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就完了?
此外,将社会上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赢了,另一类是输了。输了的人称为输家。
那好,我每天上街,首先看到一些输家在运送垃圾,还有一些输家在打扫马路,去到商店,一些输家服务员正努力向我推销产品,去饭店也有输家服务员在为我服务?那么全体人民中输了的有多少?
看到的文章还有鼓吹学前教育的,本来学前教育也是重要。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人类长期没有解决的,那就是如何教育。
打个比方吧,作家莫言,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因此就没有学前教育吗?与他同时在美国有一个大富豪的儿子正在上豪华幼儿园,这个富家子弟赢在了起跑线呢?还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农村放羊而输在了起跑线呢?导致他这一辈子完全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有一些技能的训练可能越早越好,例如体操,或者钢琴。但是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哲学家,有可能小时候训练不出来就彻底完了吗?也有可能一个人一生经历了苦难导致他获得的哲学思考很深奥呢?毛泽东思想出自于毛泽东,毛泽东的学前教育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没有输在起跑线?
此外,传得比较火的是美国有一个长期跟踪调查,就是从孩子时期开始跟踪到四十多岁,样本有好几百个,分为有学前教育的和没有的。然后就发现有学前教育的后来的发展就好,而没有的呢,发展就差,犯罪率高。这被许多人引用。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试验也是成问题的,主要还是这个抽样的范围,是在全人类七十五亿人中随机地抽取了几百个人呢?还是美国的某个城市?
要知道城市里的情况和农村不同。有许多边远农村地区,孩子长大是在一个淳朴的环境,是不爱干犯罪这样的事情的。而城市里如果没有好的教育,小孩子可能很小就被街头小流氓团伙控制,那是有可能犯罪率高。
此外,有无这种可能?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倒并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竞争来决定谁处于社会上层压迫人民,因此有好的教育的人,是根据某种竞争规则选出来当上层阶级的人的,剩下的人就是无产阶级。那么,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当然更愿意逮捕无产阶级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资产阶级及其帮凶无罪呢?那你这个犯罪率的说法也就成问题。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侵伊战争屠杀了几十万伊拉克平民,犯下滔天罪行,算不算这个犯罪率里呢?至少,社会上层人物有钱,可能享受更贵的律师服务。
此外,那些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人,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中长大。如果他们不是这样,而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呢?要知道人民解放军的教育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大堆据称是没有素质的人进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后,却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爱人民纪律最严明的军队。象雷锋啊张思德啊都好象没有什么学前教育,他们是赢家还是输家呢?如果按毛泽东思想,那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所以,输在起跑线这个说法,有可能不科学。不科学的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摧残儿童,不能够让儿童自由地发展。
刚看了一个网上的视频。有一个四岁小孩子很可爱啊,跟着大妈跳广场舞跳得很好啊,评委们一问,就是这个小孩子喜欢到广场上跟大妈们跳,然后孩子的父母出现了,都不会跳舞,也不会跳广场舞。这孩子算输家还是赢家呢?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起跑线”并不是早早给孩子报一堆培训班,在孩子不到一岁就教他识字、英语、唐诗、数数、钢琴、绘画......
现实里,很残酷的事实是: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甚至从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孩子的人生。
家庭一点一滴小事积淀成孩子人生的大事
确切地说,家庭环境、父母的知识素养、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父母期望、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亲子沟通方式、父母的社会资源等,统统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这里有基因的遗传作用,很难改变。
父母的经济能力和人脉,决定了孩子的弹跳高度。在智商相差无几,孩子都聪明伶俐的状态下,父母的资源可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高度。
父母对养育孩子的认知,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发力。人生虽然是长跑,但有人早跑了,也许他会乏力,会累,但谁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在后半程就可以爆发。
父母的眼光和毅力,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被埋没的优异禀赋和特长绝对会为孩子的人生加分不少。
父母的脾气和性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你太强势孩子会唯唯诺诺,你太焦虑孩子会有压力,你管太多孩子会叛逆……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环境下,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贫富的比拼。你觉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银上点补习班,出几趟国出来旅游就可以的?错!优质人脉、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时间都远比人民币更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孩子,并悄悄地完成财富的代际传递!
能给孩子人生理想多大支撑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家庭给孩子足够支撑,孩子将少走很多弯路。
理想被现实压弯的那些娃,多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有调查显示,父母的收入水平与孩子所就读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不被金钱捆绑,才有更充分的自由去选择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人肯定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多赚钱,生活被迫苟且,哪里还顾得上诗和远方。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从来不必考虑房子、车子,更不用背着贷款艰难前行。他们进入一个行业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着眼长远,根本不会让眼前的小利益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行业的经验、积累到有效人脉、学习行业规则,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拥有越多的人,才越不怕失去
穷人家的孩子输不起,更没有机会可以耐心等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眼前利益考虑的更多。一个家庭能给孩子的人生理想、自由发展提供多大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人生方向。
成功不光靠自己努力更取决于站在谁的肩膀上,财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人脉。
你以为富人真的是只有“钱”吗?财富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优质人脉。有人说得很现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样么?
