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名是好名?

12-04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什么样的名是好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当婴儿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时,全家人总是充满了喜悦。因此,在取名时,很多父母喜欢将自己对新生命的希望和期许,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融入到名字之中,加上受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观念的影响,起名不仅有一定的涵义,还体现了一些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对名字颇有研究的专家许广浩说。

要取一个好名,就要先知道什么样的名字算是好名字。据许广浩介绍,这里面的学问还不小。

首先名字是用来叫的,所以名字要有音律美“就是念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悦耳清新,发音不拗口。”据介绍,汉语声母发音口形反差要大,有开有闭。如:马如飞,m为开口形,r为闭口形,f为半开形。又如:郦其食liyiji,声母分别是l、y、j,都是小口形,嘴唇几乎不用张开,三字又同一韵,发音部位变化很小,读起来费力,听起来也累。又如:何后滑,声母全部是H,读起来很拗口。

其次,元音发音口形反差要大,有开有闭。起名时既不要全是开口音,如:a、ai;也不要全是闭口音,如:u、ü。全开的,如:华海;全闭的,如:李雨。“要起华雨、李海这种元音反差大的名字。”

另外,在名字的音律上要特别注意平仄搭配。发音上平仄相参可以使名字听觉上显得迭荡起伏、抑扬顿挫,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的声调,则念上去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如:叶剑英、徐向前、徐侠客、杨万里。不要平平平、仄仄仄。如:王洪文、冯德怀;董小婉、李振宇。注意少起无声母的字,如:阿、安、昂、欧等,以及以半元音w、y为始的字,如:威、文、影、瑜等。比如:沈西英(shen,xiying)很容易读成xing音,把名字读成“沈星”。同理,把“李欧”容易读成“刘”;把“张延安”读成“张烟”。

起名时,要擅于利用音律美,使名字听起来产生听觉美。比如利用谐音就是个很讨巧的办法。如:胡蝶(蝴蝶)、彭湃(澎湃)、茅盾(矛盾)、周璇(周旋)、江珊(江山)。谐音可以产生听觉美,同时也便于使名字听上去成文成意。

其次,名字还具有视觉美。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建筑美,文字搭配得当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据许广浩介绍,名字的视觉美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划疏密搭配,产生美。全疏式的名字,比如:丁一、卜一一,姓名具有简朴美、线条美。疏密搭配式的名字,比如:李谷一、赵一曼、姚二嘎、钱三强,则具有绘画美、对称美。

2、重复式美。姓是名的一部分,或名是姓的一部分。这种名一般都是两字姓名。如:伊尹、吴昊、李季。这种姓名具有遗传美、家族美。

3、结构对称美。中国文化崇尚对称美。汉字部首组合结构可分为:左右对称式、上下对称式、不对称式等几种。起名时可有意进行搭配,使名字产生对称美。如:左右-左右-左右:彭德怀、林双朋。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什么样的年龄适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我们想要孩子茁壮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学习,做到多理解孩子,认识孩子,感知孩子,给孩子需要的营养。

像艾利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温尼科特所说的如何做足够好的妈妈都是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孩子反馈过来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很喜欢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例如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他的首要问题是我能相信别人吗?他发展出信任还是不信任这个品格。

一岁半到三岁,他会想到我能独自行动吗?

我是自主的还是羞愧怀疑的品格;

三岁到六岁,我能成功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我是可以主动的,还是经常心怀内疚的;

六岁到十二岁,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这是对是勤奋的还是自卑的一种选择;

十二岁到二十岁,他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是具有同一性还是自我混乱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我已经为某种关系准备好了吗?

在关系中是我是亲密表现,还是总是和亲密爱人是疏离的状态,等等。。。

我女儿今年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程,看得出她非常的喜欢,可两次考试下来,都是70几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非常的沮丧挫败,还有不知所措,回家还让我打电话给老师,这更加增加了她的恐惧。

这个时候我没有批评她,我知道她是很想有个好的结果的,肯定是不得章法,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成绩,这个时候让她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对于他的分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学龄儿童建立勤奋的这个信念,而不会只让自怨自艾式的自卑来打倒她,后来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后考到90几分。

在语文数学科目上用同样的方法鼓励她,现在她自己也说,以前考90,100的,自己也没个数,就是撞大运一样,可是现在可以心中有数了,哪些地方是自己没做到造成的,那些是需要在努力的,即使考得不好,她也不会惊慌失措。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自己去做就好了。

