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母亲的言行和感情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女音的呼唤,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4岁左右的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亲以外的人接近。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母亲转,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
两周岁的孩子,对母亲心情的变化已经很敏感了。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比较容易溺爱子女。当母亲听到孩子哭闹时,心中顿然不快,便会百依百顺。不少孩子就用哭闹的手段来取得母亲的重视,而母亲总会以各种抚爱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复,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作母亲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将来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才能同别人协调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亲就等于害了孩子。
整理了孩子总蹦话 赶紧教孩子说话,希望对父母了解孩子智力开发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对于很多的爸爸妈妈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就是听到婴儿说出第一句话的时候。宝宝含糊不清的“妈妈”或“爸爸”会让爸爸妈妈非常激动,觉得不管付出了什么都是值得的。
通常情况下,宝宝在一岁左右就能够说简单的字词,爸爸妈妈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帮助宝宝学习语言。接下来就告诉大家一些能够帮助宝宝更好说话的小妙招,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帮助。
一、跟宝宝对话
有事没事的时候就和你的宝宝说说话吧,虽然看似简单,却是非常好的育儿方式,事实上宝宝在子宫里的时候,听力就已经发育了,宝宝能够听到声音。当孩子出生了几个月以后,慢慢的就可以辨别几个词汇和不同语调背后的情感意义,是不是觉得非常神奇呀。
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自己的孩子说说话,或许在刚刚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他不会有所回应,可是随着成长发育,你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宝宝开始慢慢地回应你所说的话,然后在某个时刻你还会发现它可以演变成非常有趣的对话哦。
如果到了宝宝已经可以说出几个词语的阶段,当他指向某一个想要的玩具时,你最好告诉宝宝他要的东西叫什么名字,接着鼓励宝宝说出来,最后再让他拥有玩具。
通过正确的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让宝宝积累词汇量,并且也可以让宝宝学习怎么样用语言来和他人沟通。
二、增加阅读时间
当宝宝已经六个月大的时候,差不多就能够开始每天和宝宝的阅读了。如果婴儿在每天都听到较多的词汇,那么宝宝就能够拥有更好的语言发展。
家庭科学专家表示,在早期关键时期,与幼儿建立语言基础学习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虽然你的婴儿是不能理解你现在所读到的文字,但是听到的人类语言模式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平时有空的时候也可以多跟宝宝讲讲小故事,来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语言模式。
三、进行声音复制
当宝宝能够说出几个词汇的时候,他其实会觉得自己很棒,然后想和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进行交流,语言重复可以非常棒地鼓励孩子多说一些话,可以给孩子玩一下最近大热的“会说话的汤姆猫”之类的软件,宝宝会发现自己说的话被另外一个“人”同样说出来,他会有着非常大的成就感。
四、获得专业帮助
在12月大的时候,婴儿差不多已经可以使用手势交流,18个月的时候,婴儿差不多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在2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差不多就可以进行一些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如果在某一个阶段,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还不是太好的话,爸爸妈妈或许需要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导读: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
刚刚满周岁的贝贝很爱跟其他孩子打堆,妈妈也经常特意安排他和小朋友们呆在一起。妈妈发现,当宝宝与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玩时,一切太平无事;但当他与比他稍大些的2-3周岁的大孩子们在一块时,麻烦就来了。他真的很喜欢观看大孩子们如何游戏,遗憾的是,他的身体经常受到他们的攻击(如:他有时会被大孩子们挤压和恶意拥抱,手中的玩具会被他们抢走),甚至被他们称做笨蛋。那么,婴幼儿喜欢跟大孩子玩究竟好不好?作为爸爸妈妈,是应该避免还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大孩子们相处呢?
