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秘密,家长要保护好幼小心灵

12-18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也有秘密,家长要保护好幼小心灵”,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莫把孩子缺陷当笑柄

玲玲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玲玲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玲玲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玲玲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

【分析】家长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家长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柄。

不私闯孩子“小天地”

萌萌有一个大大的玩具柜。从4岁开始,萌萌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她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萌萌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娃娃、积木之类。萌萌的家人搞不懂为什么萌萌要对这个玩具柜保护得如此隐蔽。

【分析】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大人尽量不去干涉孩子在里面放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的情况,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的使用,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勿拿过去错误罚孩子

小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东一笔西一笔地涂抹成了“大花脸”。不过,小东上幼儿园以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纸上画画,不再在墙上乱涂了。然而,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指着墙壁上的污渍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小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小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在幼儿园课上画画总是草草了事,回家后更是不动画笔。

【分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犯过的错误,这也是他们的隐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家长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如果觉得被孩子涂花了的墙太难看,就重新把墙粉刷一下吧。更好的做法是: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千万别轻视孩子信任

幼儿园放学后,森森偷偷地告诉前来接他的妈妈:“我今天对甜甜说‘我喜欢你’,甜甜亲了我一下!”看着哑然失笑的妈妈,森森又连忙补充,“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哦,你可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当时满口答应,不过,晚上还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了爸爸。爸爸又把这个“笑话”通过QQ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同事。渐渐地,认识森森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喜欢开玩笑的叔叔见了森森就捏着他的脸逗他:“甜甜是怎么亲你的呀?”森森很不高兴,发誓:“再也不跟妈妈说幼儿园里的事了!”妈妈很纳闷:这孩子的“气性”怎么这么大啊?

【分析】森森的父母没拿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当回事儿,换来的是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可能再也听不到孩子对自己说的“悄悄话”了,也就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思想发展情况。夫妻之间可以私下里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绝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被孩子珍视的小秘密,如果孩子说“这个秘密只能告诉妈妈”,那么爸爸即使知道了,也要装作一无所知。如果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则要马上向孩子道歉,确保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爱,滋润幼小心灵


父爱,滋润幼小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一样的,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个学期我们小六班来了个新朋友,名叫杨正西。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发现西西任性执拗、喜欢自言自语,虽说上过一年半的幼儿园,但是没有一点纪律感。正西妈妈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全职母亲,丈夫做生意很忙,很少与孩子在一起,从小西西都是跟妈妈的时间多,两岁后就上全托班了。现在,西西妈妈也觉得西西好像是年纪越大脾气越怪,说什么道理他都不爱听,只要他认为可以做的事就一定要做,不管是对是错,也不管别人的感受。西西妈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很想带西西去看看医生。听了西西妈妈的话,我觉得和我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非常相像:一个男孩子在太长的时间里失去太多的父爱,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和排解幼小心灵中的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于是他就选择与身边的成人对抗以及攻击小朋友等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想:不光男孩,女孩同样也需要父爱。幼儿长期生活在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男孩子仅仅在母亲的抚养下,性格会女性化而变得缺乏阳刚之气,或是变得暴躁易怒;即使是母亲抚养女儿,孩子的性格也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有些妈妈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这,但实际上,父爱是无法替代的,幼儿园同样不能替代父亲这个角色。幼儿园里多数是女性,她们能给予孩子的是母亲那种温柔的爱和老师那种理智的爱,而父亲那种阳刚而厚重的爱,孩子是无法得到的。为了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为人父者谨记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父爱,滋润幼小的心灵。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总是严父慈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单单是严厉的象征,也逐渐融进了亲情的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孩子的榜样、楷模。有很多成功人事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都是经过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奠定了自己所走的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他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下错误时,父亲也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的时候,父亲就应该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接受到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去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去磨练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就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的高大。就像有人说过:父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父亲是把健康与活力和阳刚之气带给家庭的人,男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和父亲一起,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父亲,尤其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方面,父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是最重要的,不同类型的父亲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事业型的父亲可以让孩子注意你如何全神贯注的看文件、读书,可以把你读的书讲给他听,他们将来总有一天也会去看;上班族的父亲,每天在下班回到家后抽出固定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等等;出差型的父亲可以把每次出差在外的所见所闻、当地的风土人情讲给孩子听

