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

11-18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你是不是不太清楚教育笔记应该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入园后,小班的孩子喜欢在教室里乱窜乱跑,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老师尽心的看护,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为争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小心会碰到别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一郎的奶奶来幼儿园问我:“老师,谁是黄竟航?昨天我的孙子说黄竟航打他了,今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黄竟航进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师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黄竟航早”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黄竟航?你打他了?”她指指自己的孙子说。黄竟航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打他”。我问“黄竟航,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黄竟航很委屈的说“我没有打他”。看到这,我觉得黄竟航被冤枉了,因为平时他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都会说以后我不敢了、我听话;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据理力争。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导致了有些家长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多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注意这方面的常规教育,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乱跑,学会正确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时不争不抢、大家一块分享。再就是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的冤枉孩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如何对待调皮的学生


看到“小调皮”这个词,你可能很快就在脑海里呈现一个清晰地形象。活泼爱动总爱惹是生非,可思维敏捷,看似没有注意听,可你讲的他却能打个八九不离十。他总是爱表现。无论有什么事情他都要抢先,他有时候能给老师帮忙,可有时候又给老师添麻烦。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一类的幼儿呢。首先:我们要给他关注,因为有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故意做出一些事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也就是希望得到重视,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对他们的行动、做法及时的给予批评和引导。这样一来“调皮生”将会顺着我们的引导逐渐转变。第二:我们要给他鼓励。有些“调皮生”可能在家或幼儿园总是做些一些挨批评的事,时间长了孩子变得不自信了,不知道该怎么做好、怎么对。这样我们就要给他鼓励,鼓励他举手回答问题,鼓励他积极参加活动。第三:我们要给他表扬与肯定。只要一看到幼儿有“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都行。学期初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女孩。她奶奶说:我们这孩子特别的淘,你们费心管管。这孩子真淘!比那些“调皮”的小男孩有过之而无不及。乱说话、抢玩具、大小朋友等等。可我上课的时候却发现。仅仅读了两遍的字卡,她都记住了,我变抓住这个“闪光”点,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还奖她一朵小红花。没想到,我的表扬真管用,整整一个上午她的表现都比以前好,我知道那是因为她在期待我再次表扬。最后我想说,无论是关注、鼓励还是表扬与肯定。都需要我们坚持做下去,而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是,只要我们坚持天天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我们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人才!

如何对待“小调皮”


看到“小调皮”这个词,你可能很快就在脑海里呈现一个清晰地形象。活泼爱动总爱惹是生非,可思维敏捷,看似没有注意听,可你讲的他却能打个八九不离十。他总是爱表现。无论有什么事情他都要抢先,他有时候能给老师帮忙,可有时候又给老师添麻烦。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一类的幼儿呢。

首先:我们要给他关注,因为有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故意做出一些事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也就是希望得到重视,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对他们的行动、做法及时的给予批评和引导。这样一来“调皮生”将会顺着我们的引导逐渐转变。

第二:我们要给他鼓励。有些“调皮生”可能在家或幼儿园总是做些一些挨批评的事,时间长了孩子变得不自信了,不知道该怎么做好、怎么对。这样我们就要给他鼓励,鼓励他举手回答问题,鼓励他积极参加活动。

第三:我们要给他表扬与肯定。只要一看到幼儿有“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都行。学期初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女孩。她奶奶说:我们这孩子特别的淘,你们费心管管。这孩子真淘!比那些“调皮”的小男孩有过之而无不及。乱说话、抢玩具、大小朋友等等。可我上课的时候却发现。仅仅读了两遍的字卡,她都记住了,我变抓住这个“闪光”点,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还奖她一朵小红花。没想到,我的表扬真管用,整整一个上午她的表现都比以前好,我知道那是因为她在期待我再次表扬。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关注、鼓励还是表扬与肯定。都需要我们坚持做下去,而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是,只要我们坚持天天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我们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人才!