当我们可以在夫妻关系中学会了和谐想处,正确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差;

当我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的挫折,孩子也会尽收眼中,就像我们的传统谚语,虎父无犬子,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意思吧。

所以说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我们想要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独立自主的人生,就先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父母自己的言行体态是最好的教科书。

注重互动模式

注重和孩子互动的模式,多做觉察,看自己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控制,讨好,还是相互尊重倾听着孩子的心声的。

多对关系互动觉察,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就是可以调整的,让孩子和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在关系里最舒服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有时我们简直是父母的翻版,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却偏偏就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觉察,才可以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选择。

让我们和孩子都学会了在关系中成长和适应,而不是一段段的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命运的旋涡中不断轮回,这样就少一些因为父母自己局限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结)而进行的代代相传,例如,父母过度节俭,孩子也会把这个接力棒给传下去这样的例子。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让他成为他自己,愿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某市数家幼儿园和幼儿机构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五类妈妈最不受孩子欢迎。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到底是什么样?记者采访了学前教育专家张明红老师、阶梯华纳幼儿园园长林丽忆女士。专家们建议,如果年轻妈妈能够知道如何才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喜爱,这对提高自己做母亲的素质标准和教育艺术都十分有利。 

1、“无能妈妈”不受欢迎

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她对我的爱好好像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而且妈妈对我的提问也从来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这么多。 

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是,同时,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孩子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的充实自己就想孩子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 

2、“电视妈妈”冷淡孩子

孩子:妈妈一有空总坐在电视机前,对于电视连续剧是一集不落,而把我搁在一旁。妈妈把电视节目看得比我重。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而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严重的话,自闭症和孤独症等一系列疾病也可能产生。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3、“苛刻妈妈”束缚孩子

孩子: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 

点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孩子过于严厉,而且总是说“不”。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 

建议: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4、“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者邻居的孩子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 

点评:对孩子的责备使得他有些不服气,甚至反感。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不利。   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 

5、“谦虚妈妈”压抑孩子

孩子:在客人面前,我总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 

点评: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是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孩子。 

建议: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当孩子开始不听妈妈的话,开始对妈妈的教育出现叛逆行为的时候,做妈妈的就应该开始细心的观察一下,自己什么地方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如果是自己的不对,要及时的改正。不过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了解越多,独立性的要求越强烈,也可能出现逆反心理,都是正常的。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真正的夫妻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

“不要征服对方”这是夫妻最重要的问题。征服,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谈论谁是对的,追究谁是错的,讨论谁伤害了谁,谁过分了,这些,都是大忌。

好夫妻,永远都在相互装傻,装瞎子,就是护短的。能够护短的,才是真爱!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地方是法庭。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但是孩子却往往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支配型: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放任型: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

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孩子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理想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曾有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下列几种:

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和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活泼、欢乐幽默的家。孩子们喜欢家里充满笑声和歌声,希望父母能抽出时间和自己一起玩,做游戏或讲故事。

求知、好学上进的家。孩子们说,看见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看书学习,自己也愿意翻书看画报。有的说,我的爸爸妈妈天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下棋,乱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学习。

文明、民主的家。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的家讲文明、讲民主、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有事能一起商量,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

整齐、清洁的家。孩子们都希望有个干净、整齐的家。孩子们还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家里不要吸烟。

从以上要求中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效仿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对孩子成长给予过高期望的非理智行为。

有人曾形象的说:小学看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初中看孩子能上985、211,高中最后想爱上哪上哪,考完就得了。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去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去渴望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是以平常心对孩子,踏踏实实进行教育引导,可能孩子会带给家长很多惊喜。个人认为,以下几句话值得家长从小抓起: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到幼儿园以后就要独自穿衣、吃饭,家长在家里也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不要再去喂饭、帮助穿衣,背书包,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一个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才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幼儿在独立做事过程是一个锻炼和成长过程,不仅在思维上强化独立意识,更在行动上获得自我认可,也在协调性、专注力、控制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这是一句受用终生的良言,也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很多孩子玩完玩具家长收拾,脱完衣服家长归拢,写完作业家长帮整理书包,长大以后丢三落四、生活秩序混乱。要想杜绝这些问题,从小就要强化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观念,这是完整做事的总结性动作。比如,孩子读完书,一定要把书放回取来的地方;用完文具,一定要把文具放回指定位置,这些习惯训练在初期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家长不断提醒,但一旦养成,孩子和大人都会非常省心。