小孩子眼里的大孩子
大多数幼儿对那些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的活动总是心驰神往。一般在1周岁之后,他们便能够或多或少地看懂大孩子们在玩些什么了。他们还往往把大孩子们视为心中偶像,大孩子们的力量、智慧、作派和能说会道常常会让他们惊羡不已,并力图仿而效之。此外,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更可能渴望受到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孩子的保护,以增加安全感或减少寂寞感。由此要是大孩子们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或仅仅只是容许他们跟自己在一起,这些小不点们便会受宠若惊地跟大孩子们泡在一起,有时受点排挤、遭点欺负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十分正常的依附心理。
益害分析
年龄稍小的婴幼儿通过与年龄稍大些的大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他们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明显加强了,语言和社交水平提高了,并从胜过自己一截的大孩子身上获取了智慧以及宽容、让步等技巧。调查显示,与那些只愿和同龄孩子玩的孩子相比,喜欢跟大孩子玩的孩子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得较快,也能更为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时并不总是受到大孩子们的欢迎。作为候补的游戏成员,由于腿脚尚没有大孩子般坚强有力,动作尚没有大孩子灵活,他们常常会被横冲直撞的大孩子绊倒在地。此外由于脑袋也远不如大孩子灵光,他们在激烈的游戏中往往也只能甘拜下风,或充当象征性的陪客之类的角色。
妈妈应该作的判断
如果宝宝在和大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只是望洋兴叹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他不时遭到来自大孩子的过分轻视,把他们当作玩具一般任意摆布,或粗暴地被剥夺参加游戏的资格,或被侮辱性地称作死猪、笨蛋,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自尊心无疑会受到损害,这对他们的未来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自然是不利的。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弱小而遭到大孩子的排挤、欺负甚至歧视,就有必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游戏,即便他们仅仅只是一半参与一半旁观。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从中也学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
父母在自己的婴幼儿身体或情感上受到伤害之前就须早早予以关注并适时地予以干预了。其实,要求年龄稍小的婴幼儿在遭到大孩子的拥抱(其实完全是攻击行为而非温情好意)时尽量忍耐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同样,要求他们顺从地忍受自尊心被剥夺也是荒谬的。
教会宝宝说: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但待其稍大些时,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当自己的身体或情感遭到大孩子的侵害时,便理应退出游戏,或主动寻求大人(包括大孩子的父母)的帮助。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小班活动中,两名幼儿互相争执,在争吵中矮个的幼儿吃了点亏,顺势便倒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此时在一旁的班主任并没有马上去安慰孩子。事后,周老师向班主任询问了这件事情,班主任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说:“孩子哭是孩子所特有的年龄特征,与其马上去安慰孩子,还不如让孩子哭够了之后再想一想今后如何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更好,作为老师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确实幼儿之间的争吵、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在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便有了观察和分析的机会,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此时的老师只主观的采取制止或安慰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大大抹煞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其实,带过小班的老师这样的体会肯定会更多些。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的年龄小,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很弱,因此喜欢某一位同伴时常常会咬一口或打一下,此时较多的老师往往会采取训斥的办法,同样也忽略孩子的年龄特征,而这种做法是与《新纲要》所提倡的原则相违背的,作为老师首先要关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试想,孩子的小嘴巴还不会说,当然最直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便只有咬一口或打一下了,所以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老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把孩子的年龄特点放在首位,关注发展的特点与倾向,避免用划一的标准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承让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让每一位孩子长大成材,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时刻以《新纲要》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次晨间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幼儿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正准备点名,忽然嘉怡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们在打架。”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靠近娃娃家坐的伟伟和浩浩好像正在争执着什么,我以为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快步走过去,准备阻止他们,在要靠近他们的时候,我听到他们好像在交谈着什么,我放慢了脚步,只听见浩浩说:“吓死我了,还好我的宝宝没事,谢谢你啊,医生,刚刚我那么冲动真是不应该啊。”伟伟说:“没事,你的宝宝已经医好了,你以后要多注意,好好照顾他啊。”原来,他们拿着娃娃正在玩医院的游戏,是浩浩演的爸爸,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去医院找伟伟医生看病啊,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在争抢娃娃呢,我暗自庆幸,幸好刚刚没有一时冲动阻止他们,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阻止他们,那么他们肯定会觉得老师阻止他们是因为不能这么玩游戏,这么玩游戏是不对的,也许等到下次区域活动准许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中配合的那么好了。
分析及反思:
其实很多老师会选择阻止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不对的时间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可是老师们没有考虑过下次孩子们会因为惧惮老师,怕老师出来阻止而不能很好的进入游戏中,孩子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把自己当成是游戏活动的主人,那就应该鼓励他们,等他们结束游戏,老师再决定应该怎么告诉他们正确的游戏时间,请他们按照时间来游戏,并且遵守规则。在幼儿游戏的时候,请勿打扰幼儿,因为他们正在想象,正在融入角色,也许他们是一时兴起,但是,这样的表现正是反映了他们的特点,正是有利的发展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如果忽然之间阻止他们,那么想象也就终止了,下次的效果也未必会有这次那么好了。
喜欢《孩子惹是生非》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