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过早的陷入竞争

12-11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别让孩子过早的陷入竞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朋友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严重失眠,凌晨三四点钟就睡不着了,原因是学校评“小红花”,竞争很激烈,她老担心自己评不上。失眠,一个人们通常认为只属于成人的困扰已经侵蚀着年幼的孩子了。诚然,激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方法不当,过早将激烈竞争引入孩子的生活反而会害了孩子。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电视台要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来园告状:“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来是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某某还没有我表现好呢,为什么她上电视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喜欢某某,不喜欢我。”家长知道后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而且还把老师告到园长那里,弄得园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竞争本身是个中性词,对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的就是良性竞争,使人变得自私、狭隘、妒忌、规避、退缩的就是恶性竞争。孩子“输不起”就是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

中班孩子在进行拍球测试,蓓蓓(化名)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噘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蓓蓓把球拣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用。蓓蓓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生气。

■说谎

上大班的都都(化名)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他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攻击

可可(化名)和睿睿(化名)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老师近来发现,画画或手工活动时,每次做到一半,可可就会把睿睿的工具抢走。原来,睿睿的画和手工作品常常得到前来观摩的其他老师或家长的称赞,这使可可“醋意”大发,就搞起了小破坏。

■退缩

佳佳(化名)上小班了,她很喜欢幼儿园和老师。可是,有一段时间她却不想上幼儿园了,妈妈问佳佳为什么,佳佳不说;妈妈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楚。后来,佳佳总算说出了心里话,她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是“画不好气球”。

■任性

妈妈觉得洋洋(化名)是个小“两面派”,在外面,尤其是在老师或比他大、比他厉害的孩子面前,洋洋是低眉顺眼的,可是在家里,他就任性得很是“嚣张”。什么事都得顺着他,否则他就百般耍赖、撒泼,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一家人都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苦恼不堪。

总之,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影响他们将来和谐性格的形成。

过早竞争带给孩子的: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内在动机的形成

孩子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可能来自孩子自身,也可能来自外界。比如,孩子认真听讲,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听,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

研究表明,来自孩子自身的动机更强烈、更稳定,可以保证行为持续的时间更长、更有效果;相反,由客体引起的动机不够稳定,也不够强烈。所以,好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过早引入竞争,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外界事物上,使得孩子仅仅是为了得小红花好好表现,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早引入竞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儿童阶段是许多心理品质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很不成熟,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安。特别是那些要强,但又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希望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但又害怕得不到,因此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过度紧张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和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会带给人勇气和力量,帮助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缺少自信心的人总认为自己不行,即使有很好的机会出现,他们也会放弃。儿童期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年龄,取得成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竞争不可避免会带来失败,如果经常处于失败地位,孩子会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孩子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败。因此,过早引入竞争,会引起孩子对自己的片面和负面评价,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让孩子感受挫折和失败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手段。因此,无论运用何种教育手段,一定不要忘记教育的根本,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应该时刻牢记的。

可见,对孩子实施“排他性竞争”教育,会使孩子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过早上幼儿园的危害


开学季又到,不少妈妈让刚过2岁或2岁半的孩子插班上幼儿园,除了面对宝宝嚎啕大哭的表象,其实宝宝的内心除了恐惧,还将会对年幼的宝宝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孩子更容易生病年幼的孩子抵抗力比较小,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2. 导致厌学、自卑、焦虑孩子由于年幼,理解能力差,很多时候会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在跟大孩子的日常相比中,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接触。年幼的孩子很多时候,跟年长的孩子玩不到一块,这样也让幼儿感到焦虑和烦躁,不利于心理的发展。3.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与牛津大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以上观点。由于在缺 乏安全感的因素下,过早上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也导致他们的身体发育迟缓常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 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4.亲情冷淡幼儿在3岁之前仍处在亲子依恋阶段,过早入园会导致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不懂调节情绪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变的不愿意主动社交和表达。过早地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这些孩子会逐渐变得与父母的交谈越来越少,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没那么密切。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孩子内分泌和 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而过早入园的孩子,缺少了情感调节器,容易导致孩子情感的缺陷

关于孩子最强的竞争力


导读:将尊重当成生活组成部分的孩子更有可能呵护别人的权利。因为他们呵护别人,所以他们也尊重自己。

场景:

阿雯是我同事的女儿,5岁,皮肤白得要命,活像个安安静静的瓷娃娃。

样子像,性格也像。这天同事跟我聊起了女儿,抱怨说她在幼儿园太斯文了,一点竞争力也没有。

“就连说话都不够人快,慢声细气的,跟她老爸一个样,急死人。”同事跟我说起上个周末去幼儿园接她回家时的事情,好像还在生气。

那天在幼儿园,阿雯跟一个小男孩发生了点矛盾,好像男孩还动了手。下午双方家长都来接孩子,老师便把大家叫到一起,把责任说清楚。

事情明明是男孩不对,可同事当时的感觉却好像是阿雯闯了祸似的—对方妈妈上来就不停口地嚷嚷,大的没说完小的又抢过去说,母子俩把个话头抢来抢去的,谁也不让着对方,更别说让阿雯了。小雯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机会,张了张嘴最终都还是作罢了。

同事急了,冲着阿雯直埋怨:“你倒是说话啊!你不说别人还觉得是咱们错似的—”

阿雯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我是想说,可我得等阿姨说完啊!爸爸说,打断别人说话不礼貌!”

同事说到这里简直啼笑皆非:你说说这孩子,还有救吗?都是他爸爸教的!这将来长大了能不吃亏吗?

……

我被这个小女孩的那句话深深吸引:多么优秀的一个小女孩!这哪里是没有竞争力?哪里是什么胆怯、懦弱?我想我的同事搞错了:这是尊重啊!至于同事的担心更是毫无根据了:一个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不会吃亏的,因为从这种品质,孩子还可以慢慢学会很多东西:比如自尊,比如友善,比如文雅,比如宽容……

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敢断言:她的人生,她的将来,已经无敌。

分析:

假设要家长们来评价场景中这个小女孩,相信相当一部分的态度会和这位妈妈一样。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你就不能厉害点吗?你这样会吃亏的!”

如果这厉害指的是竞争力,我们不反对;但如果家长将攻击力也当成竞争力来培养,我们就难免担心了—攻击力习得的同时,孩子势必会失去一些品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道理很简单:尊重意味着承认某人或者某事的价值。这是个强迫我们要体贴入微地对待别人和重视人生的品质,也是预防暴力、非正义以及仇恨的基础。它之所以可以有效地管理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奥妙就在于一个有趣的社会学机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尊重当成生活组成部分的孩子更有可能呵护别人的权利。因为他们呵护别人,所以他们也尊重自己。

而孩子一旦失去了尊重,家长面临的烦恼就不仅仅是被顶嘴那么简单了:基本礼仪的丧失还只不过是皮毛,紧接着到来的,就是对权威的藐视乃至无视和对他人的怀疑乃至敌意。这时,试想一下,别人对他还会尊重吗?再下一步,孩子就会连自己也不尊重了。真到了这一步,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甘堕落。

要孩子学习尊重,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那些对孩子粗鲁施教的家长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你也用这种方式对待你的朋友,你还会有朋友吗?不要因为孩子们无可选择就恣意行事,记住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的:“孩子们从来不擅长听从长辈的话,但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陷入了粗鲁无礼的泥潭,你制止他的态度一定要明确。比如清晰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对你说话的语气以及身体晃来晃去表达的不屑,要求他马上停止,重新表达他想要说的话。如果他坚持不改,那么索性掉头就走,下次再谈。

过早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导读: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就开始学习知识,认为早学就会多学到,就会更博识,其实不然。

问:我的儿子有2岁了。我很想让我的儿子早读一点书,您说我该怎麽办?(网友shuq)过早教育会影响心理健康么?

答:许多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很早地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免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但根据有关研究,过早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并且学习方法有误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主良的影响,也会影响进入小学后真正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幼儿期,儿童的性格、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处在奠基的时期,这时让孩子学习他并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知识,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情绪紧张,焦虑,严惩的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性格孤僻、尿床等。所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要注意一是时间上不要过早,一般在三四岁以后,二是内容上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不要拔苗助长。

别让孩子心理缺“养”


导读: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出现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孤独症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目前基本不能治愈,因此医生提醒家长,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应多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终生遗憾。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教育训练被证实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可行的办法。训练内容主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人际关系、语言沟通、日常行为等方面的行为缺陷,作出弥补措施,可训练过程十分艰难,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外,还要注重从多方面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养育。

怎样帮孩子走出孤独困境呢?