富穷存在心态上的差别
有时,穷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况下,更愿意抱怨社会,恨自己没有人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富人则较少怨天尤人,更多从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个机会默默努力。所以说,与其说很多富二代继承的是钱,不如说他们继承了这种心态。他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眼界更高、思路更开阔、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事业起点。
要是拼不过“别人家爸妈”,你还能给孩子什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更努力,努力生活的更好,努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拼不过,就拼教养
在拼爹拼妈的时代,对于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许是贫富家庭之间差别最小的一个部分,正所谓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教养不是富人的专利,跟家境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却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教养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拼不过,就拼性格
性格也是重塑人生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牌。“性格改变命运”并不是空穴来风,幸运的人总是具备某些性格特质。例如:更外向、更开放、更轻松、,擅于交际,喜欢聚会,因而接触面更广、认识的人更多,大大增加了碰到“好运气”的机会;幸运的人较少体验到焦虑、愤怒、抑郁和罪恶感等负性情绪,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所以如果拼不过“别人家爸妈”,请给孩子好的教养、好的性格,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
虽然努力不一定能逆袭,但不努力肯定是没机会,况且即使是比我们孩子背景好、条件好、更优秀的富二代还在那么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满足现状?
有句话叫做“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让孩子明白: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世界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翅膀,他们可以慢慢飞翔、但你必须奔跑!愈练愈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才可以实现青春的梦想。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个妈妈的内心,一直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学习班、作业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长都在晒自己的教育思想,晒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长,比如有的小小年纪就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的甚至出书了。这个妈妈开始感觉到压力:现在女儿还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以后会不会这么优秀呢?如果女儿成了一群大树中间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够吸收到阳光雨露呢?有时候她也想退出这种群,但又觉得不能够退出,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之中,不知如何取舍。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距离高考有6414天,这是一个多么焦虑的事情。
针对这样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或思潮。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和《中国教育报》发起了一项调查。用了四大版面的篇幅,专门来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
调查的结果中,大概有19%的家长说我是认同的,也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的,当然还有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
我们还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还是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还是小学入学的那一天?还是中学之后?或者就根本没有起跑线?对这个问题,家长们其实意见也并不是完全统一。虽然大家的想法各异,但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家长们都很爱孩子,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并不为家长这样的一种爱,或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来买单。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一种“祸害”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个豆瓣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我想光听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觉得非常吃惊了吧?这个小组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聚集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我觉得家长们都需要去看看这个群,会让你对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家庭本来是我们人生的港湾,是我们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群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办法原谅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你们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我们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很多的行为可能会在其中。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你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适得其反,我想给大家分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为什么这么说?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各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自身,包括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有一个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去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个指标的情况差异非常显着。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反之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个发表在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上的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的大脑体积和结构。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吃不上饭、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组。
研究结果表明,另外三个组对比正常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而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是永久性的影响。
我想起刚刚提到的“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非常触动。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的就叶子上有黄斑,缺损而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记得的时候,才会给植物天天浇水,忙起来就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置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就说恶心死了。这个男生就说,我在想,是不是等我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她也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抱怨孩子长得好不好时,更多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5+2=0的困惑
还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成长的前几年,跟我相处得多。那上学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学校负主要责任了呢?实际上,我们有大量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结果会不一样,因为父母自身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会中介或者调节学校教育对孩子发生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在学校5天教育的成果,一回到家里,就荡然无存了。比如,学校说要减负,尽量去减少布置作业,但是我们家长说不行,学校作业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加负,要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培养孩子独立,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我们帮你做。再别如,学校里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不要怕犯错,父母的做法却是打击孩子,你怎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些矛盾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很多措施无法彻底落实,反过来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孩子会无所适从。
另外,中国这几年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的活动,家长认为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因为孩子在外面报各种各样的班。但这些班一方面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厌倦,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觉得没关系,学校里的东西不听,还有其他渠道去听,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
所以,无论是从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是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按照这一政策,现在学校普遍执行的是截至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入学,而9月1日出生的孩子,则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入学。在这一规定下,出现了让孩子提前出生的事情,出现了孩子回幼儿园复读的事件,这一切,都是政策“惹的祸”?
