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

11-20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期望被爱、受到无条件的支持,

同时有人陪伴与学习,这是使我们能够学习到爱与信任的基础。

如果我们大多数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或是经历到一些干扰成长过程的伤害与挫折,

这些痛苦与伤害的经验往往会在我们长大后开始重复,

像是对自己与四周人事物做出主观的评论甚至扭曲,

与他人疏离并且不易信任,或对事物麻木无感。

这种情形的产生,是因为身为成人的我们

仍然带着童年的眼镜看世界,

而在不断寻觅着爱的同时领略到挫折与沮丧。

这就是「投射」,意味我的想法、感受,

包括人际关系只是在重复童年过程。

我们大多活在过去,不知不觉的被过去绑着,以机械化的方式生活,

于是面对人事物时只能强迫式的「反弹」,却无法自然的「响应」。

我们一直在追寻,但即使有时得到了我们要的,

内心深处却还是有个不满足的声音在嘀咕着、困惑着--我到底要甚么?

那个小时候的我还在等待什么?

等待父亲的陪伴?等待母亲的爱?或是他们的一句话?

或者在现实中所做的一切追寻都是要证明给谁看?

如果你还在等待父母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接受你;

如果你不敢冒险或总是有罪恶感,害怕做错事的话父母会不爱你,却忘了自己已是有能力与阅历的成人,不再需要乞求他们的爱;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坐牢。

你仍然困在由童年经验与信念建构的牢房中,

而忘了身为成人的你可以学习爱自己。

松绑自己的第一步,是去亲近与认识童年的自己,

了解我的内在小孩出于某些原因而做了某些决定,

因而对成人的我产生极大的影响,

并学习开始与内在小孩建立信赖互助的友谊。

想要重新寻回真实的自我,从制约与信念中松绑,

我们必须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了解他的感受,

与他做朋友,才不会盲目地被影响。

学习亲近、了解并开始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当你试着体会你曾有过的童年经验与当时的情绪波动,

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与当时的情绪时,

你将更能觉察到自己的模式,也因此有机会重新整合与疗愈。

觉察就是疗愈的开始。

父母知晓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地培养自信、独立、负责、健康、快乐、成功的孩子,是送给孩子一辈子的最好的礼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时的“创伤”会遗传吗?


有很多朋友都夸我有预见性,原因是我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与研究亲子教育,并且一直坚持到“亲子热”成为时尚与主流文化的今天。这里面有很多“情节”,比如我从小喜欢当老师、我喜欢孩子、我喜欢和孩子一起互动游戏。但“喜欢”终究不能算是强大的动力,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入的剖析,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寻找到儿时那个叫做“创伤”的动力源泉。

与父亲的关系。我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小康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文化人,读书很多,并且善于引经据典,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不要求我背诵,却经常在家中背诵诗词歌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木兰辞》、《长恨歌》。父亲曾是崇文区书法家协会的理事,写了一手好字,却由于他不强迫我和他一样,而没有对我进行书法教育。印象中父亲只踢过顽皮的我一脚,便再无其他肢体惩罚。他的简朴、善良与睿智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父亲是一个内向的中国男人,他很少与陌生人说话。在我的记忆力,从年幼到大学毕业,父亲与我的沟通都是有限的。这个沟通指的便是一对一的关于生活与成长的交流。父亲像很多中国男人一样,爱一个人却不善于表达,其内敛程度让人经常恍惚于他的存在。沟通的缺乏让孩子体会不到深藏的爱;身体接触的缺乏让孩子缺少自信与安全感,可以想象中国的父亲,总是很少拥抱孩子或亲吻孩子的,还好80后的奶爸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一个单纯、可爱、反应快、急脾气的胖夫人。她很善于交流,也非常享受交流。父母在80年代末便辞去了稳定工作,双双下海经商。母亲是天生的生意人,她勇敢而机智,有一定的强制力又很讲道理,所以她的下属们既怕她又信她。她可以与政府部门的人谈笑风生,也可以与地摊小贩滔滔不绝。

