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孩子的童年时代教育

12-1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重视孩子的童年时代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每一位妈妈,在承担着抚养孩子的义务的同时,还扮演着第一教育者的社会角色。育儿过程中,会给你很多快乐和能量,不过压力可能也是并存的。

童年时代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妈妈身边度过的。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对于大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现在,我们将镜头对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看看你是妈妈a还是妈妈b呢,到底哪一个是正确之教,能养成孩子良好的品格和素质,应该不言而喻喽!

镜头一: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又犯了“人来疯”的毛病,或是对来人不理不睬。此时,妈妈该怎么做呢?

妈妈a:把孩子叫过来,将他正式地介绍给客人,可以适当夸奖几句,说说宝宝有什么特长等。然后,蹲下来对宝宝说:“妈妈和阿姨说会话,你先自己玩,行吗?”

妈妈b:会对孩子听之任之,以孩子为中心;或是对孩子及其不耐烦地说:“去一边玩去,大人说话别打岔……。”有时候,孩子不听,越说越“上脸”,我的火气一下就来了,使劲往他屁股上拧几把……

镜头二:餐桌上,孩子总是把喜欢吃的都放在自己面前。觉得使用筷子勺子不方便,索性用小手抓。有时候到了吃饭时间,得大人三番几次的叫,要不,就是吃几口,到处溜达……饭后,碗里总留点儿,吃不干净。

妈妈a:从孩子时代学会吃饭的礼仪是很重要的事情。同时,和家人朋友吃饭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爸爸妈妈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下班做好饭后,说着“吃饭喽”,先让宝宝洗干净手,然后让他也参与进来,学着摆摆碗筷,盛饭端菜,宝宝很乐意做这些事哦。之后,全家就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饭桌上,有什么好菜,先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先品尝,饭后吃水果爸爸妈妈也先是拿给老人,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不要刻意让他享受什么特殊待遇。可以给孩子先少盛些饭,并告诉他剩饭不是好习惯。

妈妈b:孩子还小嘛,随他去吧,有时候看着他一顿饭吃得挺费劲,吃不到肚子里几口,我索性就喂他了。这孩子就是淘气,边吃边到处跑,吃饭还得哄着!有好吃的全家人多会都是先可着他吃,没办法。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我还真发愁他自己能吃好饭吗,就怕一顿吃不了几口阿姨就要撤饭桌了,唉!小孩子就是麻烦。

镜头三:双休日带孩子去公园玩,经常会有擦汗擦手的纸,或是矿泉水等饮料瓶。

妈妈a:我一般会说:“我们一起把它丢进垃圾筒里,好吗?那里才是垃圾的家哦!”如果带孩子去郊游,我会提前准备几个塑料袋,第二天游玩时,先把废弃物放进塑料袋,然后一起丢进垃圾筒里。成为习惯后,孩子也照办了。

妈妈b:我随手就扔到地上了。当然,有时候往墙根底下或草丛里不大起眼的地方一扔了事。孩子即使一甩手丢到马路上,我也全当没看见,一次半次的,无所谓。

镜头四:住在高层,孩子经常在家里踢球、拍球,或是做别的,会发出很大的响声,楼下住着老年人。

妈妈a:我会对孩子说:“注意些,小声点儿,楼下住着爷爷奶奶,还在休息呢。如果我们楼上的人弄出很大的响声,你高兴吗?咱们到楼下踢球去,好不?”孩子一般都能听懂,于是就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了。

妈妈b:家里有孩子嘛,他们会理解的。

镜头五:周末的超市里,人很多。妈妈带着孩子排队,孩子嚷着要走,等不及了。

妈妈a:我的脸上始终很平静,轻声对孩子说:“别急,很快就轮到咱们了。你先看看那个台子上放着多少瓶矿泉水啊,数一数……”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跟孩子讲,做什么事情都讲究秩序,有条不紊地反而快,碰到事情要有耐心等这种遇事的修养。

