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心的话---爸爸妈妈我想说

12-1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孩子内心的话---爸爸妈妈我想说”,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既爱您们,又怨您们。爱您们的是关心我的成长,怨您们的是为什么有时严厉得不合情理。”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吗?你知道孩子心底的真实想法吗?从现在开始聆听孩子的心声吧!

孩子的心声:yJs21.coM

1、你要是觉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让他(她)当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的学习,但是您不能老逼我,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样我会学一次,忘一次。”

3、“妈妈,我想自己上学,不要您接送了,你总是送我上学,害得我在班上好惭愧。如果一直让您接送,一直在您的呵护下,那我长大了怎么办?”

4、“每次妈妈骂我笨猪,我气得牙齿都要掉了,这让我感觉自己很笨,和猪一样,以后希望妈妈不要骂我了”

5、“爸爸,请把25%的温柔+75%的严厉变成100%的温柔好吗?”

6、“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既爱您们,又怨您们。爱您们的是关心我的成长,怨您们的是为什么有时严厉得不合情理。”

7、我还是想告诉您(妈妈):我毕竟是儿童,儿童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难道死读书您就高兴吗?您也是从儿童时代一步一步走过的。希望三思。

8、请爸爸妈妈放大胸怀,不要小肚鸡肠吵闹不停,试着体谅、容忍别人的态度……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和蔼的爸爸,慈祥的妈妈,组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家,一家人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9、父母天天教育我这个哪个,我觉得,首先他们自己就没做好,他们以身作则才对。

10、爸爸经常说我胖,本来很好的心情,被他弄得一团糟。

11、妈妈趁我上厕所的时候翻我的房间,结果什么也没发现,我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信任我,更不尊重我。

12、爸爸,请不要强迫我学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这是强迫不来的呀。

13、我觉得世界里就只有“不要”,没有自由,没有主见,什么事都是由大人来安排,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14、每晚我都很孤独,会害怕,你们快快回家吧!

15、“老妈,我的学习我做主,你的计划不能执行!

16、妈妈每次不开心,气都往我身上撒,我不想跟她说话了,有时,我真希望妈妈能温柔一点儿。

17、“最近家里欠了很多债,我会知道节俭的,不要老是说我们没钱,许一个愿望——爸爸挣了好多钱,我们再也不欠人家钱了。”

18、“爸爸,我不想你老是抽烟喝酒,怕你们吵架,怕你们说要离婚,因为我怕你们互相伤害。”

“妈妈会累倒的,她常担心自己上班迟到,担心被老板解雇。爸爸,你要多回来看看我和妈妈。”

19、爸爸总是说:“今晚写完作业,先写日记,后拉琴,再做复习资料,不准看电视!”我整天都被他们关在家里。

20、爸爸总拿我和电视剧里的小孩比,说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即使电视里的小孩做错了,爸爸也说他好,因为他知错能改,那我做错了也知道改正啊,为什么你不说我好呢?

21、爸妈天天唠唠叨叨叫我赶快写作业,这让我学习很有压力。

22、我多么想像课文中的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去旅行,可是妈妈能让我一个人坐的士已经不错了。

23、我“恨”爸爸,“恨”他对我的严厉,“恨”他对我自尊心的伤害,他让我这沉重弱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不要这样的爸爸,爸爸请别说了。

24、妈妈喜欢说脏话,可我不喜欢听她说脏话。

25、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妈妈,而不是出口伤人的妈妈。

26、爸爸妈妈对我谈的话题,做的游戏都不感兴趣。有时我想做个模型、画一会画、下一会棋,总被他们干涉,往往会吓我一跳。

27、我总是很心痛,为什么我不是个神童?为什么我不能总是第一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我怕爸爸妈妈丢了


我怕爸爸妈妈丢了

第二周1天(9月7日)主题:“我怕爸爸妈妈丢了”

闹钟响了,妈妈让我起床上学了。今天要正常上学了,妈妈昨天晚上就跟我说好了。

但是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对妈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问:“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圆?”

我说:“我怕爸爸妈妈丢了。”

妈妈说:“不会的,放学了,爸爸接宝宝,妈妈下班会早点回家与妈妈玩的。“

但是我还是不愿意去,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妈妈强行把我抱起来,准备穿鞋出门了,我就放声大哭,不愿意穿鞋。我努力的扒妈妈手让我下来,但是妈妈很坚持,还是把我抱出门了;我一路下楼,一路哭着求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说:”“宝宝长大了就要去幼儿园,就象妈妈要上班一样,每个人都要工作的哦。”

”妈妈,我还是不想上幼儿园。“

“那你告诉妈妈,什么原因吧?”