儿子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觉得母亲的伟大。当你想到她的严厉批评,你终会理解那是她对的你的期望与关心;当你回忆起她的棍棒伺候,你也明白她怕你在社会上受到真正的伤害与威胁;当你耳边感觉缺少啰嗦与叨唠声时,你才想起那是母亲的挂念与担心。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提母亲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当然这并不能怪她。我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父母忙生意而住在另一个地方。我记得幼小的我,总是独自站在十字路口,远远地张望与等待,希望他们二人能够骑着单车在下一秒出现——这甚至是我童年最深的回忆之一。

这不是孩子的矫情,而是孩子的敏感。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当父母在对我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一半心思在听从,另一半则在反思。如果我是父母,我会怎么样教育我的孩子?就像上面提到的,有谁知道孩子需要的只是简单的陪伴,聊天,拥抱,甚至是“举高高”的游戏呢?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当然都有体会,但当我们成为了小孩的父母,我们便忘却了曾经的“伤疤”。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儿,长得又很像小时候的我。在与她的陪伴、游戏与亲热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我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治愈”。如果爱一个孩子,就要了解她的需要,我希望这本《亲子关系公开课》能够通过“理性爱”的理念与方式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温暖,减少遗憾。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我永远爱你们。

如何帮助不上进的孩子找回内在动力?


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如果用奖励会强化行为来解释上面这个小故事,很难解释得通。毕竟,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还挺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大家却气地不想玩了!

那怎么解释呢?

这时不能不提到对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他们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对内在动机的阐释最为深入。

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和一个模型

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如果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想象一下,你小时候参加兴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爱你,完成不好就被他们嫌弃,你对兴趣班还兴趣得起来吗?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儿子2岁多时,我从一个巧克力罐里拿出一个给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满意足地挑了一个出来。罐子里巧克力虽多,(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个比其它的更大,他摸个什么劲呢?因为有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爽啊(身为心理学工作者,后来明白过来了)。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体现。

挑巧克力这样的小事还好,其它的可能就让家长颇感困扰了,例如孩子弹琴坐姿和动作错了,要纠正他他还不高兴,怎么办?我在写了一段:

有时弹琴小鸿身体歪歪扭扭,妈妈多提醒几次他也不高兴。妈妈就用手机拍摄他弹琴,弹一遍,让他自己看一遍,平时让他坐正,他还嫌烦,有了录像,他也想在镜头前面好好表现,多弹几次,他也发现,坐得歪歪扭扭的时候弹得不如坐正时好听,下次再让他坐正,他也不会不高兴了。

小鸿同时用左右手弹新曲子的时候,常常忘了换手,弹错音,自己还没发现,妈妈忍不住马上纠正,他嚷道说“弹琴又要看谱,换手很难,我都弹了好几遍还不会”,妈妈说“刚学换手弹曲子是有点难,你还记得刚开始弹琴时你手势常常错吗?后来练小猫跳跃的样子,就学会了,弹得挺好”。妈妈和钢琴老师商量了下,下次学琴时录下了老师的示范弹奏,弹之前让小鸿重听一边,一听到音不对马上可以停下来;一起看谱,在要换手的地方,让小鸿自己画上个记号;小鸿喜欢唱歌,妈妈找了很多首好听的歌曲,比如《一闪一闪小星星》,在弹熟悉曲子的时候,他就能自己边弹边唱,弹错了,慢慢再找回正确的音,妈妈也不干预只是在旁边录像,回看弹琴录像的时候,他们还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调的地方当做搞笑的桥段。

家长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做法,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谓教育,正在于这些难为之处吧。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家长如果用监视(不相信孩子,试图控制孩子,孩子缺少归属感和自主感,似乎总能感到身后那双锐利的眼睛)、设定期限(”几点弹完,我会来检查效果的!“),社会比较(”你怎么总是弹的不如邻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损于孩子的自主感。而孩子是否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感和胜任感对内在动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例如,孩子玩网页小游戏大部分是输,为什么还爱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戏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即便结果可能输了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这次得了800分!胜任感提高了)

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从左往右)。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

