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孩子专注成为一种习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具体来说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视觉注意力训练

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张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YJs21.Com

听觉注意力训练

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先做好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

动作注意力训练

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训练难度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孩子的注意力增强了,专注渐渐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他的专注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让孩子对学习成为一种渴望


很多家长有这种困惑,为什么孩子一提到玩就兴致高涨,而一让他学习就提不起劲来,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喜欢学习呢?其实,贪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学习成为孩子的渴望,我们在此提供十条建议:

一、倾听并和孩子谈论学习生活

初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回到家会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应耐心倾听,并和他们讨论学习生活,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二、使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

进了小学,孩子每天都要学习做功课,他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张自己的书桌是必不可少的。把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就会使孩子对经常在书桌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新华学习报纸书建议书桌要整洁,抽屉里要备有做各门功课所需的工具:剪刀、裁纸刀、胶水、胶带、颜料、水彩笔、白纸等,这样当他需要时,立刻就能找到,不会因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断作业,心生烦躁。书桌美观舒适,孩子一有时间就会坐到这里开始他的学习活动。

三、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他们希望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孩子端坐在书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父母就感到欣慰,因而总是催促孩子“坐好--开始学习”。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危险。无视孩子的心理特点,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会使孩子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新华学习报纸书建议家长切莫目兴短浅,舍本逐末,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头等大事。日本学者认为小学阶段学习兴趣是头等大事。日本学者认为小学阶段学习时间“年级*10分钟”为宜,孩子做完功课就可以玩。

四、鼓励孩子获得成功

对孩子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五、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

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被近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新华学习报纸书建议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华学习报纸书建议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让孩子做老师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做老师去教父母,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其学习的欲望,同时,为了使双方明白,自己必须深入地学习并抓住学习内容的要点,这对于其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七、开展竞赛

“竞争”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比起一个人努力,不如和对手竞争能更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新华学习报纸书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和同班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业,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孩子也可以暗中找一个比自己成绩略高的同学作为对象,暗下决心,争取逐步赶上和超过他。

另外,孩子的竞争对手并不限于和妈妈比赛背唐诗,看谁背得多、背得快。妈妈做家务还可以和孩子做作业比赛,如“妈妈擦玻璃,你完成这个练习,看谁做得快,现在开始”,这样一来,孩子为了战胜母亲,会集中精力学习。

八、把学习计划公之于众

利用心理学戒烟的一种方法是,向家人或朋友公开宣布:“我要戒烟了!”这样做,会起到一个强迫约束效果。当你忍不住想抽时,马上就会想到:“是否会被别人笑话自己意志薄弱”可者“太没出息了”,因此就能坚持到底:“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实行自己的计划。”制定读书计划也是同一个道理,不要只自己暗下决心,而是应该向家人或朋友公开宣布:“我要如何如何用功了。”这样,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九、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在做功课时,有想睡觉、看电视、吃零食等的诱惑时,就可反用此法。自己设定在达到某个目标或阶段后,以奖赏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说只有达到规定的程度之后才可做自己期盼的事情。如此一来,你可能为了及早得到奖赏而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尽可能缩短学习时间以求得满足。像这样快乐的记忆比被迫强记更牢靠、更持久。

十、和孩子讨论他的将来,可激发他读书的意愿

每个孩子,都会有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


一个人80%以上的知识要通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而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场由北师大等单位主办的“分享阅读”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广州举行。由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和北师大等早期阅读专家提出的“分享阅读”新概念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先阅读后识字在早期教育中,不少家长把教孩子认字当作阅读成功的判定标准,使孩子渐渐失去阅读兴趣。在这次学术会上,专家却提出了“先阅读、后识字”的早期阅读新方式。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仅仅比别的孩子多认得几个字。“先阅读、后识字”的分享阅读方法为家庭和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分享阅读被广泛介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早期阅读的主流开展方式。近期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李文玲研究员介绍,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儿童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舒华教授认为,通过分享阅读,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使儿童大面积实

