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一班有一群讨人喜欢的小家伙,有时上语言活动时,我们都会让他们把小椅子排成马蹄形来进行活动,而操作活动时就把小椅子搬到桌子边上来。每当这时,教室里就会响起“咔嚓咔嚓、稀里哗啦”的声音,不但损坏了椅子,也使教室里显得格外乱,甚至有调皮的孩子趁这个“机会”进行捣乱。每次气得我都大声吆喝:慢点啊!轻点啊!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今天活动后,我和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闭上眼睛,看谁搬椅子时,让老师听不见声音。小朋友们很好奇,个个跃跃欲试。我喊:一二三四五!小朋友们开始搬椅子。当我睁开眼睛时,全班小朋友都整齐地坐在桌子边上了。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问孩子:你们是怎样搬的小椅子,我怎么一点声音也没听到?这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轻轻地搬,轻轻放。有的说:我走路跟小猫一样没声音……。面对孩子们正确的回答我又趁机问:下次搬椅子的时候,谁还能让我听不见声音?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我、我……。这样连续几天,教室里再也听不见“咔嚓咔嚓、稀里哗啦”的声音了。
之后家长和老师再次沟通,发现了,原来孩子的心思非常的细腻,或许是因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或者是家里太宠了,最近也要求孩子在体育测评,达标上面,希望孩子各项体育活动都能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所以对孩子进行了一对一的训练,孩子可能觉得太辛苦了,一时间没有适应过来,所以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作为老师的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幼儿园,都喜欢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后老师用了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在孩子们做的好的时候,老师会亲亲他们,抱抱他们,让孩子觉得老师最喜欢他们了,当孩子进步了,也要及时的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现在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天气依然很冷。今天我可能穿的少了一点,手很凉。孩子们不听话的时候,我就走到他们的身边摸着他们的头,说:“宝宝,不要说话啦。”然后拉起他们的小手,他们的小手特热乎。我拉着他们的手说:“你的小手真热乎。给老师捂捂手行吗?”他们高兴地说:“行。”趁这个机会,我和他们说:“我们的宝宝上课的时候不说话啦,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好吗?”因为是说的悄悄话,其他的孩子都羡慕的看着。我给孩子留了面子,他不觉得难堪,他们紧紧地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有的是温暖的传递。
因为是上课,孩子们不能走下座位。当我要领着他们一起去厕所的时候,孩子们争着拉我的手,要给我捂手。拉着他们热乎乎的小手,我的心里暖暖的。拉拉孩子们的手,他们很高兴。就这么一点小事,一次拉手,孩子们就这么高兴。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在我心里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孩子们却不这样看。所以,孩子眼里无小事,这就要求我要做得更好。要让孩子们喜欢我,真的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自己的心里有孩子,孩子的心里才能有你。
“我是小小班长”活动是我们中二班这学期开展的一个特色活动,我们采取到的形式是每天轮流请两位小朋友当小班长,为小朋友们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例如早晨帮小朋友们收拾小椅子、收拾图书等等,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但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可大了,都愿意帮助小朋友们,教师设置“我是小班长”活动的目的是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受到众多亲人的宠爱。家长们多关心幼儿的衣食住行,也很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却忽视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认为孩子小,样样事都替孩子做好,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理能力。个别非独生子女,因家庭条件优裕,劳动机会也很少,劳动习惯差。由于家长的宠爱,有的幼儿到了中班,自理能力还比较弱,我国教育家陈鹤勤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小班长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发展。利用小班长工作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为集体服务的精神。
活动开展近一学期,很多自理能力较弱的小朋友,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里有个叫小旭的小男生,他的性格较为内向,小班的时候与小朋友交往中自信不足。一天,轮到他当小班长了,他带着小班长的牌子特别开心。中午午餐时,他为小朋友们分发残渣盘,小朋友很有礼貌地对他说:“谢谢小班长!”午餐结束后,他跑来找我说:“赵老师,小朋友都说谢谢我呢。”我对他说:“因为,今天你是小班长呢,很棒的!”他自豪地笑了。以后,每次轮到他当小班长,他都特别认真、负责。通过观察,发现他跟小朋友的交往也越来越棒啦,经常能看到他主动地与小朋友游戏。
班级开设的优秀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更是为一些不够自信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将会继续开展,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教师是爱的使者,因为“爱”,学生的成就和幸福成为了自己的收获;因为“爱”,昔日的学生成为了今天的朋友。作为教师,应让爱与微笑永远充满自己的心田,用爱与微笑教书育人,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在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开心帽”和“生气包”>中,首先我给孩子们介绍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分别是“开心小姐”和“烦恼先生”。孩子们与两位新朋友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游戏要求是:鼓声停止时拿到了“开心小姐的小花的小朋友,要说出一件让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拿到“烦恼先生”的手帕的小朋友,要说出一件让自己最不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快乐的游戏着,并且与大家分享了最让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朋友们,你们猜,我们班的小宝贝最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分别是什么?一猜出来了吗?大部分孩子的心声是:“最开心的事”是家人带自己出去玩(宝贝们的快乐真的是很简单很纯朴,你们觉得呢);“最不开心的事”是父母吵架或老师不高兴了朋友们是否觉得有点震惊呢?当听到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时,我也有些惊呆了。原来孩子最不开心的事情不是父母不给自己买玩具,也不是做错事情被老师批评。而是父母和老师在不经意间带给孩子的情绪景影响。