顽皮宝宝的七大内在潜能


自从宝宝学会自己迈着小脚撒欢,他就时不时制造出让我们头疼的状况,头疼归头疼,有时换个角度想想,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也可能变成优点,例如表面看是调皮捣蛋,实质却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例如调皮捣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英才,关键要靠父母的教育培养。

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才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客厅的墙上多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天天爸发现后,怒火中烧抡起巴掌就给天天PP来了几下,要知道这房子的装修凝结了天天爸3个月的心血,就这样被淘气的宝宝破坏了。事后妈妈问天天为什么这么做?天天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看着天天红红的小PP,爸爸觉得有点后悔当时不应该这么冲动。

发掘方案:首先安抚伤心的宝宝,肯定他画得不错。其次让孩子明白画画要选择地方,即使是打扮自己的房间,也要先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给宝宝准备足够大的纸张和画笔,满足宝宝愿意画长线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爱好就是学习绘画的启蒙,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的涂鸦抱怨不已,那这一点绘画智能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看见孩子画在墙上的“拙作”,父母先要保持冷静,问清楚以后再做判断。

潜能二:舞蹈或运动

捣蛋表现:妈妈下班回到家,就被房间里的场景吓了一跳,她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3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家的丫丫,还有同个小区的2个小女孩,空调毯不知何时变成了大家的跳舞裙。而保姆周姨却在外面看电视,她尴尬地说:“我不知道你这么早回来,我打算在你回来前收拾好的。”妈妈气得冲进房间一下子就把3个小孩拎到了地上,丫丫被结实地训了一顿。

发掘方案:妈妈爱干净固然不错,但是也要原谅丫丫的顽皮,毕竟女孩子爱唱唱跳跳也很正常。为此挨骂会让小小孩心生阴影,孩子的玩劣可能由此止步,但有可能她会用更倔强姿态来面对你的粗暴。所以除了告诉她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玩得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丫丫在地垫上玩耍,也可以带丫丫去参观儿童舞蹈班,或者带她去运动学校看看,看看是不是有点舞蹈或者运动天赋。这一类的智能就是这样开始培养的。

潜能三:科学技能

捣蛋表现:欣欣的爷爷家养着很多植物,有高大的海芋,有漂亮的四季海棠,有石榴还有绿绿的富贵竹。

每次欣欣都会围在爷爷身边,看爷爷把植物搬进搬出、浇水、松土,也就忍不住两只小手偷偷摸摸跟着摆弄,他常常制造点小麻烦,让爷爷哭笑不得。有一次大家发现海棠的盆子里冒着热气,过去一看原来欣欣把自己喝的温开水都倒到海棠盆子里了,那是爷爷最喜欢的海棠花,于是他就给欣欣立了条规矩-绝对不准靠近花草,否则打屁股。

发掘方案:这样的处罚似乎严厉了些。换个角度看,欣欣并不纯粹是淘气,那天他听见爷爷嘴里嘀咕着要给植物浇水,才去“捷足先登”。至于温水,更是宝宝的好意。“妈妈说小朋友要喝开水。”欣欣自己这么解释。所以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你的诱导下,宝宝出格的行为也很容易得到解释。欣欣的爷爷如果愿意教欣欣一些基本的常识并给他实践的机会,欣欣一定会乐于学习。一个愿意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潜能四:逻辑探索能力

捣蛋表现:扬扬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摔得七零八落“尸横变野”。父母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那天又把生日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摔坏了,爸爸一气之下,给扬扬一顿教训,扬扬哭得“荡气回肠”,爸爸也头疼不已。

发掘方案:喜欢拆东西的宝宝让人头痛,看着好好的东西变成一堆零件,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来气。但这是宝宝的杰作,你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判断好坏,正因为有好奇心,宝宝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无师自通学会安装,那你家一定有一个小天才。所以看着宝宝一直走弯路把好东西给拆了,不如给宝宝买儿童专用的拆装玩具。喜欢拆拆装装的宝宝往往逻辑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

潜能五:交际智能

捣蛋表现:佳佳简直是个小事儿妈,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挤着小脑袋搞清楚。大人聊天,她口齿不清是非不分也要参与其中。

