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

12-15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性格”与“独立的行为能力”,勇敢是独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缺少独立的性格,也是无法展现出独立的行为。教出具备独立性格的宝宝,比重视孩子表现独立的行为能力来得更重要。

独立的性格包含几个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责任心、勇于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具备自我管理的态度。独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表现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围,天生气质因素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因应孩子的不同气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宝宝

案例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天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帮小立点上小夜灯,房间绝不能漆黑一片,否则小立总说房间里好像有人看着他,不肯一个人睡觉。即使是点上小夜灯,有时小立也会做噩梦惊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着他才肯继续入睡。不仅是在睡觉时胆小怕黑,连上下楼梯间时若光线昏暗,也会造成小立的恐惧,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会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大人所恐惧的事物,而联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恐惧这个东西。或者是电视里的人物害怕什么事,孩子也跟着怕。或是动漫节目中提到某些怪兽、鬼、坏人之类的,让孩子害怕自己也会遇上这些虚构的人物,而没有节目中的正义使者可以保护他。有些孩子其实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开的焦虑感,怕被大人遗忘、失去爱的感觉。

解决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头上说没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紧紧抱着孩子在孩子的房间中经历短时间的黑暗,让孩子感觉房间里根本没有其它的东西存在。会极端恐惧的孩子就保持灯光明亮,不要勉强孩子去面对他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给孩子一个守护娃娃代替父母保护他,陪他一起睡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怎么这么胆小?”或是“怎么这么黏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护,会更恐惧与父母分离。

挑嘴的宝宝

案例现象: 只要是过去乐乐没有吃过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说歹说的,乐乐就是一口也不肯尝试。妈妈说:“乐乐,这是很有营养的,对你的身体好,你看妈妈很喜欢吃耶,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乐乐依然不肯把嘴打开来。奶奶说:“乐乐,奶奶也很爱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带你去公园玩。”乐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妈妈跟奶奶都只好放弃,让乐乐自己挑选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乐乐有可能是因为曾吃过某种由大人给的东西,但是一点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尝试新的食物。每个孩子反应强度与坚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软硬兼施的要求下还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样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曾看过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样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样。

有些孩子是吃惯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没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宁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为食物外观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令他感到害怕的样子或颜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鸟看到鲜艳色彩的毛毛虫,就不会吃下去一样。少数有可能是因为牙齿发育的关系,有些食物吃起来并不舒服。

解决方法: 记录孩子的饮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试着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乐的乐趣,就愿意试吃看看。上述的乐乐,最后因为爸爸跟他玩飞机运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戏,就愿意尝试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现出勇敢独立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同样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有时孩子因为年龄过小,能力还不够所以不能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有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是因为天生气质的关系。

天生气质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活动量、生活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阀、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可能让人感觉比较莽撞,不要常常责备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尝试的心理,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时大力称赞他的行为。活动量小的孩子,多带领着他从事动态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同形态的活动方式。

生活规律性: 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常让父母伤脑筋,试着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不要太急,要让孩子知道服从团体规定的重要。可以鼓励很规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点变化也没有关系。

趋避性: 趋避性高的孩子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的态度,容易让人误会胆小、不主动、没兴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诉孩子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让孩子心理有个准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负面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尝试。

适应度: 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与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属于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与团体生活需要时间比较长,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让孩子接触几次,多事先跟孩子沟通,或者事先多练习。

反应阀: 是指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反应阀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较高的刺激量才会有反应,容易被误解为迟钝或漫不经心,父母要多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导孩子分辨别人的身体语言与意图。但是反应阀低的孩子,易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影响,而静不下来,父母可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帮他定完成的顺序。

反应强度: 孩子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脚了,只会“唉呦”一声,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闹。反应强度小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响应时,父母要认真的聆听。反应强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冷静,不要怕孩子吵闹,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本质: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则不是。没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误解他在生气,人际关系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正面思考,培养幽默感。天生乐观的孩子,父母则要提醒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对危险过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尽量减少孩子书桌上的杂物,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空间,不要在旁边走来走去。专注力高的孩子,别在专心的时候打断他,跟孩子说话时确认孩子真的有听见。

坚持度: 面对外在干扰或是阻碍,孩子倾向解决问题的程度。坚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弃,父母尽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比较有成就感。坚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执,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换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气质没有好坏,是天生的差异,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多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对待之,孩子才会有被接纳的安全感与自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视,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处理,也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跟你一样强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教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懂事的宝宝是所有人的最爱,最受大家欢迎,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懂礼貌的宝宝呢?下面请看一个妈妈的亲身感言:

当我儿子两岁时,他蹒跚走路的样子很是迷人,偶尔也会自发地冒出“谢谢”、“请”等只言片语。这对于平常比较害羞,常常藏在我的腿后面见陌生人的他来说,做的还真不错。

不过,就在去年,儿子5岁的时候,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害羞的小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暴君,不愿意坐在餐桌旁,拒绝与客人交谈,并且急躁地要求立刻吃饭、吃冰激凌。一次,在我朋友的家里,他举着他的杯子命令主人给他添满,就好像一个将军对待地位低下的士兵。朋友扭过头对我说:“平时,你能忍受他这样?”

