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孩子宽大的胸襟5大法

12-14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培育孩子宽大的胸襟5大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母亲应以大方的心情抚育幼儿。

通常,母亲如果以大方的心情抚育幼儿,幼儿自然也会变得个性大方。现代妈妈的育儿观念,大多依赖于育儿书籍,育儿书籍虽然提供了几个月会开始爬,几个月会说话这些发育上的平均值资料,但是,母亲却往往忘了所谓的大致标准,而受制于此资料。例如若幼儿体重比平均值少一公斤时,就找到底哪里有问题。

母亲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快就会感染给幼儿,幼儿一旦有了不安,就不易成为开朗大方的小孩。其实,只要孩子健康活泼,即使与平均值略有差异,也不见得就有问题。

2.如果觉得幼儿有神经质,就要想想自己是否也如此。

一些奶水不足的母亲,却对以奶粉哺育孩子觉得有罪恶感,总是对幼儿说:“没有母奶很对不起你。”之类的话。不仅是哺喂,也有很多人因为孩子哭个不停、带出去散步时仍不高兴……等,而对自己育儿不称职感内疚。

幼儿是以母亲为模型而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母亲假使觉得幼儿有神经质,本身就先应反省自己在育儿态度上是否也有点神经质。与其紧张地要求幼儿没有缺点,倒不如稍微放轻松些,以舒畅的心情养育幼儿,反能造就幼儿大方的性格。

3.母亲不要只关在家里,要重视“育儿上的朋友”。

对第一次育儿的母亲而言,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堆积如山的问题,如:“孩子一直哭个不停,到底是哪儿不舒服?”“这些奶水就足够了吗?”“穿太多了吗?”“排便次数是否太多?”等。尤其是不跟亲友同住的年轻母亲,由于四周缺乏可以讨论请教的对象,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过于神经质,或导致神经衰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母亲应该有“育儿上的朋友”。例如天气好时,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去的话,会发现很多母亲也带着1、2岁的幼儿来,当大家坐在一起时,不妨互相交换育儿心得。

母亲们之间应该会有许多有关幼儿的共同话题,藉着聊天,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即使不能成为贴心的朋友,也足以作为平日排遣寂寞的对象。而且,如果得到了育儿前辈的教导,也会有心安的感觉。母亲若因此而心情舒畅,自然能将幼儿培养成胸襟大方的小孩。

4.母亲要以舒畅的心情来育儿。

第一次有小孩时,做母亲的都会担心是否能够顺利养育幼儿,并因此非常烦心,一旦幼儿晚上哭个不停或突然发烧时,就一面觉得心疼、一面责备自己:“我如果不……就不会……”,“我的做法错了吗?”等等。

其实,幼儿最需要的是母亲以舒畅的心情来抚育。因此,最重要的前提是夫妻彼此依赖,家庭美满。虽然母亲比父亲更懂得育儿,可是如果大小事情都自己包办的话,只会使自己更加疲惫。

育儿决不是母亲专有的责任,最好是无论什么烦心的事都与家人商量,也可以发泄不安或焦虑。父母的精神生活先要安定,才是培育幼儿胸襟宽大的捷径。

5,当幼儿哭个不停时,最好到镜前检查自己的表情。

首次养育幼儿的年轻母亲常会异口同声地抱怨:“没有想到育儿是如此花费心血的事!”尤其是最初的1、2个月,费心的程度绝难想象。一方面,晚上要起来喂好几次奶,而且幼儿排便次数多,必须频换尿布;另一方面还要打扫、洗刷,准备餐点等家事,无意中难免会连自己表情也僵硬了。

纵使如此,如果母亲经常紧张、愤怒或急躁的话,幼儿也会感受到而变得不安。当幼儿哭个不停而母亲哄不了时,只要不是肚子饿或尿布湿了,就是这种不安感所引起的。因此,当幼儿一直啼哭而令人束手无策时,母亲最好站在镜前检视一下自己的表情。

看看自己是否一副想哭的样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难怪孩子会哭个不停了。所以,要想培育胸襟宽大的孩子,母亲首先必须保持大方的心境,随时注意自己的表情。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


有一次,我班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分别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内玩耍;我们班的黄健宏小朋友也不例外,他最喜欢到动手发现区玩,当我经过发现区时,突然看见发现区里的几个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被拆的四分五裂,弄的乱七八糟;当时,我真有点生气,这么好的十多个玩具,被谁拆成这样?经过我的询问才明白,原来是黄健宏搞的破坏!这些孩子们刚带来的玩具,愣是给他拆成了碎片。我强压住心里的怒火,一问原因才知道,原来他是想弄明白一个道理:电池和发条是怎么使这些玩具动起来的?