佳佳胆大不怕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串门,甚至玩到了吃饭时间都不肯回家,好几次都在别人家完成了晚餐,这让平时行事规矩的父母俩尴尬不已。真不知道怎么生了这么一个爱轧热闹的孩子。所以,现在只要佳佳提出想出门玩,妈妈就毫不客气地说“不行!”任凭佳佳哭闹。

发掘方案:也许父母觉得孩子“太野”,反过来看佳佳是个性格活跃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些引导,容易让人觉得没“教养”,父母是不是也要找找自身的原因呢?现在社会,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佳佳能在别人家蹭到晚餐,这说明她还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女孩。所以,如果对方父母不介意,不如你也可以找个机会把他们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由佳佳做一次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间的交流,也给父母间搭起情感平台。奉劝父母,千万别把孩子管得太紧,以免失去交际智能的培养。

潜能六:动手能力

捣蛋表现:奇奇很喜欢“玩家务”。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妈妈总是嫌奇奇碍事自己一人动手,奇奇就偷偷拽了一块小面团放在手心里玩,等到妈妈发现的时候已经把面粉揉成黑面团,奇奇还抢着扫地,结果地没扫成,却把垃圾筒给捅翻了。害得妈妈多了一件家务活。于是妈妈就对奇奇吼了起来:“走开走开,再捣乱妈妈就打你了!”

发掘方案:为什么妈妈不能对奇奇的热爱劳动耐心些呢?有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太懒,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那么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后,妈妈为什么要粗暴对待呢?不妨给宝宝制造一些“玩家务”的机会吧,表扬他的进步而不是专门挑他的不足,你要知道4岁的孩子拿着比他个子还高的扫帚扫地是一件吃力的事。他的样子虽然笨拙,但是也不失可爱,只要你肯静下心来认真欣赏就会这么发现。宝宝的劳动智能只有在你的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

潜能七:观察力

捣蛋表现:女孩一苏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非常好,她常常会发现大人说话的漏洞,以“纠正”大人的口误为乐。

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小大人”的脾气,不分场合发表言论,家里人都认为一苏聪明而乖乖接受她的“教导”。可上次一苏和妈妈遇上妈妈单位的领导,一苏纠正了领导那半吊子普通

话半天,最后领导尴尬离开,妈妈也尴尬万分,谁让自己的孩子太较真,越想越气,她回去把一苏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并警告说以后在家也不准当大嘴巴,否则打PP,一苏委屈地大哭一场。

发掘方案: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并不知道如何对外人察言观色,这个尴尬其实也是你自己造成的--平时的不作为。如果转念想想就应该表扬她的细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她的监督,也给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同时可以使成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从本质上说,这是件好事。当然,大人在平时生活中掌握好挑刺的度,有些尴尬就可以避免。毕竟大家见多了小迷糊宝宝,这样心肝灵清的宝宝很讨人喜欢。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尴尬而呵斥宝宝,从而使宝宝失去观察智能的锻炼。

温馨提示

顽皮的孩子总会出其不意制造出考验家长修养智慧的事情。看到一则让人吃惊的评论:90%的父亲都曾在某个晚上萌生出把孩子从窗口扔下去的念头。这恐怕可以一笑了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出格的行为有过激的情绪、语言反应。

静下心来想想: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积极的一面,这也是生活的一件快事。就好象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行事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他们的自理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勉励与教导。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在错误中学习”的权利,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