妈妈b:不停地抱怨:“真烦人,不该这时候来,怎么这么慢!”一脸的不耐烦。

镜头六:带孩子去公园等休闲场所游玩,因宝宝只顾玩得高兴了,往往记不起及时小便。

妈妈a:到公园前或刚到公园,我就提醒孩子要不要先去一下厕所。游玩过程中,路过公厕,我都要问问孩子,提醒他不能随地小便。

妈妈b:儿子常常玩得高兴时,忽然大叫:“妈妈,我要尿尿!”我身手敏捷地将他抱起,直奔不远处的一棵大树,让孩子方便。倘若实在憋不住了,就地解决也是常有的事。

镜头七: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说是个很听话的乖孩子,偶尔还很照顾别的小朋友。可是,一回到家,他突然就变得任性起来,该做的不做,还抱怨大人“讨厌”……人们常叫这样的孩子为“窝里横”。

妈妈a: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就与他聊聊天,做点或说点他高兴的事情,比如捉捉迷藏讲讲笑话什么的。有空还与他的老师多接触,也许有时候老师对于表现好一点的孩子,反而关照的少,没怎么注意,孩子有失落感,那么就与老师多交流,同时有意识地告诉他好孩子回家也是一样,帮妈妈做点事啊什么的。只要有进步,就可以当着他的面在老师面前夸赞他几句,渐渐地孩子也能理解别人的立场和心情了,逐步改掉家里家外“两张皮”的毛病。

妈妈b:孩子这样表现,我很恼火,觉得还是缺少严厉管教:在幼儿园,一定是惧怕老师,回家就跟家长撒娇耍无赖。当他表现不好时,我就吓唬他,我明天就告老师说你在家很不像话,这招有时候挺灵,他立马就默不作声了。

镜头八:在自助餐馆里,孩子面对品种花色丰富的菜肴,很兴奋。

妈妈a:我事先会告诉孩子,吃自助餐的礼仪,讲究每次取菜不可太多,但可多取几次,吃完再取。让孩子从小养成不浪费的用餐文明习惯。如果可能,我还会讲给他取菜按冷菜—汤—热菜—甜点—水果—冰淇淋的用餐顺序。

妈妈b: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毕竟是孩子,照顾他的情绪是应该的,我怕委屈了孩子,总是大盘小盘地装上佳肴美点,面前的食物堆得很高,常常剩下不少,没办法。

镜头九:孩子学习一些乐器,比如弹钢琴、拉二胡、吹小号什么的,兴之所至,在家不管什么时间,就随心所欲地演奏起来。

妈妈a:我会安排孩子晚上练,双休日的上午和下午可以多练一会儿。我告诉孩子:中午邻居都休息,弹奏会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做事情要注意不要影响到别人的文明习惯。

妈妈b:孩子只要能抽空练习就是好事,不用顾忌那么多,谁家没孩子呀!

镜头十: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比如看电影、听音乐会、看展览、在火车站或机场候车室里),通常孩子会坐不住,四处乱跑,大喊大叫。

妈妈a:我带他出门之前就对他说清楚,在这样的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否则会影响别人,很不礼貌。还要告诉他如果这次不听话,下次就不带他出门了。但是孩子的天性,决定他可能就安静一会儿,这时我先用眼神制止他,然后对可能被影响到的人说“对不起”,再悄悄地带孩子出去,蹲下来给他讲道理,然后给他一个小玩具让他玩。这一点,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有的家长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等都是不好的行为。

妈妈b: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淘气点也是好事,别人都能理解。

镜头十一:又是一个双休日,孩子不用去幼儿园了,与爸爸妈妈在一起享受一番周末好时光。可是,宝宝晚上因为兴奋,不早睡;早上不早起……

妈妈a:不会因为是双休日而扰乱了正常休息时间,大人孩子应该按时起床和休息。如果懒觉睡过了头,不光会影响出外游玩,还会影响到一天的生活,白天的时间不能加以利用而且白白浪费。妈妈有必要多花点精力,把孩子的生活节奏调理得规律正常,否则晚上熬夜,早上不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孩子下周会因为睡不够觉而状态不好。

