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

12-30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期盼了好久的小宝宝,

然而自从他加入我们的两人世界,却争吵不断。

这到底是过度时期的短暂危机?

还是我们夫妻间的感情真的出问题了呢?

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令人多么兴奋的事,宝宝红通通圆滚滚的可爱模样,人见人爱,但新生婴儿的加入也会让原本平静的小家庭生活增添许多困扰和羁绊。尤其是刚出了产房回到家中,别看宝宝身躯娇小,他在你们原本的两人世界里可是要占有一席之地的。

夫妻生活从此以他为重心,生活作息也从此大不同。这时候,有一些小家庭里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可能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争吵,备受期待而来的宝宝这时却往往变成为争议的焦点。

学习与新生婴儿共同生活

两人生活变成三人生活,除了空间变拥挤了,还有就是这个“小伙伴”还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说话,要怎么“处置”他呢?面对新生婴儿,新手父母要把生活调整得仍然和谐愉快,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第一个现实问题:照顾新生儿其实是很累人的工作。得有人随时陪在宝宝身旁,耗费精神、体力和时间,漫长的一天常让爸爸妈妈都累得喘不过气来,脾气也就变得暴躁,夫妻间很容易会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开始无谓的争吵。

原本认为共同照顾新生婴儿应是件得心应手的事,殊不知婴儿的到来完全搞乱了两人世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在最初的几个月以后,新妈妈除了负起照顾新生宝宝的主要责任外,平时的家务工作也得自己扛起来,谁说这是一个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呢?事实似乎不尽其然,难免要惹人怨声四起。

宝宝的诞生迫使夫妻两人重新调整生活作息,重新分配家务。这,看起来容易,但其实不然,照顾孩子的工作首先使家务增多,这通常会引起承担了增加的工作的一方的不满,而另一方可能也很难或不愿改掉多年的老习惯,或者不太愿意面对家务工作增多这个现实。然而,夫妻间的重新沟通协调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彼此的时间和能力范围调整作息,彼此尊重对方带小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通常母亲总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拥有母爱天性,知道如何照顾好小孩,所以对于另一半照顾小孩的能力常持质疑态度,非得在一旁监视提供意见才能安心。而当爸爸的自然也不能接受太太在一旁唠叨批评自己育婴的方式,完全对自己能力不信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终于有一天新爸爸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发飙:“我不懂我为何还要照顾小孩,既然你凡事都揽来自己做,而且总觉得做得比我好!”

作为新妈妈的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报持这种态度呢?今后要想想了,尿布包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是吗?m.YJs21.Com

重新寻求不同标竿

随着新生婴儿的加入小家庭,另一个浮现的问题则是夫妻间的感情关系。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夫妻二人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双方之间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宝宝诞生后,因为作为妻子的可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婴儿的工作,以致于忙碌得精疲力尽,再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两人本身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似乎降低了一级,丈夫容易觉得似乎被排挤,忌妒心也因此产生。

其实孩子的诞生对夫妻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之间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方面是没有特效药的,夫妻彼此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精神沟通,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试着找出自己的平衡点,重新寻求生活重心,别忘了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护家庭的基础。尤其做妻子的,别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小宝宝的世界里,偶而小两口也要相约到外头透透气,上个馆子,像初恋时一样约个会,暂时把娃娃交给可信赖的人照顾。

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最后会引发夫妻争执的一个问题,则是对婴儿不同的教养方式。当小婴儿哇哇哭时,妈妈可能就很自然地就塞个奶嘴到孩子嘴里,有些爸爸则无法忍受,觉得吃奶嘴是一件很不当不雅的事。还有一些爸爸认为新生宝宝也应该在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而妈妈却不能苟同,觉得晚上应该把宝宝放在自己身边睡觉,比较有安全感,半夜起来喂奶也方便……诸如此类对宝宝教养的不同看法,有源可追寻,其实跟自己本身受到的教育大有关联。

若对某件事彼此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无法沟通讨论,那一触即发的争吵就难以避免了。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从小所受的家教是最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难轻易容许对自己双亲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

那要如何破解夫妻教养问题矛盾的窘境呢?

