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上小学对孩子的生物钟、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是个挑战,怎样让孩子做好心理和生理的准备、以及调整呢?
A:我的经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特别是在入学前几个月。
你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例如,女儿入学前的一段时间,我每天晚饭后都要看报,也让女儿看她喜欢的书。女儿上学后,很自然就习惯了晚上做家庭作业。又如,从7月开始,我逐渐安排孩子进行午间活动,让她习惯不午睡。
孩子入学前,心理上要放松,家长不要用“上学就要收骨头”等话来吓孩子,要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开心。
在知识上,没有必要让孩子学习记忆、技巧类的东西,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养成动脑筋的思维习惯,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多和他聊各种话题;行为习惯方面,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
家长还应该了解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在幼小衔接的时候,要帮他一把,例如要早起上学,家长最好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长期以来的性神秘、性禁忌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父母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只是偶然的一两次对话,蜻蜓点水,一触即过;有的甚至在孩子整个成长历程中从未涉及过这方面的话题。
其实,家庭教育是保障孩子性健康发育的首要环节。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和解释,实事求是的给予回答,使孩子解除疑虑,对性意识、性行为有正确的理解,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根据国内外性教育学家的意见,家庭对各年龄段的孩子应进行不同的性教育内容:
新生儿期主要是培养正确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护理孩子的性器官。幼儿时期的性保健和教育十分重要。此时,除了注意性器官的清洁,减少刺激和观察其发育是否正常外,应有必要的克制教育,即委婉地暗示孩子,那样的动作是不雅观、不卫生、不安全的,使他们自动就养成文明、自尊的习惯,幼儿常会提出漫无边际的问题,这是出于好奇。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有关两性问题,并不需要给予详尽的回答,要酌情简略,防止强化幼儿在这方面的兴趣,但任何简略答案,都应力求真实,可以抽象而不可以误导。幼儿的性兴趣并无对异性的特殊指向,因而成人不必有意加以诱导。
学龄儿童期(7~12岁)又称过渡期,其特点是开始步入社会领域,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成为他们基本的活动形式。这时的突出特点是求知欲强、天真直爽,容不得谎言和虚假。这时,性教育包括起码的生理知识的教育、卫生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青春期(12~18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周围伙伴身上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他们就会围绕这些变化以及有关男女性征的特点,提出很多问题,或产生很多疑虑,以至出现不该有的想法和作法。西方某些性教育者把这一年龄段称之为“狂风暴雨期”或“危险期”,这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性教育应寓于整个人生教育之中,不可孤立行事,青春期的性教育比较复杂,可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和表现,做些起码的辅导,如讲月经、遗精是怎么回事,解释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安抚他们的情绪,也可介绍些生理小百科之类的书籍。更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则由学校和社会承担。
对孩子的性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生理知识,还应将孩子的品德、情操联系起来。价值观的教育。虽然目前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应脱离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般遵循以下的道德伦理精神:
①完善自我的概念,使个人即不受他人的损害,也不去损害他人;应当自尊并尊重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性行为不应以他人的牺牲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即反对性的自私和滥用。
③男女在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决不能成为性别不平等的依据,只有消除性别的歧视,才能充分发挥两性的潜力,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④性并非仅仅指性交,也不仅仅是生育,它包含情感、交往、价值观、文化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
知道吗?宝宝哭声暗示多
新生儿不会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需要,哭就是他们的语言,从离开母体的一煞那,新生儿就用哭来向世人宣布,他来到了这个世界。这第一声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没有哪一位不期盼着这响亮的第一声哭。没有这第一声哭,医生们就会立即进入紧张的抢救之中,这哭是生命的象征,这哭声的大小是衡量生命质量的砝码。不但第一声哭是重要的,哭在整个新生儿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意义,新手妈妈们不要为宝宝的哭而烦恼,那是宝宝在和妈妈说话,新手妈妈要学会聆听宝宝“说”什么。
饥饿性啼哭:这种哭声带有乞求感,哭声往往是由小变大,很有节奏,不急不缓,当你用手指触碰宝宝的面颊时,宝宝会立即转过头来,并有吸吮动作,倘若你不给喂哺,而是把手拿开,则宝宝哭得会更厉害,一旦喂奶,哭声嘎然而止,吃饱后绝不再哭,有时还会露出笑容。
过饱啼哭。这种啼哭多发生在喂哺后,哭声尖锐,两腿屈曲乱蹬,向外溢奶或吐奶。若把宝宝腹部贴着妈妈抱起来,哭声加剧,甚至呕吐,若系过饱哭闹,不必哄,哭可加快消化。
口渴的哭闹,这种哭多表现为不耐烦的哭,嘴唇干燥,时常伸出舌头,舔嘴唇,当给宝宝喂水时,可立即停止啼哭。
意向啼哭,这种啼哭宝宝常常是头部不停地左右扭转,似左顾右盼,哭声平和,带有颤音,当您走到宝宝跟前时,啼哭就会停止,双眼盯着您,一付着急的样子,随停止了啼哭,但仍有哼哼声音,小嘴唇翘起,这就是要你抱抱他。