我说:“我怕爸爸妈妈丢了。”

"爸爸妈妈丢不了,晚上你就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了。"

说着说着,就来到园门口了,老师来迎接了,但是我紧紧抱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手。

老师只好无奈对妈妈说,你送她进去吧。整个房间,哭声震天,比上周还厉害。妈妈把我放到一个小椅子上,开始帮我穿鞋,生活老师过来帮忙,让妈妈离开,我看着妈妈跟我挥挥手就走了,我又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在回家的路上,遇到隔壁的阿姨,今天他的儿子也是这种情况,这些小朋友好像约好似的。这种情况让妈妈担心了很久。

下午爷爷接的时候老师反馈,早上哭了挺长时间的,中午睡觉前也哭,饭也不好好吃,而且我在吃午点的时候,居然把“巴巴”拉在裤子里,等拉出来才跟老师说,这种情况是很久很久没有发生过了。唉。

老师还反映,中午想回家,就跟老师唠唠叨叨说,要回家,否则爸爸妈妈丢了。

晚上我的情绪还算好,妈妈问我为什么拉“巴巴”前不告诉老师,我说“忘记了”。

妈妈跟我讲了一个汤姆小兔子上幼儿园的故事,汤姆也是第一天去幼儿园,汤姆跟妈妈分手的时候也是不舍得,但是汤姆的妈妈送了一个手绢给他,如果想妈妈可以看看手绢,而且汤姆还把手绢送给其他小朋友擦眼泪哩。对幼儿园有点陌生,有点担心和不安,但是也认识了新的朋友,与新朋友一起开心的玩,越好明天还一起去幼儿园。

妈妈说,“明天妈妈也送给手绢给你去幼儿园好不好?”

我说:“好。”

妈妈拿出一个红色的手绢给我,我说,“再拿一个”。

妈妈奇怪,为什么要再拿一个呢?

“我自己一个,博文一个。”这样啊。

妈妈拿出两个手绢让我自己放到书包里,准备明天带去幼儿园。

讲完故事,我们就睡觉了。

妈妈希望明天我会象小兔子一样,能够很快的适应幼儿园,认识多点朋友,开开心心的度过快乐的一天。

爸爸妈妈,我喜欢你们这样「吵架」


天下没有无分歧的家庭,夫妻争吵对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体验。

「妈妈,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当着3岁的女儿吵架。

我扯着嗓子,把枕头扔向老公,女儿刚好从房间出来,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绊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马翻,360度大回环。

女儿吓坏了,紧紧地扶着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惊恐地看着我们。

我迅速爬起来,顾不得没有发挥完的唇枪舌战,把女儿带回房间,离开第一现场。女儿突然大哭,「妈妈,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办?」

我以为她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为什么乱扔东西,为什么打架,结果3岁的女儿问的是这句。

我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击破,鼻子酸了眼圈红了,心中的委屈、难过、对孩子的愧疚全部倾泻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生活习惯差异、思维方式、财务因素、隔代关系、育儿观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谐等等各种理由都会成为夫妻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而育儿,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战场,很多中国妈妈最心寒的丧偶式的育儿,往往都是妈妈做多、管多、批评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发全面战争,各自为阵,就像拔河,情绪的对峙很容易两败俱伤。

然而一边责备对方,一边用彼此的冲突来惩罚孩子,其实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父母吵架,为何受伤的总是孩子?

一对夫妻,从最初连体婴一般相爱,再到走向冲突的独立个体,最终成为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夫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每一步都伴随着彼此差异的磨合和冲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沟通「陷阱」,特别容易导致激烈的争吵和对抗:

1.责备和问罪:(都是你的错)

2.谩骂:(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3.威胁:(你再这样就离婚)

4.命令:(你必须听我的)

5.说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诉你一次)

7.控诉:(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8.比较:(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

9.讽刺挖苦:(就你这样的,还挑三拣四)

10.预言:(不听我的,你总有一天会后悔)

这些陷阱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对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为你好」,本质都是控制。

这些暴力语言不仅使得夫妻关系闹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双亲都是厮杀和博弈。

研究发现,父母激烈争吵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感受,对孩子影响深远:

1.父母吵架是因为我,引发错误归因;

2.最亲近的人激烈冲突,失去安全感和稳定感,不知所措;

3.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就像「踢猫效应」一般,负面情绪被持续传染、酝酿、升级,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引发应激反应,继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暴力语言示范,会让孩子认为处理冲突和问题的方式就是谩骂、暴力沟通。

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沟通」特别容易被孩子习得,即便是无意识状态下孩子也会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有时候创伤还会代际传递,孩子因为习惯了父母对争执的暴力沟通方式,日后容易在亲密关系和社交中变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当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那些年父母吵过的架,都进入了自己的灵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会「好好吵架」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当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两种:

一种是所有情绪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达和合理沟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种是,避免沟通,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种是真和谐,第二种是假和谐。

真和谐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练,假和谐的父母无法真实表达自己,为了孩子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情绪不是流动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协,而看不到冲突化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真实的「冲突体验机会」。

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会很好地表达自己、应对冲突。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说话,分房分餐,连家里老人出殡这样的大事都是靠别人传话,相互之间不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这样的假和谐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较封闭,亲密关系也很有问题。

当夫妻遇到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发争吵时,如果可以「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反而是对孩子很好的情绪训练。