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各处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教师经常采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然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如果教师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如果教师说:"谁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地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止或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幼儿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一、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不要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再次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气氛与环境影响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他是错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幼儿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周围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教师在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一边犯错

误,如,拿别人的玩具,一边用眼睛偷看教师。这时教师必须严肃认真的做出反应,告诉他应该把玩具还给别人。教师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教师的任何笑意都会让幼儿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教师并不反对他拿别人的玩具。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幼儿学习或表现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学习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幼儿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教师不能因此而惩罚幼儿,而要告诉他应该用其它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幼儿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幼儿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幼儿。

二、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形势

教师在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如果问题涉及一两个儿童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幼儿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把个别幼儿的错误公布于众,让全体幼儿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幼儿感到羞耻。幼儿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为了避免幼儿尴尬和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在集体教育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个别幼儿,如"××,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好!"教师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幼儿而使有错误行为的幼儿改正过来,如:"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都你××一样看着我。""很多小朋友都坐好了,大家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活动。"这样既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又能使集体活动正常进行。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错误的迁就。当幼儿经教师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幼儿心情烦躁,教师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之后,教师和幼儿交谈已发生过的事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三、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教师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幼儿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下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教师要有选择的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就越强。幼儿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互相理解,如果这时教师介入,以成人的思维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幼儿的误解。

对待发生较平凡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投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师处理幼儿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错


区域活动时,宇宇把凯凯的脸给抓伤了,对于孩子犯错,作为老师应该给予批正。我批评了他,并且让他向小朋友道歉。临放学时,我怕他带着情绪,让家长误解,我说把今天你抓伤凯凯脸的事跟妈妈说说。

在第二天入园时,宇宇的妈妈找到老师,非常生气地跟质问我:别天孩子打架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我家孩子老实就把坏事都推到他身上。看到她的样子,我心平气和地跟她解释:我已经问过了,他去抢小朋友的彩图,人家不给,他就动手了。她听我这么说,扭头就走,还边走边说:我家孩子的脸上就从来没干净过。听那意思,是他的孩子经常吃亏。

家长是孩子的标杆,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以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直接影响着孩子,宇宇妈妈对孩子犯了错误,帮着孩子一起找理由,就会让孩子学会这一招,一旦他犯了错,老师批评到,他就会迅速将矛头指向别人,某某也怎么样了。

对家长的护短,我想告诉她:孩子犯错是可以纠正的,但家长帮着孩子犯错,这个错可能一辈子都难以纠正。

如何对待孩子哭闹问题


学前期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便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就会出现发脾气、哭闹的现象。这时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发脾气时,只管干自己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这是最见效的方法。气头上的孩子,大人的说理、搂抱都不会太奏效。只要沉住气,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之前会加倍的哭闹,要坚持住。也可以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你不哭了咱们再一起玩。”不要多说。如果孩子哭闹的更厉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时把这话重复一次。孩子不再发脾气时,若无其事地欢迎孩子回来就行了:“过来吧,我们一起去玩。”不要说:“你刚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类话。

当孩子不发脾气时必须表扬他,但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说:“你能安安静静地看画画,我很高兴,你真听话。”不要说:“你没有发脾气,真是好孩子!”不要强调“发脾气”这个词。

孩子发脾气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为此应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你的注意和表达他的沮丧情绪。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你碰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现时,更要关注他,给以表扬。这样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孩子便不会再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而是会自己想办法,不仅解决了孩子爱哭闹的问题,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将更加优秀。

如何对待孩子说谎行为


*4岁的妮妮不小心打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妈妈问起时,她说是家里的小花猫干的。

*威儿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饭出门散步,路过蛋糕店,看见橱窗里诱人的水果蛋糕,威儿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缠着妈妈要买一个蛋糕,并说“我真的饿了”。

*壮壮对班上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一个这么大的蜗牛!”壮壮用自己的小拳头比划着,那还真是个超级蜗牛,足有他的拳头那么大。

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儿童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这种现象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孩子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孩子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一位朋友疑惑地告诉我:小时候他总觉得家乡小学旁边是一座山,而现在看看不过是个小土堆罢了!如果这时家长对他们加以批评和责备,反而会向孩子暗示怎样可以有意识地说谎。因此,对待说谎是幼儿,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时孩子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了。

听到孩子说的这些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说谎的孩子!”随后就有一场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许,还会给孩子讲讲皮诺曹的故事,那个说了谎鼻子就会长长的孩子的故事。以前,老人们常常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小孩子不能说谎,这说明人们对儿童说谎这个问题一直都很重视。如果自己的孩子爱说谎,父母就会十分敏感;特别是对那些经常说谎不脸红的儿童,大家更是感到不安和担忧。

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谎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说谎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例如,孩子说他看到一只和图画书上一模一样的蝴蝶从眼前飞过。

2.为了引起注意而说谎。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来肯定自己的存在(或许孩子的这个特性与成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有关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例如,孩子说“我的腿上都是小红疙瘩”,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蚊子咬的一、两个包,他这么说就是要引起家长对他的关切和爱抚。

