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计划生育的国策,一个家庭最好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家长对这一个孩子的成长(包括智力和性格)极为关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行为又好,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好行为、避免形成不良行为呢?我想谈点总的原则,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
1、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发展不会正常。爱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还没要,就已经准备好了、给了。严格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会演变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评时,应该说:“我不喜欢你把鞋子脱在沙发上”(不良行为),而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纵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讲话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爱护小动物、霸气等。要纠正孩子的毛病,先纠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规矩,早形成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规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规定下来。甚至早在一岁生日以前就立下来。比如:不大声吵闹、不打人、睡觉时不要抱等。有了规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规矩,孩子会失控,长大了,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不受人欢迎,经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规矩,孩子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对与错,等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立规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还不见得能改好。
有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孩子做起来很自然,没有约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习惯之重要。
立了规矩,必须坚持,否则无用,有时还会更坏,孩子会模仿,雷声大、雨点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备儿童身体、心理发育及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教育要按规律行事。如果不懂得发展的规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婴儿往往只有极短暂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连续注意学习5分钟以上(半岁以内),10分钟以上(1岁以内)。逆反是两三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在这个阶段要他“听话”,不听就打。要理解、要疏导。五六岁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有时为了探个究竟,会“破坏东西”,应该理解、要正确对待。如果家长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教育才会有好效果。
四、适当表扬、奖励,适当给以批评、惩罚,注意“度”: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好行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来,而对不良行为却揪住不放。批评、打骂,好像孩子不打、不骂,不会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了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
爱也要注意分寸、尺度,过份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责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问题,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小错误。比如孩子要买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滚,家长就买了。这样,第一次教育机会就破坏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会一样表现,再大一点,变成要挟,就难办了。
六、管教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家长往往是从自己当时的情绪出发来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时情绪好,大一点问题也不处理;反之,非常严厉,这样就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
七、不要横向比较;并数落发展稍稍迟缓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表。每一个孩子在不同行为领域的发展,可以不全是与大多教同龄儿童完全一样的。在某个领域了解快些,另一个领域可能慢些。不要因为横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担心,就数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儿,后来会赶上来的,甚至还会超过原来发展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
家长往往因为忙,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大一点了,就送往幼儿园,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很少。有时,因为高兴,才逗逗孩子,这样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了解他的爱好、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时,也有的家长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兴兴地玩一通,但并不着意去了解孩子。问家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这就不好。