当时我真惭愧。

我从未意识到,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就像乐曲中的和谐音符,一旦和谐不在,麻烦就来了。我知道我的努力失败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像我儿子这个年龄,什么样的礼貌是合适的。他在幼儿园是举止端正的学生,在家却这样无礼蛮横,究竟是他太过于淘气而任性,还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小孩?

当他没礼貌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纠正就可能纵容了他的没礼貌。在和其他的父母和专家交流过以后,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掌握与之年龄相符的礼貌,无论是害羞、淘气、任性或叛逆的孩子。有礼貌的行为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和关心,没有礼貌则伤害了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反过来,把我儿子的所作所为放在他自己身上可能更能让他理解:“如果其他人对你也这样没有礼貌,你会感觉如何?”。

由此,我明白了教育小孩有礼貌并不会嫌太迟,但是马上开始仍然是明智的选择。

那么如何能教出宝宝懂礼貌呢?

1、1~2岁不要期望太高

这个阶段的孩子几乎不能走、说或记住超过一天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即使是这么小的孩子也能够开始学习基本的礼貌行为。只是不要期望他们能完全的理解,或完全执行家长教给的内容。

使礼貌成为交谈的一部分

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是礼貌举止的根本,因此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例如:当我们帮助邻居在小区内寻找丢失的钥匙时,邻居会感觉很舒服,我们也会舒服。事实上,告诉孩子如何关心和帮助其他人,并不需要他们完全理解帮助的真正价值。

重视个性

一些15个月大的孩子会说“你好”和“再见”,而一部分发育慢的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这些话,那也没关系。因为孩子的脾气秉性不同,让孩子做出反应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在生日宴会上作为大家的焦点可能会感觉不舒服,他能表现出的礼貌就是怯怯地在你耳边说声“谢谢”,并让你来转达信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画一张画并把它交给你来间接表达。

对内向的孩子所表现出的诸如: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等表达,家长要保持足够的安静,来鼓励孩子表达。

教育要保持简单

18个月大的孩子知道如何使进餐时间变得混乱,他们会乱扔食物,站在椅子上,大声哭闹。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不能像成人一样在就餐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因此教育要保持简单。最简单的就是从确立一条规则开始,比如:吃饭的时候,要坐着吃。不断的重复,就会有效果。

2、2~3岁文明开始

这个阶段的孩子仍然处在能力限制阶段,但是当孩子的大脑发育到36个月的时候,新的更强壮的脑电波会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语言能力和刺激控制。结果就是:礼貌出现了。

及时制止不当行为

家长不要期望孩子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有好的礼貌。如果你的儿子在游乐场拿走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马上介入并坚持让他把玩具还回去。要告诉他,如果他不把玩具还回去,将受到惩罚,并且不要暗示他能对这件事有决定权。脾气好的父母总是给孩子太多,但是有些是他们不需要的,已经有很多事情是由孩子在做决定了。事实上,在礼貌问题上,必须让孩子知道他没有选择。

对于没有养成的礼貌,不断地提醒是有帮助的。当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说“对不起”时,可以通过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来提醒他们的行为,并及时提醒以使他们不用想太多。

及时鼓励

一个资深幼儿教师就使成百个孩子的行为发生了转变,她的秘诀就是“赞美”。她告诉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对孩子说:“好样的,做的好”,当然这需要耐心和不断的坚持。

在家里的餐桌旁,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如果孩子说“请”,他们所要的东西就会作为他们的奖励。这样就会慢慢形成好的习惯。

提供娱乐

让一个2岁的孩子长时间在餐桌旁坐着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给他纸和笔,让他乱画或者给他一个玩具让他安静地玩,这样就既可以使一起就餐的朋友感觉舒服,也可以让小朋友不至太无聊。

当你打电话的时候,给孩子娱乐也许会有帮助。最好是在电话旁放些蜡笔、纸、毛绒玩具等,以便电话来的时候能使孩子安静一会儿。但是要尽量接打电话的时间短些,因为没有哪个2岁的孩子能保证在20分钟的通话中始终保持安静。

3、3~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通过如何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行为开始熟悉掌握他所处的环境。对事物新的理解和耐心使得礼貌教育更容易,并且不断地问“为什么”也会促使家长和孩子的交谈。好的礼貌能够开始慢慢形成习惯。

虚构游戏

3~4岁年龄的孩子,可以通过在家里玩假想的过家家游戏来让他记着餐桌的礼节,也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人或物,比如:公主、明星、小熊维尼等来间接教育使用正确的礼貌。

