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前宝宝好奇心强烈

11-12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岁前宝宝好奇心强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读: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向前发展。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在婴儿时期,由于宝宝接触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宝宝的好奇范围是和他所能达到的“方圆路径”是相一致的。只有宝宝所能听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东西才是他们愿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6个月

6个月之前的宝宝,由于长时间处于躺的状态,他观察到的东西多为空中的吊缀物。所以他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这些吊缀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脚踢”

宝宝对各个关节以及小肌肉的运用还不熟练,所以可以观察到宝宝对吊缀的对待方式是手脚并用。

对于好玩的东西,宝宝投注的精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常常是目不转睛,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吊缀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让宝宝不用太费力地调节焦距;吊缀一个星期要换一次地方,或在床左边,或在床右边,以免宝宝变成“斗鸡眼”。

After6个月

6个月后,宝宝开始学习坐。他的视野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宝宝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脚。由于这个变化,在这个时期宝宝好奇心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

探索方式:摸+吃

宝宝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动作,所以他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限于力气还比较小,肌肉不灵活,所以摸的动作比较常见。当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还不能抛弃,所以宝宝还经常出现“啃”的动作。

常常可以看到宝宝摸脏乎乎的东西,又把手放到嘴里啃,所以,保证宝宝接触物品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宝宝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From8个月

8个月开始,宝宝开始会爬。现在他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几乎能触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别好奇,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

探索方式:敲+蹬

比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于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发展,现在更多依赖于用手和脚来探索世界。不过手部和腿部的动作相对还比较僵硬,用敲和蹬比较多。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角落和洞洞比较有兴趣,所以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加强防护。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调整好孩子的好奇心


小布丁爱上了小区里的戏水乐园,大脸妈决定送他去游泳训练班学习。一早,大脸妈提着一个大包带着小布丁去学游泳。小布丁对于鼓囊囊的包很好奇,总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可惜妈妈不让,小布丁只好时不时去动拉链。大脸妈脸色一沉,说:“这孩子,怎么总是动手动脚的!”小布丁问大包里有什么,大脸妈说:“不就是学游泳的用具吗?有什么好看的!快走,一会儿迟到了!”

幼儿园放学了,老师叫住大脸妈,说小布丁在手工劳作课上将小串珠洒了一地,老师发动小朋友一起找串珠。结果,没一会儿小布丁又将小串珠弄洒了,耽误了老师上课,所以今天的手工作业要拿回家完成。大脸妈的脸拉得老长,就差当时将小布丁一口吞到肚子里了。

小布丁却觉得老妈实在太帅了,居然能将幼儿园的手工作业带回家来完成。小布丁有意无意间总想去碰妈妈的皮包,那里面有串珠、手工本、还有以前手工课上做的贴画等有意思的东西。等红灯的时候,小布丁趁妈妈不注意,拉开了妈妈皮包的拉链,这下可好,“哗啦啦”,串珠、水彩笔、钥匙、化妆品、手机……全都掉了出来。小布丁赶紧弯腰去捡回那些散落在座位下面的小东西。大脸妈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的手怎么这样爱动东西!一会儿也不肯老实!该你动手的时候你又不会动了,连珠子都穿不起来!”

恰好绿灯亮起,后面的司机按起了喇叭。大脸妈着急之下猛一踩油门,“啊哟”——小布丁的头狠狠地撞在了车门上。

絮絮叨叨:

小孩子都好奇,喜欢动动这个摸摸那个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于外界的一切,他们都觉得很新鲜,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无法禁锢孩子的好奇心,阻止他们探索的双手。

在身心成长的道路上,双手给与了孩子极大的帮助,是孩子真正的好朋友。而大人总觉得孩子探索的小手“不是时候”,用各种身体语言来表示对这种探索的不满。

小布丁对于自己第一次游泳带的“装备”充满好奇,总想打开看看里面装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其实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了。大脸妈应该事先给他展示同时简单讲解,如何穿脱泳衣泳帽,什么时候使用浮板和泳圈,甚至可以在家提前“演练”一次。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热爱游泳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学习中小布丁的注意力分散。