九、树立榜样: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父、母最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对孩子要诚实、要有责任心、要大度,对朋友要热情、帮助、有同情心,孩子也会学习这些好品质。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当达不到时,就怪罪孩子怎么这样“难教”。比如一位家长性格开朗、热情爽朗,孩子却比较文静、不爱交朋友(并不是自闭症),家长就不高兴,经常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和自己一样,有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文静的孩子一样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长性格不一样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父母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要求必须一致,否则会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亲说进屋要脱鞋,明天姥姥说用不着,太麻烦,孩子听谁的呢?另外,也容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格。见母亲一套,见姥姥一套。
十二、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这个环境对孩子智力、性格、身体的发展、成长关系极大,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如何营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谐一致,绝不要当孩子的面互相争吵、互相指责。
单亲家庭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不应该由于父母分离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关系也断了。把父母离婚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导读: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幼儿以后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和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幼儿倾听忍气吞声力的强弱,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语言发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一、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最喜欢鹦鹉学舌。我有意识培养幼儿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于。为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在与幼儿交谈时,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我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听清准确的发音同学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幼儿模仿。我充分利用幼儿来园的时间差,尽可能多地和每一名幼儿交谈。比如说:“你昨晚看了什么动画片?”“晚上吃了什么?”“昨天过得高兴吗?”这些问题幼儿不一定要回答完整,能听懂并能大概回答,让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别人说话。
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于的关键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我就让幼儿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并一页地讲,让幼儿边看边听,我还让幼儿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宫殿时,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现在的幼儿看得电多,也最喜欢看的是电视卡通片故事。我抓住时机与幼儿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有的幼儿漏看了一集或一部分,我就及时向幼儿转述,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因为要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必须看得分明,必须仔细观察。为幼儿放放录音,讲讲故事,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鼓励是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动力
幼儿对鼓励很敏感。老师的称赞和表扬对幼儿来说,是良好品行的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是对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的肯定,并使其坚持不懈。记得有一次,我上识字课〈小金鱼〉时,当我问到:“大家想一想什么会在水里”时,我的话没说完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是鲨鱼在水里游。”他话音未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说到:“小鱼在水里游”,“鸭子在水里游”,“乌龟在水里游”……孩子们一声高过一声,我不得不停下课,听他们吵吵嚷嚷地表白。几分钟过去了,他们才渐渐停下来,我问几名幼儿:“你们听清楚别的小朋友说的话吗?”“他们是不是回答老师的问话?”他们都说没听清楚,没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讲了当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听清楚讲的是什么内容,同时还表扬了注意倾听讲的幼儿,通过这一课,更说明了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重要性。慢慢地,不管是课上,还是日常交往中,只要幼儿能认真听对方讲话,理解了别人讲话的内容,平打断别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听完,听懂对方的话,我就把一朵小红花奖给他,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幼儿以后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人们常说,当老师难,当基础教育的老师更难。然而最难当的莫过于幼儿园的老师,特别是每到新学期的开始,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进入幼儿园,对每个宝宝来说,这都是难过的一关。看到宝宝哭哭啼啼,父母心疼如焚,每位幼儿园的老师都会思考:如何减轻宝宝入园时的种种不适应综合症,使刚刚入托的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生活,让家长们放心,让宝宝们舒心呢?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试图从入托前的工作,入托时的措施,入托后的教育等入托的自然过程中,阐述几点具有操作性、切实可行的观点与做法。