1、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自孩子的幼年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十分必要。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失时机地让其掌握探究新知识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感受。

家长在孩子处理家庭关系、友情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过程中,加强与老师、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并以此获得人际关系支持和相应的人际地位。家长要让孩子善于表达、宣泄、体察、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适应各种活动情绪的需要。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面对困境时的反应能力。

2、别忽视心理保健

孩子的心理保健是同生理健康联系着的。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孩子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灰心、绝望等等情绪,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等,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上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心理保健要同生理保健同时进行。

3、给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由于教养不当,过分限制儿童参加正常的集体活动,或对孩子经常打骂、恐吓,父母不和,家人远离,遭遇各种意外,严重精神创伤等都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重要因素。如果进行治疗,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出环境中导致儿童致病的要害因素,改善教育方法,引导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生活兴趣。

作为父母,要充分满足儿童的亲和欲,同他握手、擦背、贴脸拥抱、讲话以及身体上的各种戏弄游戏,来满足孩子感情的需要。鼓励儿童同其他儿童玩耍,父母要注意选择性情温和、比较老实的儿童作为孩子的玩伴,在孩子同玩伴建立了心理上的联系后,再扩展新的玩伴,切不可贸进,往往调皮儿童的讥讽会加重儿童孤独的发展。

4、帮孩子找知心朋友

孩子和大人一样,愿意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忧虑、悲伤以致愤懑告诉知心朋友。朋友恰恰是解决这些令人头痛问题的能手。在这方面他们很像一些内行的心理医生,会帮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及时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必需的物质营养成分。但是,据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多方面的论证,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专家认为,这种精神营养素是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无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关,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关照和爱。

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出现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负面作用。不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老师心目中比较听话的孩子之一。老师非常喜欢她,她经常请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长传授经验。我们也乐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后来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外婆心疼地告诉我,伊伊在幼儿园尿裤子了,穿了一天的湿裤子,等她去接的时候,裤子都半干了。我问伊伊为什么不报告老师要上厕所呢?伊伊告诉我们,她本来想举手报告老师,可是老师说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到处乱跑,她实在憋不住就尿在裤子里了。“那可以请老师帮你换条裤子呀。”妻子说。伊伊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她说她才不要让老师和小朋友知道。因为老师说,听话的孩子,老师组织上厕所时一定要去。结果她忘记了。从这件事上,我们还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师提醒上厕所的时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时告诉老师。后来,我们发现伊伊不怎么爱喝水了,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没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场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么多喝水。妻子和幼儿园的老师劝说了好多次,伊伊才开始正常喝水。

通过这件事,我和妻子意识到之前对伊伊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比如,我们常常会以“听话”作为标准来赞扬和奖励孩子。长期这么做,就会让孩子认为“只有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才爱我”。于是,孩子就会用“听话”来换取爸爸妈妈的爱,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听话”。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

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主要来自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的大人,这种要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能力。作为大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仅用“听话”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达到大人的要求,会下意识地讨好大人,比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当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敢轻易惊动老师;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敢麻烦老师;当不开心的时候,更不会直接向老师倾诉。长此以往,势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还容易养成惯于看人脸色的消极行为,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和妻子决定有意识地引导伊伊学会正确面对大人的要求,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不让孩子再伤在所谓的“听话”上。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觉得机会来了。一个周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带伊伊去商场买衣服,然后再去看儿童剧《白雪公主》;伊伊则想先看儿童剧,再去买衣服。妻子故意说道:“伊伊是个听话的孩子,这件事爸爸妈妈说了算。”伊伊很不开心,但是没再说什么。我悄悄问伊伊,为什么她想先去看儿童剧?伊伊告诉我,每次妈妈带她去买衣服,总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经常睡着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时候也睡着。我动员她把想法告诉妈妈。伊伊摆摆手,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说:“算了,你们说了算。”我听了很心疼孩子,真没想到她看似听话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无奈。我继续鼓动她,要是不想睡着,就一定跟妈妈说。我还保证,如果妈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一定会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后白雪公主占了上风,伊伊去找妈妈了。妻子认真地倾听了伊伊的话后,决定同意她的提议。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小嘴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趁机说:“多亏你跟妈妈说先来看儿童剧了,要不你睡着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说:“伊伊是个大孩子了,可以告诉我们她的想法了。以后我们也要多听听伊伊的意见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儿园时,特意当着伊伊的面向老师提起这件事,由衷地表扬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尽可能给伊伊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平等地对待她,让她多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她敢于说“不”。同时,还引导她认识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大人们也会经常犯错。如果大人做得不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来。为了让伊伊在幼儿园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还经常陪她玩模拟幼儿园的游戏。先是伊伊当幼儿园老师,我们做小朋友,让她给我们不断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们就会举手告诉她。接下来我们又互换角色,让伊伊做小朋友,我当老师。当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过分时,她就会和妈妈一起举手表示抗议。因为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伊伊逐渐敢于对大人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说得有道理,我们就会认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说错了,我们也不轻易否定她,而是把发现错误的机会和改正的空间留给她。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秉持的教育观念。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听话的孩子也往往会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喜欢和青睐。但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对2~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在儿童期有反抗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儿童期没有反抗倾向的人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74%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这一点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相信《别让孩子过早的陷入竞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