育儿心得:挖掘孩子本身的内在潜力


育儿心得:挖掘孩子本身的内在潜力

真是“年年岁岁各不同”,回顾当初儿子刚入园那会,送儿子上学,成了我最大的烦恼,每天在他的哭闹声中,我担心的离开,总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可如今的他,显然已经爱上了幼儿园,总是和小朋友们打着招呼,手拉着手进入他温暖而熟悉的天地。因为我知道,他学会了“听从,遵守,表现,争取与分享……”校园真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里程碑。正因如此,我觉得家长更应该大力的支持学校,尽量配合学校的一切活动,为孩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我们的孩子都能度过一个快乐,天真,活泼,健康的童年。因此,我时常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他的兴趣和爱好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所以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一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必须怎样,应当怎样”而不是鼓励他“可以怎样”,“怎样做会更好”。父母让孩子做一些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时间一长,为了应付,便养成了他们做事拖拉的坏习惯,这正是因为我们太专制,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在他们不听话时,采用了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在我们的威胁下,被逼接受,但往往用拖延时间来反抗,久而久之,养成了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因此,我并不要求孩子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比别人强,而是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适当满足他的合理需要,促使他乐意去探索,并从中发现问题,陪他一起解决,并讲解其中的奥妙,一旦他在某方面稍有进步,就及时帮他建立自信心,只要能培养他对生活的乐趣,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感,就足以了。

二、增强孩子独立性的能力

作为父母,总想着要帮孩子准备好一切,把自己的想法和规则强加于孩子身上,却抹灭了孩子的独立个性,所以,我会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安排他的一切,不是一味的依赖我们。因为我儿子的胆子比较小,不管做什么都会拖上我,记得第一次他要到隔壁小朋友家去玩,一定要让我送到家门口,为了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是费尽了心思,用了大量鼓励的话,最后,总算达成了协议,就是必须让我在窗口看着他过去,虽然这样,但已经进步了,凡事慢慢来,直到现在,都不用我再看着了.所以独立个性是需要用时间来培养的,我要给他一个自由灵活的空间。

三、培养孩子“小男子汉”的气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要培养孩子对自我的一种责任,在这之后,我还逐步提出别人的事也要帮着做,这是一种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在家分担家务来拓展他的责任感。儿子中班,虽还小,但也已经可以安排他自己的事情了,起床、刷牙、洗脸,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了。以前,为了怕他把家搞乱,或是帮倒忙,而拒绝让他动手,后来,有一次,在我洗衣服时,我儿子也要帮我洗,看他挺诚心的,我便开了恩,结果,我发现他很认真,尽管肥皂沫都弄在外面,洗完后,儿子自豪的说:妈妈,我会洗衣服吧!我笑着,提了几个注意点,以表扬来结束。就这样,他开始喜欢帮助别人,也会关心人了,更是能体谅到别人的辛苦。

四、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小毛病”

由于,现代家庭,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要怎样,就怎样,时常惯着,所以,形成了他们很多“小毛病”,比如:傲慢无礼,任性而为,不理人,玩起来粗野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不容忽视,一定要用时间、精力、智慧、技巧和耐心去纠正它,但一定不能使用暴力,不能伤害孩子,我们往往是孩子渴望取悦和留下印象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榜样,也许,一句“你好”,一声“谢谢”,都将成为他们懂礼貌的起步石。

其实,孩子身上的每一件小事,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心,并加以恰当引导,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的新起点,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下,挖掘孩子本身的内在潜力,培养他们的好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并保持那一份童真、童趣。

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怎样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专家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专家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如何帮助精神受伤害的孩子平安度过心理危机,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件可怕的事情。

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恐怖事件,一些家长也被事件吓坏了,纷纷议论、猜测,甚至愤怒、谩骂,但家长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慢慢强化创伤记忆。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

三大方法化解幼儿心理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碰到残暴、血腥的突发事件,这往往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精神障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淡化创伤记忆,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

屈主任说,在目击恶性事件之后,幼儿情绪的早期表现是因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哭泣、烦躁和不安,他们会经常在晚上做噩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慢慢忘记残暴场面,但也有一些孩子仍然会想起恐怖的场面,挥之不去的记忆使他们害怕接触陌生人,患上社交恐惧症。据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幼儿时期有创伤经历。

如何帮助精神受伤害的孩子平安度过心理危机,屈主任建议家长,首先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呆着,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那件可怕的事情。最后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恐怖事件,一些家长也被事件吓坏了,纷纷议论、猜测,甚至愤怒、谩骂,但家长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慢慢强化创伤记忆。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家长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通俗的话语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劝解。