每年新学期开始,新入托的宝宝总是绷紧着小脸,瞪着惊异的眼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亲人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往往使他们产生焦虑与恐惧。宝宝情绪波动主要表现为哭闹、拒食、大小便失控、要成人抱等。因此托班的老师应如何针对新入托宝宝的个性与特点,做好各项工作,使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新环境、新生活呢?结合自己几年来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如何稳定新入托宝宝的情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入托前的工作
一、开展每月一次亲子园活动,减少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从家庭到幼儿园,每个宝宝都会产生分离焦虑,还会有哭闹的表现。作为父母,入园前应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从心理上熟悉幼儿园,从感情上喜欢幼儿园,尽量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为吸引更多的宝宝顺利入托,我们甘露中心幼儿园定期开展每月一次的亲子
园活动,由能力强的教师来担任此教学任务,让家长带着即将达到入托年龄的宝宝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前后空余的时间里,由老师和家长带领宝宝先去幼儿园参观参观,看看里面的设施、玩具、图书,再让宝宝认识认识将来的老师,熟悉幼儿园的周围环境,消除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宝宝跟着老师互动,让宝宝充分感受到了活动的快乐。逐渐建立“幼儿园”的概念,还可以带他们到操场上或教室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激发起他想过集体生活的愿望,从而对幼儿园有直观的美好感受,向往幼儿园生活,进一步引发宝宝们的入托欲望。
二、举办入托前家长辅导会,帮助家长作好入托准备
举办入托前家长辅导会,传授和辅导家长了解和掌握一些入托知识,及时交流入托宝宝的实际情况,为入托作好充分的准备。
1、调整作息时间
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要求,是宝宝入托前首先要适应的第一步,培养宝宝与幼儿园同步的起居习惯,以免生活规律突然的改变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反感,为让宝宝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对宝宝做一些入托前的必要培训,父母可在入托前为宝宝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明确每段时间干什么,让宝宝在家里按照这个作息制度,按时进餐、睡眠、盥洗、活动、娱乐生活一段时间,这样进入幼儿园后会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同时能培养宝宝从小就有一个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教会宝宝自己解决大小便
宝宝的大小便问题一般过了十八个月就该训练了,如果宝宝想要大小便还不能告诉大人,或者还在使用纸尿裤,就要注意了,入托前应该重点教会宝宝说:“我要小便,我要大便”这样的话,免得给老师增加负担,又避免宝宝受不洁之苦。此外,培养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是个很好的方法。
3、学会自己喝水吃饭
对于那些习惯于用奶瓶当水杯的宝宝,使用小杯子喝水有一定难度。可是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用水杯喝水,这也是幼儿园和家里不同的地方,也是应该在入托前必须学会的本领。刚开始练习喝水时,可用塑料杯子,水倒得少点。父母要教会宝宝怎样控制好杯子的倾斜度。另外,关于吃饭的问题也该在家就学会。
4、学会自己穿衣服
午睡后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宝宝自立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宝宝脱衣服睡觉没问题,而穿衣服起床就麻烦了。还时常会闹出笑话:穿错鞋、穿错裤子、漏穿了、穿反了衣服都是常有的事。所以,父母最好为宝宝选择那些穿脱方便的衣服。还有,鞋子的大小也要合适,鞋底要软、跟脚、轻便。鞋子可做上一记号,以区分左右脚,并锻炼宝宝在大人保护下自己走楼梯的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父母可以适当为他多准备几套衣裤,以便宝宝拉尿、呕吐时更换。
5、学会交流
幼儿园生活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生活,能否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很重要。入托前应该尽量让宝宝与邻居接触,与邻居的小朋友玩耍和交往。入托后,父母可以利用接送时间,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宝宝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父母平时应多与宝宝说话,锻炼他听懂成年人说话,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养成这个习惯,一旦遇到事情,宝宝就懂得向老师述说。
6、反馈入托宝宝的个人信息
为了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宝宝,通过家长辅导会,老师能提前了解入托宝宝的个体情况。家长要真实、具体、细致地介绍宝宝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要让老师了解宝宝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入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托时的措施
一、创设适应入托宝宝生活特点的环境,吸引宝宝对幼儿园的亲近感。
从温馨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教室,无论是心里还是情感宝宝都会不适应,为了缩短家庭和教室的陌生感,我们首先注重教室的装饰,墙壁上布置符合托班宝宝年龄特点,色彩鲜艳、形象夸张、接近宝宝生活的墙饰。其次我们考虑到宝宝们的实际情况,给托班宝宝提供的玩具柜是低柜开放式的,玩具柜内安放的玩具,宝宝们可以随手取放,他们还可以象在家里一样,随手就能拿到想要玩的玩具。提供给托班宝宝的玩具,主要是形态各异的各类娃娃、小动物和指偶玩具;色彩鲜艳的木头积木、塑料积木和泡沫积木;有声响会变动的电动玩具与拖拉玩具。这些玩具安全、无毒,又便于智力的开发。
二、讲究来园接待方法,消除宝宝对生人的恐惧感。
