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的情绪自虐行为?

10-27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应对宝宝的情绪自虐行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读:凡是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都容易出现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劝慰和帮助的倾向,同时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长久下去,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自从女儿璐璐出生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关女士和丈夫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不知什么原因,宝宝总是没完没了地哭,其实,她的身体并没有什么疾病。在长期疲劳的状态下,夫妻俩即使在双休日也休息不过来,因为白天照顾女儿同样身心疲惫。最近,关女士又发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女儿的脾气似乎变得特别急躁,一旦要吃要喝要睡,就突然大哭,就算你把饮食放在她嘴边,她还要哭上很长时间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吃完喝完还要哭一阵子。看上去,宝宝仿佛对自己的痛苦体验有着很强的记忆,反应很强烈,而妈妈的情绪也时常跟着宝宝变得糟糕。

虐待情绪等于虐待大脑

例1:7个月的璐璐并无身体不适,但是她的哭不分昼夜,家长很难安慰,除非自己哭得累了、困了,才会停止,不像有的宝宝,能自己躺在小床上安静地玩一会儿。

例2:家里来了一个小伙伴,从小伙伴一进门开始,2岁的栋栋就不停地哭,小伙伴走到哪儿,他就跟着在哪儿哭,本来咳嗽就没好,现在他一哭,反而咳嗽得更厉害了。

例3:21个月的飞飞是个很爱发脾气的宝宝,他一发脾气就用手抓脸,脸被抓得痕迹斑斑,妈妈很是心疼,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总也不见效。

例4:刚上幼儿园的小宝宝都要哭一阵子,但是娇娇比别人哭得声音更大、时间更长、更厉害,老师怎么劝她,她都得不到安抚,坐在小椅子上使劲地哭,一个月还没有适应,老师担心她嗓子哭坏了,就劝她退园了。

除了具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本能以外,小宝宝一般都还没有自觉、主动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一旦遇到不顺心的情景,有的宝宝就过度反应,强烈地发泄消极情绪。

凡是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都容易出现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劝慰和帮助的倾向,同时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长久下去,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宝宝出生之后,前3年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变化,凡是善待自己情绪的宝宝,其脑厌质颞叶扁桃核区能够释放抑制不良情绪产生的生化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等,而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这种大脑功能则要弱一些,长大以后更有可能产生心理和情感问题。

善待情绪等于善待身心

情绪是宝宝最早发展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父母都特别关注宝宝的早期智能开发,但是对宝宝的早期情绪问题,或者不重视,或者不知所措。要知道,人类发育成熟的情绪有3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而正向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好的心境对工作、学习、生活及生理健康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人精神振奋、提高效率,而坏心境则恰恰相反。

激情是爆发强烈但持续时间短暂的状态,伴有明显的肢体反应,例如哭闹、红脸、瞪眼、跺脚、喘气、拍打等,激情会激起一种动力,但容易过分冲动。

应激是对出乎意料的情境做出的判断和反应,适度应激有益于加强内脏、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释放能量,但过度应激则会使人过多消耗能量,甚至引起疾病。

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如同沐浴温暖的阳光,总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舒舒服服;消极的情绪体验却如同阴霾笼罩,总是想不开,自己跟自己都过不去,相当于虐待自己。学会善待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他们虽然具有一些先天特征和差异,但是在情绪培养上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有良好的养育方式和有意识的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宝宝善待自己情绪的能力。

帮助宝宝善待情绪的4项策略

1、根据新生儿的状态培养情绪

新生儿一般会出现6种状态交替: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深睡)、活动睡眠状态(浅睡)、瞌睡状态(半睡半醒)和哭的状态。

安静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安静地在小床里呆一会儿,喜欢观察天花板、床上的气球和妈妈的表情,这时候妈妈可以逗逗他,但不要急着把宝宝抱起来,以免打扰宝宝的安静状态,宝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体验,有益于培养其情绪自慰能力。YJs21.cOM

当新生儿想吃奶或想入睡时,便进入活动觉醒状态,他随时可能激动烦躁,这时妈妈不要立即把奶嘴送到宝宝嘴边,而是拿着奶瓶在宝宝眼前晃一晃、逗一逗,如果宝宝吃母乳,妈妈可以抱起宝宝拍几下、走两步,这些行为都能帮助宝宝等待几秒种,培养他在期望得到满足之前学会安慰自己、等待片刻。

处在活动睡眠状态中的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转动、轻轻啜泣或者手脚偶然活动,但并没有醒来,这时妈妈不要抱起宝宝,否则他可能养成依赖大人抱哄的浅睡状态,以后再独立睡觉就很难了。

2、根据宝宝的不同需要分别应对

当哭声响起的时候,妈妈要学会辨别宝宝传达的信息。如果宝宝传达的是饿了、渴了、尿湿了、疼痛了等生理需要,妈妈就要积极地回应和提供帮助,这样才能让宝宝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宝宝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涂好底色。当然,即便不能马上提供帮助,妈妈也可以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安慰宝宝,经观察发现,在养育宝宝的时候伴有相应的语言,例如“宝宝饿了,不哭,一会儿就吃”等,宝宝将得到更多的安慰信息,他以后可能模仿这些语言,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安慰自己,进而促进从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习得抚慰自己情绪的策略。