监督

我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看到太多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没有家教,比如:在美容院,孩子在疯狂地转着转椅,把水弄得到处都是,而他们的妈妈可能正在其他地方看杂志或聊天呢。

当学龄前的孩子变得比以前更淘气的时候,做家长的应该监督他们的行为。如果出现问题,要拿出父母的权威来,知道自己是家长,他是孩子,在礼貌问题上你们之间不是在谈判。除此之外,家长和孩子仍然可以是朋友。

性格调整

一些孩子有表现欲,会在人多的时候表现他们的礼貌,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会比较安静。但是每个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都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来慢慢适应是在上课还是活动时间。孩子在不同环境表现方式也不同,有的孩子会交谈,有的就会点头;有的会说再见、谢谢并给一个拥抱,有些则只会耳语后快速逃走。

调整性格就是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准确表达出对别人的善意。

4、5~6岁礼貌看得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参与交谈,并能听懂给他们的指导。在学校,他们会被要求保持安静,有秩序,举手发言。礼貌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相处。

保持对话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他认为正确的礼貌。孩子们大多喜欢遵守他们认为自己发明的规则。例如:爱好音乐的小明就知道在餐桌上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他知道餐桌不是舞台,碗和筷子不是乐器。

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你对他们的期望,并倾听他们的愿望,在没有按要求做的时候不满足他们的愿望。比如:孩子想饭后看动画片,但在吃饭的时候又不好好吃饭,就可以告诉他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就是不能看动画片。

划定界限

当孩子对长辈无礼时,做家长的要表现出愤怒,并让孩子知道这是不能接受的。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划定界限,哪些行为是必须有礼貌的,实际上孩子也非常需要家长这方面的指导。

接受艰苦的工作

不守规矩的孩子会让他们的父母非常疲劳或者总是以孩子为中心。比如:在超市,不守规矩的孩子会到处跑来跑去,弄得父母很疲劳,但是要接受这种事实,并努力去教育他如何守规矩。这个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但是总会有收获。

对于调皮的孩子,要用心去教给他们礼貌。比如:孩子早上起来,说:“妈妈,水!”这时,告诉他应该这么说:“妈妈,给我拿杯水好吗?”当他并不想这样说的时候,给他解释10遍或更多,并告诉他你希望他这样说,这样说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结果第二天早晨,他通常会自发地说出了你想听的话。

礼貌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纠正和修改中慢慢被孩子学会的,并最终成为孩子仿佛浑然天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成功人士和有犯罪记录的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两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让他感慨万千。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说: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大小小的苹果,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了。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就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直到最后被送进了监狱。一个成功人士说:有一天,妈妈给我和弟弟分苹果,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你们每人负责修剪一块草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于是,我和弟弟比赛剪草,结果我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从此我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以上二个故事中,同样是分苹果,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真正做到科学的爱、理智地爱却又是不容易的。父母的观念不同、爱的方式也就不同,在我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主张大人“放手”小孩“动手”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孩子能够做的事决不包办,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是我女儿小时候常挂在嘴上的。我很早就培养女儿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生活技能。从她上托儿所开始,我就让她自己吃饭,尽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我也坚持让她自己吃,慢慢地她就养成了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那种孩子前面走、大人后面跟着喂饭的镜头在我孩子身上从没有出现过。孩子自己洗脸洗脚的时候,我怕倒水时被热水汤着,我就特意为她准备了气压水壶,只要手一按热水就出来了,既方便又安全。就是这样,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女儿能做的事我就决不代劳。

第二、孩子不会做的事学着去做,养成孩子为家服务的习惯

做家长的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做家务时总要请女儿帮忙,如晒衣服时叫她拿衣架、吃饭时请她摆碗筷等等。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楼下小店去买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每次买回家后,我会及时地表扬她,再请她说说买东西的过程,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孩子学做事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往往好心做了坏事,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发脾气。记得女儿第一次学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安慰她说关系的,并告诉她只要经常洗,就能洗得又快又好。果然以后经过几次练习她就学会了洗碗的技能。有了女儿的帮助,我轻松了许多。

第三、孩子碰到困难时自己去想,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当女儿碰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让她查字典,有时女儿怕麻烦,叫我写给她看,我会为难地说:“哎呀,妈妈也忘记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后来告诉妈妈是怎么写的。”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就积极地、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后还真的要来教我怎么写,我也就虚心接受,这时,她会很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在孩子的学习上培养她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中锻炼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天早晨,女儿跑到校门口时发现自己忘戴红领巾了,这可怎么办?我让她自己想办法。结果她在校门外和同学商量好,叫同学进校门后解下红领巾,再从围墙那边递给她。我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挺有创意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商,请求别人的帮助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即时地解决了实际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去尝试,去体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五、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来自由安排。只要真正按照陶行知老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去做,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棒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动手能力