宝宝入园时,往往先认住第一个接待他们的老师。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们两位老师同时进班,让宝宝们同时熟悉我们。在接待中,我们每天都以主动热情的态度把宝宝从妈妈的怀抱中抱过来,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同宝宝子说说话,经常像妈妈一样亲昵地亲亲他们,让孩宝宝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他们,逐渐消除宝宝对生人的恐惧感。同时,在晨间接待高峰的时刻,老师与家长说话应尽量简短些,尽量避免和一位家长时间交谈,而使其他家长和小朋友长时间等待,使宝宝产生被冷落的心理,主要是答应家长交代的各种嘱托,特别是对待生病的宝宝,询问病情的情况应该详细。如:我班的华彬晔和张益恒两位小朋友经常有感冒的现象,但两个宝宝生病也要坚持上幼儿园。所以,每次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们都要向家长仔细询问宝宝病情的程度和服药情况,让家长相信老师会照顾好他们的宝宝,使家长们能放心、安心地离去。为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宝宝,家长最好能提前让老师多了解宝宝的情况。家长要真实、具体、细致地介绍宝宝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要让老师知道宝宝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入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入托后的教育
一、提供家庭式的宽松生活,使“园”与“家”顺利接轨。
宝宝在家中的游戏往往是自发的、个别的,玩什么,玩多久都可以比较随意。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认为在宝宝初入托的一个月内,不应以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与作息制度来约束他们,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尽量少些,个别的、小组的活动形式应多些,尽量提供家庭式的宽松生活方式,使“园”与“家”顺利接轨。上午活动主要以入园活动、游戏活动、户外自由活动为主。在入园活动中,宝宝较喜欢搭积木和抱娃娃以及户外的滑滑梯和拖拉玩具。个别喜欢独自玩的宝宝,我们可以允许他一个人玩玩具,形成他一个人玩的世界。如:我班的张亦泓小朋友,刚入托时,就喜欢一个人独自玩。我们不去强制她,等她玩腻了,自然会回归到同伴中去。托班游戏活动以分组的形式为主,主要有亲子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户外自由活动,以轻松愉快的形式,放放音乐、散散步、坐在软地上玩玩电动玩具、拖拉玩具,在操场上滚滚皮球,玩玩飞盘,踢踢罐头,不愿意玩或玩累的宝宝可以坐坐、看看。尤其是户外自由活动,最会哭的宝宝也会在此刻停止哭声。如:我们班的王菲菲小朋友是个爱哭的宝宝,当她被老师带着,和同伴一起到户外,玩起滑梯、木马……的时候,哭声悄然停止了。由此可知,只有宽松的生活,有趣的活动才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宝宝,使他们暂时忘记对家庭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而渐渐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二、允许宝宝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逐渐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刚入托时,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宝宝吃饭要喂、睡觉要陪,大小便不会坐抽水马桶,喝水不会端杯子……诸如此类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不是急于纠正,而是等他们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时再作纠正。宝宝情绪日趋稳定后,我们就不再包办代替,开始逐步培养宝宝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教宝宝认识小便池、抽水马桶,会用声音、动作、语言表示大小便的要求,培养大小便入厕的习惯,培养宝宝固定坐位进餐,学习使用小勺进餐;培养宝宝不咬被子、不吮吸被角、不要成人陪伴、主动入睡的习惯;教会宝宝喝水,会双手端杯自己喝水。我们在培养托班宝宝生活能力的时候,应注重“简单易行的直观性”、“反复多次的渐进性”、“持之以恒的一致性”。只有注重对宝宝生活能力的培养,才能增强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
三、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爱每一个宝宝。
两周岁的宝宝刚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他们的种种不安与不满都会变成哭声发泄出来。娇气的宝宝往往依恋性较强,他们来园时表现为:嚎啕大哭,抓住父母的手不放,并充满敌意地看着老师。当老师帮助他们的父母“逃”走后,他们会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会抓老师、打老师。更严重的会用头往地上撞,怎么哄也不行。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的方法是:多抱抱他,多与他交流,给予感情上的满足;胆小的宝宝表现为:怕陌人、有畏惧感,他们把老师当作唯一的亲人,追在老师身后,寸步不离。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就多加爱抚与安慰,尽量避免引起他的胆怯与恐慌;任性的宝宝表现为:难以哄骗、哭闹不止,我们就适当采取冷处理,当他停止哭声时,再安慰他,与他讲道理;外向型的宝宝表现为:活泼好动。我们就组织丰富的活动,满足他“玩”的需求;内向型的宝宝表现为:不愿意接近人。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就加倍关心他、接近他,使他从接近老师开始,逐渐接近小朋友。平时,我们坚持正面教育,给予宝宝明确的表示,使他们知道“不哭”的宝宝,大家都喜欢他。
四、良好的师德修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品质。耐心:即对哭闹不停的宝宝要有耐心,说话声音轻轻地,柔柔的,会安慰宝宝。对家长也要有耐心,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完成家长的嘱托。尽责:宝宝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主要碰到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老师应尽量满足宝宝“吃”、“玩”的愿望,照顾好宝宝“屙”(大小便)“睡”的要求。不怕脏:新入托的宝宝有“三多”,即眼泪水多、鼻涕水多,尿水屙在身上者多。老师应不怕脏,帮助宝宝擦干脸上的泪水,擦净脸上的鼻涕,照顾好宝宝的大小便,对大小便屙在身上的宝宝,要及时帮助清洗与替换干净的衣裤。如:我班的王恬恬小朋友,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睡觉经常尿床。我们从无半句怨言,每次都及时给宝宝更换干净的裤子,让宝宝充分感受老师对她的爱。
五、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加强家园的沟通。
1、利用“家园互联网”栏目,向家长做好宣传。经常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如:不能用“如果再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等话语,来纠正宝宝的不良过失;“新入托宝宝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传授给家长鼓励宝宝上幼儿园的方法,如幼儿园路上的“母子悄悄话”,向家长推荐有关“稳定宝宝情绪波动”的小故事等。
2、对情绪难以稳定的宝宝,要分析情况,寻找原因,加强家园的沟通,寻找最佳教育途径。