作为老师的我,顿时体会到:其实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你的表情、关心着你的情绪。原来自己的一时“不高兴”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每当走进幼儿园时,都应该要收拾起自己的坏心情,把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瑣事都抛开。用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每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天使。用微笑去感染每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
小班的孩子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排队。无论是课间、户外活动还是放学,孩子们的那条队总也排不好,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总要去"加塞",一个顶一个的往前挤,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
今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排队喝水,来了一阵吵闹声,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要排队!要排队!"我连忙赶过去,原来是有位小朋友张开双手,当在了杯子柜前不肯走,其他小朋友们被挡住了,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把那位小朋友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我耐着性子对她说:"老师不批评你,只是想知道到底怎么了。"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他不排队!还插队。""他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那位小朋友继续大声的哭喊。"真是这样吗?我相信你不排队是有原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那位小朋友擦了擦眼泪,慢慢停止了哭喊,还略微带点哭腔地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他们太慢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谁愿意让他排前面?"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愿意让那位小朋友排前面,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然后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愿意。"你看小朋友们对你真好!"那位小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下次也让小朋友排我前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
今天我们去了户外活动里的涂鸦区,孩子们都很开心。纷纷走到了玻璃的凉亭下,先在一起议论看到了什么?原来哪里有上一次去过这个区域里的大班和小班的朋友留下来的画作。从我们小班的年龄特点出发,我选择了用树枝蘸一些颜料在玻璃墙面和管道上作画,画一些秋天树枝的痕迹。根据我们的秋叶飘的主题,进一步感受秋天树木的变化。孩子们都很乐意捡一些小的大的树枝,蘸蘸颜料在玻璃墙上,白色的管道上,画自己眼中树枝的样子。可我发现柳语悦小朋友动作比较慢点,开始我以为她不会作画,后来我观察到她是思考自己想要画什么,然后再慢慢开始作画。而和她同组的小朋友都在相互炫耀自己的作品,只有柳语悦在很认真的慢慢画。无论别的小朋友说什么,她都在慢慢完成自己的作品。
现在我们的主题是《秋叶飘》,根据现在天气的变化和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树木和捡落叶的活动,加深幼儿对秋天感受。我请幼儿捡树枝作画,出现不一样的情况的柳语悦,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个体差异不一样的幼儿,除了要在幼儿面前多鼓励,也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过程。
教师在设计幼儿活动的时候,除了考虑活动的目标和准备的材料,更多的是应该多多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方式方法。除此以外需要经常观察和了解每个幼儿的之间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
九月教育随笔
每一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钟爱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钟爱。”有的孩子说:“有时钟爱,有时不钟爱。”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取几个平时潜质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刻长了,潜质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理解,潜质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齐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咱们一齐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咱们怎样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陈天赐说:“能够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立刻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马亦心说:“能够轮换着当,这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咱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一天选两名小兄弟姐妹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新的轮流当排头建立后,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再也不去挤着当排头了。我也归纳反思了自我的不足。咱们总是请潜质强的孩子帮老师做事,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咱们就剥夺了潜质强的孩子选取的权利,也剥夺了潜质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们都只是在人生最出的起跑线上,作为教师有必要把锻炼的机会分给每个孩子,不是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