现早期阅读、大量阅读。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读本,配合特定的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和教育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分享阅读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分享阅读的四个阶段分享阅读主要是通过利用专门的阅读材料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引起阅读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阶段阅读活动展开,重点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阶段是阅读分享活动,重点是帮助儿童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第四阶段是阅读拓展活动,重点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分享阅读的价值从国内外“分享阅读”的实践结果来看,分享阅读对儿童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与家长有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分享阅读要求成年人与儿童共读,在共读的游戏中,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得更自主、更自信。分享阅读强调让儿童成为阅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和评价者,在分享阅读中儿童可以表现出极大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分享阅读中丰富的创编、改编、续编、表演故事的活动,儿童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扩展,创造力得以有效激发。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有极佳的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会自己寻找书来读,而且这种兴趣会持续一生。现代育儿报

请别让表扬成为一种伤害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或赞美,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下列举四种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家长可要格外当心,请别让表扬成为孩子的一种伤害!

暗伤元素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暗伤元素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多啦A梦》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伤元素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蕾蕾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蕾蕾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把蕾蕾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她说:“我们家蕾蕾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蕾蕾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暗伤元素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足以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育儿观念:让孩子把责任感当成一种习惯


育儿观念:让孩子把责任感当成一种习惯

在家庭里,父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把责任感当成一种习惯来对待,应该遵循以下4个步骤。

第一,作为父母,应该正确地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负有的责任.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范围,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及时地告知和指正孩子,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并认真地履行,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精神。

第二,对于孩子的所言所行,父母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有客观的评价,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感染和说服孩子,而不是过多地去指责孩子,这样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父母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不仅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还应该注重自己所采取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恰当。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当向别人表示问候时,先给对方一个微笑,这种效果比说上很多好听的话语更有效。当获得老师的赞扬时,要对老师微笑,以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

有一种爱,叫做“妈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有一天和妈在电话里聊我小时候频频遭到“毒打”的经历:数学考到95分要被扇耳光;语文生字写得马虎要被掐大腿内侧;有时候放学后贪玩耽误了写作业,屁股被打得又高又肿,第二天都没办法坐在班里的座椅上。

往昔凄惨的镜头全堆在眼前,我怪里怪气地嘲讽妈:“妈,听过那个笑话吗?世界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还有一种自己不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电话那一端不语,我咄咄逼人地继续讲,“妈,还记得那年就因为我写字慢,你拿着不锈钢椅子毫不含糊地冲我砸过来吗?”

妈沉默了许久,说:“孩子,妈记得。”

几天后接到妈的电话,我正在上班,背景音响吵得厉害,我心不在焉地让她快点讲。

妈说:“就给我两分钟,刚从报纸上读到一段话,说得挺好,我记性不好要赶快说给你听,咳咳,‘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人说得有道理,妈嘴笨说不出这样的话,但是孩子啊,你原谅妈妈吧,当年打你的时候,我心里认的也是这个理,妈只不过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妈是什么样的人呢?

妈是六零后出生的那一代,成长于“文化大革命”的末期,贫穷是整个社会共有的症候,物质上吃定量供应的二米饭和窝窝头,精神上只有小人书和黑白的革命教育片。

妈是家中的老二,是最肯吃苦的帮手,冬天在雪地里捡煤球捡到手生冻疮,夏天编草鞋草绳搓出一手老茧。高中还没毕业,就迫不得已辍了学,藏起荒唐的飞行梦想,在餐馆做起早贪黑的服务员,每个月工资三十七,其中的大部分要用来补贴家用,剩下的零零散散,小心翼翼地折在方巾里,攒够了就给自己买一盒友谊雪花膏。

后来妈结识了爸,两个人一样的穷,恋爱时的活动只有轧马路,最隆重的约会是去看了一场《罗马假日》。两年后有家境较好的男职工向妈示好,妈却毅然决然地嫁给爸。23岁生下我时,她自己还是半个孩子,一边按着育儿书的步骤养育我,一边投身于家庭主妇的柴米油盐里。从此她的喜怒哀乐,全部和我有关联。