3.受成人的暗示而说谎。

家长不要用暗示性的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黄豆塞到鼻子里去了?”对于这种方式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这时孩子感受到成人语气中的焦虑和紧张,而他们又不能理解原因,因此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问话中的“是”和“不是”上,而根本没有注意问题的内容。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黄豆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黄豆滚到桌底下去了”。

4.父母的“榜样”作用。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说谎,孩子多半也不会诚实。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经常不说实话,例如来了电话,爸爸对妈妈说:“如果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父母的这些表现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另外,如果大人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

有一种说法:儿童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造成的或促成的。分析上述儿童说谎的5个常见原因,其中,后4个都是和成人有关的。因此,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儿童“说谎”与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很大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要宽容一些,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一开始就责备孩子:不要说“你收拾好你的积木没有?”而要说:“我们该怎样来收拾房间?”父母对孩子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定孩子说谎,不要把孩子一时的表现认定为一辈子的特点,对儿童的积极行为给予重视,那么孩子的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5.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说谎。

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就会说“我肚子疼”。有时孩子是为了逃避批评和谴责而说谎。孩子害怕父母的责骂,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逃避这种痛苦。这种掩饰得到父母的宽恕,于是下一次做错事时,便再以说谎来求得宽恕。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调皮的孩子


在洗手间、课堂活动结束,常见这样一幕:亦在教室、洗手间跑来跑去,然后老师就会和孩子上演一幕追逐以及意志力的抗战,最后当然是老师赢了,且对孩子冠之以“调皮捣蛋”!

可是看着亦那低眉耷目、却又古灵精怪表情,老师又有些无可奈何,一批评亦就是一脸委屈、乖巧可爱,转身却又开始疯跑闹。

根据平日观察,其实调皮的孩子一般精力是特别旺盛,他们所做出的一些令人头痛的“坏事”,很多是出于好奇,是一种探索,蕴藏著他们的求知欲和某种创造力,想过调皮的行为达到他们求知的目的。

但是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要学会集体规则,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坏性行为,老师就必须介入,通过规则设立以及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今天在区域游戏,俊亦又被小朋友告状了,我把俊亦叫到眼前,他马上很乖的双手垂下双脚并立站到我面前,一脸委屈的样子,问他为什么去推倒小朋友的积木,不说话,低着头可怜巴巴的样子,,如果像以往批评相信定会置若罔闻,转头就会忘掉,用姜老师的话,现在孩子太聪明,会演戏,戏精啊。

我拿起一面小镜子,请他看看里面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的表情好看吗,他马上捂上了眼睛,我说为什么不看了,是不好看吗,他遮住眼睛点点头,我说你笑一笑,再照照镜子,他放下手扯扯嘴角勉强笑笑,我说我喜欢爱笑的亦,喜欢有事情要用小嘴巴说出来文明礼貌的亦,他这次是对着镜子羞涩的笑一笑。小声告诉我他想帮小朋友纸杯上搭上纸板,可以像小汽车拉东西。

我请他先向小朋友道歉,看两个小家伙嘀嘀咕咕开心的玩在一起禁不住微笑。

教育的路永无止境,对于调皮的孩子,老师教育真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幼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不歧视,做到了这些.师生的关系才会和谐,孩子才会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

跟调皮孩子的沟通与“战斗”真的是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不应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帮孩子找出原因,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兴趣。

一、就实际情况来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可以用粗暴的行为对待

幼儿好奇心强,并且自控性弱,还好动,年龄稍大时就有了求知欲望及知识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我们就利用他的这种现象,来个正面的教育,不可以利用一些“破坏”行为。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时,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平等、坦然面对孩子,不可以斥责羞辱孩子

孩子生性好奇,喜欢模仿。现在的社会以及各种影视等传播媒介和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喜庆婚礼的举办、暧昧接触的拥抱、以及爱恋中的接吻等表演情节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要宽容、理解孩子,不可以盲目批评孩子。

幼儿最具探索精神。无论游戏活动时,还是离园站队时,不管老师怎么嘱咐,总会有少数幼儿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做小动作。在这个时候阻止和限制它们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尽情发挥又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自愿遵守秩序,才是最好的结果。

为此我认为凡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盲目从事。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疏远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采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易于接受的方法加以教育,以便从中受到更好的效果。

相信《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平等对待学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