让孩子从小心灵充满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但社会不会因此就减轻他们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从小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爱心和感恩之心。

从小培养责任感

孩子的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孩子俩。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孩子谈“爸爸不在身边我俩要相互体贴照顾,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事,让爸爸在外面放心工作。”她点着小脑袋同意。我让她操心负责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听铃声起床,自己穿衣服,晚上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另外,分少部分家务让他做,如吃饭时她负责摆桌子,拿碗筷,吃完饭负责收拾、刷洗碗筷等,我适时地表扬鼓励。很快,她自己都能认真做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适量增加家务劳动的内容:择菜、收拾房间,帮妈妈一起招待客人等。慢慢地,她就觉得做好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家庭条件不好,在孩子的言谈中,我听到班里很多孩子欺负他,歧视他。怎样帮助这个孩子?也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我和班主任联系,老师说物质上的给予也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和他玩,那么就从您的孩子开始吧。我和孩子一谈,她很愿意配合老师、家长,就主动和那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作业并相互交换手工礼物。慢慢的,更多的同学加入和那个男生一起玩,老师适时鼓励,再没有同学欺负那个男生。孩子们在和谐、有爱心的班集体中生活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育孩子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路上看到清洁工,我和孩子说:每天你还在美美的睡觉,他们4点钟已上班,才使我们能在清洁的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对他们要感恩;花草树木不要攀折,它愉悦着我们的心情,要感恩。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对孩子说,每天都有很多人为我们服务,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用行动回馈社会。

点评:家长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让孩子懂得:认真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情是他的责任,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和社会。

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


孩子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1、父母吵架 ★★★★★★★★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

《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

「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

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分数越高的孩子,家长越要小心!为啥?


蒋勋先生是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蒋先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第一个美学老师,感谢儿时母亲的陪伴,以及那些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今天分享他《生活十讲》的一篇关于孩子的美育文章,在他看来,给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学、电影、音乐等,就是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做个真正快乐和知足的人。

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是我们说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

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我曾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大一孩子。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专业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透过镜子好好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最后都哭了。我才发现他们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最后我们都停不下来。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不肯讲,上台以后,只看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也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礼拜,我私下和这一批学生吃饭,最后他们说了,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在升学体制中,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学校无能为力,要依靠家庭、扎根生活

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也越来越无能为力。很少人会有勇气去对抗这个制度,你怎么敢对一个高中生说:你不要考试,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读小说。我也不会鼓励学生去对抗制度。虽然我自己是这么做的。

只是我也要诚实地说,这么做很危险,真的要非常小心。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我想就算俞大纲先生在这个时代,他也会是很安静的。他是在一个非常优雅的文人家庭长大,他的哥哥俞大维、俞大绂都是一等一的院士。这种家庭真的不得了,就是因为家教严,国学基础好,又学习到非常好的西学,而能成就他们的风范。

俞大纲对我说,他爸爸妈妈喜欢看戏,经常带他一起看戏、讲戏,他就变成戏剧专家了。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从来不是拿着书本上课,所以你听他讲李商隐,一首一首讲,不需要看书,因为从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诗,一面唱戏,把李商隐讲完了。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孩子也有假日综合征 “收心”过程要掌握尺度


春节过后,上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孩子却很难“收心”。很多家长不同程度地觉察到孩子产生了厌园情绪,且越来越难管教,孩子总是处于兴奋状态,晚上睡觉没有规律,还爱吃糖和各种零食,不爱吃饭。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所所长童梅玲表示,孩子也有假日综合征,应让孩子尽快回归有规律的作息和饮食。童梅玲表示,孩子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时候不那么“讲道理”,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收心”,但要讲方法,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春节期间孩子往往是狂玩狂睡、能吃能喝,如今要调整,也不能一下就把孩子从这种生活里拉出来,否则欲速则不达。

专家表示,要帮孩子恢复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家长可以每天逐渐减少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和次数,同时一点点增加孩子学习时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适应这种变化;对于孩子不肯入睡,可以逐步提前孩子的睡觉时间,但不能一下就要求孩子比往日早睡一两个小时,而且在孩子准备睡觉前,不要让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否则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很快入睡。