如果宝宝传达的是烦了、寂寞了等情感需要信号,妈妈要逐步帮助宝宝学习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请不要立即把宝宝抱在怀里,使他从别人那里得到彻底的安慰,妈妈的声音和身影对宝宝也是一种安慰,可以先走到他的旁边,轻轻地说说话,或者固定播放一张CD,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也能对他起到安抚的条件反射作用。所以,在宝宝的整个童年时代,都不要不加控制地一下子给宝宝所有的爱,使他对别人的爱产生了过度依赖,却不知道自己爱自己同样也是快乐幸福的。

3、对难养型气质的宝宝采取特别处理

宝宝一出生便具有不同的气质,难养型气质的宝宝比较容易生气、发怒、暴躁,不易接受别人的安抚,凡是得到科学养育的宝宝,这个气质在长大后会有所改变,但也有的宝宝就顺着这个天性发展成为任性和难以调教。因此,在宝宝2岁之前还听不懂道理的时候,建议妈妈先耐心接纳宝宝的现状,等到2岁以后,宝宝身体更结实一些、又听懂道理了,再逐步给他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教他以行为规则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能让宝宝由着性子放任自己的情绪。

4、客观地了解和对待宝宝的坏情绪

通过很多观察发现,妈妈常常夸张地描述宝宝的坏情绪,把宝宝发脾气的程度和时间说得比实际情况要严重,这会直接导致妈妈的坏情绪加重,甚至把这个坏情绪再转到正在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身上,如此一来,以虐待对待虐待的妈妈自然不会再有心情去教育孩子了。

建议妈妈列一张表格,对宝宝的坏情绪做个客观记录,例如哭闹的时间、持续时间、表现特点、可能的原因、采取的策略、策略的效果等,连续记录半个月,将有利于帮助寻找适合宝宝的个性教养方案。把这个记录保存起来,等孩子长大后让他看看,他也会因感动而学会感激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对待幼儿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幼儿,管教幼儿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幼儿学这学那,如果幼儿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幼儿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幼儿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幼儿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幼儿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幼儿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幼儿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幼儿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幼儿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幼儿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幼儿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幼儿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例如幼儿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幼儿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幼儿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11招应对宝宝逆反心理

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好多妈妈的心声。幼儿期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采取硬碰硬的做法,只会使矛盾升级,所以聪明的妈妈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1、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2、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3、和孩子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4、忽视孩子。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5、利用爱孩子爱表现的特点。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6、让孩子做榜样。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7、给孩子两个选择。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8、让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9、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10、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11、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 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很多家长会遇到一个烦恼,那就是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会闹情绪,你跟他讲道理吧,他还不听,最后家长自己也陷入了情绪之中,比如使用。从威胁的话语,你再闹,给我试试或者用哄劝的方式,不要哭了等下次啊,给你买好吃的再或者给孩子贴个标签,你可是男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即使啊,这样的应对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闹情绪是很正常的,人脑中负责情绪。此性和人发育的比较早,而负责理性的部分发育的比较晚,并且需要到了二十岁以后才能够完全成熟,所以呢,当孩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理智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如果家长采取了威胁哄劝贴标签等方式时也会给孩子形成不好的心理暗示,这对孩子今后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好处,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呢?

第一点,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会描述情绪,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需要冷静下来,比如说就快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孩子却突然闹着想喝奶茶。被你拒绝后,孩子就开始闹情绪不停的跺脚发脾气不嘛,我就要喝奶茶,而这个时候你可以问问他,你这样剁脚不疼啊,你是不是生气了?当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就是在调动大脑中的理性的部分当理性的部分开始运转孩子开始用语言定义自己的情绪时,情绪。也会慢慢的消退,记住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控制住,只有你的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第二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情绪,每一次孩子闹情绪的。之后,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描述完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比如说孩子说不出不被允许喝奶茶的时候感到了愤怒,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别让你喝奶茶这样的小要求都不被满足的话,让你感到生气了。孩子会说,是的,现在我很生气,家长们可以接着问问,那么要怎么做,你才会不生气呢,孩子会说,让我喝奶茶,我就不生气了,我还会很开心呢,这样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就能进行下一步了。

第三点,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理解了孩子的需求之后,家长可以说,如果我是你啊,我想要干什么?干不成,我也会很生气,不过我会想再过一会儿,就要吃饭了,如果这个时候喝了奶茶的话,等一会儿就可能会吃不下午饭了,如果吃过午饭之后,我在喝奶茶。那么妈妈就不会反对的这个时候呢,孩子已经冷静下来了,在感受到了家长的理解的同时,也就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这样呢,情绪就会慢慢的消退,这个时候,家长还可以抓住机会,进一步帮孩子反思,你看生气也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不对,如果你对我生气的话,我也会很难受的,你能感受到我的不高兴吗,这个时候,家长还可以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这也是帮助孩子学习观察他人情绪的好机会,所以当下次家长们遇到孩子闹情绪的时候,

首先要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接着带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怎么做才能够消除最后可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应对孩子的情绪,还能够抓住机会,让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的情商助力,您成为最优秀的妈妈,却朝学生营养与您一起,让孩子赢在起点。

如何教幼儿应对负面情绪?