至于小布丁在幼儿园里发生频繁地掉串珠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偶然发生的事件,哪个孩子不失手打翻玩具呢,如果打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可以提示家长给予配合教育;另一方面,也凸现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的缺点,因为家长总是不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实践,不是包办代替就是强行阻止,造成好多孩子心灵却不“手巧”。

家长们一边嫌孩子“碍手碍脚”“什么都做不好”,另一方面却在有意无意中阻止着孩子用双手探索和实践。

孩子想打开妈妈的皮包和手工课上掉串珠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在给大脸妈这样的家长们同样的启示;在每件小事上,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认识身边的事物,鼓励孩子亲手去实践。不要抱着“怕麻烦”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们的“动手动脚”,更不要时常责怪他们的“笨手笨脚”。

归结到一点,对待孩子和对待工作一样要多点耐心,毕竟孩子是慢慢成长的,与其约束和指责,不如耐心指导,适度放手,让孩子真正的“心灵手巧”。

小布丁和妈妈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假如你在这些小故事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请不要笑,让我们的大手将小手牵得更紧吧!

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个体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积极思考与探究。好奇心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关好奇心的研究,一开始包含在内在动机的领域,研究者试图从内在动机的角度研究好奇心的实质,并充分肯定了好奇心是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缄默性知识的局限性都阻碍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观念上澄清教师对幼儿好奇心实质的认识,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引导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觉察与反思。

一、好奇心与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1]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好奇心与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3]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本身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全人”学习理论。近年来,心理科学界也出现了强调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热认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三、好奇心与创造性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4]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5]驰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但是,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

四、教师的支持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

(一)环境的支持性

幼儿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与建构者。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可谓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环境的支持将有助于诱发和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其中,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第一次接受的、由专职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教育内容,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对个体心理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对个体最初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主导性。班级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对幼儿获得人生经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环境同时就是个体的学习环境。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地点与空间。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环境的控制性与指导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学习环境代替教学环境,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在这一地点,“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与信息资源,并互相合作与支持”。[6]

幼儿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幼儿、学习资源等。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活动与思维的独立性差,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同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组成幼儿学习共同体。

首先,应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物质环境。这种新奇包括了幼儿少见的、由物质材料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带来的新奇性。它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与认知的倾向性。教师应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变化,并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幼儿的好奇心水平。

其次,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心理氛围是一种情感活动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好奇与焦虑。这两种情绪在性质与过程上是相反的,但它们相互作用,可以共同激发幼儿的探索或回避行为。教学中应该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如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述、回答、鼓励性评价等言语行为和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可能会由此产生惊讶、兴趣、微笑、专注、适当的焦虑等情感呼应行为。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更多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能产生好奇心与探索行为。

(二)策略的支持性、

如前所述,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好奇心也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与预期的不一致所唤醒。这种唤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这是由个体对当前认知信息的兴趣、信心与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与个体的信息缺失产生的不愉快感有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诱发幼儿的奇心,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又具有情感性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促进个体好奇心发展的三种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

1、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谐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儿预期,从而引发幼儿的惊奇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好奇陷阱一方面可以引发惊奇与兴趣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行为结果与个体预期不一致,个体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感到困惑、紧张、不适,也就是心理失衡。这种失衡感是一种认知冲突,可以使幼儿形成注意的焦点,头脑保持警觉,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并对相关信息迅速作出选择和有目的的加工。

好奇陷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幼儿预期;第二步,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第三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解决冲突。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满足,由此激发幼儿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教学内容与儿童个体需要有关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习心向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变成唤醒幼儿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包括情感加工与认知加工。这种加工的核心在于外在需要一方面与幼儿的认知、情感需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要略高于幼儿自身的需要,能够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通过加工,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的好奇心由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由缺乏状态变为启动状态,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

