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符合父母期望的目标时,家长往往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但孩子长大,面临的困难增多,获得家长的表扬却越来越少。例如有个男孩子,上中学后,感觉功课比小学难了,每天要付出的学习时间比原来多了,在班上的名次也不再是名列前茅。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妈妈开始不停地提醒“别发愣,赶快做作业”,“别看电视,赶快背单词”,“放学赶快回家,别和同学瞎玩儿”。每天,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但却必须面对妈妈的唠叨。考试失败了,妈妈愤怒了,“每天辛辛苦苦,管你吃,管你喝,你却拿这样的分数报答我,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
,越来越爱唠叨,面对这些唠叨,孩子不知怎样和她沟通。一次,上课他给同学传纸条被老师留下通知了家长,终于积压了很久的家庭冲突爆发了。父亲打了他,甚至说一些很绝情的话,面对这一切,他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这时候的父母也不知该怎样帮助他。面对孩子,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束手无策,表现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于是他们选择了几千年沿袭下来“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然而,孩子的心却在被深深地伤害了。
表扬是有效沟通的捷径,但功利性的表扬却会将亲情隔离。作为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他的行为、品行加以赞许,而不是看中结果。批评孩子时也要讲究方法,最好就事论事,不要全盘否定,尤其是对其人品、人格的否定。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4、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
7、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相爱
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
2.父母要关心自己
有的父母自己有抑郁、焦虑的情绪,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父母本身是一个快乐开朗的人才能用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所以,父母也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
3.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
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注意,(1)花时间倾听孩子说话;(2)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4.父母要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父母本身固有的某种个性弱点会带到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个性局限,以能够顺畅地和孩子沟通。
5.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
6.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情绪障碍,这时父母经过努力仍然与之无法沟通,可带他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如果发现是焦虑症或抑郁症,可给孩子以百优解之类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想要让宝宝健康成长,妈妈与其之间的沟通不可少,但是小宝宝们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那么妈妈应该如何知道小宝宝们所表达的意思呢?以下就来具体的学习下宝宝们的婴儿语言吧!
试验1:和宝贝进行眼神交流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一组当妈咪与宝贝交流时,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组当妈咪以同样的语调和宝贝说着同样的话,但是眼睛看着别处。结果发现,当妈咪目光注视宝贝的时候,宝贝也会尝试跟妈咪沟通,并为这种“沟通”感到非常开心;当妈咪对宝贝说话,无目光交流时,宝贝能感觉到妈咪的敷衍行为。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宝贝感到妈咪在敷衍自己时,会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妈咪的注意,试图将妈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宝贝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读懂宝贝此时哭闹的含义,在与宝贝交流的过程中,用目光与宝贝交流,关注到宝贝的情绪,这样宝贝很快就会收到妈咪传来的信息啦!并会在心中暗自欢喜,太好啦!原来妈咪也会说婴语。
实验2:宝贝能读懂你的表情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让妈咪坐在8个月大的婴儿对面,分别以快乐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快乐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和宝贝沟通。结果发现,当妈咪以快乐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兴奋而开心;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悲伤,并开始哭泣;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或者快乐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跟宝贝沟通的时候,宝贝会变得困惑、烦躁不安,并哭闹起来。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的开心、悲伤或烦躁的情绪都在告诉妈咪,我接收到了你的语言信息,更接收到了你的非语言信息,你的快乐让我快乐,你的悲伤让我悲伤,你的表里不一让我不知所措。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宝贝的婴语就会明白,即使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各种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会提醒妈咪,不仅仅是语言,自己的情绪更能给宝贝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而妈咪与宝贝交流时,一定要表里如一。
实验3:沟通时出示实物更有效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当妈咪给他们讲一个事物时,用手去指所讲的东西,另一组的妈咪只给他们讲但不去指所讲的东西。结果发现,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的眼睛会顺着妈咪的手指去观看,也会更加心领神会妈咪所传达的意思,而妈咪光讲不指时,宝贝表现出不知所云的困惑。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在用他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告诉妈咪,妈咪我听懂了,我还想听;当妈咪不用手指指物体时,宝贝用自己的表情在说,妈咪,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婴语就会明白,教宝贝认知时给宝贝出示实物,会事半功倍。
实验4:有妈咪陪的宝贝更爱探索
实验开始啦:40位母亲和她们的宝贝(15个月大)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宝贝坐在地上玩耍,母亲们不能回应宝贝的任何请求。第二组的母亲可以与宝贝进行情感交流。当宝贝坐在小毯子上玩着玩具时,房间里出现了一个遥控机器人,并走近宝贝。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没有妈咪陪伴的婴儿表现得不太主动,对机器人的探索也很少;相反,当母亲可以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时,婴儿更加明白当时的情况,也更容易与外界发生互动。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妈咪,如果他受到的关注多,他也会更多地关注外界,如果妈咪与他产生互动多,他也更愿意与外界发生互动。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懂婴语就会知道,在陪伴宝贝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宝贝进行有效互动,当宝贝发出一些互动信息时,妈咪一定要及时回应,这样宝贝才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事物。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妈妈与宝宝间的沟通对于其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重要,所以读懂婴儿语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只在妈妈们明白宝宝们的心理,与小婴儿的交流并不难!