专家提醒,在让孩子“收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尺度,切忌说一些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这只会增加孩子反感情绪,家长应利用些小技巧,如鼓励孩子到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假期见闻,提高幼儿园对孩子们的吸引力。

专家:“幼小衔接”家长要比孩子先适应


校内开学典礼 校外“家长聚会”

校内是庄重的开学典礼、校外是热闹的“家长聚会”,仅一道校门之隔,却上演着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象。开学当日,在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记者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

8:30,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在外等候的家长则聚在一起聊天,谈论着各自的孩子。 “你孩子是一班的啊,我的也是呢。”“我那家伙特别闹,上幼儿园时我就把他送去练书法了,希望他变得安静点。”……无论是熟识的,还是陌生的,只要谈到孩子,这些家长们便有了共同的话题。

大手牵小手,一起进学校

保安处的玻璃门上,贴着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不少家长纷纷掏出笔和纸,“记下来,接送孩子也方便些唦。”一位婆婆对记者说道。略显肥胖的她好不容易挤进人群的最前面,把纸张铺在墙上,费力但认真地抄写着。

9:30,看到孩子们放学出来,心急的家长纷纷迎了上去,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家住水果湖附近的刘爹爹说,孙子刚上一年级,以前上幼儿园都是他接送。

“孩子太小了,不放心,刚开始肯定是要接送的,等长大了再慢慢让他独立。”

不仅是家长,校门口的车也来了个大聚会。校门口的马路两边,几十辆私家车排成了两条长长的“车龙”,中间过往的车辆都不得不放慢速度小心行驶。另外,在学校的栏杆处,也并排停放着许多摩托车、电动车或自行车。

在洪山区武珞路小学,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情景。“大手牵小手,一起进学校”成为一年级学生的标志性写照,就连孩子已经开始上课了,家长们不愿离开,趴满了窗户口,堵塞了教室门。

孩子、家长里应外合老师唱起了“独角戏”

走廊上,有家长对着教室里的孩子招手,有家长拿着相机对孩子拍照。教室里的孩子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室外的家长,有的还站了起来,老师好像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一样。

对此,该班班主任称,孩子刚进入小学,第一天开学,家长都希望清楚了解孩子的一切,这可以理解。但正常开学上课后,家长还这样的话就不好了,首先不利于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孩子的情绪出现不稳定,影响上课。

市教科院专家表示,这是幼小衔接阶段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幼小衔接”家长要比孩子先适应才行。首先家长心态特别要平和,不要太以孩子为中心。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家长应保护孩子“棱角”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搬动家具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它的棱角,因为棱角更容易在搬动时被磨损或者碰坏。一旦家具的棱角被碰坏,尽管其还有使用价值,但是这个家具就显得很不美观了。

孩子的个性犹如家具的棱角,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刻意保护。如有的孩子喜欢问这问那,有的家长就批评孩子不该什么事都随便问。久而久之,孩子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把好端端一个玩具给拆得七零八落,家长就指责孩子破坏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敢动手操作了。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做一些书本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的事情,家长就抱怨孩子“不务正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好奇心必然大为降低。在诸如此类的“教育”下,许多孩子的个性和天分被抹杀了。这是教育不当产生的恶果。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棱角”,而不是去打磨孩子的“棱角”。该如何保护孩子的“棱角”呢?

一要束之有度,管之有理。

对孩子的错误、不足要管理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破坏”活动,则不要乱加指责,要善于引导。孩子有缺点要及时提出批评,但不要言词过激,那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花草树木需要水来浇灌,但如果用开水浇灌,花草树木就会在劫难逃。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过激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二要多鼓励,少指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于孩子要多看长处和闪光点,不要因为孩子偶尔一件事情没做好就批评埋怨。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许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认为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久而久之,在一片批评指责声中,孩子的进取心没有了,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孩子也许就被毁掉了。

三要平等对待孩子。

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尊心。家长和老师要平等和民主地对待他们,做事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以为他们小,就不尊重他们。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循循善诱,不要武断和粗鲁;要遵循儿童的接受心理,不要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来教训和对待孩子。

家长要怎么教育孩子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你的三观里,其实藏着孩子20岁后的样子。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相信《孩子也有秘密,家长要保护好幼小心灵》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保护身体秘密部位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