尿布湿了啼哭。啼哭强度较轻,哭时多无泪,大多在睡醒时或吃奶后啼哭,哭的同时,两腿蹬被,当你为他换上一块干净的尿布时,他就不哭了。
要亮光的啼哭,小宝宝白天睡得很好,一到晚上就哭闹不止,这是由于昼夜颠倒,当你打开灯光时,哭声就停止了。两眼睁得很大,眼神灵活,这多是白天睡得过多所致,应逐渐改变过来。
寒冷啼哭,这种哭声多较低沉,有节奏,哭时肢体少动,小手发凉,嘴唇发紫,当为宝宝加衣被,或放到暖和地方时,就变得安静了。
燥热啼哭,宝宝多大声啼哭,不安,四肢舞动,颈部多汗,当你减少衣被,或把宝宝移至凉爽地方时,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呵护秘诀
在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或者隔阂,这样的问题都是最为常见的,不用过于担心。可孩子的内心毕竟是柔弱的,父母一定要谨慎为佳。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最迅速,也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里,可以在许多方面遇到许多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如儿童的心理发展、道德品质教育,游戏与学习,与老师及父母的关系,与小朋友的关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儿童的营养、生活习惯、疾病等。因此作为家庭,尤其是父母,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其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事自己干等。
(2) 要热爱和关心孩子,以充满爱心和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形成开朗的性格,孩子心情愉快,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教育和指导,也容易与父母交流想法,不至于情绪不稳或压抑。
(3) 多鼓励和表扬:儿童都有上进心,这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激励,鼓励和表扬就是重要的方法。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并恰当的再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单纯指责,而要严肃指出,耐心教育,讲清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做。如果整天批评,孩子会失去自尊心,并形成胆怯、自卑的心理。
(4) 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和卫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决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自己的行为又是另一套。
(5)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这有利于加强孩子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适宜能力,锻炼开朗的性格,防止不合群、孤独和羞怯心理。也有利于身体和协调能力的锻炼。要指导儿童安排好生活作息制度,如早起早睡,按时完成作业,与伙伴游戏要适可而止,不迷恋电视,培养阅读和帮父母做家务的能力等。
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独生宝宝,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宝宝的要求,甚至宝宝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
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宝宝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应该从小对宝宝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吗?
如果问4、5岁的宝宝:“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定会有宝宝告诉你,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这是因为宝宝可能只看到父母从银行取钱的过程,而并不真正理解:钱是父母通过辛辛苦苦的工作而获得的酬劳。曾经有过“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付钱”的讨论,这种做法是从西方传来的,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呢?其实,这种方法只要合理掌握分寸,完全可以尝试,而且对帮助宝宝正确树立金钱观念是有益的。
例如:可以确定周末的双休日为“宝宝工作日”。在这两天里,宝宝帮助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按劳付酬,制定标准,报酬以1元为单位,不能过多;给宝宝安排的“工作”也应该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周一到周五宝宝做家务是“义务劳动”,因为这时父母正在为宝宝和全家的生活工作挣钱。让宝宝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这对宝宝是很积极的教育。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如果宝宝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而不需自己操心,那么宝宝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不能区别想要的是否真的就是需要的。如果你允许宝宝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且允许宝宝把这些钱积攒起来自由支配,那么你就可以给宝宝一个学习理财的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并决定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不仅能培养宝宝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宝宝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宝宝再长大一些,还可以让他参与到家庭理财活动当中来,做一做小管家。建议不要把宝宝的压岁钱交给宝宝支配,这不是劳动所得,应有所区别。最好存起来,作为宝宝将来的教育基金。
雯雯的妈妈经常担忧,雯雯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独处,除了和爸爸妈妈说上为数不多的几句话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见到陌生人就别提了,根本不愿意开口,怎么劝说也没效果,她还是三缄其口。雯雯的性格是不是太内向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啊?
