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行要得当,莫让攀比变虚荣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12-28

有媒体报道,张柏芝经常为儿子添置名牌衣物,动辄上万。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花大钱,无论是衣物,还是生活用品,全部要用名牌。这些父母也许还会慎重其事地告诉孩子:“这衣服很贵的,看看爸妈多爱你。”

对于这种现象,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少年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钟天平医生提醒各位父母,要警惕孩子出现虚荣心。

钟天平认为,儿童适当有点攀比心是正常的,这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关系。因为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者受到奖励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攀比,则会发展成虚荣。孩子从攀比心理转化成虚荣心理,这过程中家长教育不当是问题所在。以下是容易被父母忽略,又会对孩子造成虚荣心理影响的行为——

父母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作文5000网 M.zW5000.Com]

某些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或者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自己不甘心落后于人。这些家长不断灌输一种“我们家很有钱”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虚荣的基础,也容易让孩子模仿。

父母以物质表现对孩子的爱

很多时候,家长不懂得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便会通过满足物质愿望来表达。家长为孩子购买品牌衣物的同时,不停地提醒孩子:“这些是名贵的牌子货,爸妈爱你才舍得买给你的。”父母的这种行为,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歪,以后往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方向发展。

父母的自卑心理

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甚至下岗失业了,特别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被人瞧不起,所以当孩子说别家孩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会导致孩子错误以为面子是最重要的,日后可能为了撑面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

声音——攀比不等于虚荣

家长:看见孩子经常跟同龄人比较时,我心里很担心,怕自己不能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让孩子会有自卑的心理。所以只能教导孩子:不可以和别人攀比!

钟天平建议: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攀比心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攀比不会转化成虚荣,而且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例如某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以后,要求父母变卖家产或向别人借钱,来满足自己购买名牌用品的欲望,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虚荣表现。但若果这位同学,通过努力考取奖学金或辛勤做兼职,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就是攀比心理推动他获得成功的表现。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作为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千万要注意别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

同时要注意别令孩子压力过大,防止他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亲朋好友聚会,切莫拿孩子攀比


育儿心得:亲朋好友聚会,切莫拿孩子攀比

春节假期,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免不了要讲述各自的育儿心得、相互交流经验,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说来说去,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么几个:“孩子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几名”,“我家孩子最近得了某某奖项”,“假期要去某某国家游学”……

爸比妈咪们,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呢?

一番交流之后,马上就会有家长不自觉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失误去和其他孩子的优点、闪光点来比较:“我家孩子没有你家的乖”,“你看你们家孩子多争气啊”等等。如果处于下风的家长们,有那么点急性子的话,肯定当场就要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可怜身边的小朋友们,只能垂头丧气地耷拉着小脑袋。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唉,小编小时候的悲惨经历不提也罢!

不过,爸比妈咪们都知道比尔?盖茨吧,他小时候可是个问题小孩,成绩很糟糕的,更不用说背什么唐诗宋词了!(对了,他好像是美国人!)可是他的妈妈会从他做的所有事情中找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对他进行表扬。比尔?盖茨曾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表扬肯定中长大的,妈妈的表扬让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让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因此比尔?盖茨认为,自己的成功很大功劳是妈妈的。

所以,家长们要注意了,千万不要让世界首富从自己手中溜走哦!在这里,小编要非常严肃地冒充一下“砖家”:家长们的相互攀比,很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如果遇上反叛意识强烈的孩子,可能就是“破罐子破摔”,起的就只能是反作用了。建议家长们在交流时,要谨记孩子们的特长秉性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真的要比较,应当将孩子的现在和过去相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并适当给予表扬,这样孩子就会有自信,会知道有努力就会成功,而家长也不应当对孩子太过苛求,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可喜的事情,今天进步了,明天肯定还会进步,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会更大。