从我5岁开始,妈就对我进行棍棒教育,坚信“毒打出才子”,因此我的童年结束得特别早,没看过太多的《大风车》和《小龙人》,放学后吃过晚饭就规规矩矩坐在小方桌前写妈买的练习册。

那个时候,妈是多么苛刻,戒尺就放在身旁,眼睛紧盯着我的答案,那嘴角一牵一扯、手掌抬起放下之间,都是我的恐惧。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不是因为争气,是因为害怕,害怕拿着月考的试卷回到家里,妈的脾气鞭炮一般炸响,一手擒住我,一手鸡毛掸子打过来,爸在鬼哭狼嚎的气氛中叹气,什么都做不了。

可是妈并不满意,她觉得女孩子除了成绩好,还该说英文,要懂音乐,言谈举止中要有点气质和才情。

于是我的周六开始被字母装满,十几岁的我背着重重的书包,独自走四公里的路,穿过一个拥挤的市场,经过邮局、银行、报刊亭,走过下棋的老头儿们和树阴下聊天的老太太们,稀里糊涂地坐在教室里听一个半小时的英文课。

我的周日从此被音符占据,妈骑自行车送我去学琴,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幽怨地背着琵琶,双手牢牢把住车座的两端,却连妈的后背都不愿亲近一下。

很不幸的是,我没有在其中的任何一件事上显示出过人的才能,我听不懂英文的单复数,也看不懂音乐的五线谱。在我有限的脑容量里,字母撕扯着五线谱,音符钻进字母表,两者暴力地交融发出恐怖的噪音。

于是我的青春期里,又多了这样的景象:英文书被撕烂,琵琶扔在一旁,气急败坏的妈,抡圆了胳膊,一下又一下地打在我自觉地撅起的屁股上。我的身上太痛,眼泪太多,常常看不清窗外的晚霞。

除此之外,妈也限制我的交友自由,她只许我和天天向上的四眼小孩做朋友,又完全掐灭了我情窦初开的小火苗。在唯一有男孩子向我告白的夏天,那张被我藏在书包深处的小纸条,被妈粗暴地搜出来摊在桌面上,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完全不顾把头埋在胸口的我那16岁薄薄的脸皮和深深的自尊……

我想很多时候,我都是恨妈的。在我18岁的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灰暗的话:“一个本应该懂得爱的年纪,为什么我却先学会了恨呢……”我恨她逼我成为第一名,恨她强迫我学不喜欢的东西,恨她践踏我的自尊,恨她粗暴的脾气,也恨她的鸡毛掸子和扫把,恨她没收我全部的自由,给我一个苛刻的人生,却从未对自己有过任何的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妈从未有过一份长久的工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代表。一张脸灰突突,从不用化妆品;衣服是夜市里淘来的大妈款,任腰间赘肉暴露得坦荡荡,也不肯费心藏一下。她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文化,也没有梦想,每天伴随她的,只有电视、记账本和安眠药。

在我的心里,妈对家庭的贡献不大,只是一个吃的符号。她代表早晨六点半的豆浆油条,晚上七点钟的红烧带鱼和苦苣皮蛋花生米,深夜里的海鲜泡面和拌黄瓜,休息日里的酸奶杏仁巧克力和南果梨。

妈整天混迹于菜市场的热闹里,操着尖利的嗓门,不顾形象地和小贩激烈地讨价还价。多少次我跟在她的身后,刻意地保持相当的距离,闷闷不乐地想,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像别的妈妈那样,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烫时髦的大波浪,擦口红抹白粉,穿红色的修身毛衣、紧身牛仔裤,脚踩着细细的高跟鞋夹着公文包去上班,走过时带有一股令人回味的淡淡香水味?所以,在整个青春期里,我一边害怕妈一边嫌弃妈,像是一株不甘被埋没的植物,很叛逆也很用力地,向着妈的反面,拼命拼命地生长,我才不要成为她那样的人。