三、做时间的主人。小孩子的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但家长要从小交给孩子做时间主人的观念。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让孩子逐步认清做每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在一件事上磨蹭就会影响后续的事情。时间概念的强化要从小做起,家长要通过游戏、竞赛、掐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明确做时间的主人是快乐的。

四、运动让人很快乐。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奔跑、大滑梯、荡秋千、踢小球都是非常不错的游戏。家长最好给孩子组建一个运动小分队,集中社区内的小朋友在固定时间一起玩耍。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会体验到矛盾冲突、竞技比赛等多种交往方式,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命释放的快乐。

五、每天阅读一小时。阅读和一日三餐一样,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家长要像提供依然三餐一样重视精神营养的供给,选择优秀读物,陪伴孩子阅读。从小奠定良好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打开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之乐、生活之美。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所提到的观点是最基本、最受益的要求。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去找朋友玩,却看到了令人尴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亲吵架,吵的很凶,当父亲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气突然一脚把旁边的一把暖壶踢飞了!暖壶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发出“嘭”的一声巨响,把我吓得一个哆嗦,紧接着就是玻璃渣满地、热水流出,连着升起一股浓浓的白色热气。

在这样的威慑力下,任何孩子都会被吓傻,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从小父母都没有大声红过脸的我,早被这架势吓得魂飞魄散了。

然而,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当儿子的居然没有一丝的惧怕和畏缩,反而来了个更劲猛的动作,一把把桌子掀飞了!随着一声“哐当”巨响,桌子上的茶壶茶杯碎了一地,一片狼藉。

正在这时,朋友的妈妈回来了,人家居然能心不烦气不燥的说了句:“你们这对冤家父子奥!”就开始收拾起东西来。

让我更吃惊的是,朋友的弟弟看见了母亲,原本怒气冲天的脸瞬间变成了和颜悦色,就像按了一个转换开关,恭恭敬敬的帮着妈妈收拾起残局来,一边收拾一边还安慰妈妈不要生气!

当父亲的看到这幅情景,很没脸的躲了出去。

我也帮忙收拾东西。朋友的母亲说:“让你见笑了。”

我好奇的问:“你们同样是他的父母,为什么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朋友的母亲看了一眼在一旁扫地的儿子,叹了口气说:“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通过一个母亲的肺腑之言,和她看孩子时爱怜温柔的目光,我能想象出这个儿子从小是怎样在暴躁脾气父亲的威慑下压抑成长的!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哭泣时,父亲打雷般的咆哮一句“闭嘴,一边哭去!”孩子只好硬生生的把眼泪憋了回去;当孩子耍小脾气把手里不满意的一块饼干扔了时,父亲却把整包的饼干摔在了地上,然后还不解恨的再上去重重的踩碎了。

这种粗暴行为在孩子的小时候确实能立竿见影,孩子确实被你的举动吓得乖巧无比。

但你可知道,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特殊的储存罐,它是专门用来储存情感的,一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全部都储存了起来。也许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这些储存的情感像一根隐形的藤蔓,看似无形,却将我们的过去紧紧缠绕,又影响着我们走向前方。当我们以为过去已远去时,却发现我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对待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与父母小时候对待我们的方式惊人的相似。

通常,坏脾气的孩子后面是一个坏脾气的家长;性格急躁的父母在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以暴制暴,恐吓,只能造成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我们从小生活、成长在一个家庭里,耳濡目染地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继承它,不自觉地应用于我们的婚姻、交友、职场以及对待父母的态度上。

这好像是一种轮回,又像是一种循环。

一位老人上洗手间时不小心滑了一脚,结果胳膊肘就粉碎性骨折了,孩子气冲冲的埋怨:“你这么大年纪了,真让人操心,怎么这么没出息,就不能小心一点吗!”

当有一天孩子这么说你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个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妈妈再三叮嘱,他还是不停的跑来跑去,结果跌倒把手磕破了,于是你没好气的训孩子“活该,让你不听话,跌到了吧!和你说别跑了、别跑了,就是不听!”

一位许久未见孩子的老人,凑过来想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孩子却眼睛盯着手机心不在焉的随便敷衍几句。

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现在为了看手机敷衍孩子的影子?

你真是太让我生气了!

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哭!

你不听话感冒生病了我可不管你!

你在学校里干的啥!考了这么一点分数,长大了捡垃圾去吧!

你可知道这些话将来会变成孩子嘴里的:

你老人家能有一天不气人吗!

你老人家能让年轻人省点儿心吗!