故事从一个泰国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豆芽菜那么畅销?”妈妈回答说“只有一个摊铺卖豆芽”,小女孩又问“那我们可以自己培育然后卖吗”开始。

小女孩的梦想从豆芽菜开始了,妈妈买了培养土、大豆种子,种到了篮子中。几天过去了,豆子是发芽了,但在阳光的直射下,都打蔫了,第一次以失败告终。

这时候妈妈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看着女孩,并说“没事儿,我们再试一次”(It's OK. We can try again)。妈妈找来了关于豆芽培养的书,提到豆芽菜必须在阴凉的环境中生长,经过再次努力,这次还是失败了,再去看书上提及早晚需按时浇水。虽然妈妈在女孩四年级的时候不得不辍学了,也几乎不太会读或者写,但是妈妈很擅长解决问题。下雨天,妈妈内心虽然失落,但给女儿看上去确实自信乐观的,看着雨水突然有了灵感,从外边找来了多个饮料瓶,扎上眼,绑在木棍上,成了最好的喷淋设备。

当女儿问妈妈是否会有效果时,妈妈说的" Yes, we can try"( 我们可以试试) 就像神奇的肥料一样管用。滋养着女孩好奇的根基,让她的知识之树无限茂盛生长。

广告中的这位妈妈在乐观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孩子“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人生哲理。其实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土壤,激发学习的无限可能(Family inspire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learning.),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故事的小女主角叫Netnapa Saelee,已经长大成人,同时获得了Sarnrak项目的奖学金,并拿到了学位,目前一直在瑞典继续研究。)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睿妈想到的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前两天在与好友聊天的时候聊到德国人,说德国人很擅长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所以他们的孩子独立早、思维性强,创造力也很强,而德国人的创新能力首屈一指。

后来聊到中国的孩子,现在虽然刚开放二胎,但是新一代普遍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乖宝宝。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情况来让孩子学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才艺,看一些五六岁的甚至三四岁的孩子活得好累。学习成绩也成为了家长们严重唯一鉴定孩子是否符合自己培植期望的标准值,但这样养出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真的好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很多研究也显示:人脑中与手指相关联的神经所占面积比较大,指尖上的神经能将外界刺激传送给大脑,大脑再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以调整手的动作。平时经常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即手指多运动,大脑就会日益发达,继而促进智能的提高。这些都说明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常常教育睿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做饭和做家务活的时候也让睿宝打下手,周末常常和睿宝一起动手做点小西点,然后送给小朋友或者长辈们...... 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很积极,遇见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去做。

可能会有很多宝妈们疑惑:让孩子打下手?下厨房?那万一伤到孩子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啦~你又不是让他操刀大厨,只是打打下手,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面包的时候和和面,做饼干的时候挤挤造型,防护工作提前做好,安全性还是有保障哒!如果你家里的烤箱不是那种智能隔热的话,切记不要让孩子碰到,烫着不是好玩的。睿妈家里的烤箱是今年新装的方太高端智能嵌入式烤箱,所以可以放心让睿宝靠近啦。嘿嘿!

顺便传授一些睿妈烘焙小技巧:

(1) 最好参考网上的饼干配方,最好选取不需要电动打蛋器制作的饼干,孩子比较易于操作,也不会有危险。先要用电子秤称好需要的材料,装在固定的容器里,比如罐子和小碗。

(2) 把所有材料按照使用顺序从左到右放置,这样孩子会很清楚做完一个要拿哪个,不需要老问妈妈。

(3) 第一次做饼干时,要给孩子示范,如何打开罐子,如何轻轻慢慢地倒入材料,如何使用打蛋器搅拌,如何使用橡皮刮刀搅拌。示范每个动作时要缓慢、准确,不需要太多语言,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在妈妈的手上。

(4) 烤箱加热时温度会很高,但是如果妈妈提前告诉孩子,烤箱在工作时不要触碰,会烫到手。如果烫到,手会红肿,会感觉非常疼痛。孩子就会知道烤箱的危险性,他们就不会随意乱碰的。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危险意识,但是需要妈妈提前告知后果。(当然,如果你家也是和睿妈家一样的方太嵌入式电烤箱这种,有很好的隔热板并且是智能控制的,那就随意啦!)

