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小大人背后的悲伤

11-18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成熟小大人背后的悲伤”,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特别“懂事”的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非常懂礼貌,懂得不给大人添麻烦,总是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这种孩子无论走在哪里,都会得到长辈的赞美和欣赏,经常是成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在和峰峰妈妈沟通的时候我们就谈到了这个话题,峰峰妈妈不止一次地和我提起过,觉得峰峰在同龄的孩子里过于单纯、不够机灵。很多朋友家的孩子就比较成熟,不会因为什么不起眼的事情就开心到不行,聊起天来他们的表现也要比峰峰成熟,知道如何像大人一样成熟地去讲话和处理事情。

孩子这种成熟小大人的表现真的是孩子优秀的标志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

一、过早成熟的童年,快乐会过早地凋零。

大多数孩子成熟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不能表明是真正的人际协调能力好,而是根据父母在家里的要求,来进行类似于大人的行为和语言的“表演”,有时这种“表演”还会在家里反复进行练习和强化。家长这样做的目的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有好的评价,自己面上有光,享受其他家长的羡慕,维持自己好爸爸好妈妈的形象。

可是过早进行如此表演的孩子,他们真的会愿意这样做么,会开心会快乐么?答案当然是不会。因为他们在家里被迫要求在外边如何进行表演,如何说话行为才算恰当;在外边,还要按照父母在家里的要求,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演出那些早就在家里设计好的桥段。这样孩子的快乐由何而来?

二、真实自由的表达,才是真正的成长。

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们,只有真正的表达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成长和认可。如果孩子在家里反复进行某些表演和强化,真实的自己被压抑甚至不被接纳,还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自由真实的表达环境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也可以让孩子真实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让孩子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他人的肯定,是对孩子真实自我的肯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以及良好和谐的社会交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获得他人认可和肯定的倾向,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希望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当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时会强烈的出现这种需求,这时,爸爸妈妈们不要觉得孩子的“虚荣心”太强,要知道这个阶段是孩子从他人的肯定和评价中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孩子想要获得认可和肯定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夸大和不敷衍,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因为孩子在寻求肯定,我们就过于夸大孩子的某些行为,会形成孩子不真实的自我,导致孩子容易在外界的表达中受挫。

成熟的小大人往往背负了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压力,我们要自由地让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能够独自挡风遮雨,能够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


孩子应该是可爱无邪、天真烂漫的,然而,如今的儿童越来越显老成,他们的言行举止之成熟,时常让大人吓一跳。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别让孩子成为“小大人”。

现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常常表现出一些超越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对此,专家解释说,这是“儿童成人化”的行为表现。这种现象还常常表现在孩子的成人化消费与装扮、成人化爱好、心理早熟等方面。

儿童成人化是好是坏呢?专家认为,个体的心理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儿童成人化现象说明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跨越,那些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也恰恰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专家指出,孩子处于幼年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习惯,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基本上是处于完全的模仿。若过早地被社会复杂事物影响,而丢失了儿童本该具有的探索心理、游戏心理等,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归纳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若家长经常谈及功利关系、社会复杂现象,而忽视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往往容易催生儿童成人化现象。第二,是孩子生活的小环境对他的影响。

比如,老师常常会表扬哪位同学能考虑他人、能力强、懂事等,孩子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还有就是社会媒体的宣传甚至过度渲染催生了孩子的成人化表现。如很多综艺节目,小朋友们穿着时尚,模仿明星表演节目;天才儿童,10岁就能考上大学,出版小说等。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从崇拜渐渐到模仿。

怎样避免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呢?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在游戏中、在亲身经历中得到锻炼、成长。第二,学校要重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尤其不要忽视心理的针对性辅导。第三,社会上的教育组织应该多关注儿童的心理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专家还建议,小朋友们不要过多地自我要求,应多与同龄的小伙伴相处,融入自己的小环境,多参加文体活动,健康成长。

小大人幼儿园一周记


小大人幼儿园一周记

转过年来天气渐暖,女儿也即将3岁,因为入园上火生病的小朋友见的太多,一直对入园事宜有所担忧,很早就开始灌输幼儿园好,幼儿园里有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伙伴、会唱歌跳舞讲故事喜欢小朋友的老师,只有最棒的宝宝才可以上幼儿园,要乖要听话否则不能去幼儿园,等等……再就是一遍遍的讲,如果要上厕所、或者没吃饱都要告诉老师,开始女儿很认真的听并答应着,这样的话唠叨多了,女儿明显开始不耐烦,再问起“喜欢幼儿园吗?”“在幼儿园遇到困难找谁啊?”之类的问题,回答“不是都说了吗?怎么还问?”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终于决定报上了名,周五体检,周一直接就可以入园(鹿鸣)了。

