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宝宝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进度一:出生开始大多数的婴儿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将整个小手放进口中吮吸,津津有味,感到极大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当他小手可以握物后,也总是将手里的东西送进口中。
游戏:当宝宝把小手伸出来时,成人多抚摸它,把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上练习抓握,这时他的手握得很紧。
进度二:满3个月的婴儿就会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小床的边缘。
游戏:2个月以后要把玩具放在宝宝手里练习抓。要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发展触觉。
进度三:4个月的小婴儿会把手伸向奶瓶,扶在奶瓶上,也会将手放在小桌边上做弹琴动作,手指灵活但还抓不住玩具。
游戏:把东西放在宝宝的手旁,或碰他的手,引诱他抓。
进度四:5个月就可以伸手抓住东西了。
游戏:让宝宝抓住玩具连自己的手一起摇动。
进度五:6个月后的婴儿会坐了,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或将玩具倒手。他的手已经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器官。
游戏:能坐起时,引导宝宝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应放得比他手高一点,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伸出,身体前倾。
把玩具放在宝宝身边可以吸引宝宝翻身,把玩具放在宝宝前面可吸引他去爬。玩“欢迎,欢迎”,练习拍手。
进度六:9个月后的婴儿会同时屈伸五个手指,可以有目的地抓抓玩玩,并且已经从满把抓发展到拇指和食指对捏了,到10个月时还能够准确有目的地松手,手已经成为宝宝认识世界的工具。
游戏:玩“抓抓挠挠”的动作,把“小馍头”、钙片等较安全的小颗粒状物品或玩具从小筐里取出来再放进去,多做捡和扔的动作。
手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宝宝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
自己的宝宝有朋友吗?宝宝交朋友的时候该怎么做?家长要细心观察自己宝宝跟其他宝宝的关系,以给予正确的指导。
孩子交朋友发生困难,爸妈不是责备或代替他处理就能解决问题。唯有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才能提供孩子最适合的关键技巧。
状况1、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我不要去学校,都没有人跟我玩。”这是孩子不肯上学常见的理由。新入园的小朋友如果个性比较内向或爱哭,就不容易很快融入群体中。也有一些孩子是长期都抱怨没有朋友,可就牵涉到孩子的特质、行为了。
解决方案:
先了解孩子背后的问题,例如:是每天都没有朋友一起玩,还是只有某一天;趁着接送孩子时,听听别人眼中的他是怎样的小朋友。
孩子加油站:
打扮干干净净、学会一种拿手游戏、练习说:“我也要玩。”
状况2、吵架了怎么和好
“今天玩扮家家酒,没让安安当公主,她就生气不跟我玩了。她还骂我最讨厌!”明明是好朋友,却可能因为一时的行为而吵架。有些孩子会因此伤心、难过,有些会另结新欢,大多数孩子在小小年纪倒不会记仇吵到底,有时争吵完后,因为下一个活动是彼此都喜欢的,又慢慢玩在一起了。擅长表达的孩子可能还会说:“那你下次不可以那样骂我!”
解决方案:
和朋友争吵,心里一定难受。爸妈可以表达自己理解孩子难过的想法,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时要帮助孩子理清“两人在吵什么?”“想要跟朋友说什么?”也许可以画一张图表达想法送对方,千万不要代替他决定还要不要交这个朋友。如果孩子在吵架后一直被拒绝,觉得很沮丧,就需要先重建他对自己的肯定,然后才做下一步的沟通,例如,可以说:“如果是妈妈,也会很难过,可是妈妈会想想班上还有谁可以做我的好朋友。”让孩子懂得朋友可以互相选择。
孩子加油站:
能说出朋友的优点缺点、练习写卡片、能跟不同朋友一起玩。
状况3、朋友一定要很多吗
“今天小文生病没来,我自己一个人玩。我画了一张问候卡给他喔!”有些孩子是领袖型或万人迷,人气指数超级高,但也有些孩子只跟特定的孩子玩。大部分爸妈总是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不要只跟几个人在一起。其实,只有少数玩伴的孩子,也许才能交到真心的好朋友,甚至是从小到大持续往来的朋友,成为一种安定心灵的力量。
解决方案:
爸妈要让孩子知道,“受欢迎”不是用来骄傲、产生优越感。当受到大家喜欢时,更应该用这样的特质来帮助别人。
而只跟少数人作好朋友的孩子,爸妈可以观察孩子之间具备哪些特质。例如:都喜欢玩拼图、下棋;有没有欠缺什么?例如:不喜欢运动游戏,这时就要找机会培养新的兴趣和能力,增加和其它不同特质朋友一起玩的机会。对于有时喜欢独处的孩子,无论是安静看书画画,还是一个人溜冰打球,爸妈都应该欣喜,因为能够“独处”,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孩子知道自己有好朋友,很满足,就不用为他担忧。
孩子加油站:
能独自玩、关心朋友并具体表达、和好朋友一起学新鲜事。
一些孩子为什么能比较聪明,原因自然有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为幼儿积极创造益智的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长可摇铃铛给他听,挂彩色气球给他看。因为婴儿正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和经验。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
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里,自称在“种树”;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搅,说是“捞鱼”。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胡闹”,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幼儿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
第三,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