作为妈妈,我对睿宝能自己动手做点心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其实,我想所有的妈妈们都有些经验,我们会发现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拒绝你的帮助,他们会努力自己尝试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宝贝们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善于引导,努力帮助她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替代她做事情。一步步的培养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


一个时刻都要父母陪伴的宝宝,时间久了,就会事事依赖父母,不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宝宝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作用。而独自玩耍可以培养宝宝独立和自信,还能激发创造力,提高语言能力。对于1岁多的宝宝来说,刚开始独自玩耍的时间也许不过10分钟,然后又开始满世界找妈妈。因此,培养宝宝独自玩耍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帮助和引导宝宝。

1.为宝宝创造一个独自玩耍的空间

宝宝的独自玩耍首先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包括安全卫生的场地和适合宝宝的玩具。如果宝宝喜欢坐在地板上玩,父母就要先清洗一下地板,检查地板上和角落里是否遗留小硬物或有尖锐角的小物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墙上的电源插座孔要遮盖好。场地不宜离开父母的可视范围,确保宝宝独自玩耍的安全。

根据1—2岁宝宝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色泽鲜艳,带有声音的玩具或益智类的玩具,比如大颗粒的积木、发条玩具、可爱的洋娃娃、仿真厨房用具、彩泥、串珠、简单拼图等。也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容易揉搓和撕扯的纸张、包装纸盒、空塑料瓶之类的物品。在宝宝眼里,它们也是可以带来无限乐趣的玩具。如果条件允许,可定时更换宝宝独自玩耍的场地和玩具,让宝宝保持新鲜感。

2.选择适合宝宝独自玩耍的最佳时机

独自玩耍也要看宝宝当时的心情和状态。一般宝宝在午饭后,或者洗了一个舒服的温水澡后,心情会比较愉悦,容易进入自娱自乐的状态。相反,当宝宝处于饥饿,困乏或生病的时候,则更需要大人的关怀,不愿意自己玩。此外,父母要避免在疲惫不堪或情绪差的时候让宝宝自己玩,大人的异常情绪会影响到宝宝的心情,更不能强制性地命令宝宝独自玩,宝宝独自玩耍能力的强弱和本身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3.循序渐进,适时延长玩耍时间

宝宝需要一个适应独自玩耍的过渡阶段。妈妈可以先给宝宝一个平时喜爱的玩具,陪她一起玩。玩着玩着,宝宝渐渐投入到玩的状态,妈妈可以慢慢退出游戏,在一旁观察宝宝独自玩耍的表现。然后,尝试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如果宝宝还是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可以再一点点拉开距离,但不能突然离开宝宝的视线。只有在宝宝已经能适应和妈妈保持较远距离的视线范围内做事情,妈妈才可以尝试“消失”一小会,并根据宝宝的反应逐渐延长“消失”的时间。

当独自玩耍的宝宝呼唤妈妈的时候,不要习惯性地冲刺到宝宝身边,要先和宝宝保持一定的可见距离,用温和的语调和宝宝进行交流,让宝宝有安全感。1岁多的宝宝独自玩耍的时间会从几分钟延长到20分钟。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有所延长。

4.从宝宝兴趣出发,加强宝宝独自玩耍的能力。

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兴趣,不断引导宝宝,丰富独自玩耍的内容。只要宝宝有兴趣,就会更加投入和专注自己的游戏。如果宝宝独自玩耍的表现好,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表扬,积极肯定,从而强化宝宝独自玩耍的意识。让宝宝知道,独自游戏是一件快乐的事。当父母特别繁忙的时候,有意识的自己一个人玩一会儿,让父母抽出时间做一些必要的家务活。也可以每天规定一个时间,一家人都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宝宝也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游戏时间。

自己玩的游戏

套圈圈:五颜六色的圈圈很容易吸引宝宝的目光。1岁的宝宝已经会抓握圈圈,让他尝试把圈圈往中间的柱子上套。开始练习的时候,可先不分圈圈的颜色和大小,只要宝宝能把圈圈套上去,就用掌声鼓励一下。锻炼宝宝的手腕力量和手眼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可以教宝宝认识大小和颜色,并引导他独自按顺序套圈圈,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搭积木:这些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几何块很受宝宝们的欢迎。宝宝手拿积木会感觉到不同形状的手感,或者投扔。在妈妈的示范下,宝宝知道这些神奇的几何块能通过双手变出房子,车,桥等。宝宝转起小脑筋,动起小手,想办法拼搭。摸索着怎样组合,房子更坚固,更漂亮。宝宝在堆积木里感受到动手动脑的成就感。注意,不要买小颗粒的积木,以免宝宝好奇地塞进嘴巴,尝尝是什么味道。另外,积木要选边缘圆滑,没有尖角的。

模仿打电话:给宝宝一个玩具电话,他会煞有介事的用胖胖的小手指按一下这个键,点一下那个键,然后把话筒放到耳朵边,用稚嫩的童音说:“喂,外婆吗?”然后说一堆宝宝语言,间或嘴里说着“恩恩”,点点小脑袋,末了也来句再见。可见宝宝在平时生活中已经观察到了父母打电话的情景,而且能拷贝不走样。随着不断的反复记忆和练习,宝宝的语言丰富起来,学会跟外婆问好,问外婆吃饭了没有等等,独自玩耍的同时,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涂鸦:准备一些白纸,无毒的油画棒。油画棒选择稍粗点的,便于宝宝的小手抓握。让宝宝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宝宝画的一条线都有它的意义。让宝宝体会一下“艺术家“的感觉,促进宝宝的视觉发育。