导读:从事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的张捷博士介绍,长期调查分析表明,成年人很多心理缺陷都源于幼儿时期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理和疏导。幼儿在同龄人或是与成年人交流时,常常不知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和矛盾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疏导,有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最主要就是成年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不能及时应对。

几乎所有幼儿园小班孩子都知道自己紧张时会口干、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几乎所有小朋友都知道嫉妒是怎么回事。与孩子们细腻的感受相反,有70%以上的家长甚至一些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哭闹知之甚少。一半以上家长认为孩子哭闹只是不开心的表现……日前,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课题组公布了一项最新的专项调查结果。

家长应注意聆听孩子内心感受

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教授对记者表示,情绪与心理健康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代表着现代人的健康状况,“但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幼儿实际上也和成人一样有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他强调,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被送入托幼机构进行培养,他们的内心情感与感受更需要成人的重视与聆听。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情绪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教会幼儿今后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幼儿常不知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从事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的张捷博士介绍,长期调查分析表明,成年人很多心理缺陷都源于幼儿时期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理和疏导。幼儿在同龄人或是与成年人交流时,常常不知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和矛盾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疏导,有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最主要就是成年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不能及时应对。

张捷在做课题时曾接触过一个小女孩,脾气非常暴躁。妈妈的解释是孩子“遗传”了爸爸和爷爷的坏脾气。在给这名幼儿做咨询时张捷发现,妈妈常常因为小事批评她,导致小女孩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小小失误,也无法面对自己心中很小的负面情绪。而爷爷和爸爸为小事常发脾气,也导致小女孩习惯了用发火或大哭来表达自己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

幼儿并非什么都不懂

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系统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与社会能力发展的课程十分缺乏,不少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而忽略他们情绪与社会能力的健康发展。专家特别提醒,父母千万不能抱有幼儿反正不懂的想法,应更细致地关注幼儿的内心冲突,而这些冲突常会从幼儿的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父母可从孩子心理细节入手,及时处理幼儿不良情绪和心理冲突。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中班第二学期,我发现班级里孩子告状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比如“老师,某某某看书的时候一直在说话”“某某某洗手的时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时候不好好玩”等。那么,告状行为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如此,我不经常常思考,为什么到中班了,孩子们变得这么爱告状了?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中班孩子开始爱告状,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感的形成息息相关的。

首先,孩子在中班时期不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了,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其他事物,同期,他们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和能力也都增强了,但处理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又还没有形成。这时当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找老师去解决问题,或者向老师告状。其次,中班孩子的道德感正在逐步形成。孩子进入小班后,开始融入集体生活当中,并逐渐掌握各种行为规范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到中班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更强了,道德感也不断得到发展,从“自律”逐渐走向了“他律”,即开始审视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他人行为方面的一种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

当孩子不断来告状时,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来告状时,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明白事情的缘由,而不是敷衍了事。有时候我们特别忙的时候,孩子来告状,往往会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感觉,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如果有时候真的事情很急,我会请孩子们耐心等我一会儿或者另外约定一个时间来和老师说。了解事情缘由后,也会仔细处理,不让孩子们感到失落。

其实,观察、分析孩子告状的缘由,并对症下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如我们班的陈梓萌,她就是一个比较爱告状的孩子,而且每次告状的内容都是“某某某不愿意和她交换书本”“某某某就是不把玩具借给她玩”。梓萌是家里的独生女,又是一直交给外婆带大的,外婆对于她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以致后来在集体活动当中,梓萌常常会有只要她想要的,大家就必须给她的小公主情结。因此,我就慢慢开导她明白在我们的集体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让着你的,如果别人愿意和你交换,那你应该感谢对方,如果别人不愿意交换,那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对方的错。同时,我逐渐引导梓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有礼貌、好听的话去与对方商量,促进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她爱告状的行为。与梓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要维护规则,这一类的告状行为也是最多的。对于一些不符合班级规则的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因此向老师告状,而且他们往往针对的都是极个别比较容易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针对此种状况,我会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引导告状孩子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我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让孩子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孩子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那些被告状的孩子,引导他们建立更强的规则意识。

再次,引导孩子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如玩叠叠高这一新玩具时,有的孩子玩不好,每当他玩时高塔总会倒塌,同组的孩子会很气愤并和老师告状。这时,我常常引导孩子要宽容别人,并让孩子明白刚玩游戏时,每个人都是玩不好的,我们要给别人锻炼的机会,这样别人才会有进步,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再如,有些孩子很喜欢捣蛋,会影响大家组织活动,孩子们都会很气愤并纷纷告状。此时,我会与捣蛋的孩子讲道理,并让他与大家鞠躬道歉,并引导其他孩子要学会相信别人,包容他,原谅他,给他机会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稍有减少,还经常还是会有孩子来告状,这就需要我在下一阶段进行更多的干预与调整,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

喜欢《如何应对宝宝的情绪自虐行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