首先需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凶,深呼吸,暂停几分钟都是让情绪降温很好的缓冲办法。

其次,对事不对人,善用「我式」沟通法,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亲子中的共情,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静下来后,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非暴力沟通」的底线是不对彼此进行谩骂、人生攻击,不恶语伤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太过激的言行,容易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评价。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妈妈是个混蛋、坏人」更具破坏性了。

每对夫妻沟通模式不同,有人习惯热吵,有人喜欢冷战,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留一段时间让情绪平缓下来,然后再交流沟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夫妻关系就像双人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然而都离不开真实的表达和彼此的和解。

「灾」后重建,重点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过程,并且真诚地告诉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释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有冲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这次争吵是父母的事,与你无关,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永远爱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争执后已经有强烈的情绪问题,甚至异常行为,有攻击性,可以通过安全的攻击性游戏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比如打枕头、打沙袋等高强度游戏。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重演现场,比如孩子当爸爸,玩具做妈妈,让孩子可以理解真实的冲突和情绪。

当然,通过讲绘本、玩画画、玩音乐、模拟角色演动画等表达方式也都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实,在一段「完美争吵」(冲突-和解-重建-修复)中,父母真实地呈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绪的爆发、感受的表达、情绪的描述处理与控制、问题的沟通与解决.....可以说是最好的实战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过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让孩子也获得了这样的情绪经验。

在「完美争吵」或者「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会学习到情绪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好说话,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实流动的情绪中,给孩子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爸爸妈妈,别让孩子看不懂


在幼儿园生活时间长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也会走进孩子们的家门,走进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时你会感叹:现在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世界很无奈。现在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关爱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纷纷扰扰中,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节过后来幼儿园的大班男孩,长得很清秀。报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关于孩子的证件和证明,就是缠着园长要入园。经过园长的悉心解释,他终于同意回去试着找找相关资料,直到孩子报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带来了村里的一个简单证明。在办完孩子的入园手续后,他很紧张也很严肃的找到我,根本顾不了孩子,有时打个电话就是要老人们对孩子严厉点,孩子不管不顾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气得老人在家大发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妈妈那玩,没过几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节回家几天,赶上日期早,还可以接送儿子几天,在家看见儿子太淘,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对孩子动粗。时间长了,孩子也无所畏惧。今年开学时,我们了解到小威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皮球。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常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开放自由、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伦理责任感为何世风日下,看着一个个聪活泼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障碍跨越不了呢?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时,你们打算把你们的孩子置于何境地?为什么要让无辜的生命去承担你们放任的责任呢?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我的哥哥非常爱他的女儿,每天都竭尽全力让女儿感到快乐。

比如说给女儿大笔的零花钱让她随心所欲地购物,或是在女儿生日的时候邀请最有名的杂技团上门演出……哥哥的女儿才八岁,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小公主,她的童年是幸福和快乐的。

但是我却不以为然,甚至为孩子的未来忧心:孩子真的快乐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幸福感和满足感混淆。

比如说,当孩子有了想要的东西,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失望,都会尽量满足,但对孩子而言,他们只是拥有了自己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感到自己的基本需求被满足,这和感到幸福快乐是不一样的。

我明白父母去哄孩子是想保护孩子,让孩子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早早地遭受痛苦和挫折。

但是如果没有不幸作为对比,如果不懂得什么是悲伤、难过、失望和委屈,孩子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呢?

临床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LauraMarkham)认为,幸福感不是哄出来的。

有的父母以为避免孩子遭受不幸就是在给孩子幸福,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在儿时没有经受过一些负面情绪,那么孩子的认知功能将不能正常发育,"幸福"的定义对孩子而言将更加模糊。

因此劳拉建议,父母不应该总是去哄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犯错,让孩子经历失望,让孩子感受悲伤……

当孩子体验过足够多的感情的时候,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明白怎样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幸福。

父母想要给孩子幸福和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苦难和悲伤也是必要的。

所以,不要光做一个哄孩子的父母,而是要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真正去回应孩子的感情,而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

爸爸妈妈如何有效的配合教育孩子


孩子成长,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刘艳老师介绍,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家长们也不用太焦虑,对待孩子首先以身作则、允许孩子成长中的小过失,多用鼓励和关怀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学前期,注意各种习惯、能力、个性养成,如爱运动、爱劳动、勤动脑等,着眼于幼儿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智力的提升。

1.陪孩子不能图省事阅读、郊游都比看电视好

错误:孩子吵吵闹闹让人心烦,只要让他看电视打游戏就能让他安静下来,乖乖听话。为了省事,有的家长更愿意陪孩子看电视打游戏。

正确: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不但可以促进亲情,还能提高孩子想象力,让他动脑筋,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另外,玩游戏、郊游,多和大自然接触也是很好的陪伴。

2.家长教育观要一致,别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错误: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等情况。

正确:如果家里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容易导致孩子两面派,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要一致。当一个人教育孩子时,即使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内心的话---爸爸妈妈我想说》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