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安慰宝宝复读被嘲笑

12-24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如何安慰宝宝复读被嘲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前,为了孩子们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往往让孩子们提前入园,因此目前幼儿园的留级生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是留级对于孩子们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父母们应该如何排解呢?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几个小实例来具体的看下吧!

现状

幼儿园毕业生不愿“复读”

杨女士是某高校教师,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尤为关注,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阳阳还在读中班时,她就心急火燎地向幼儿园提出跳级请求,“我觉得让孩子与高一年龄的小朋友在一起会成熟得更快,学到的东西也更多!”杨女士说出了让阳阳跳级的初衷。

可是,事与愿违,进入大班后,活泼开朗的阳阳变得沉默寡言,脾气暴躁。“以前老师总夸我聪明,现在都夸哥哥姐姐聪明,而且我还总做他们的小跟班!”阳阳经常委屈地哭诉。

毕业后,由于年龄限制,阳阳不得不进入大班“复读”,幼儿园里的孩子便经常嘲笑阳阳是“留级生”、“笨孩子”,让阳阳更觉得抬不起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阳阳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留守”在家,把工作繁忙的父母弄得措手不及。

由于女儿的强烈“反对”,家住海珠区的蒲女士没让孩子复读大班,而是让身为退休教师的奶奶负责孩子的教育,“她不愿意做插班生,现在只好让奶奶在家里教。”两天前,蒲女士一咬牙买来了钢琴,为不到6岁的孩子报了钢琴初级班:“空出来的一年时间可以让她先接触音乐,培养兴趣。”

调查

七成家长希望孩子早入学

“孩子不能输在了起跑线上!早点入学当然是好事!”广州市民郭先生的小孩出生于2004年11月,按照规定只能于后年9月份才能入读小学。“明年9月,小孩如果不能读小学的话,只好复读一年幼儿园,这样多耍一年没有什么意思!”

“最好能放开硬性规定,给家长选择的自由!”市民蒋小姐的小孩子出生于2004年9月7日,“就差那么几天入不了学,好耽误时间哦!”她认为,早一年上学意味着孩子可以多一些锻炼机会。“幼儿园每个月都要交管理费;幼儿园开设兴趣班,一门兴趣课也要交五六百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七成家长愿意自家小孩早点读书。在广州妈妈网上,多数家长认为:“既然在大班小孩各方面发展都不错,为什么不能早点读书呢?”

专家观点

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入园年龄最好满三岁

采访中,记者发现,幼儿园大班孩子“复读”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小学入学严格录取“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满6周岁的孩子,导致不少9月份出生的幼儿园儿童不得不复读一年。

“幼儿园小班孩子年龄应该满3周岁。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并初具独立生活的能力。”广州市越秀区某幼儿园黄园长透露,一些幼儿园设置了小小班,招收2岁至2岁半的孩子已是多年的“惯例”。“一些幼儿园在托班、小班报名时,对年龄限制较松,心急的家长很容易钻这个空子,将孩子早早送进幼儿园。”

对于这一问题,黄园长分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存在生理年龄的差距,同时还存在智力年龄的差距。绝大多数的正常儿童,智力年龄都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过早地把儿童置于一个超过他智力年龄的环境中发展,“揠苗助长”对孩子自信的培养非常不利。处于低龄阶段的儿童,还是让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发展比较好。

她强调,孩子应该在3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小班。过早入园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因独立性差、不适应园内生活而紧张焦虑,在集体活动中做小“跟班”而自卑等,即使孩子到了入园年龄,也应有一个适应过程,如多给孩子讲述幼儿园里的有趣故事,带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环境,在家给孩子做模拟场景的训练,这样会大大缩短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过早上学会产生厌学情绪

“实际上,小学对孩子年龄限制是有道理的。”广州市某省一级小学陈校长表示,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入学年龄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规定的,符合孩子从食物到图片再到文字符号的认知过程,假如过早上学就是将不符合其智力水平的内容强加给孩子,多数情况下是学不好的:“过早上学,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复读”最好换幼儿园YjS21.cOm

黄园长指出,不管是“休学”在家,还是选择“复读”,都将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孩子休学导致集体生活的缺失,会造成他们极大的失落感。大班的儿童需要在群体合作和交流中成长,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会引发孩子的孤僻,最终形成心理阴影。“此外,随着大班儿童自我意识的增强,选择‘复读’会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从而导致他们攻击性行为骤增。”

不过,一些孩子已经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又该怎么办呢?“这一年当然不能荒废,家长应根据孩子特长来选择他该往哪个方向发展。”黄园长建议家长,可考虑为“复读”大班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可转到艺术特色幼儿园,或把孩子从寄宿制幼儿园转到日托制幼儿园,这些都可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