心理匹配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了解幼儿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学内容、方法与幼儿需要的匹配点;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我们知道,好问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幼儿提出的问题有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有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属性,有的则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还有的会持续一段时间,以了解一类事物的特征与功能。与成人相比,幼儿的问题意识较强,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理解事物和寻求新信息的倾向性,但是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自发提出的问题水平比较低,有些幼儿甚至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开启问题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第二步,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第三步,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

总之,幼儿好奇心作为内在动机与主要的学习情绪之一,应当得到尊重与引导。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品质提供最初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支持、材料支持与策略性支持在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性品质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案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出生起就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吸收着养料。他们的周围处处都是新鲜的事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虫子也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认真的看个老半天。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案例

一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带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滑梯。刚玩了一会儿,就听见洋洋在那里大喊:“老师,有影子!”“有影子!?”我很纳闷,其他孩子听见洋洋的叫声,赶紧从滑梯上下来,围着洋洋观察起来。孩子们尖叫着,“这里有影子!”“咦?我这里也有影子!”孩子们都兴奋起来。有的伸手去抓影子,有的用脚去踩影子``````

孩子们回到教室里,仍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影子。于是,我取消了原定看动画片的计划,而把话题引到了“影子”上。“刚才你们这么高兴,发现了什么?”“影子!!影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影子?你们的影子你们抓住了吗?”“抓不住!”就连平时腼腆的姗姗都兴奋地说:“我也抓不住!”“还有谁的发现跟别人不一样吗?”说着,我们一起来到了室外。我把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在有太阳光的地方玩耍,另一组则在没有太阳光的地方玩耍。通过活动,孩子们都得到了共同的结论:有太阳光的地方能照出影子。他们的兴致高极了。

(二)分析与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通过这次的“影子”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由于它是一种幼儿自主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本次活动中孩子倾听的专注程度、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胜过平时教师用各种方法促进孩子倾听他人说话的效果;还有,孩子们在“影子”活动时所运用的语言也格外生动形象,这是与他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感受体验密不可分的;另外本次活动中一些小年龄和原来胆子叫小的孩子表现不俗,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所有这些都表明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具有教师预设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2.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捕捉身边的教育素材

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尊重并接纳幼儿特有的兴趣、感受需要及表现方式等,及时地捕捉其中的教育素材,并给予指导。本次活动中,当幼儿以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影子时,我立刻意识到大多数孩子的兴趣已从玩滑梯转移到了探究影子上。教育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时时刻刻把幼儿的主体性“装”在心里,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将预设的教育内容和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真正把幼儿的主体性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当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幼儿积极投入、大胆尝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发挥活动最优效益

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若教师按原计划让幼儿玩滑梯,然后回教室按计划看动画片,则很有可能因幼儿的兴趣与思维还集中在“影子”上而影响视听效果。本次活动,教师两次调整教育计划,及时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及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达到了最佳效果。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好奇好问,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对我的感触很大。好奇好问是幼儿最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到你对他们的提问永远保持重视、赞赏和鼓励。同时要给予孩子适宜的引导、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得体验。这也是《纲要》中所强调和倡导的:教师要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体现发现的乐趣。

2岁宝宝容易闹情绪


“我的孩子怎么了?”记者遇到很多年轻父母总是抱怨,为什么昨天还是那个在襁褓中安静入睡的乖宝宝,转眼间到了两岁,不仅会挣脱你的手去做你不让做的事,甚至会开始用他那极其有限的词汇和你顶嘴。

2岁宝宝为何易闹情绪病

儿童心理专家吴祯说,婴儿期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初步形成,开始用“我喜欢什么”或“我要什么”之类的词汇,父母对此无需惊慌,应正确引导,在尽量尊重他们想法的前提下和宝宝沟通,让宝宝快乐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现象一

客人来了就“发疯”

彬彬(化名)今年两岁了,平常是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可每逢家里来客人,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既欢呼雀跃,兴奋得不亦乐乎;又顽皮不听话,他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话,一会儿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还不停地吵吵嚷嚷,扮着鬼脸。