经过他的动手探索,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还不由自主地高兴地告诉我发条玩具的一个小秘密:“周老师你看,我发现只要抓住发条的旋钮向一个方向拧,里面的铁皮就会卷得很紧很紧,等你一放手玩具就会动起来,你看,好玩吧!”看到他那副兴奋的样子,我这才知道原来他是想让我和他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我真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对他枉加批评,要知道此时此刻也许我的一句话,就会抹杀掉一个孩子的探索欲望啊;想到这随即,我又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哦,黄健宏真聪明,那你能把这些玩具重新拼装好吗?如果你能把它们拼装好那就更加能干了!”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就埋头去干了。活动结束时,只见他已经拼出了五六个玩具,但还有一些碎片由于拆的时候不小心,不是零件掉了,就是塑料坏了,已经无法再装了。他看看那些碎片又看看我,一付犯了错时刻准备接受批评的样子;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头;虽然我一点没有责备他,但是我想,他已经从中受到了教育,知道自己不该把玩具拆坏,使得别的小朋友就不能再玩这些玩具了。

反思:“生活就是教育”!其实,这个片段就是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最好体现,作为老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带领孩子有序的参与活动,同时在生活中老师运用一些好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突然发生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好的得到教育,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去深思的问题;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怎么去面对这群孩子们呢?

我们也不妨时时用宽广的胸襟、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每一位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宽容对待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治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同时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动。

通过上面这件事,它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那么就能使他们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探索兴趣,从而达到逐步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第二、对于孩子来说,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感受,并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失败、纠正错误,这对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坚韧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同样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有时候,教师的宽容的态度和欣赏的微笑,远远比我们严肃的批评教育更为有用,它能使孩子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培育个爱讲话的孩子


2岁7个月的孩子,正是学说话、喜欢说话的年龄。有的孩子不爱讲话,可能是由于性格较内向,不太敢于表达。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交流环境,给她信心,调动起孩子的说话兴趣。

家长可以设计激发孩子语言表达的游戏。如:玩“模仿游戏”,征求她的意见,她来扮演医生或扮演售货员等,爸爸妈妈一起参与。“模仿游戏”会刺激孩子的说话欲望,大人的参与也能丰富孩子的说话内容。进一步,你可以从旧书本中找一些较突出的卡通人物剪下来,给孩子看,让她排序,一起将图片故事复述下来。孩子能够主动复述,你就及时地夸奖她。让她充满学说话的兴趣。

当然,你还可以开动脑筋为孩子设计出更多的语言游戏,如“电话对讲”、“句子接龙”等,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兴趣。下面为你提供一个关于日常情景对话的游戏,帮助你直接了解到和孩子对话的方法。

推荐游戏:

游戏名称:要什么说出来

游戏目的: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加强他的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准备:无

参考玩法:

1、日常生活中您要经常和宝宝探讨一些事情,例如,出行前您可以征求宝宝的意见。如:“你想穿哪件衣服呀?”,“要不要戴帽子?”,“你自己背水瓶,还是让妈妈帮你背?”“你还想带什么呢?”根据不同情景,对宝宝进行不同的提问,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意愿。

2、在游玩的过程中,当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妈妈要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怎么啦?你想要什么?说出来。”当宝宝表达不清的时候,妈妈要帮助他正确表达。如,“你想骑木马啊!你要说,我想骑木马。”要多鼓励他自己表达需要。

扩展建议:在带领宝宝购物时,进餐时,都要征求宝宝的意见,让他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爱心提示:当宝宝努力表达需要时,家长不要打断他,给他时间整理语言。

暂停法平静孩子的坏情绪


导读: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种不能自己的状态,似乎失去了任何可以使他镇定下来的能力。“暂停法”往往能有效地制止住孩子突发的恶劣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同时又不觉得受到压抑和强迫,但使用“暂停法”需要一定的培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岁的查理又在“发作”了,他拉住妈妈拼命地嘶喊:“我就要穿那件短袖,你给我换上。”妈妈已经做了足够的解释,并且已拎好了包儿,准备带查理去朋友家玩。“查理,如果你再这样纠缠下去,我们就去不了芬妮家了。”“我不在乎,我要穿那件短袖。”查理用已经哭得嘶哑的嗓子喊道。妈妈将已经打开的房门关上,冷静地说:“查理,现在暂停。”说着领查理走回他的房问,将他放在卧床旁边的小椅子上。查理并没有反抗,虽然仍在哭,但乖乖地坐在那里,“5分钟。”查理点点头。妈妈走出房门。过了5分钟,查理停止了哭泣,在房中喊道:“妈咪,我可以起来了吗?”“可以了,你还想去芬妮家吗?”“想去。”查理出现在妈妈面前,将头靠在妈妈腿上,“妈咪我们走吧。”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种不能自己的状态,似乎失去了任何可以使他镇定下来的能力。他被很没有理由的要求占据着,不能解脱,伴随来的是无休止的哭闹和不顾一切的反抗。这种情形家长们都经历过。你向孩子大喊:“停止,不能这样。”孩子似乎没有听见,仍是一味地哭闹,使你担心孩子是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接下去便可能是拍打几下,希望能由此停住孩子的无端哭闹,但往往这样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火上加油,使孩子更加暴躁,而做父母的也愈加不能自抑,大发其火,一时会哭声和斥责声搅在一起,夹杂着拍打的声音,搞得大人小孩十分疲惫。