此外,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即使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们也会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并赞扬别的小孩,其实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可能会认为“我都努力了,但是爸爸妈妈却还批评我,那我干脆不努力好了。”长此以往,孩子更容易失去自信心。因此,家长们在互相比较各自孩子的时候,最好先想一想,谨言慎行才是。

育儿观念:适当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育儿观念:适当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虚荣心人人都有,这应该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过“虚荣心”三个字用在成人身上都带有贬义,而对幼儿来说,它常与要求上进,期望获得成人的赞扬这样一些积极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记得小时候,我有几次因迟到而挨老师的批评,整天总是闷闷不乐,以至于无心玩耍和学习。即使上课时想举手回答问题,也以为老师不会喊到我。一次,上语文课造“纳闷”这个词的句子,我也举起了手,这次老师却叫到了我。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造了这么一句:“我总是很纳闷,老师为什么不喊我回答问题。”正是因为我造了这一句令老师也意想不到的句子,老师不仅从此改变了对我的看法,而且把我看成是爱动脑筋的学生。此后,每当上课时,我的全身无数细胞非常活跃,亢奋不止。每天我都是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心情非常好。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因为我当时强烈的“虚荣心”得到了某种满足的缘故吧!

这件事虽然早已过去了,但它一直启示着我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对幼儿多加鼓励,要面向全班孩子。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语言课时,有个孩子总把“妖魔鬼怪”说成“妖魔乖乖”,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然后再连起来教,还是无济于事。但我没有因此而恼火,在反复教他时,我反而给他添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这次比上次说的好多了!”“这句说的比老师还好!”尽管这样有悖于事理,可是在孩子的心中,他那“虚荣心”却得到了满足。不然,后来家长怎么会来对我说:“孩子回到家就对我说了,他将来也可以做老师。他说是老师夸他的,他比老师还要说的好呢!”

育儿观念:童年,不需要攀比


育儿观念:童年,不需要攀比

小家伙七岁了,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给他讲故事,给他读绘本,于是孩子也深深地爱上了故事,对于故事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有时候我讲完一本绘本后,他也能回味似地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再翻一遍。渐渐地,对于小家伙对书的喜爱,我深感得意与骄傲,孩子,好样的。

可是今天接触到的两个孩子差点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甲孩子,8岁,家在江都,一个小县城,爸爸是一个小老板,有着极其丰实的家底,于是父母也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一个钢琴辅导班,每节课80元钱,一年下来,甲孩子也给父母争气,在大市级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过年时回到农村老家,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脸的得意与自豪。

乙孩子,4岁,家在扬州,一个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老城,妈妈凭着自己的努力在扬州安家立业,今日回到老家时,爸爸妈妈玩着,孩子自己一个人随着爸爸打开的视频自娱自乐,哼着儿歌,舞着节拍,看样子,得逗人。

看着这两个孩子,他们生活的条件要比我的小家伙好多了,一刹那间,我也生出一股冲动,也要让我的孩子学钢琴,如果我的孩子也能像这4岁的小女孩一样能够这样放得开多好啊!我也要教我的孩子这些,让他能哼儿歌,舞节拍。