后来,我果真没有成为妈那样的人。

我知书达理、低调含蓄,凡事思考比行动在先,做事靠大脑,讲话靠理智。我十指不沾阳春水,嫌弃菜市场的肮脏与喧嚣,不屑懂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每天早上在健身房度过,晚上看新闻写博客。有一票喝咖啡谈人生的朋友,也有一个人独处的好时光。我读得懂卡勒德·胡赛尼和米兰·昆德拉,看得懂希区柯克和伍迪·艾伦,分得清《欢乐颂》和《蓝色多瑙河》,游走过尼亚加拉瀑布和纽约博物馆,知道霍金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赫本和派克最后没有在一起,当年刺杀肯尼迪的也许不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我任由自我膨胀到极点,自大地把自己当作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摊开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赌气一般展示给妈看。可是,妈却不那么在意了,她仿佛一夜之间就老了,老到皱纹爬满眼角,老到头发半白,老到再也没力气打我。

妈收起鸡毛掸子和扫把,不再逼我成为第一名,也不再把我的优秀满世界地炫耀给人看。她变得温柔慈祥,竟然有些不像她,当我把第一本书的著作权炫耀着拿给她看时,她甚至只是淡淡地说:“你喜欢的事,就去坚持吧。”

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忘掉童年和青春期时的不愉快。我仍然习惯把自己时不时的敏感和自卑归罪给妈,我会残忍地拿“孩子遭毒打跳楼”“青春期少女离家出走”“花季少女自残”的新闻给妈看,妈总是一副抱歉的表情,拿着报纸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自责,叹气,沉默。每当这时,我的心里会有一丝邪恶的快感。

可我还是不懂,当年的妈,为什么会忍心对我那么苛刻呢?

我最终在心底原谅妈,不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而是搬家时从一堆旧相册里发现一本陈年日记。这本纸张发黄的日记本,零零碎碎地记满了大概妈三十几岁时每天所要面对的家庭琐事:今天家里买到了便宜的菜,明天孩子又要交补习班的钱,晚上打了孩子心情很难过,听说三楼的婷婷不念高中去深圳了,最近睡眠不好安眠药剂量又加了一倍……

日记本的最后一页,仿佛被泪渍浸润过的凸凹不平的纸张,矮胖松垮的字迹,在眼前一一展现:“夜深了,他还没有回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心在滴血……”就在那一刻,妈十几年前的生活,和我现如下的成人世界,仿若产生了一种共鸣,我开始能够体会也仿佛能够看到,从23岁开始,这个在贫穷中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女人,沉溺在一种多么沉重的辛苦里。

她要独自面对拮据的生活和并不幸福的婚姻,在那么寂寞的时光里以泪洗面。可是她却从未想过逃离,而是擦干眼泪,转过头来依旧要保证孩子六点半的营养早餐、丈夫加班后的夜宵、干净的地板和透亮的窗户、银行卡缓缓上升的盈余……

妈那一代的女人,对于家庭比我们更有信念,牺牲是她们的一种本能。妈在生活里无限地看轻自己,那样地逆来顺受,而唯一的反抗是,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女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她不愿看到她的下一代,因为没有知识和梦想,困束于家门口的菜市场,和她一样迫于生活的压力,为一份菜价和小贩斤斤计较。她相信外面有她不曾感受过的美好,她希望她的女儿,有能力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

那是让我多么难过的一个夜晚,摊开的日记,仿佛一扇穿越时光的窗,让我看到另一端日子里的艰难。晚风凉凉的,泪眼婆娑的我,欠了妈一个时代的温情。

我想,有一个故事,我忘了讲给妈听。

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第四种笨鸟。它们生蛋后就收起一双翅膀,不辞辛劳地筑更坚实的巢穴,觅更多的虫子,在老鹰的盘旋下把幼鸟护在身后,一心一意地哺育它。等到幼鸟的羽毛长成,它就带它去飞行,任它翅膀扑棱,摔倒爬起,满身伤痕,直到可以放心地看着它在天空长久地飞行。终于有一天小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温暖的巢穴,于是做妈妈的,看着那个曾经幼小的雏鸟飞向广袤的天空,最终变成一个模糊的小黑点,伸着脖子仰望的它是多么的骄傲与幸福,骄傲幸福到都忘了自己,它们早已听觉减弱,羽毛脱落,永久地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妈妈啊妈妈,这真的是世界上最笨最笨的一种鸟。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种习惯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种习惯