3月14日,周一,降温,气候不如前几天怡人,入园第一天。本打算用相机记录下来这重要的时刻,可惜忘带了。填表交费(小小班:管理费269元,每天饭票10元),因为今年报名的宝宝多,往年只开3个班,今年开了第4个班。7点半到班里,女儿是第一名,班主任王老师,还有一个年轻一点儿的耿老师,前面还有一个已经报到的孩子,老师给编号2,10元买的不锈钢小杯子和青瓜香皂,都要编号,要去上班了,女儿由王老师抱着,高兴的挥手拜拜,小手很不雅的抠了一下鼻子,爸爸妈妈姥爷飞快的离开,生怕呆的久了会哭闹,妈妈很心疼,说不出的滋味。上午10:30(9:00加餐,11:00午饭,11:30-14:00午睡,下午水果、16:00晚饭)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一切顺利;15:00姥爷去接,咧了一下嘴,最终没哭,回家后女儿说今天老师表扬她优秀,有个小朋友哭了;吃了小西红柿,跟老师再要,老师说没了。剪了圆形的纸片,写上大大的2,给女儿家里的不锈钢杯子底上也粘上了编号。

3月15日,周二,姥爷晚了一点去接,仍然高兴来去。

3月16日,周三,老师告诉其他都很好,就是睡觉要拍着睡,陪着睡。姥爷16:00去,偷偷藏在外面,看见女儿吃饭吃的很好,吃完又去跟老师要了一块饼,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女儿还在那里啃油饼。带了她喜欢的小狗玩具,据说睡觉受到影响。

3月17日,周四,女儿说不想去幼儿园,不让爸爸妈妈上班,要陪她玩,还要把幼儿园拆了,不过哄了一下,还是高高兴兴去了。晚上回家,看见头顶扎了三个小辫子,说是耿老师扎的。

3月18日,周五,女儿磨蹭不肯穿衣服,不愿意去幼儿园,要把幼儿园拆了,只有自己玩,还哭了几声,转移注意力,哄笑了,高高兴兴去了,还是高高兴兴的道别。

明天是周六,带她好好玩一玩,没想到女儿会这样懂事,反倒让人心疼,希望周一还会这样顺利。

聪明的孩子大脑成熟晚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聪明孩子的大脑要比普通孩子成熟晚。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院的科学家对307位年龄在5岁~19岁之间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按智商将其分成3组,智商在121~145之间的为超级智商,09~120的为高智商,83~108之间的为普通智商。研究人员每两年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研究发现,超级智商儿童的大脑皮层在6岁时没有普通智商的儿童厚,甚至比后者还要薄。但此后会迅速增厚,在十二三岁时达到顶峰。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此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表层的褶皱灰质外层,在复杂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皮层越厚,复杂思维能力越好。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脑的物理特征与智商之间联系的最权威研究。研究领导者菲利普·肖认为,大脑皮层增厚时间越长,高级认知功能就有越充分的时间来发育。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家帕辛汉姆则认为,天才儿童大脑皮层迅速增厚,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丰富的社交和语言环境,都会让大脑皮层发育加快。

家园共育:孩子到了大班,变成小大人“懂事”了?


我家孩子什么时候长大懂事啊,别在动不动就闹脾气!——相信不少家长都感叹过吧!您别着急,不用等太久,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大约5—6岁的时候,“懂事”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正悄悄发芽成长着。

就“情绪”这一点, 5—6岁孩子的情绪逐渐发展平衡,他们不再经常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自己解决。另外,幼小衔接是这个阶段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父母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这一阶段孩子情绪的具体特点如下:

能够逐步体验嫉妒、罪恶、羞耻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能进一步理解和关心同伴的需要,听取同伴的意见;

情绪调节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会用语言、图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

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回避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避开正在发脾气的同伴,能够更好地伪装自己的情绪;

幼小衔接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对此孩子会有多种情绪反应,如自豪、快乐、不安、害怕等。

案例分享一

从隔壁强强家回来的时候,浩浩手里多了几颗弹珠,妈妈一问才知道是从强强那里拿的。浩浩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听从妈妈的话,主动把弹珠还给了强强。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体验出羞耻、嫉妒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当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们会感到脸红和羞愧,而不再像更小的时候,经常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案例分享二

牛牛画了一个很小的人,这个小不点通过忍者神龟的帮助打败了一个很高大的人,牛牛边画边说:“看你往哪跑,我是天下无敌!”原来,刚才爸爸批评了牛牛,他感到委屈,就开始画画了。

【案例分析】

5--6岁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画画、跳舞、玩玩具,情绪的宣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不仅仅是哭闹。

案例分享三

点点怎么也拼不好那块拼图,身边的小伙伴提醒他,其中一块拼错了,点点试了试,果然是这样,于是他高兴地说了声“谢谢”。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了,他不再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接受意见,学习新的事物。

案例分享四

佳佳有点闷闷不乐,她告诉妈妈不想上小学了。原来在幼儿园下午的数学活动中,佳佳总是不会做10以内数的分解。老师说:“上小学就是要学习这些。”佳佳觉得上小学太难了。

【案例分析】

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其实成人的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案例分享五

明明和浩浩都想当大头爸爸,谁也不让谁。明明生气了,他冲着浩浩发脾气。浩浩虽然也很生气,但是他选择了离开,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

【案例分析】

5--6岁的孩子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更倾于向采用回避策略来调节情绪。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面对同伴冲突,而是选择避开冲突,去寻找其他更有乐趣的事情。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孩子社会性的一个进步。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大班的孩子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这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可以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持性普遍提高。

我们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四、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在带孩子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

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六、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大班幼儿的“懂事” 是随着年龄增长变化的。我们不妨放开手,让孩子多一些参与、多一些选择、多一些思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成熟小大人背后的悲伤》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短的幼儿小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