可是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孩子也有他们所欠缺的啊,他们能弹钢琴,能哼儿哥舞节拍,可是我的孩子读过那么多故事,这也得一笔可贵的本领啊!虽然孩子还不能讲很多故事,可是家里有一些书,孩子不是也能讲得圆圆满满吧,能让大班的小朋友围在旁边听个不亦乐乎吗?如果我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我的孩子也将会有自己的专长与兴趣,相比那些,我更应该感到高兴,毕竟,书籍,能给孩子更多的人生底蕴,更能让孩子静下心来。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下班回到家就听到婆婆在训儿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某某某现在在做什么,你就知道天天要去广场玩,不能做点有利于学习的事吗?”看到儿子小脸上是一脸的不服,回应着婆婆说:“广场上人多得去了,你就知道天天呆在家里,你怎么就不像别人的奶奶一样天天去广场呢?”听明白了,原来儿子又想到广场溜冰去,可奶奶不肯陪,就出现了这一幕。我不能说婆婆的不对,因为老人教育孩子是从攀比中走过来的,她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和存在性。我只能找个借口带儿子去广场玩玩。等儿子消气后,再跟儿子重谈了这个话题。我问:“奶奶跟你说的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儿子说:“我没错,奶奶不陪就算了,还老拿我跟别人比,哼!不理奶奶了。”说着,委屈的泪水还在眼里打起转来。我边把儿子拥到怀里,边激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妈妈告诉你,奶奶呢!也是为你好所以才这样说,但她也是有错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我家睿睿是很优秀听话的孩子,那能说比别人差呢!是不是?即然奶奶老说你作业没完成,不肯带你出去玩,那睿睿下次记得要把作业先完成后,再让奶奶陪你出去,若奶奶还是不肯陪,那你也不能跟奶奶吵,你要想办法说服奶奶,吵说明什么?儿子嘟着个嘴没回应,小家伙还在生气。我接着说,吵说明一个人怕自己理亏,那睿睿把作业都完成了再要求出去玩,那一定不会理亏了是不是?儿子听了点点头。我趁机又说那现在睿睿知道下次要出来玩,为能有理由说服奶奶,那要先把什么事做好?儿子轻声的回道,把作业完成。嗯!睿睿就是好样的,来,让妈妈亲一个,说着在儿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口。儿子小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天,但婆婆的攀比始终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痕,从儿子的言语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有时儿子做好某件事后,就会问我,“妈妈,你说像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比我做得好吗?”又或者说:“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做吗?”孩子在忧心着,他担心有人做得比他好,你更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听得让我心酸,才多大个孩子,就承受着这般的压力。

我一直反对拿孩子做攀比,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每个孩子都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人孩子的复制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的基石。孩子需要的是一位可以给他们方法,来帮他们“成长”的家长,而不是用攀比做鞭挞,攀比只会把自己的孩子越比越没。

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


你每天都给孩子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学,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没有做早餐,没有及时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对你发脾气,说你不称职,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没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确做得很好,就是因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对他的爱当成应该,当成习以为常,所以,当你哪一天做不好时,就会对你非常不满。

中国的父母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往往是通过行动默默地奉献,总以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会理解,但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背负了二十多万的债务给儿子买了房,买了家具,房子的名字是儿子的,可当儿子看到父母买的家具时,却非常不满,因为在这个三居室里,他心里根本没想过给父母留一间,想着做一个健身房,买跑步机放在里面,想着做一个书房,然后留着一间,将来和女朋友结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掏心掏肝地对孩子,孩子也会这样对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讲给孩子听,二是让孩子适当吃苦,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是应该的,要让他明白爱是相互的,你想让别人爱你,你也必须要付出爱。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尝试!


妈妈对孩子的保护,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根据调查发现,有9.5%的妈妈整天抱着婴儿不放。或许我们可以说,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从哄抱婴儿开始的。 三岁的小宝,个性非常顽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抢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闲事,所以妈妈一刻也不容许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小宝想要做点什么,妈妈立刻飞奔而来。“要好好一起玩!”、“会不会痛?”一碰到问题,妈妈总以最快的速度帮小宝解决。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缘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妈妈事必躬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演变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换言之,出现一群没有“动力”的孩子。 为了避免这类困境,从小就必须让孩子尝试各种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让他自己把脱下来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处都是,也要让他自己吃饭;脱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篮内;早上起床,自己洗脸、刷牙;吃点心时,一定坐着吃。 从幼年时期,便把这些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让他习以为常。一旦孩子长大,妈妈的唠叨会一下子减少许多。如果妈妈认为“孩子还太小,这样子太勉强啦……”什么事都抢着做,到头来,孩子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全都是妈妈该为我做的事。 孩子刚开始尝试时,通常笨手笨脚的,也可能犯错和失败。没关系,让孩子自己来,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给他赞美。这是教养孩子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