自打宝宝进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便成了宝宝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宝宝每天会有好几个小时和幼师呆在一起,宝妈宝爸学会与幼师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啦。通过与老师的良性沟通,不仅能让老师更了解自家宝宝,宝爸宝妈还能及时地知道宝宝的表现,了解宝宝在“小社会”中另一面哦,想想就有些小激动呢。家长与幼师沟通的4点技巧1、保持联系A.网上沟通:如今通讯十分发达,微信、QQ都成了沟通利器,宝妈宝爸们可以与老师互加微信,保持沟通;大多数幼师都对孩子富有爱心一类的人,和她们多沟通,说不定能学到很多实用的育儿经验哦~B.见面沟通:沟通最方便最直接的,莫过于面对面聊天了。不过和老师聊天也需要掌握一点点技巧,例如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老师正忙着接待所有的孩子,是最忙碌的时刻,此时和老师打声招呼,寒暄几句即可;最好的沟通时机,是等宝宝放学了,其他小盆友陆陆续续被接走了,这时老师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情绪最为放松,此时和老师聊聊天,唠唠家常,说说自己宝贝情况,或许正逢其时。C.电话沟通:当然并非每个家长都有时间接送孩子,如今的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种类型的宝妈宝爸,可以定期给老师去一个电话,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近况,也可以了解到宝宝的表现如何~2、配合老师的家访大多数幼师都会抽空进行家访,毫无疑问这对宝妈宝爸了解宝宝、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是有莫大帮助的。其实家长无需对老师的家访动机有太多猜测,沟通话题主要围绕宝宝展开即可,毕竟绝大多数老师对工作还是认真负责滴。3、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家长只要有时间,应当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大家都是过来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和大人一起玩、一起疯,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无意间便会极大增进我们和宝宝的感情,这种天伦之乐的喜悦弥足珍贵。在活动过程里我们还可以借机对宝宝寓教于乐,教会他们很多做人的道理。4、换位思考一位幼师往往需要照顾班里几十个孩子,工作中有所疏忽在所难免。宝妈宝爸尽量抱持一颗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幼师的工作,即便没有关注到自己宝宝的细节,也不要过分在意。家长与老师间的和谐相处,无形中也给宝宝的成长环境平添了一份安宁与健康。
1.孩子的问题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原因,每一个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时间,成年人应该为他们付出时间。仅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领会他们所得到的答案。4.很多孩子的问题开始听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答案,听起来多少有点简单。但是大量的孩子提问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间接”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问题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5.孩子的问题没有一个是愚蠢的!如果问题真的多余,孩子也不会提出来。
6.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十分严肃的讨论的开始。懂得赞赏孩子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把孩子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
7.虽然孩子对于很多问题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经验表明,他们常常在内心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当你给出答案的时候,孩子会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较。所以,关切地、友好地向他们提出反问常常不失为一种好的回答。
8.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应该以娱乐和严肃的两种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义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想象力和可能性,并追踪孩子的想法。
9.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其内在的目的,成年人应该弄明白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常常能够告诉我们,孩子的情绪怎样,他们心里想的什么。
10.孩子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对某事不理解或者对某事有感受。提出问题有助于孩子在行为领域吸收新的经验。
11.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生活有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们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12.孩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要使事情得到解释的好奇心。不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品头论足,就有可能窒息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丧失增长知识的能力。
13.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对事件的惊叹,孩子们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更广泛地认识事件的意义。就这点来说,孩子们的惊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触动的结果。
14.孩子们提出问题的基本理由来自于这样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即有“为什么”,就有“因为,所以”。
15.当孩子们认为他们的环境是民主的、没有偏见的和充满理解的时候,孩子们最能提出问题。
16.孩子的问题常常产生于积极的行动,而不是长篇说教,所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行动经历,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17.如果孩子的提问不被大量的玩具所困扰,不受大量的媒体影响或者不受到过分的呵护,那么孩子的提问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样的,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够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够待在他们身边,孩子的问题才能产生出来。
18.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能产生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由于孩子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或试验,即使这些事情和试验在我们看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对孩子和他人造成伤害或构成危险。
19.不允许,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归罪于孩子。作为成年人更应该弄清楚,为什么孩子提出的问题会使自己感到尴尬、难堪。
20.没有哪个成年人能够立即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成年人必须做出努力,以使孩子能够自己找到或获得答案。
21.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式的、充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
22.提问和回答是我们“交流文化”的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就意味着精心呵护我们的这种“交流文化”。
23.孩子的问题常常包含伦理道德方面的看法、基本价值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所以回答孩子的问题是与孩子一起体验伦理价值观的好途径。