宝宝两岁后会越来越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适应独自玩耍的宝宝,在和小伙伴的相处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主动和积极的游戏能力,为日后入园后的集体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说到孩子的独立性,就得从孩子依恋母亲开始讲起。

孩子一周岁之后,几乎都逐步发展成为了粘着妈妈不放的状态。一会就要妈妈抱;一会就要牵着妈妈;一会就在喊“妈妈,妈妈你过来!”;一会就能停下任何正开心的事情,哭着问“妈妈在哪?”……

妈妈从此时开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烦恼,是吗?不过,不要急。孩子一刻都离不开妈妈的这种依恋,其实时间不会很长的,因为,这种依恋的本质是孩子准备独立,准备与母亲分离的起点。

听起来真的很不错,我估计很多母亲会放松一些。但也会有些母亲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从一岁开始粘我,现在都快四岁了,还是很粘,幼儿园都不愿意去,去哪里都要我跟着才好呢?

嗯,这个疑问很有趣——孩子的独立性是生长性的自然需求,还是社会性的培养结果呢?关于这一点,目前的幼儿心理学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更多的儿童教育学家发现——

儿童教育家发现

恰当的教育会让孩子更早学会独立、习惯独立,到真正地独立起来。

怎样才是恰当的教育呢?

妈妈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从心底里毫无杂念的存在的,所以当母亲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哭,继而采取对妈妈的视频不理不睬,最后,当确认妈妈真的回到了自己身边之后,就更粘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从妈妈身边挪开……等行为,十分肯定地向妈妈宣示了他的这一观点。

但是对于有些妈妈来说,她认为孩子在奶奶身边,在姥爷身边,在其他亲友的身边都是安全,完全没有任何危险,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并不是由妈妈一个人来承担的呀。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是结果主义的认知方式,可是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却完全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的。

所以,妈妈的笑容,妈妈的拥抱,妈妈的目光,对于孩子来说,是整个世界的面貌。

当妈妈确认和接受自己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之后,就要开始担当起培养孩子逐步独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给予孩子在教育过程的欢乐气氛和高兴的情绪,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心智的了。

有个一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给我们的孩子找一个比他大一点点(一岁以内)的玩伴

孩子在观察、模仿玩伴的过程中,会迅速地独立起来。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很敏感地发现自己是可以独立从其他地方学习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学哥哥抓瓶子,比如学姐姐扭屁股,比如学哥哥姐姐钻到桌子下面等等。

从此刻开始,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妈妈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他可以离开妈妈的视线和声音,学习到妈妈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妈妈能强烈地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一些动作的进步和新的行为能力无比的惊讶的话,那将会给孩子更大的独立性乐趣的刺激和激励!

在孩子与玩伴一起玩耍的过程,妈妈是不能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的,因为,孩子会随时回头寻找妈妈目光的支持,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每个孩子都希望,当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妈妈就在身边,这样那个倒霉就不再严重了,因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给妈妈来处理了。

这也是

妈妈比爸爸更伟大的地方

当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为之后,会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内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于是,孩子就会尝试离妈妈远一点——有的孩子开始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过来,你不要进来这里呀!”——而其实,孩子的表达就是这么准确,意思是:

妈妈你在这里不要动

等我吧

我试试走远一点

所以,妈妈要读懂孩子开始拒绝我们的话,不是不要我们了,而是他想尝试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独立?此时,我们亲爱的妈妈,不能因为孩子说不要我们跟着,不要进去,就离开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则,我们的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会终止在这里,而产生“独立”会引发“妈妈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绪哦!

我究竟能走多远?

这是一个带有非常强烈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和孩子发现新的乐趣一样具有诱惑力和冒险性的刺激。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这么从开始疏远母亲的目光开始的——请分辨清楚:是疏远妈妈的目光,而不是疏远妈妈哦!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些强烈的愿望,他们希望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还希望能到别人家里去吃饭,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里去睡觉,对于能在小朋友家里睡觉,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兴奋的。

孩子此时在下意识里很希望能证明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你

我也同样是可以的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第一次去别人家睡觉,最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真的妈妈不在身边,会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点天亮,可以一起来就回家。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会在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无比的强大和自信的。

因此,亲爱的妈妈们,你们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在外过夜后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见到你,孩子见到了你,他的独立冒险就圆满了,自信就可以开始爆棚了!所以,他会做出嫌弃你的样子,但心里却非常非常地满足,非常非常的充满了爱和安全感。

这是培养孩子获得独立性的心理建设关键哦!