3、利用接送时间,及时与家长联系,征求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反映宝宝情绪变化的情况,尽量满足家长的各种需求,使家长相信老师能照顾好、教育好他们的宝宝。
只要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有信任感,把宝宝放在幼儿园有放心感,家长就一定会配合我们,做好稳定宝宝情绪的工作。
导读: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们平时常常看到孩子身上的许多毛病:懒惰、依赖性强、不懂礼貌、任性、乱花钱、学习不专心等等,总有大人跟在后面说,有些父母有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可就是不见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教育中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表不治里,没有把劲使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习惯是什么?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刻意去做,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
专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从“小”做起最重要,也就是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家做起。
专家表示,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父母要不怕反复。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如不及时强化巩固,仍容易改变。因此,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扬鼓励法。如,家人吃水果时,孩子主动将大苹果让给长辈吃,家长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幼儿园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要再溺爱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不要包办代替了。
3、示范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长可示范手帕的全过程,让孩子去模仿、学习,以此巩固孩子爱清洁、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4、练习法。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会快速穿脱衣服,成人可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与孩子一起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
5、随机教育法。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应鼓励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随机教育孩子,不要随便丢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内,并让孩子反复实践几次。
6、暗示法。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见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该怎么办?”用来提示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7、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演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表演童话剧《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养成坚持早晚刷牙的习惯。
导读: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本该在1岁半~两岁时就应该形成,这段时期就是幼儿心理学上所谓的肛门期,指儿童学习控制排便的时期。如果你仍然对宝宝的排便行为改变束手无策,那赶快来学学对策吧!
场景一:幼儿园大班
笑笑是一个大班的男孩,在幼儿园里,老师们都知道这个孩子想上厕所不会和老师说,也不会自己去,而是一直憋到全身发抖,脸部扭曲。老师一直找不到好的朋友,只能定时的要求他去上厕所,但是他不喜欢和其他人一起上厕所,总会等到别人上完厕所他才会去。久之,生活老师也烦他了,每次活动前都很急促的催他,致使他对排便更畏惧。
场景二:幼儿园小班
佳佳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平时在班上很受小朋友和老师的欢迎。平时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被老师评为过“优秀值日生”,可是她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完厕所都会要求老师帮她穿裤子,如果老师很忙没来得及帮她,她就会急得哭或一直站在厕所里等老师过来帮她。
场景三:家里
轩轩已经是3岁的小男孩了,可是却还经常有尿裤子的情况出现,裤子湿了也不和大人说,他自己也没有表现出不舒服的表情,该吃还吃,该玩的时候还是玩,要是大人不察觉的话,他可以穿着湿裤子一整天。
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本该在1岁半~两岁时就应该形成,这段时期就是幼儿心理学上所谓的肛门期,指儿童学习控制排便的时期。如果你仍然对宝宝的排便行为改变束手无策,那赶快来学学对策吧!
1、快乐的“如厕”。如果宝宝能自己顺利的完成排便过程,家长应马上给予表扬,孩子上厕所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可以催促,这会让孩子心理紧张,从而影响顺利的排便。
2、制定合理的排便时间。如果你的宝宝还没有学会自己上厕所,那你就制定一个排便表吧,可以选择一个较空闲、固定的时间,每天训练他拉baba。建议选择在饭后的时间,约30分钟以后,如清晨喂奶或者晚上喂奶后,让宝宝拉baba。尿尿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宝宝刚睡醒或者饮水后,宝宝至少每隔一小时就要尿尿一次。如此连续执行15~30天,即可养成习惯,注意不要随意更改训练时间。
3、不要给宝宝穿太紧的裤子。孩子的身体还处在发育当中,对于太紧的裤子,他们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扯下来或穿回去,如果宝宝尿急的时候裤子扯不下来他就会着急,越着急越脱不下来,甚至可能刺激膀胱,造成宝宝尿裤子。如果是你穿着一条很紧的裤子你会舒服吗?更不用说幼小的宝宝了。
4、不要对宝宝尿裤子大惊小怪。宝宝尿裤子时,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啊!你又尿裤子啦!不是告诉过你想尿尿就自己去厕所的吗?”等具有责备和训斥的话。这会让宝宝在每次有尿意的时候都会变得精神紧张,影响身体的发育。
5、选一个可爱的座便器。座便器也可以变成宝宝的玩具,例如:小马车、汽车、动物等造型的座便器,可以让宝宝爱上“便便的感觉”。
以上方法对处在肛门期的宝宝会更有效,爸爸妈妈别错过了哦!
相信《父母如何诱导宝宝良好情绪》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