妈妈b:平时忙忙碌碌的,大人孩子不得休息,好容易捱到双休日,我们一家都要睡个懒觉,早晨往往一觉就睡到10点钟了。因为起得晚,晚上又会睡得晚。可是,每到周一早晨就手忙脚乱的,孩子也好像睡不够的样子,哼哼叽叽不想起,生物钟又得重新调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日本重视孩子的“厨房教育”


当很多中国妈妈为孩子细心准备一切,事无巨细地为孩子代劳一切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在把厨房当成最热门的“游戏场所”。厨房教育越来越受到日本年轻一代家长的青睐。

在日本,儿童料理食谱竟然成了畅销书,这类图书图文并茂,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是那种孩子一看就能明白的食谱书。而且会有一种立刻想冲进厨房跃跃欲试成为小厨师的愿望。

家电市场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幼儿园开设了“烹饪实习课”。

日本人认为,“做家务事”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分男性或女性。

日本年轻的妈妈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男人,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对他们来说,劳动,并不意味着辛苦,令人难耐。相反,洗车、除草、晒衣服,共做家务成为增加亲情的快乐时光。

山口理惠子是一家宾馆的财务主任,她有一对7岁的双胞胎儿子,她正在把厨房开辟成双胞胎的“娱乐天地”。她对朋友说:“他们在读书之余,为什么不能以‘家务事为娱乐?”当然,她并非漫无章法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她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也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在烹饪前,她还会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

理惠子主张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只要在安全范围内,从头到尾完全由孩子作主。

很欣赏这种让孩子走进厨房的教育。

能做家务事、做好家务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运用到身体和五官的家务劳动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经常做可以得到令人惊喜的成果。孩子用双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育儿知识: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旗龙是我们班上比较听老师话的小男生,平时也喜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因为家里有事,跟着爷爷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等再次回到幼儿园时,我发现旗龙变了,变得不再听话了,坐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了,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吃手指、跷二郎腿以及午饭过后不出去散步而是躲在厕所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当时说了管事,可一会就又恢复原。

为了让旗龙变回以前的乖宝宝,我找到了他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回老家的这段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少了很多约束,爷爷又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养成了现在这些坏习惯。家长听后也很着急,询问老师现在该怎么办?通过商量,我们采取了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父母找爷爷交谈,让爷爷认识到这样放任下去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然后统一战线,严格要求,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则批评,再者父母不再包办所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幼儿园老师则在他的周围安排几个常规习惯好的幼儿,带动旗龙向好的方向发展,平时活动课上老师多关注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他一起改正。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旗龙又变回以前的样子了。而且变得更加懂事了。家长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孩子成长路上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应重视孩子性别教育


因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重庆市九龙坡区9岁儿童海海(化名)近来产生了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作女孩子装扮,被医院诊断为系因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别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海海的母亲李女士表示,因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海海平时多和妈妈、外婆等女性亲属生活,在学校也大多和女孩子玩耍。近来,李女士发现儿子经常使用自己的化妆品,有时还偷偷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并称不愿当男孩。经劝阻无效后,李女士只得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对海海进行检查后表示,海海因长期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受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了心理疾病,但目前还未发展成为易性癖,只需合理引导便可以恢复正常。

梅其霞教授提醒家长,此类心理疾病不可轻视,一旦治疗不及时,孩子的性心理身份或性别意识可能严重倾倒,在成人之后发展为易性癖,届时将很难治疗。因此,家长平时应多注意孩子的性别教育,有意引导孩子和同性朋友交往。一旦孩子出现与性别相反的言行举止,应尽快带孩子就诊,以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

育儿观念: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旗龙是我们班上比较听老师话的小男生,平时也喜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因为家里有事,跟着爷爷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等再次回到幼儿园时,我发现旗龙变了,变得不再听话了,坐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了,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吃手指、跷二郎腿以及午饭过后不出去散步而是躲在厕所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当时说了管事,可一会就又恢复原。

为了让旗龙变回以前的乖宝宝,我找到了他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回老家的这段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少了很多约束,爷爷又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养成了现在这些坏习惯。家长听后也很着急,询问老师现在该怎么办?通过商量,我们采取了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父母找爷爷交谈,让爷爷认识到这样放任下去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然后统一战线,严格要求,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则批评,再者父母不再包办所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幼儿园老师则在他的周围安排几个常规习惯好的幼儿,带动旗龙向好的方向发展,平时活动课上老师多关注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他一起改正。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旗龙又变回以前的样子了。而且变得更加懂事了。家长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孩子成长路上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童年时要玩够,否则长大后可能冷漠缺快乐