再接下来,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亲爱的妈妈们,要多多观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来的时间有多长,躲藏自己的时间越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强,越有自信心回到妈妈的身边,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强——我自己一个人绝对可以应付这些了!哇塞,太厉害了吧?这就是开始训练我们的孩子习惯独立了。

幼儿心理学专家认为:

孩子与母亲的目光交流是为了消除空间的距离。也就是只要有母亲的目光在,孩子就觉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远。

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孩子成长到了这一步,会令到她们担忧——妈妈们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们了。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妈妈了,孩子在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放手的时候,先跑了出去。

妈妈们的这个潜意识感知,其实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为,妈妈们,当然也包括爸爸们,好不容易确认和接受了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么这么快就变了呢?

紧接着,我们的潜意识就开始受到了这个情绪的深度影响,于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还没有长大,怎么可以自己去处理,和决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错,怎么办?尤其是犯了大错,不可扭转的错误呢?……这些句子将激发我们的妈妈和爸爸,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开始展开双臂准备紧紧地捆住我们的孩子了!

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就这样开始被控制住了

说到这里,我也基本上讲完了关于母亲的关注与孩子独立性培养的这个话题。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简单的说一个案例故事——

有位妈妈,是职业教师,非常非常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守护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随着孩子的读书,去了孩子上学的学校做老师;当孩子升学到了初中,她也跟随着调动到了孩子就读的中学做老师。

这位妈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她的很多学生都爱她,特别乐意与她在一起,跟她说各种心里话,她教学的能力和班级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们爱她,亲近她,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却不想与她在一起,她很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是独立于自己父母的,有一种令人兴奋的独立快感,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孩子学习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识,认知到了父母从未谈起的新奇等;

孩子与做老师的母亲在一起,虽然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宽度来说,都是与那些学生们没有太多差异的,但却失去了最大乐趣——独立快感。

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且丰富的知识,或者令人羡慕的优秀学业,他们还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独立成长的感受,享受自我价值和能力彰显的快感!尤其,当他们觉得父母都是对的时候,更需要证明自己也是对的,自己也可以是对的的肯定和骄傲感。

孩子为了想逃离一直陪伴的母亲,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了。

但孩子不愿意告诉妈妈这些,或者她也不能确认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妈妈可以接受,或者妈妈会不会伤心?她深知妈妈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过,妈妈的陪伴曾经给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爱她的妈妈,她也有不愿疏远妈妈,但终究,她还是希望妈妈能理解她这么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要再追问她,也不要生她的气,不要误会她。

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在自己读书的学校工作了;如果妈妈能接受让自己有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并还是会和过去一样的关爱她的话;如果妈妈不在穷追不舍地让自己说出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如果妈妈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话,我会成长为妈妈最期望的样子,因为我也知道,妈妈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样子与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我想这位妈妈会看到这段文字的,我也必须承认,这段话不算是在讲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总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和孩子们!

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变勇敢


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独立购物,自行选取适当的物品等)。

鼓励并带引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鼓励并带引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团体等)。

借助家庭、学校、伙伴、亲朋好友 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面队胆怯的孩子,切忌顺其自然、与同龄孩子比对甚或辱骂,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关系帮助并 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品质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品质

案例观察:

西西是个比较有依赖性的孩子,独立性不够,小班刚入园的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症,他们第一次来幼儿园

都会不习惯,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哭,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最多两个星期,孩子们就能愉

快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个活动中去。只有西西而且还是个男孩子,开学第一周西西只要看见妈妈和奶奶

走了就嚎啕大哭,他妈妈和奶奶也总是不放心,总在教室门口张望,所以每天他都想要冲出去找妈妈和

奶奶。每天都要把他抱住,抱到座位上,抱着他,给他擦眼泪鼻涕,安慰他“妈妈放学就来接你了,你

就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他一边哭着一边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奶奶”哪里肯听你安慰的

话语。而且一哭就停不下来,声音很大,只要看到其他家长来送孩子上学,他就立马要想到妈妈和奶奶

,立马泪如泉涌。其他家长送孩子都是不能送孩子进教室的。而且我一直去安慰他,他进了教室就哭着

黏着我,一直黏着我问“妈妈和奶奶要来了吗?”“老师,我妈妈呢,我奶奶呢?我妈妈和奶奶是不是

在来了?”我都会告诉他“你妈妈、奶奶要来的,现在是游戏时间,你可以和小朋友去游戏,一起去玩

,看看这些积木多好玩呀。”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不要想到妈妈和奶奶。但是每次他都会哭着说

“我不要玩,妈妈和奶奶是不是要来了?他们什么时候来啊?”前几个星期每天都是这样眼泪汪汪的进

幼儿园,眼泪汪汪的回家。

有一次在革命教育专区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歌词就是叙事型的,幼儿在听的时候就好