因为爱好摄影的缘故,留下了很多儿子的照片。偶尔翻看这些照片,发现每个时期的儿子都是快乐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在成长中习得更多知识,但更希望孩子保持快乐的本真。我们就尽可能去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地探索,自然地习得,比如乐高。

儿子从小就对搭建项目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为他买来了很多的乐高玩具。儿子玩得很开心,但每次结束就随手一扔。这时候我们就善意地把轮子或者方向盘藏在某一处,等他下次玩找不到的时候再告诉他,因为他不好好整理,轮子生气躲起来了。然后再帮着焦急的儿子找到轮子们,在他开心的时候告诉他整理的重要性,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我们认为,对学习环境的整理,对以往知识的整理都是特别重要的。

乐高的色彩很丰富,形状也多种多样。我们刻意用中文和英语来描述不同的颜色,看似随意中,却让孩子在中英文间建立了很好的对接。我们让珵瑆当小老师,教我们怎样给乐高玩具分类。珵瑆饶有兴趣地指挥我们按颜色完成了分类。这时候妈妈故意说,那我想按形状分类啊,珵瑆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悄悄发生了转换,快乐却不减半分,思维也更开阔了。

有的时候,我们会先和孩子按说明书搭个小车什么的,然后拆掉盲搭,看谁能完全复原,当然最后赢的通常是孩子。通过这样的小竞技游戏,不但让孩子学会了看说明书,也促进了孩子的记忆能力。更多的时候,则是鼓励孩子去自由的发挥,激发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通过乐高搭建,孩子的手眼协调、自然观察、空间感知、逻辑思维能力有了综合的发展,也让他更加习惯于去快乐地探知和学习,在自然习得中健康成长。

父母必看: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变成一种习惯!


对不起!你的孩子会经常说这句话吗?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扰、妨碍到别人,也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的教导方向,但有时,有的父母不小心将这一点做过了头,让孩子光养成了说“对不起”的习惯,却不懂得控制言行、避免伤害的重要性。

见过这样一对母子

小男孩调皮活泼,活动起来有些毛毛躁躁,不是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就是玩得时候手常常打到其他的小朋友的头或眼睛,甚至有时候发脾气,在别的小朋友好好在玩的游戏里捣乱一通。事情发生之后,男孩的妈妈就瞪一下他,他讪讪一笑,说声对不起就看着他妈妈忙着在后面道歉安抚,一句对不起说很多遍。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能理解和包容,可是,这个男孩说完对不起之后,还是老样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闯祸了就来一句“啊呀,对不起!”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笑嘻嘻地跑开。“你怎么不好好教教孩子?”面对其他人的建议,这个忙着给闯祸的孩子收拾烂摊子的妈妈一脸无奈,“我教了呀!他也说了对不起呀!我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这个妈妈教给了孩子说“对不起”,却没有帮助孩子理解“对不起”的真正意义。孩子犯错不可避免,关键是,要让他明白不管是有心非还是无心过,事情发生了就会对别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这些伤害,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轻易化解和弥补。我们在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是在反思自己的错误,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钉子的故事》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它们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故事里的父亲,除了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疏通、转移情绪之外,更帮助孩子意识到避免错误、伤害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分享的文章也说过,教育的问题防大于治,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控制言行远比犯错、造成伤害之后的认错和自责更能帮助孩子学会担当与成长。

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当成一种习惯。

和孩子一起学习、实践“不二过”,正确地看待犯错、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成长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愿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对不起”,多一些温暖的“谢谢你”。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孩子专注成为一种习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