童年不让玩,后果会咋样?近期,一次在线调查的结果显示:52。2%的人由于小时候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

孩子从玩中可体验快乐情绪

“真没意思!”这句话从4岁女儿文文嘴里一出,刘女士吓得一愣。“我不快乐。”原来,自从3岁上了幼儿园,文文的“业务”越来越繁忙:从周一到周五,白天上幼儿园,晚上在家练琴、学书法、画画;逢周末,她还要参加英语班、舞蹈班。“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一点玩儿的自由。”“现在的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但他们却不快乐,就因为没时间玩。”郑大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副教授许慧说,玩是儿童的天性和需求,“玩耍,不仅能促进孩子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和肢体动作协调,也让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避免厌烦和疲劳等负性情绪。”

如果父母从小限制孩子玩耍,他也许会变得“很乖”,但由于玩的需求没得到满足,缺乏快乐的情绪体验,他的心情往往是抑郁的,这可能导致长大成人后缺乏快乐的情绪反应,出现冷漠、孤独等问题。

孩子在游戏中能学会交往的技能

玩耍,不仅让孩子体验快乐情绪,有助心理健康发育,孩子们还能从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许慧说,儿童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中心”,而游戏则能帮他们去除“自我中心”。在合作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掌握一些与他人交流、沟通等社交技能,以及轮流、分享、交换、互助等社会交往的规则,还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建立相互信任、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社交技能的发展。

“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相反,不少性格内向、孤僻,甚至有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玩。”许慧说,如果一个孩子交往技能比较差,就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多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果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甚至可能导致退缩性人格。

成年之后大玩特玩,看似把童年的缺憾“补”回来了,其实,童年期玩耍中获得的交往技能、快乐情绪体验是很难弥补的。许慧说:“一方面长期的学习压力,可能挫伤孩子的求知欲,导致玩物丧志。另一方面,小时候缺玩,会造成交往技能差,社会交往障碍常让他们不安、焦虑甚至退缩,某些人就可能沉浸于没有竞争、沟通障碍的网络虚拟世界。”

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究竟怎样让孩子玩好?专家建议:其一,给孩子充分玩的自由。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4~10岁城市儿童中,51。 6%上有课外学习班或特长班,10~12岁的城市儿童中,“上班”比例达到61。9%。许慧提醒家长,别让太多的兴趣班挤掉孩子玩的时间,否则不仅不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逆反心理。

其二,给孩子宽松的玩的空间。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因素,孩子玩耍时,家长尽量不要干涉他。否则,对孩子保护过度或限制过多,可能抑制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其三,鼓励孩子玩力所能及的游戏,指导进行力所不能及的游戏。小孩从力所能及的游戏中,能获得许多成功体验,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在家长指导下,让孩子进行力所不能及的游戏,能激发想象力、创造力。而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也能增近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许慧建议家长要给孩子挑选能和他人共玩的玩具,以培养其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热情、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全部体验表达出来。

除了关心亲人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平平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儿歌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专心地听,听完之后热烈鼓掌。平平十分开心,他主动帮妈妈搬椅子,拿筷子。

亮亮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亮亮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

平平妈妈的热情使平平"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立即成为他为妈妈做事的动力。亮亮爸爸的冷淡使亮亮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使他无精打彩。可见,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因此,幼儿情感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过程。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幼儿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幼儿情感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大自然、生活情境和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除了渗透和熏陶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专门的游戏活动进行培养。

下面结合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些常用方法和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认识和体验,并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出来。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悲伤、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准确地表达各种情绪,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如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很爱你。”“你现在不听话,爸爸生气了。”“奶奶生病了,妈妈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情感,父母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游戏,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形式。

情感图片排队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基本情感:快乐、悲哀、生气、害怕、厌恶、激动等。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每种图片能表现出一种基本情感。