像在听故事,歌曲很好听。孩子没有怎么听清楚,所以在活动中我又把这个王二小的故事讲了几遍,并

且问孩子“你们觉得王二小怎么样啊?”很多孩子都说他很勇敢,碰到坏人都不哭的。我又问“那你们

是不是勇敢的孩子呢?你做过什么勇敢的事”有的孩子就说“我上幼儿园不哭的很勇敢”“有比他勇敢

,我是女孩子上幼儿园从来不哭,摔跤了也不哭”顺势我就也问“西西,你觉得你勇敢吗?”其他孩子

都争着替他回答“他不勇敢,他一直哭的”。西西听了很生气,又开始哽咽了,眼中也泪光闪闪说“我

不哭了”。我就借机说“我相信西西能做到的,他会是个勇敢的孩子,他上学不哭了”接下来的几天,

西西上学就没有哭的那么厉害了,以前在校门口都能听见他的哭声,现在他哭也是眼眶含着泪默默地哭

,不再嚎啕大哭了。我说“你怎么哭了呀,不是说要勇敢的吗?”他立马就会用手擦擦眼泪说“我不哭

了,我不哭了。”而且眼泪也能马上止住了。我也在其他孩子表扬他“西西的进步很大,现在勇敢多了

,相信他会越来越勇敢的。”他的妈妈和奶奶也更加放心了,也再也不在门口张望了。

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还在继续,每周都会给孩子们讲“一封鸡毛信”“小兵张嘎”等故事,故事中的主

人公也都是小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听这些故事,也常常会用故事中的人物品格来勉励自己。经过两个

月,有一天西西早上我看到西西已经坐在自己位置上了,我问“你什么时候来的呀?”西西说“我刚刚

自己走进来的,老师我勇敢吧,我现在不哭了。”我听了真为他感到高兴,从那次后他上学就再也没哭

过,而且都会主动让妈妈和奶奶送到门口,坚持要自己走进教室了。他在别人哭的时候还会教育他们“

你们不要哭,要勇敢。”

案例分析:

西西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比较忙碌,平时都是由奶奶带着的,小时候他的外婆也和他的奶奶一起照顾

他,一家人都很宝贝他。妈妈平时和他相处的几乎也少了,所以他就会比较黏妈妈。对于小班孩子来说

胆小、没有自信、不独立勇敢是小年龄幼儿的一种表现形式。西西经常上学来哭一方面是还没有完全适

应幼儿园生活,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缺乏自信坚强的性格,所以在每次上学时都会有闹情绪,而且持续

的时间很长。他也想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克服恐惧的心里,但跨出这一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老师

产生了一种感情的寄托,他才会一直问老师奶奶、妈妈什么时候来接。西西自己也从故事中知道要勇敢

,所以老师的鼓励、肯定等积极的态度增加了他对自己的自信。所以西西在听到其他孩子勇敢的例子后

,得到大家的表扬后就进步很大,能够稍微忍住眼泪了。同时他的妈妈和奶奶也对他比较放心,愿意放

手了,这样更增强了他的自信,让他更勇敢独立。到后面几个月西西就更加勇敢了,他不哭了并且能够

自己勇敢的一个人走进教室。他还会经常说要向革命故事中的小英雄学习,要学会变得勇敢坚强。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独立性

如何培育孩子的独立性?这个大概是很多家长朋友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多成人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甚至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而实际上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已经开始走向独立。孩子最早的独立首先是功能上的独立,儿童不断地使用自身的每一个功能,以达到独立——口、手、腿……最后逐渐走向内在的心理、意识……的独立。当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就开始走向独立。

育婴指南:如何培育孩子的独立性

宝宝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

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

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

3~6岁期间,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成形,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

6~9岁期间,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自我的形成加进了人类文化的特质。

9~12岁期间,儿童开始有了有意识地学习心智,他的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3岁),他未来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我们的小学开设了11门课,除传统课目外,把科学实验课细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气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学实验、天文学实验。把自然学科细分为:天气、夜空、人体、昆虫、有壳生物、哺乳动物、海滨、岩石和矿物、沙漠植物、树、花朵等。音乐课也细分为:乐器、芭蕾、欣赏等。还有社会实践课、讨论课、陶艺课等。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内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12~16岁,青春期到来时,心智开始转向外面的世界,开始对人和事有了兴趣;在学科上也有了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长形成了。自我形成,人开始有了离开父母、家庭的内在动力,自身的独立从内到外完成了。

18~28岁后,开始为过渡成为社会的人而努力。走向社会的基本的独立形成了。

28~40岁,实现社会价值。

由于我个人更倾向于人的生命是在40岁成熟。就好比是一个圆,作为社会的价值完成之后,人会回归自我,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真正走向身心的独立是在40岁。但所有独立的基础,是儿童的早期独立的雏形,没有它,任何独立都无从谈起。您是否认可这一想法呢?不妨也跟我们一同来沟通沟通吧!

相信《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