顽皮宝宝的六大内在潜能


宝宝表面看是调皮捣蛋,实质却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

潜能一:舞蹈或运动

捣蛋表现: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三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家的丫丫,还有同个小区的两个小女孩,空调毯不知何时变成了大家的跳舞裙。妈妈气得冲进房间一下子就把三个小孩拎到了地上,丫丫被结实地训了一顿。

发掘方案:妈妈爱干净固然不错,但是也要原谅丫丫的顽皮,毕竟女孩子爱唱唱跳跳也很正常。为此挨骂会让小孩心生阴影,孩子的玩劣可能由此止步,但有可能她会用更倔强姿态来面对你的粗暴。所以除了告诉她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玩得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丫丫在地垫上玩耍,也可以带丫丫去参观儿童舞蹈班,或者带她去运动学校看看,看看是不是有点舞蹈或者运动天赋。

潜能二:绘画

捣蛋表现:才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天天就在客厅墙上留下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天天爸发现后,怒火中烧抡起巴掌就给天天来了几下。事后妈妈问天天为什么这么做?天天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

发掘方案:首先安抚伤心的宝宝,肯定他画得不错。其次让孩子明白画画要选择地方,即使是打扮自己的房间,也要先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给宝宝准备足够大的纸张和画笔,满足宝宝愿意画长线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爱好就是学习绘画的启蒙,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的涂鸦抱怨不已,那这一点绘画智能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潜能三:科学技能

捣蛋表现:欣欣的爷爷家养着很多植物,每次欣欣都会围在爷爷身边,看爷爷照料这些花草,有时忍不住两只小手偷偷摸摸跟着摆弄。有次大家发现海棠的盆子里冒着热气,过去一看原来欣欣把自己喝的温开水都倒到海棠盆子里了,那是爷爷最喜欢的海棠花!于是他就给欣欣立了条规矩--绝对不准靠近花草,否则打屁股。

发掘方案:换个角度看,欣欣并不纯粹是淘气,给植物浇水是想帮忙,至于温水,欣欣解释说“妈妈说小朋友要喝开水。”所以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你的诱导下,宝宝出格的行为也很容易得到解释。欣欣的爷爷如果愿意教欣欣一些基本的常识并给他实践的机会,欣欣一定会乐于学习。一个愿意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潜能四:逻辑探索能力

捣蛋表现:扬扬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摔得七零八落,“尸横遍野”。父母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那天又把生日时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摔坏了,爸爸一气之下,给扬扬一顿教训。

发掘方案:喜欢拆东西的宝宝让人头痛,但你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判断好坏,正因为有好奇心,宝宝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无师自通学会安装,那你家一定有一个小天才。不如给宝宝买儿童专用的拆装玩具,让他尽情发挥。喜欢拆装的宝宝往往逻辑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

潜能五:观察力

捣蛋表现:女孩一苏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非常好,她常常会发现大人说话的漏洞,以“纠正”大人的口误为乐。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小大人”的脾气,不分场合发表言论。上次一苏和妈妈遇上妈妈单位的领导,一苏纠正了领导那半吊子普通话半天,最后领导尴尬离开,妈妈也尴尬万分。她回去把一苏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并警告说以后在家也不准当大嘴巴,一苏委屈地大哭一场。

发掘方案: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并不知道如何对外人察言观色,这个尴尬其实也是父母自己平时的不作为造成的。如果转念想想就应该表扬她的细心观察,当然,大人在平时生活中掌握好挑刺的度,有些尴尬就可以避免。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尴尬而呵斥宝宝,从而使宝宝失去观察智能的锻炼。

潜能六:动手能力

捣蛋表现:奇奇很喜欢“玩家务”。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奇奇还抢着扫地,结果都要害得妈妈在他后面收拾。于是妈妈就对奇奇吼了起来:“走开走开,再捣乱妈妈就打你了!”

发掘方案:为什么妈妈不能对奇奇的热爱劳动耐心些呢?有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太懒,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那么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后,妈妈为什么要粗暴对待呢?不妨给宝宝制造一些“玩家务”的机会吧,表扬他的进步而不是专门挑他的不足,宝宝的劳动智能只有在你的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孩的兴趣培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