24.孩子的问题产生于孩子们思想的自由发挥。理解欣赏孩子的问题意味着帮助孩子达到自由,不再使压力和困境成为他们行为的出发点。
25.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许在画册或儿童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书海里遨游,而电视、电脑游戏是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的,类似的动作片不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26.白日梦和幻想是孩子对自己关注的一部分。孩子们常常是在这个时候思考他们的问题和答案。所以应该留给孩子在生活中保持梦想和幻想的机会。
27.孩子的问题产生于他们所参与的成年人的负责任的生活。市场化的儿童文化,把孩子放到一个封闭的保护空间了,或特殊的培养机构里,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让孩子们在一个与成年人有着稳固关系的、安全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才能使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
28.孩子的问题使思维始终保持运动状态。不接受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断地提供现成的、完成了的答案将导致他们的思维的停滞。
29.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将导致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
30.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了他有兴趣研究,琢磨自己的和别人的想法。
31.孩子提出问题是他们有勇气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的真实证明。正像《皇帝的新衣》这则童话里的一个孩子,是他说出了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这个道理。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老师和家长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1.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眼里,他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总喜欢围着大人问个不停:老板是什么,爸爸怎么就成了老板?妈妈你为什么老掉头发?月亮怎么老是晚上出来,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我们也要耐心回答孩子。老板就是拥有公司的人,爸爸做老板是因为爸爸能干!妈妈掉头发是新陈代谢,也可能使身体虚弱导致的。月亮白天也出来,只是太阳光太强烈了,我们看不见!孩子对于原因的探究正是理性思维的开始。作为治理的核心因素,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孩子越有清楚的判断力,越善于思考,所以无论孩子问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耐心回答。
2. 做个不摆架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家长都是些许的傲气,觉得自己活了一把年纪,经历的事情那么多,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专家级人物,权威的很,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屑于去听,或者很干脆打断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出主意,帮孩子想办法。。。。只是孩子非常反感。孩子处于困境中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够跟他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眼下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把不良情绪排泄出去,所以,父母只需默默倾听,偶尔回应一下孩子就可以了。
3. 认同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从内心感激父母,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如果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没有回复的时候就提出建议,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平静之后,家长在意理智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就能够帮助孩子化解阴云。
4. 替孩子保密:孩子对父母倾诉,是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收到了委屈。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不由自主地就会把情况说大,说重,等情绪恢复后,他自会给时间一个公正的评判。我的宝宝今天游泳比赛表现很差,伤心的大哭!我儿子说他发现他好朋友很爱慕虚荣,还不让我告诉别人!我儿子今天说,长大了要去月球上生活!呵呵!这个孩子可真能异想天开!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倾诉的内容说个他人听,更不能带着戏谑,好玩的心态把孩子的幼稚行为当笑料抖搂出去,那样以后孩子就不会有话跟家长说了!
(一)沟通方式
1.家访。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联系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能使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访中与家长交流时,我们要注意:(1)对学生的正面鼓励为主,多肯定少指责。(2)尽量走进学生家中家访
,减少打电话让学生到学校家访。这样更能让家长感受到平等、真诚,家中更愿意把心里话、真心话与班主任交流,双方意见更容易统一。(3)要做到主动家访。不要总是事发后或是家中询问后家访。如学生没来学校,主动取得联系,询问缘由;针对一阶段学习情况反馈的家访,学生取得进步后的家访;学生情绪发生波动等的家访。这样能防患于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电话、信息、QQ等网络信息沟通。现在是电话网络信息时代,电话,发信息,QQ、家校通等沟通更为便捷。但我们也要分析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式。就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存在问题、需要努力方向等于家长共同商议,寻找帮助学生成长的方式,要做到真诚以待,获得家长的认可,得到家长的配合。
3.书信、家校联系册等书面沟通。有时无法与家长及时家访,面对面交流,或者直接与家长交流反而比较尴尬时,可以通信。
(二)沟通的语言与态度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有修养的家长在交流时她就很希望老师指出学生的不足;也有“护短”的粗鲁的家长,他们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就是老师也不得轻易去“碰”。孩子成绩不好不找孩子原因,只会挑老师毛病,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沟通无限”,方法不拘一格,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和家长沟通时老师的态度要诚恳,谦逊,温和,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学生怀有一片赤诚之心。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孩子家长会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心里话,才能赢得家长信赖。
(三)沟通的外延
我们有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往往比较随性,发现学生问题了,就打电话或请家长到校面谈,这样的沟通往往给家长“兴师问罪”之感,甚至有的家长会说:“我很怕接到老师的电话。”这些都需要我们引起反思。我想作为班主任,我们在与每位家长沟通前,都是要有所准备的,针对学生性格、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优缺点,家庭状况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沟通时想与家长达成的共识,有没有可以帮助学生的方法、建议等都要有所设想,这样与家长交流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沟通往往会很通畅。而在沟通后,并不是事情已经解决,而更要求我们班主任关注学生点滴的变化,经常与家长联系,已便于让孩子在学校、家庭的合力下,朝着上次沟通时达成的共识而进步,这样家长才有动力、有信心更好地与班主任合作督促、影响孩子。
喜欢《与孩子沟通要懂得技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