你老人家多大了,还哭,还不如小孩子呢!

你血糖这么高,还不注意饮食,病了都是自找的,没人陪你去医院!

你们一辈子干的啥,这么点钱也拿不出来!

我们总说,“看清别人容易,却看不清自己”,其实透过父母我们便可以看明白自己。每个人在孩童时候认知发展并不完善,很难独立自主,所以他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并习以为常地把父母的生活公式代入自己成年后的生活。

家长的威信,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好好对待你的首要条件。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威信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对孩子的关怀与帮助,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诚的感激父母,从而使得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积极、自觉的接受,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这样,日久天长,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教育力量,也就是威信的力量。

有句老俗话说: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这“各奔他乡”好像有点过了哈,总不至于吧!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自身做到身正严明,自然可以产生不怒而威的力量。

就像上面这位父亲,摔桌子、砸椅子是最无能的表现!

人家林肯的儿子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往父亲的帽子里拉大便,林肯却哈哈大笑说儿子有创意。要你还不气的把白宫都炸了!呵呵。

林肯之所以能这样的对待儿子,是他的童年恨透了父亲的粗暴和苛责,所以他形成了一个父亲应该很宽容很温和的观念。真正的成长,便是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知道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中哪些值得继承或需要抛弃,然后自己去孕育一个全新的文化。就如林肯。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产生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等负面情绪,这种时候,家长要明确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家乡应该拥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要用心倾听,读懂孩子的情绪,要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判断是非对错,给孩子人生道路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事时有章可循,说话时有本可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教孩子,甚至“以暴制暴”。

有人说灵魂是会记账的,我觉得性格脾气也会记账,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也会这样的对待我们,那就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吧!

也为自己在孩子心里储蓄一份感情,一份依赖,一份信任,一份爱恋,一份尊敬,一份威望,一份崇拜。

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今年的冬天似乎比着常年要冷一些,还没到供暖的时候被窝里已经凉的进不去了,我特意给儿子买了个暖水袋灌上热水暖和被窝。

儿子说:“妈妈,你怎么不买两个,咱俩一人一个。”

我说:“妈妈是大人了不怕冷的,再说过几天来了暖气就用不着了。”

晚上睡觉时,儿子早已睡着了,我钻进自己的被窝,伸开腿,脚碰到了热热的暖水袋,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全身。

儿子的暖水袋什么时候到了我的被窝里了!

也许是儿子觉得自己的被窝暖过来了就给我拿了过来;也许是儿子根本没用,直接就放在了我的被窝了。

父母是孩子们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一位妈妈的苦恼:我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从上初中后就变了。我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真是气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其实孩子跟家长顶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我为什么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言而无信—

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感到委屈—

其实,只有在妈妈误会我时,我才会顶嘴。有次我只是想帮她分担一点家务,不让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坏了碗。妈妈就过来向我大吼:“谁让你洗碗了!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去看书!”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顶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则—

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都没有做到。让我早睡,可他们在外面打麻将到凌晨才回家;让我别玩电脑,我妈却在电脑上看韩剧一看就几个小时。

—父母霸道—

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这话也叫讲理吗?

—总拿我与别人比—

他们只知道打击我,我妈反正就是有意无意的就说起别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奖啦,考上重点高中啦巴拉巴拉的。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那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

—顶嘴是表达想法—

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厌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连续剧看完就马上睡觉,爸爸坚决说不行把我电视关了,而且他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让我很不爽。

“一个巴掌拍不响”,从以上几个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顶嘴并非无缘无故的,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

孩子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所以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没法让孩子有效地停止顶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育孩子时不免粗暴急躁,而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

二、遇事冷静,赏罚有度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治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旧账。赏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彻底信服。

三、主动了解孩子的意图

在孩子顶撞你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小家伙想怎样?”当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孩子变得那么粗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父母缓和气氛和自己的情绪。

四、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父母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五、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自己都时常跟爱人顶嘴,跟老人发生冲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则,平日处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长辈时言行尊重,孩子自然会听从教导,而不再顶嘴的。

六、减少对孩子的溺爱举动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爱的害处,溺爱可能造成孩子顶嘴,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最好是全家同一阵线,如果孩子不听话,明显是不讲道理地顶嘴胡闹,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让他承受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七、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

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讲出来,做父母的不应该时刻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父母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八、给孩子申辩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选择将功补过的办法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权威压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顶嘴背后的原因,积极引导孩子,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映芳)

家园共育《什么样的名是好名?》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