过于的重视早教并不见得都是好的问题,所以妈妈们一定要考虑这些问题,毕竟我国的《义务教育法》都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如果入园过早而又不能提前入小学,只能选择复读,这亲反而不利于孩子们心理健康,最终得不偿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如何看待宝宝的提问?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作为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宝宝从牙牙学语开始,就经常喜欢问个为什么,而且问的毫无章法,令人哭笑不得时,父母常常不知所措,忽略宝宝的问题。真正聪明的宝宝不是那些乖乖的宝宝,当然也并非调皮捣蛋的宝宝就是有创造力,但是有创造力的宝宝都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实,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与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的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记不要因为忙活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一个劲的解析不停,只要然孩子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呢?”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问题,宝宝理解不了,也就不必过多解析一些宝宝听不懂的知识。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有时你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来回答宝宝的“为什么”,那就是通过反问来诱导他思考问题,让他自行寻找答案,在询问的过程,可以适当的辅助他思考,帮他理清思绪。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仍在哭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仍在哭

“我女儿一有情绪总是大吼大叫的,每次被弟弟欺负了,都不会好好说话的,基本靠吼。我有时候就想到要接纳孩子,就跟孩子说,我知道你难过了,妈妈知道了,你别哭了,你让一下弟弟。可是女儿还是要哭,我就控制不住吼她了:你话不会好好说,非得要我吼吗?”

“我也是这样吼孩子的,当她发脾气时,我跟着她吼,我也想接纳孩子啊,我学习了你们说的「接纳」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不指责她、不制止她、理解她、接纳她的情绪、但结果往往是她哭的更厉害了,接纳没用。”

“接纳了之后,孩子还是哭啊,这是为什么?”

做这行这么久以来,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我说了理解她了,怎么还是哭,怎么样才能不哭啊?”

妈妈们纳了闷了:我明明有做到接纳孩子啊,她还是要哭,接纳没有用,看来,教育孩子基本还得靠吼。是我的“接纳”没有用吗?

不是接纳没有用,真相是:我们理解错接纳的含义了。

我们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从我们的,这是把接纳当成了一个工具——止哭大法。

我们嘴里说着:“唉呀,宝贝,妈妈知道你难过了”,心里想的却是:“你够了没有?什么时候可以闭嘴啊?(心口不一)”

接纳不背这个锅:接纳不是为了止哭,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先来看看以下的两个场景:

场景1

一个孩子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孩子大哭,妈妈的反应

1、“我知道你难过了,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心里很不舒服了吧,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了,不要哭了,没事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2、“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很生气吧,如果是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我也是会很难过的,妈妈知道这种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场景2

一个女生的猫咪丢了,她很伤心,男朋友的反应

1、“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为你感到难受,不要哭了,猫咪会回来的,会好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让女朋友心情好一些)

2、“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以前也有只小狗走丢了,那时候我吃不好睡不好,我特别能体会这种感受。”(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如果你是场景里那个正在难过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1种反应是同情,是劝导;第2种反应才是共情,是接纳。

两种反应的区别在于: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是允许你有情绪。

人们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于是就能够接纳他有这样那样的情绪。

“你可以在那个情绪里面,我并不想着把你拉出来。你可以呆在难过里面,跟这种情绪处一会,我陪你。”

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后,没有经历过哀伤,就会进入抑郁——弗洛依德如是说。

哀伤不是病理状态,因为哀伤是没有“让人感到低自尊的”,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会自己走出来。那些走不出来的,是没有办法哀伤,进入转为自我攻击了(对自己的批评责备否定)。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性得了抑郁症,她的先生很想帮助她,于是把她带到了咨询室。在咨询室里,妻子一直默默不语。先生告诉咨询师,妻子发生过什么事,怎么突然就进入抑郁状态的,当妻子听到先生说自己受了很多苦的时候,她的眼泪不由得唰唰往下掉,如掉了线的珠子般滚下来。

看到妻子在哭,先生突然手足无措了起来,他着急地问妻子:“你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你跟我说啊,你不说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你倒是告诉我啊,你这样我很不舒服。”

妻子没有回答他,只是默默掉眼泪。咨询师告诉先生:“你可以试着不去追问她为什么吗,试着去理解她现在的情绪,她在难过,可以试着允许她难过吗?”