过程:

①把图片摆在桌子上,和孩子讨论图片上的人的情绪和情感。

②让幼儿找出哪张图片的人是生气的、悲哀的、高兴的等;让他们把所有类似情绪的图片放在一起。

③让幼儿把3张或3张以上的图片按情感强弱的程度排列,例如快乐、比较快乐、很快乐。

半边脸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情感并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面部图片;硬纸板、胶水。

过程:

①把图片粘在硬纸板上,再把每张脸剪成两半。

②让幼儿看每幅图片的一半,然后让他猜那个人是什么情感;再让他看另一半,看看孩子的理解是否准确;最后把两个半边脸拼到一块。

情感之声

目的:帮助幼儿理解情感并清楚地意识到别人的情感。

材料:录音机、“情感之声”磁带。

过程:

①录下幼儿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气愤的吼叫、悲哀的哭泣、快乐的大笑等。也可以录下用不同情感表达的同样一句话,如“喂,你瞧。”“他过来了。”

②让幼儿判断每种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好吃的先给他们吃,好玩的先给他们玩,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因此,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是当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谈得上如何关心别人。

我们来看婷婷父母的做法。从婷婷2岁开始,父母就要求她在吃东西的时候,第一口必须是爸爸或妈妈先吃,如吃苹果时要求女儿:“婷婷,让妈妈先咬一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吃东西时要想着父母吃了没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等婷婷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们都发现她比别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懂事。

我们来看另一位母亲如何成功地对4岁的儿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她儿子有一个坏习惯,总是只穿着袜子满屋乱跑,打过骂过都不解决问题。有一天,小家伙又把袜子踩得脏脏的,坐在地上玩玩具。妈妈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装做没看见。她来到孩子身边,微笑着说:“孩子,玩啥呢?让妈妈看看。”边说边蹲下身子,突然她痛苦地呻吟起来,做出很难受的样子边捶背边叹气。儿子吓了一跳:“妈妈怎么了?”“唉,妈妈今天累坏了,腰酸腿疼。”“我给你捶捶。”儿子站起身来。就在他伸腿的一刹那妈妈瞪大眼睛轻声说:“儿子,你的袜子怎么这么脏?这下妈妈又要累坏了。”儿子吃了一惊,迅速收回双脚,怯怯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装着很难过地说道:“再累也不能让我的好儿子穿脏袜子呀。唉,要是儿子爱妈妈一点,我也可以少累点呀!”孩子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我要爱妈妈,我不累妈妈了,再也不穿着袜子到处乱跑了!”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真的没有再穿着袜子在地上乱跑了。情感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除了关心父母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个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启发孩子:“小弟弟很伤心,你怎么安慰他呀?”碰到他人乞讨,让孩子给一些零钱。家长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你生病了吗

目的:体验并表达不幸,学会关心和安慰别人。

过程:

①请孩子在小被子上躺下,让他假装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并表现出来。

②父母和其他家人轮流用温柔的态度和轻轻的动作做一些照顾病人的事情,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安慰他。

③换父母或其他家人假装生病,让幼儿进行安慰和照顾。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则让他们轮流扮演生病者和安慰者效果更好。

3.初步萌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等,例如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劳动之后的高兴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例如发现问题时的惊讶、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和欣慰等。美感是对美的体验,既包括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的喜爱,也包括对脏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

例如,有个大班的老师为了让孩子辨别乐音和噪音,培养美感,在一次上课时,准备了两盘录音带,一盘事先录上美妙的音乐,另一盘则即时录制噪音。“请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师这儿来。”老师站在已经开始录音的录音机旁边对孩子们说。于是,讲话的声音、椅子碰地的声音、椅子碰桌子的声音都录在了磁带上。待孩子们坐好后,老师便把一段美妙的音乐放出来。当孩子们正陶醉时,改放刚录制的嘈杂的声音。听着,听着,孩子们捂上了耳朵。于是,老师又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捂着耳朵的手又放下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谈谈刚才的感受……从此,班上的喊叫声、吵闹声少了很多。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通过直接对比,使孩子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这种对比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借鉴。

相信《重视孩子的童年时代教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