来保证这种别离不会再度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的研究发现,小家伙的黏人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
上例中的宝贝就属于回避型的宝贝,这类宝贝似乎天生就更容易适应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熟络起来,当妈咪从他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他甚至并没有因此显得很难过。就算妈咪不在身边,只要有个陌生人陪伴在他的身边,他也很容易就得到安抚,让自己平静下来。
看起来,这类宝贝是那么地让人放心,不过这类看起来很独立的宝贝未必就真的那么令人放心。当妈咪再度回到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就会对妈咪采取回避态度,那姿态仿佛在说:“哼,我再也不会相信你!”这实际上是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独立的表现,因此我们不能被这种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给宝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延缓他独立的进程。
黏人为宝贝成长提供沃土
黏人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它还是宝贝爱与独立的宣言。当宝贝表现得很黏人时,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处理他的这种行为,就可以为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协助他掌握更为完善的爱与独立的本领。
面对那个黏人的小家伙,我们最好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列出一段与他固定相处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放下与育儿无关的一切,全心全意地陪伴他,和他一起游戏,给他讲故事,倾听他,回应他,用你全心全意的态度传递给他一个可靠而令人欣慰的信息:“爸爸妈妈是多么爱我,他们多么愿意跟我在一起,爸爸妈妈是多么可靠!”当我们必须要离开宝贝去上班,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向他“请假”,告诉他你会在某个时刻回来:“我下了班就回来!”“我打完电话就陪你玩!”千万不要为了防止他哭闹就偷偷地溜走,偷偷溜走虽然看起来立竿见影就可以逃脱,但是宝贝会在内心深处记下这笔账。
因此,不管他怎么哭闹,你一定要平静地面对这个事情,毕竟,这是正常的,每个宝贝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因此心疼不已,过于焦虑,那么你的情绪就会不可避免地通过你的言行和表情表达出来,而宝贝会敏感地通过这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连妈咪都那么紧张!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此外,记住千万别吃家人的醋,如果宝贝有机会依赖更多的家庭成员,赶紧促成吧!
如果你忙着做家务,没时间顾及宝贝,那是好事,一边做,一边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他就会很欣慰地感受到,虽然他跟妈咪有一段距离,但是妈咪没有忽视他,他会因此更快地学会独立。况且,你还会因此提供更多早教的机会呢!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导读: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是父母最先能够观察到的婴儿个人特点。由于气质在亲子交往及婴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适当了解自己宝宝的气质类型并“对症下药”,这也是广大父母所期盼的。
有的宝宝很乖,吃饱就睡;有的宝宝经常哭吵,生活少有规律;有的宝宝虽然哭闹,但容易安慰。为什么宝宝们的性格会有那么大的不同?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是父母最先能够观察到的婴儿个人特点。由于气质在亲子交往及婴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适当了解自己宝宝的气质类型并“对症下药”,这也是广大父母所期盼的。
当然,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实在是流派纷争、理论众多,我们这里仅选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作依据,以满足父母的基本愿望。有条件的父母,可以读一读有关的儿童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了解宝宝,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测一测:你的宝宝是什么气质类型
1.你的宝宝每天的进餐时间固定吗?
A.固定B.不固定C.有时固定,有时不固定
2.你的宝宝每天的大便时间固定吗?
A.固定B.不固定C.有时固定,有时不固定
3.你的宝宝每天的睡眠时间固定吗?
A.固定B.不固定C.有时固定,有时不固定
4.你的宝宝在等待吃奶时的表现是
A.会哭,但哄哄就停B.哭个不停C.哭一哭,停一停
5.你的宝宝在遇到不喜欢的食物时
A.拒绝进食并把头转向一边B.拒绝进食或大声的哭泣C.有时吃两口,有时拒绝进食
6.你的宝宝对于新食物的反应是
A.愿意尝试,努力适应B.在大人的强压下略微尝试新食物C.拒绝尝试新食物,并伴有哭闹
7.你的宝宝在你的陪伴下见到陌生人时
A.可同陌生人微笑B.见到陌生人就开始大哭大闹C.对于陌生人不加理会,躲闪
8.你的宝宝在面对陌生人提出抱一抱的要求时
A.腼腆地接受但很快要求回到家人身边B.坚决拒绝此要求,不仅用哭泣来表示不满并加以强烈的身体动作C.拒绝陌生人的要求,不肯离开家人的环抱
9.你的宝宝对陌生人手中的糖果时
A.在大人的指引下大方愉快地接受B.可以接受,但是在父母指令要求下C.躲在父母身后不接受
10.你的宝宝对于湿尿布的反应是
A.大声哭闹B.发怒式的哭闹(怒号)C.无反应
11.你的宝宝是如何进餐的?