【案例分析】

彬彬的这种症状,归根到底是由于某种心理需求引起的。吴祯分析说,有的孩子表现欲过强,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单调,用这种方式发泄精力,“其实这些都是宝宝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就如同成人用逛街、唱歌、运动等方式来宣泄感情一样。“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

【专家支招】

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师

“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言行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吴祯表示,有的家庭对宝宝过分宠爱,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表现放纵,就会使宝宝变得越发任性而“无所不为”;有的父母对宝宝过于严厉,使得宝宝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聪明的他知道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怎么捣乱,父母都不会太苛责他。

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让宝宝在客人面前也变得乖巧可爱:

1.客人来之前,先给宝宝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跟宝宝讲道理,还可以提出奖惩措施。

2.在向客人介绍其他客人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把宝宝介绍给客人,并在客人面前有意地赞扬宝宝,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因客人的到来而被忽视。

3.如果宝宝在客人来的时候提出过分的要求,父母不要妥协也不要训斥,可以用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因为训斥有可能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现象二

小气又爱攻击小朋友

妈妈带着两岁的琳琳(化名)到社区散步,路上遇到几个熟人便闲聊了起来。熟人的宝宝看中琳琳手中的娃娃,“乖,给妹妹玩玩吧,都是好朋友。”琳琳死活不肯。连哄带骗,终于让琳琳对娃娃放了手,可过了一会儿,琳琳又去抢,还把别人家的宝宝推倒在地。

【案例分析】

两岁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社会,幼儿园里他们会遇到老师、其他的孩子,生活中突然多了那么多人,宝宝并不太懂得如何和他们相处。

吴祯说,分享、交换、合作游戏,属于比较高级、复杂的交往方式,宝宝们并不太能理解,所以当矛盾产生,他们会诉诸武力,具有攻击性。

【专家支招】

父母应教会孩子道歉认错

吴祯介绍,父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交往意愿,如果宝宝不知道该如何去玩,你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宝宝。

在遇到冲突时,父母应保持公平,不要自主地判断谁对谁错,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了,你应当帮孩子为自己说话,反之应该教他道歉认错。这样宝宝就会慢慢学会收敛攻击行为,而选择用更可接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岁宝宝的情况种种


导读:孩子两岁了,看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打心里高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三心二意

2岁左右的宝宝,好奇心特别强烈,他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让他觉得新鲜和好奇。不管玩什么,他都不能长久。

小汽车刚刚抓在手里,一转眼,他的注意力又被妈妈手上的眼镜盒所吸引……丢了这样抓那样。妈妈可能会担心,我的宝宝是不是不够专心,做事情三心二意。

这是正常现象,所有2岁宝宝都这样。

热衷于莫名其妙的游戏

宝宝常常会热心地玩一些在你看来毫无意义的游戏,譬如,看到一块鼓起来的土疙瘩,他就会不断地跨过来跨过去围着转。大人实在闹不明白,宝宝对一块土疙瘩这么起劲、这么热衷是什么目的。

有目的和没目的的游戏,对2~3岁的宝宝来说,都是玩。他们为玩而玩,根本不管你在其中精心设计了什么名堂。

他热衷于莫名其妙的游戏,你就在一边看着吧,不妨用一种欣赏的目光。

自私的小霸王

2岁左右的宝宝在一起,通常是各玩各的,谁也不让谁,谁也不听谁。没有等待,没有轮流,有的多是冲突和攻击。

“小霸王”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他需要照顾别人,他认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人人关注的对象。他自我控制的能力极差,如果别人吵了他,妨碍了他,他会毫不留情地推开别人或者出手揍人。

哦,2岁的小霸王,自私透顶!

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不让你“自私”的小霸王和别的小霸王们一起玩,反而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一起玩。

为避免小霸王们的“战争”,父母最好陪伴在一旁。

说来奇怪,坏脾气的2岁宝宝,常常会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大哥哥和大姐姐。

相信《2岁前宝宝好奇心强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2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