暂停法是许多儿童教育学家推崇的教子技巧之一。它的出发点并非是要惩罚孩子,而是用非暴力的手法来停止孩子的“疯狂”行为。做家长的不希望用暴力行为例如打骂或其他体罚为孩子设立榜样,使他们从小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孩子处于十分暴躁、缺乏理智的时刻,用说理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而使用“暂停法”往往能有效地制止住孩子突发的恶劣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同时又不觉得受到压抑和强迫,但使用“暂停法”需要一定的培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付孩子的哭闹妈妈有好法


儿子在月子里非常乖,每天就是吃饭和睡觉。哭的原因也很单一,不是饿了就是纸尿裤脏了。他的哭声非常特别,饿的时候哭起来好象咳嗽一般,发出的是短音节。急躁得把头左右乱摆,只要奶嘴一碰到嘴唇,哭声就能嘎然而止,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吃奶上。拉屎了的哭声更加有特点,哭声是这样的:“拉~~拉~~拉~~”他用的是婴儿语言,翻译大人的语言就是:“我拉了,我拉了。”

不过我把这个结论告诉老公,他总说我是自作多情,把这么神话的事强加到儿子的头上,幸好有婆婆作证,老公才勉强相信了儿子的聪明。

出了月子,儿子有了自己的生物钟,每天傍晚的6:00是他雷打不动的“开闹”时间。6:00,公公下班,吃饭时间到了。儿子睡在小床中做着他的春秋大梦,我捏手捏脚的走到他的床前检查被子是否盖好,然后就到了餐桌前,享受每天最丰盛的一顿饭。

刚吃两口,哭声乍起,哭闹的第一阶段开始了。起初的哭声还比较弱,哼哼唧唧,断断续续。这是他在半睡半醒中发出的预告;接着,进入第二阶段。他发现没有人理他,哭声变得连贯缠绵起来,“啊~啊~啊~”,像弹棉花般节奏分明;第三阶段:电闪雷鸣式的哭法。哭声错落有致,力道实足,仿佛被谁使劲掐了一下屁股,委屈得不能自拔。最后阶段:声嘶力竭。这时候,我们能听到片刻的安静。数秒钟后,如小鸭般嘶哑的哭声接踵而来,声音中宣告着他愤怒的情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当然,我们一般是到了第三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就会选出代表去把儿子抱起来。

培育社交宝宝


导读: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孩子的社交能力要从小培养。家长应该更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才能实现帮助孩子的目的。

“我们家孩子见了人就害羞,真不知怎么办好。”“我儿子在幼儿园里总爱打人,我都接到老师无数次投诉了,头疼啊。”……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往往难以如愿。专家认为,家长应该更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才能实现帮助孩子的目的。

家长困惑:孩子不懂社交怎么办?

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

强强妈这几天很焦虑,他突然发现,和别的同龄小朋友相比,6岁的强强似乎完全不懂社交礼仪:不肯跟邻居阿姨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让自己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很没面子;他认生、害羞,甚至怯懦、自私、没有礼貌……这样下去,强强以后可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斗争”?

Anna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Anna就带儿子到小区花园去找小朋友。“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不过别人总是误解他,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吗?

“菡菡怎么越大越小气呢?”谈起女儿,文琴有点苦恼:“想当初,菡菡从未满周岁开始直到快两岁,都那么大方那么好说话。手里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妈妈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她都毫无怨言地让妈妈拿走。拿着吃的,只要别人逗她‘给我吃一口’,她都会把小胖手伸到你嘴边。在邻里中,菡菡得了一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让我很是自豪。可最近,菡菡越来越让我下不来台呢,该怎么办才能让她懂得分享呢?”

专家解析:引导孩子,从了解开始

孩子的良好社交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呢?育儿专家小巫认为,引导孩子,应该从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开始。

Tips1:打架未必全是坏事

如何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专家介绍,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并不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此外,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Tips2:不要强求孩子“礼貌”

孩子不喜欢和家长的朋友“SayHello”,其实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这时候孩子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专家认为,“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对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那我们才真是需要担心呢。”

Tips3:“分享”观念养成不易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而且因为幼儿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觉得东西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专家认为,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孩子“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孩子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家长不应该为此批评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应该理解、接纳孩子不希望分享私人物品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

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广州资优乐园教育专家罗文浩认为,“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小巫说:“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培育孩子宽大的胸襟5大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法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