先生安静了下来,试图控制自己不要把妻子从难过里拉出来。他对妻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

可是妻子还是在哭,并且哭得大声了起来。

先生慌了:“她还是在哭啊,怎么样她才能不哭呢,我看着她哭,我很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好起来。”

先生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所以他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阻止妻子不要哭,试法让妻子情绪好起来,因为当下哭泣的妻子,让他非常不舒服。

「安慰」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有个人在我们面前哭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反应是:搞清楚她到底为什么哭。

我们急着要让她告诉我们,她是怎么了,然后开始各种放大招,别哭啊,别哭。上面例子说的那位先生就是如此,他想要妻子尽快从情绪里好起来,他说,我都试着去理解她了,她怎么还要哭啊。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个人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这样子的陪伴,才是接纳。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另一个人斗志激昂地喊口号,这是无能为力的陪伴。他正处于哀伤当中,另一个人却想尽各种办法逗他振作起来,“别哭啊,明天会更好,别哭啊,人定胜天,别哭啊,不要难过”,这两个人是处在不同状态的:

一个人觉得无力,另一个人觉得你应该要有力气的。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个想当拯救者,另一个人变成了是有毛病的人。这就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无能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携带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长过程是被大人无能为力陪伴着的,后来就会变成无能为力的陪伴者。这种陪伴是带着焦虑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对方有情绪,你很焦虑不安,然后会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对方哀伤的行为。

我们很想要把这个哀伤的人拉出来,可是硬是要拉这个人出来的话,不但我们自己有挫败感(我没有能力帮助到他,我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人),对方也有挫败感(难过是不可以的,我又做不到马上开心起来,那我是一个有毛病的人)。

所以,当孩子在哭的时候,我们如果带着焦虑,无论我们对孩子说出怎么样高大上的共情的话,也是假共情,因为我们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我们所谓的“我理解你”,不过是为了要孩子不哭。

“我理解你”变成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手段,代替了粗暴的“不准哭”。只是方式不一样,目的都是一样的。这也很多妈妈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找高大上的手段,来更好地控制孩子。

接纳是: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接纳你现在的无力感和哀伤,接纳你现在的痛。你可以跟你的情绪在一起,如果我找不到办法去陪伴你,我不打扰你,静静在一旁就可以了。这就是有所作为的陪伴,当我们找不出任何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做的是滋养对方,允许他们有哀伤在流动。

所以,接纳并不是止哭大法,接纳首先是共情,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接纳是我理解你的无力,同时我接受你现在是无力的,我不会去拉着你离开情绪,我是陪着你在情绪里。

接纳是一种涵容,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这样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会有修复哀伤的能力,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会有能力走出哀伤。

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接,另外,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接纳,一个能接纳自己的人,接纳他人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

父母如何对待宝宝受挫折?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闷,情绪烦乱,行为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疾病。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不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父母如何引导宝宝欣赏音乐


音乐能开发孩子的智力,爸爸、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能干,但对于怎样教宝宝欣赏音乐不够了解,常会产生以下情况:

1、选择的音乐不当。不考虑是否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随意性大。成人随意拿出什么音乐带就放给宝宝听,不管宝宝爱听不爱听和能不能理解。

2、成人在放音乐给宝宝听时,不注意宝宝的情绪。如宝宝正在兴奋地玩耍时,硬要让宝宝来听摇篮曲。

3、教宝宝欣赏音乐的方法不够恰当。只注意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宝宝听,忽视让宝宝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缺乏经常性,如成人有空时、情绪好时就教宝宝欣赏音乐,成人工作或家务忙时、情绪不好时就间断。

那么,成人怎样教宝宝欣赏音乐呢?

1、让宝宝经常听和看。通过听觉,能让宝宝感受音乐、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平时在家里,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幼儿歌(乐)曲,把宝宝带入歌(乐)曲的意境,感受乐曲的情绪。另外,还可以带宝宝欣赏音乐会,玩漂亮的音乐玩具,让宝宝置身于音乐艺术的氛围中。从环境着手,扩大视野,有助于音乐才能的培养。

2、让宝宝经常想像和辨别。平时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进行曲、摇篮曲、歌舞曲让宝宝听,特别是宝宝睡觉前,可让宝宝听摇篮曲;宝宝情绪高,手舞足蹈时,听欢快的歌舞曲等。让宝宝无意识地感受摇篮曲的温柔、优美,欣赏歌舞曲的欢快、热烈,逐步训练宝宝的分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一些曲子,爸爸、妈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宝宝听了音乐以后去想像,去用简单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让宝宝经常唱和玩。要经常让宝宝唱一唱,记一记,特别是歌曲可让他们边听、边唱、边欣赏,体会内容和情绪。

4、让宝宝经常表演和做动作。让宝宝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动作,自由地手舞足蹈,让宝宝的创造力在乐曲的欢乐情景中淋漓尽致地、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爸爸、妈妈只要按上述方法努力去做,对宝宝学习欣赏音乐是一定有帮助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如何安慰宝宝复读被嘲笑》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安慰宝宝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