A.一口一口有规律地吃B.吃一口玩一会儿C.喜欢长时间的把食物含在嘴里
12.你的宝宝经常
A.发笑B.发怒C.面无表情
13.你的宝宝对于环境
A.喜欢探索,能逐步适应B.拒绝进入新环境C.对新环境表现出不安、退缩
14.你的宝宝在别人拿走他的玩具时的表现是
A.会用哭声表示不满,但在大人的引导下愿意与人分享B.跑去父母处寻求帮助C.自己跑去夺回或是把玩具毁坏,大家都没得玩
15.你的宝宝与同年龄的宝宝相处时
A.比较霸道,偶尔会攻击别人B.比较胆小,不太敢与人相处C.友好相处,愿意分享测试结果
请您根据上述标准计算出每题得分以及总分,然后参考下面文字自行判断宝宝大致的气质类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您的宝宝也有可能介于某两种气质类型的中间,属于交叉型或混合型的。另外,随宝宝年龄的增长和教育及环境的改变,气质类型也会有改变的。
A:容易型——开朗外向喜怒行于色:
总分在15分至20分之间的宝宝属于这种气质类型。他们的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他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感情。
B:困难型——易怒难带:
总分在21分至35分之间的宝宝大致属于这种气质类型。他们生理机能活动缺乏规律,对新事物或新环境接受很慢。他们情绪总是不好,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游戏中也不愉快。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或者对宝宝产生讨厌、仇恨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会使宝宝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宝宝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C:迟缓型——时刻对周围保持警惕:
总分在36分至45分之间的宝宝大致属于这种气质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较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太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宝宝那样总是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对新事物或新环境适应缓慢。
如果他们在那些父母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时,父母会认为宝宝“无能”、“胆怯”,往往会采取强迫手段。但这种强迫只能加重宝宝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逃避越强,于是导致一种消极的循环圈,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并影响宝宝心理多方面的发展。
不同气质不同做法根据研究显示,宝宝的脾气性格有50%是来自遗传。父母熟知自己宝宝的脾气后,就要记住宝宝的脾性是天生的,不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父母尽量不要过早判断宝宝的个性,因为初生婴儿的很多行为反应是受到分娩、药物和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这些影响要到宝宝3~4个月后才会逐渐减弱。
情景1
爸爸和晨晨一起玩“藏猫猫”游戏。开始时,晨晨还是很遵守游戏规则,但后来晨晨玩疯了,一边把遮掩自己的抱枕不停地丢向爸爸,一边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爸爸阻止他,但越是这样说他,他越兴奋,跳得越欢。最后,气得爸爸把晨晨狠狠地教育了一顿。
Tips:父母可以采取暂停游戏或者剥夺特权等方式。但脾气性格不是一种故意为之的行为,只是宝宝的个性特点。因此,父母要很明确这一点,同时适当地容忍。
情景2
妈妈带着小小在小区的游乐场里玩,有个热情的小朋友跑来找小小一起玩滑梯。小小面对邀请不但不回答,还跑回妈妈身边,躲在妈妈身后。妈妈一边把小小从身后拉向身前,一边跟小小说不要害羞,催促她大方接受邀请。
Tips:父母不要过于催促,但也不要后退。应注意寻找途径,让宝宝获得社会交往能力和面对未知恐惧的能力。尽管这些宝宝会感到极度的羞涩,但当你教他一些对付类似情景的技巧时,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他们迈入这些令人畏缩的社交场合。通常,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克服最初那5分钟的不适应。
情景3
小伟整体来说是比较乖的,会自己吃饭,乖乖睡觉,但他很容易发小脾气。只要爸爸妈妈不给他喜欢吃的东西或是喜欢玩的玩具,他要不就气鼓鼓地走向一边不理人,要不就大哭大叫,有时还会丢东西。
Tips:父母需要时不时鼓励宝宝的恰当表现,而忽视那些负面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处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会发现适当控制自己的脾气,会得到更多的注意。待宝宝年龄再大一些时,可以教他一些积极的方式来释放怒火和气愤,比如跑步等。这样,当他们感到紧张的时候,就可以到外面去跑上一圈,释放一下能量。这样,宝宝从小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调节和缓和自己的脾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每位父母需要记住的是:要坦然地接受自己宝宝的气质性格。无论你的宝宝是困难型、缓慢型还是容易型,关键在于坦然接受他们的气质性格。父母应逐渐学会如何对待不同脾气性格的宝宝,以帮助宝宝减小压力。
导读: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不否认看电视对开发小孩子的智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时代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而且儿童的大脑仍在发育当中,如何防范以电视为代表的多媒体对他们产生伤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电视,你能看到的伤害--影响生理发育
电视辐射损害视力的发展,看电视和玩电脑是主要罪魁祸首。因为光电媒体的荧光屏跳跃闪动,切换速度非常快,如果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或声像读物,会使眼组织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引起近视、斜视和弱视。