许多家长为了升学赶时间
许多准妈妈的预产期是9月初,可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小学年龄能赶上“末班车”,许多准妈妈愿意“挨一刀”,纷纷在8月31日选择剖腹产,提前让宝宝出生,这样就出现了8月30日、31日出生的宝宝多,而到了9月1日、2日则出生率骤然下降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按照《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小学入学年限须年满6周岁,具体时间就卡在9月1日,这一规定让许多只差几天就满6岁的孩子无法当年上小学,哪怕出生只晚一天,也必须多等一年,所以经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是9月以后出生的,明年才能上学是不是晚啦?”“差不多7岁上学是不是又给耽误一年了?”因此,不少父母考虑将来孩子上学的因素,选择提前剖腹产,提前将宝宝“赶”出妈妈肚子。
带着同样的忧虑,许多已然9月出生的孩子家长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为的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足岁的孩子回幼儿园“复读”
9月1日入学的规定,着实难住了不少心急的家长,也卡住了不少“不符合条件”的孩子,像家住北京朝阳的菲菲,眼看平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而已经上完学前班、5岁半的菲菲却因为年龄不够不得不再次走进了幼儿园,成了幼儿园里的“复读生”。
“虽然已经上完幼儿园了,但因为年龄差两个月,没能升入小学,但也总不能让孩子一直在家呆着吧,而且两个人都忙,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让孩子再重上一年了。”菲菲的父亲何先生面带焦虑地对记者说。本来,何先生是想在给孩子小学报名时托一下熟人给报上的,但是没想到因为报的人太多,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只能再把孩子送回幼儿园。“现在的教育,6岁上一年级,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即便顺利的话大学毕业也要22岁了,要是再接着上就更大了,走上社会晚对孩子没好处。从孩子的前途方面考虑,也希望孩子能早上学就早上学。”
而这种现象,在北京市已不是个例。而家长们觉得,孩子经过幼儿园、学前班的学习,已经能认不少字了,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学习还是赶早的好,而且,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对家长孩子来说都是损失。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学,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落下,不惜改了户口。
医生说应遵循生理规律
针对“抢着生”、托关系、改户口这些现象,许多人认为现行的小学入学制度是“导火线”,小学的入学条件不该卡得那么死,而且,现代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已经今非昔比,孩子们接受知识时间应该提前,因而旧时制定的入学条件该改了。是这样吗?而家长的心急火燎,究竟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在拔苗助长呢?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赵大夫说,从孩子成长的规律看,5岁和6岁孩子相比,其实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都达不到上学的要求,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6岁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而且勉强上学很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早上学违背成长发展规律,切莫草率行事。
北京昌平区京华幼儿园的何光敏老师告诉记者,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入学年龄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规定的,符合孩子从食物到图片再到文字符号的认知过程,假如过早上学就是将不符合其智力水平的内容强加给孩子,多数情况下是学不好的:“过早上学,如果成绩不佳,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何老师建议,家长应尽量在3岁时才让孩子进小班学习,并逐步升入中班和大班。“儿童应注重培养的是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而非一时的知识积累,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北京市培红小学黄欣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国家规定的一年级学生入学的年龄是6周岁,截止到8月31日。他们每年招收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少孩子不够年龄的家长要求让孩子入学,对于年龄比较靠近的孩子,尽管学校已经根据孩子的情况酌情招收了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但是,黄副校长同时也强调,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目的都不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适应能力不足,容易跟不上。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最好还是按照学校规定来,循序渐进的上学。“实际上,小学对孩子年龄限制是有道理的,从儿童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状况看,满6周岁这个年龄是孩子入学的最佳年龄。这时,孩子在心理发育方面也日趋完善。如果提前入学,在低年级时还是会显得有些跟不上,比如在行为表现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因此孩子满6岁上学为好。这是依据我国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慎重确定的,有其合理的科学性,不是简单一句‘旧时制定’就可以否定。人为地提前,拔苗助长,看似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往往输在后半程。小学入学条件该不该改?涉及成千上万孩子,需要慎议。教育需要尊重规律,不能报上即兴一评,误导家长情绪。”
现在有些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在拼命的为孩子的起跑做各种努力。胎教、早教;送孩子上优质的幼儿园;读优质的中小学。问题是起跑前确定的方向是什么?终点是到什么地方?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可能就是要读好大学,要成才,要有好工作。这些也都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应该是孩子起跑线的终点,是我们所有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未来付出的根本目的。这不是简单的要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为孩子做好起跑的充分准备,准备必须是要围绕终点准备,否则就偏离了方向,结果也必然是要输的。
就业压力的增大
,使得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但是家长还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名牌大学毕竟是少数,能上中国名牌大学的孩子也是少数,已经就读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存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
因为我们家长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孩子。家长在给孩子确定起跑线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他,孩子将来的生存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要考察幼儿园是不是以良好的习惯养成、自我生存能力、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为办园目标的,教师是不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这样的起跑准备才不会使孩子偏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终点目标。
家园共育《孩子的竞争起跑线该设在什么阶段?》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