但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车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图书中的故事的基本特别是以图为主,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1.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眼里,他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总喜欢围着大人问个不停:老板是什么,爸爸怎么就成了老板?妈妈你为什么老掉头发?月亮怎么老是晚上出来,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我们也要耐心回答孩子。老板就是拥有公司的人,爸爸做老板是因为爸爸能干!妈妈掉头发是新陈代谢,也可能使身体虚弱导致的。月亮白天也出来,只是太阳光太强烈了,我们看不见!孩子对于原因的探究正是理性思维的开始。作为治理的核心因素,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孩子越有清楚的判断力,越善于思考,所以无论孩子问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耐心回答。
2. 做个不摆架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家长都是些许的傲气,觉得自己活了一把年纪,经历的事情那么多,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专家级人物,权威的很,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屑于去听,或者很干脆打断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出主意,帮孩子想办法。。。。只是孩子非常反感。孩子处于困境中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够跟他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眼下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把不良情绪排泄出去,所以,父母只需默默倾听,偶尔回应一下孩子就可以了。
3. 认同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从内心感激父母,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如果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没有回复的时候就提出建议,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平静之后,家长在意理智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就能够帮助孩子化解阴云。
4. 替孩子保密:孩子对父母倾诉,是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收到了委屈。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不由自主地就会把情况说大,说重,等情绪恢复后,他自会给时间一个公正的评判。我的宝宝今天游泳比赛表现很差,伤心的大哭!我儿子说他发现他好朋友很爱慕虚荣,还不让我告诉别人!我儿子今天说,长大了要去月球上生活!呵呵!这个孩子可真能异想天开!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倾诉的内容说个他人听,更不能带着戏谑,好玩的心态把孩子的幼稚行为当笑料抖搂出去,那样以后孩子就不会有话跟家长说了!
家有倔强宝宝,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会着急、心烦还有头疼,**妈也一样。别看**平时挺乖的,但有时候倔起来也是超级让人头疼的。印象最深刻的倔得最厉害的一次竟然连续哭了一个半多小时呢。
面对倔强宝宝,我们应该怎么办?**妈一点点的体会就是耐心和技巧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两手都要硬。
首先面对倔强宝宝的哭闹,耐心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地安抚孩子,让他的心情尽快平静下来。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跟孩子沟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对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别看宝宝小,现在还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话,但只要坚持耐心地教育,孩子会慢慢地接受并改变的。
面对倔强宝宝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耐心,强硬地制止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倔强,因为第个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是强硬地阻止他,他就越是要这样干。再而打骂孩子会影响他的心情,甚至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心情不好的话食欲也会跟着下降,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如果孩子执意要干的事情很危险那就另当别论了,肯定要当机立断地制止他了。孩子哭是免不了,安抚无效的话,就冷处理一下,等他哭够了、闹够了,再给他喝点水,以免上火,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再找机会给他上“政治课”吧。
再一个技巧也很重要,当孩子非要干某一件事时,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孩子玩别的东西高兴了,他自然就会遗忘他刚才想干的事情了呀。同时技巧包括安抚的技艺、沟通的技艺、教育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要考验我们父母的聪明才智了。
最后**妈觉得对于孩子偶尔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倔强,比如要吃棒棒糖、要吃薯片等等,我们还是要顺从一下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新事物都好奇着呢,如果我们一昧严格地约束孩子,这样只会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哦!
思考:?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有些事情即使我们很不愿意做,但如果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就必须要去做。这也是成熟的一个过程。即使是最成熟的那些人,也会不时地发出一些抱怨。将我们的想法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
解决方法:
1、你可以纠正你听到的抱怨。如果孩子说:“啊!讨厌!我讨厌这个绿色的东西!”你可以回应道:“我希望你说:‘爸爸,我不想要菠菜。’”?
2、让孩子知道你不会理睬他的抱怨——并且就这么做。当你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他用抱怨作为回应的时候,你只要重复你的要求,然后离开房间就可以了。
3、不停地用没有感情的声音来重复你的要求。孩子会对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厌烦,同时也了解到,你是不准备放弃的。?
4、告诉孩子你想听到什么:“如果你能用正常的语气说话,并且在说话之前想清楚,我会感到很开心的。”然后就结束你们的对话。?