电视的屏幕会发射不可见的电磁波射线,虽然都在不伤害人体器官的安全范围内,但是如果每天长时间接触屏幕,将会对人眼有一定损害,如发生结膜炎、点状角膜炎等。
2、电视,你看不到的伤害--不利心理成长
电视对儿童的潜在危害是很多的,最近的研究表明,看电视会对儿童的思维、语言、想像力、感觉经验、体能、情感及社会行为都有负面影响。让父母们意识到这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长时泡在电视机前容易形成懒惰、消极的心理
看电视时,从表面看,电视里的情景或者说画面总是热热闹闹的,看似孩子的心也一定跟着热闹、沸腾。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双眼完全被动地紧盯着屏幕,没有自主的眼球运动,头部固定着一个姿势,就像在做白日梦一样。他们只是被动、单向吸收电视内容,没有互动,整天坐在电视机旁,孩子不愿意动手动脚,渐渐就形成懒惰、不愿主动做事情的心理,导致不愿意运动、不愿意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哪一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合格?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注意到那些看了很多电视的孩子过不了一会就只记得极少的内容。这可能要归因于儿童在看电视时无法发挥其主动性,他们无法动员意志力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想像图景。电视图像所留下的印象是十分肤浅的。
其次长时泡在电视机前的孩子易变孤独
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通过与真实的人交谈来学会说话,而不是听那些机械地重复生产的声音。电视强调视觉,因此就降低了孩子对学习语言的需求,而且也没有要求孩子做出语言反应,这样语言就被忽略了,从而导致孩子因不需与外界交流而渐渐变得孤独。
(案例):晓晓今年7岁,与同龄孩子不大一样,他平时不喜欢与小朋友玩,对父母买的玩具也不感兴趣,天天就像个“闷葫芦”。经专家分析认为,导致晓晓“另类”的罪魁祸首之一竟是电视。据晓晓父母介绍,晓晓从小跟爷爷长大,爷爷因腿脚不便,整天在家看电视。晓晓从小就被爷爷抱在怀里看电视,久而久之便患上“电视自闭症”。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电视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失去主动思维,在认知的学习中他们可能变得被动、不再爱动脑筋,忽略了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长时间看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
再次长时泡在电视机前的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大脑的发育是由感觉、运动、语言、思维及想像等生活要素来定型的。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孩子们会从非语言“右脑半球”的梦幻无意识状态发育到能理解语言,有逻辑概念的“左脑半球”状态。看电视延长了孩子们停留于依赖“右脑半球”的阶段。由于眼睛缺乏运动,这种视觉疲劳将导致失眠,焦虑,恶梦、头痛、幻觉及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变得迟钝。同时,看电视本身会造成感觉剥夺。
最后长时泡在电视机前的孩子自我认同能力下降并诱发反社会行为
孩子们通过在与真正的人们交往时说“我”来培育自我认同感觉。在电视上的人物是非真实的,无个性的图像,这极少或根本就不会唤起孩子们的自我认同感。因此“电视儿童”可能会倾向于将他们自己和别人当作东西、物体、工具或甚至是机器。这种态度以后可能会发展为社会适应不良。
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因为孩子们会模仿。看电视本身这一行为,而不管节目内容如何,就可以引起反社会行为。将与其他的人的关系更容易当作与物的关系,这种看电视带来的观念异常本身就可以引起反社会行为。并且,看电视还给人一种直接参与其中的虚幻感觉,其实他是完全被动的,因此,那些重度的小电视迷更难以体验其他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期望及困难。
我的孩子19个月大,已经会50个左右的词汇和一些简单的词句表达。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着,只好一路带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再悄悄溜走,也听不到他哭。可是,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边走边不停地叫妈妈,我就想是否这样的告别方式让他觉得有种不安全感,害怕妈妈随时都会消失?这两天,我改变了方式,每次都主动对他说明妈妈要上班去了,让他跟妈妈说再见,这样他便会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让走,我很矛盾,因为等孩子两岁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不如现在就训练起来,请问这样做对吗?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回答
首先宝宝在这个年龄出现爱粘大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也比较常见。在1-2岁这个阶段,宝宝对亲近的人的依恋比较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探索周围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等到宝宝两岁以后,逐渐能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就像您所说的那样,如果突然偷偷离开宝宝,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会害怕妈妈突然离开他,因而对您的依恋就更强了。每天上班前,告诉宝宝“妈妈上班去了,等到几点钟,妈妈就回来了,宝宝乖乖在家,等妈妈回来陪宝宝玩。”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必须去上班,过一段时间妈妈肯定会回来。另外,应该有人来照看并陪宝宝玩,让他感觉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一样安全、快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你家宝宝黏人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