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不爱说话或胆怯时,爸妈和老师习惯说“这个孩子挺内向”。是否不爱说话就是内向?胆怯就是内向?内向的孩子究竟会如何表现呢?
内向宝宝的表现:
●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
●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愿与他人随便接触
●对一般人显得冷漠
●待人含蓄拘谨
●反应迟缓,敏感多思
●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
●喜好幻想
●不善交往
●情绪活动比较稳定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
可见,内向宝宝的表现很多种,不能仅用不爱说话或是胆怯去定性。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宝宝的内向呢?原因同样很多维。
1、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
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如果爸爸妈妈是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便深信假如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喜欢顺从、依赖、乖乖听话的孩子。爸妈也不鼓励宝宝去结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圈子只限于父母及家人。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社会交往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并力图回避。
2、环境的改变
周围环境一旦改变,宝宝需要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外向的宝宝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表现得自由自在。而内向的宝宝对新环境适应得慢一些,他们往往表现出胆怯、活动性差等等。如果宝宝周围熟悉的环境突然改变,他们很可能会变得少言寡语,表现出内向的特性来。
3、自我意识敏感
由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会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如有的爸妈要求孩子与他人接触时,表现得大方得体、自然有礼貌,然而由于孩子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陌生人,因而感到紧张、怯生,产生回避和退缩的行为。孩子的表现如果遭到父母的责备,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个人世界。
4、不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宝宝往往表现为活动性差,即行为、语言退缩,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强等等。由于不自信,宝宝的性格往往倾向于内向。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作为爸妈,应当尽可能激发起自己的热情,用热情感染孩子,给内向的宝宝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1、了解内向与外向各有优缺点
外向和内向宝宝的表现各不相同,也各有优缺点:外向型的宝宝性格爽朗,遇事不怯场,反应较快;但他们往往缺乏计划性和坚持性,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内向型的宝宝遇事沉着、善于思考;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爸爸妈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宝宝的优缺点,发挥其长处,克服其不足,宝宝的内向性格并不是完全的弱势。
2、增强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它有时甚至被定义为智力的核心。对宝宝来说,环境适应能力常与爸妈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保护使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放手让宝宝与他人交往,让宝宝在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交往的经验,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是培养健康个性的关键。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绪积极、乐观,反之,则消极、悲观。自尊自信能使孩子获得快乐,当宝宝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胜任感又为其它人所接纳时,他一定会很快乐,这种快乐才是源自内部、发自内心的。
4、不要苛求和轻易责备内向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关注、谅解和尊重,苛求、责备、批评和惩罚等都会使孩子更加内向。爸妈应当使用积极的暗示和肯定的言语,学会赏识他们,爸妈的赏识是宝宝积极的动力。
5、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生活中爸爸妈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内向的宝宝尤其要如此。如对孩子说出:“对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使他感到爸妈就像朋友一样;和小宝宝讲话,最好能蹲下来,让他和你处于同一高度,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和他用同样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样,亲子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6、与孩子独处
爸妈每天尽可能抽出一段属于你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孩子亲切地交流,倾听孩子的语言。适时用身体语言,如拥抱孩子,亲吻孩子表达你的爱与信赖。这能给内向的宝宝很多安全感。
特别注意:
宝宝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时间表”
每个孩子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的“时间表”。像人的身高一样,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太长个儿”,到了一定年龄却“突飞猛长”。宝宝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爸妈和老师会惊讶地发现,忽然有一天内向的孩子变得爱说话了,甚至滔滔不绝;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胆子大了,与以前判若两人,可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因此,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我们不宜给他们过早下定论,把孩子定性成“内向性格”,老师和家长应理解和懂得给孩子留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这对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喜欢《宝宝哭声:生理、心理和病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