5、在孩子抱怨完之后,就回应道:“好吧,我已经听完你的问题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解决?”不要用生气或讽刺的语气,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6、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常抱怨一些事情,并极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能把你的东西放好呢?我一个人要收拾这里所有的东西。你们这些孩子从来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我已经对……烦透了。”顺便提一句,当家长跟在孩子后面收拾屋子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啊。
面对宝宝的反抗,父母不能一味地去反对和制止,只有正确了解宝宝反抗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知道父母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直接会影响到宝宝的成长,所以面对“反抗”宝宝,您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1.理解宝宝、尊重宝宝
在宝宝开始喜欢跟父母说“不”的时候就是他们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宝宝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要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此时父母对宝宝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做会让宝宝觉得你们尊重、他,维护了他的自尊,也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对宝宝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对于宝宝必须做而且完全能够做到的事,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孩子执行;而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且宝宝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要强行要求他们。在宝宝玩得开心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扰他们的兴致;要是宝宝确实做的不对,父母在制止他们的反抗行为时,在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地放孩子们一马。这么做也许会给大人带来一些麻烦,但相对于宝宝人格健康发展的回报来说这点让步是非常值得的。
3.相信宝宝,满足其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对于宝宝的好奇心,父母们应该给予支持,千万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或是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宝宝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也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对于宝宝的能力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相信和肯定。当宝宝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可以解决的困难,父母要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这样宝宝在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能减少和父母的对抗。
4.同时满足宝宝独立与渴望保护的需求
宝宝之所以表现出顽强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独立。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父母作对,但宝宝的内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适时的鼓励。在放手让宝宝独立做一件事时,父母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没有人身危险的前提下,让宝宝自己去做。如果宝宝正准备做的事情可能危害到健康的时候,父母必须果断地制止,并用其他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活动来代替。让宝宝在享受到独立感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关爱,这样也会减少宝宝反抗情绪的发生。
5.与宝宝有足够的交流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宝宝由乖巧向淘气转变的时候,在心理上不应该有担忧和烦恼,这些都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不管不问,这样做的话那么宝宝可真的要成为坏孩子了。父母要给宝宝比以往更加多的宽容、关爱以及交流。耐心倾听宝宝内心的想法,了解宝宝的需要。问问宝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才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宝宝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
6、不能娇惯、放纵宝宝。
宝宝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宝宝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宝宝应该:
(1)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
(2)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正当的要求。
(3)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想要让宝宝健康成长,妈妈与其之间的沟通不可少,但是小宝宝们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那么妈妈应该如何知道小宝宝们所表达的意思呢?以下就来具体的学习下宝宝们的婴儿语言吧!
试验1:和宝贝进行眼神交流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一组当妈咪与宝贝交流时,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组当妈咪以同样的语调和宝贝说着同样的话,但是眼睛看着别处。结果发现,当妈咪目光注视宝贝的时候,宝贝也会尝试跟妈咪沟通,并为这种“沟通”感到非常开心;当妈咪对宝贝说话,无目光交流时,宝贝能感觉到妈咪的敷衍行为。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宝贝感到妈咪在敷衍自己时,会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妈咪的注意,试图将妈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宝贝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读懂宝贝此时哭闹的含义,在与宝贝交流的过程中,用目光与宝贝交流,关注到宝贝的情绪,这样宝贝很快就会收到妈咪传来的信息啦!并会在心中暗自欢喜,太好啦!原来妈咪也会说婴语。
实验2:宝贝能读懂你的表情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让妈咪坐在8个月大的婴儿对面,分别以快乐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快乐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和宝贝沟通。结果发现,当妈咪以快乐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兴奋而开心;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悲伤,并开始哭泣;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或者快乐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跟宝贝沟通的时候,宝贝会变得困惑、烦躁不安,并哭闹起来。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的开心、悲伤或烦躁的情绪都在告诉妈咪,我接收到了你的语言信息,更接收到了你的非语言信息,你的快乐让我快乐,你的悲伤让我悲伤,你的表里不一让我不知所措。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宝贝的婴语就会明白,即使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各种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会提醒妈咪,不仅仅是语言,自己的情绪更能给宝贝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而妈咪与宝贝交流时,一定要表里如一。
实验3:沟通时出示实物更有效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当妈咪给他们讲一个事物时,用手去指所讲的东西,另一组的妈咪只给他们讲但不去指所讲的东西。结果发现,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的眼睛会顺着妈咪的手指去观看,也会更加心领神会妈咪所传达的意思,而妈咪光讲不指时,宝贝表现出不知所云的困惑。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在用他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告诉妈咪,妈咪我听懂了,我还想听;当妈咪不用手指指物体时,宝贝用自己的表情在说,妈咪,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婴语就会明白,教宝贝认知时给宝贝出示实物,会事半功倍。
实验4:有妈咪陪的宝贝更爱探索
实验开始啦:40位母亲和她们的宝贝(15个月大)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宝贝坐在地上玩耍,母亲们不能回应宝贝的任何请求。第二组的母亲可以与宝贝进行情感交流。当宝贝坐在小毯子上玩着玩具时,房间里出现了一个遥控机器人,并走近宝贝。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没有妈咪陪伴的婴儿表现得不太主动,对机器人的探索也很少;相反,当母亲可以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时,婴儿更加明白当时的情况,也更容易与外界发生互动。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妈咪,如果他受到的关注多,他也会更多地关注外界,如果妈咪与他产生互动多,他也更愿意与外界发生互动。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懂婴语就会知道,在陪伴宝贝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宝贝进行有效互动,当宝贝发出一些互动信息时,妈咪一定要及时回应,这样宝贝才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事物。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妈妈与宝宝间的沟通对于其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重要,所以读懂婴儿语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只在妈妈们明白宝宝们的心理,与小婴儿的交流并不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