1.要明确: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就像一个小团队,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是要透过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协调,不断的整合……

所以一旦夫妻之间的争执有沟通的空间,夫妻彼此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共同经营双亲的角色,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随着小孩成长伴随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一一迎刃而解。

2.面对矛盾,正确的应对态度

选择安静的时段,比如说小孩睡觉后,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

选一段恰当的开场白:“昨天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争吵,我想我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说出自己的感受,也邀请你的另一半做一样的表白:“我自己是这样的感受,你呢”。

用点幽默感平息纷争。

接受对方差异,把它视为是夫妇关系和对小孩教育的互补。

找出满足每个人的折衷点。比方说:“我完全能够理解你不赞成和宝宝一起合睡,然而在我哺乳的这段期间我大概不得不将宝宝留在身旁,所以你看看是否可以把宝宝的小床摆在我们的床边。”

3.面对矛盾,错误的应对态度

以挫折感的心态来开启话题(“好,那我就先让步”):开口先强调自己的委屈本身就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

用责备的口吻揭开话题(“你没做到,让我很生气,你说你要……”):此种开场白只会引发另一场口角。

摆出竞争的态度:(“没什么了不起,你做的那点事,我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回”):夫妇就像个小团队,彼此应该提供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互相竞赛。

使他陷入无法胜任的窘境:(“那你就自己一个人给宝宝洗个澡,给我看看……”):存心刁难的态度绝对不是缓和矛盾,建立相互谅解的良好关系的开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是夫妻矛盾的润滑剂


孩子,让审美疲劳的婚姻迎来了美的升华,给枯燥沉闷的家庭注入了新鲜活力,给柴米油盐的生活增添了浪漫情趣,给麻木淡漠的夫妻指引了奋斗目标,给同床异梦的爱人带来了关注话题,我们在一次次的温馨亲子时光中尽享天伦之乐。孩子,是家庭矛盾的润滑剂。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了异议,他们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夫妻的矛盾更多,家庭的冲突也更多。新生命的到来,一开始给了全家人幸福感和满足感,但是,随着照顾孩子、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等等一系列重大任务的降临,就会增添许多困扰和烦恼,夫妻生活从此以他为重心,生活作息也与以前截然不同,夫妻双方在性格、脾气、观点等方面的分歧,都会显露出来。迎接新生儿的喜悦,可能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吵闹,备受期待而来的宝宝则变成争议的焦点。自从二人世界多了这个“第三者”,两口子的矛盾日益升级,而且,孩子越大,矛盾越严重越尖锐。孩子,是夫妻矛盾的导火索。

孩子,究竟是夫妻矛盾的“润滑剂”,还是“导火索”呢?有些夫妻有了孩子之后,每天唇枪舌剑纠纷不断;而有些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家庭更加和谐融洽,感情也更甜蜜。

我的观点:孩子是夫妻矛盾的润滑剂。

(1)孩子为审美疲劳的婚姻迎来了美的升华。

婚姻厌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审美疲劳”,那个争着抢着捧着哄着非要娶到手的白雪公主,经过岁月的艰苦磨练,变成了“黄脸婆”;那个哭着喊着腻着拧着非嫁不可的白马王子,经过岁月的层层盘剥,变成了“眼中钉”。而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是夫妻关系的纽带。宝宝的身体里流淌着你们两个人的血液,小胳膊小腿都是你们精心打造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极了爸爸,仿佛又看到了以前那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少年;红红的小嘴巴像极了妈妈,彷佛又看到了以前那个婀娜妩媚的温柔少女。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美”的融合,“美”的延续和升华,也学会再次欣赏和品味另一半的美!

(2)孩子给枯燥沉闷的家庭注入了新鲜活力。

爱情总是有几分神秘的,对爱人的追求也常常伴随着好奇的心理,然而,再好的书,读第一遍时的新鲜、激动和悬念,在以后读的时候都会淡化。无论当初的爱情多么令日月失色,婚后的生活还是日渐乏味,站在一起就像“左手握右手”,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习惯那么自然。其实,喜新厌旧也是人之常情,就像一道菜吃久了会倒胃口,一句话听久了会感觉腻味,一份工作做久了会疲惫,一份感情守的太久也会厌倦。有了孩子之后,则不一样,我们家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孩子奇妙的联想力让人忍俊不禁,一句直言不讳的童言让人前仰后翻,一点小小的进步让人欣喜若狂,一个简单的提问也会让人惊叹不已。孩子身上有太多事情超出你的想像,惊喜连连,欢笑不断。

(3)孩子给柴米油盐的生活增添了浪漫情趣。

从满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到甜蜜的二人世界,再到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恋爱时的激情逐渐被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所代替,浪漫与潇洒也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荡然无存。这时,与心爱的人共同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就是一件最浪漫的事。进而,在照顾宝宝、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夫妻间的感情会更加融洽。比如,怀孕的时候,小两口肩并肩手拉手在湖边散步,这是最美丽的风景;畅想一下宝宝的模样,宝宝的未来,这是最感动的期待;老公趴在老婆的肚子上感受宝宝的胎动,这是一家三口最温馨的瞬间。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拍皮球、捉迷藏、做游戏、看书、绘画,温情脉脉其乐融融,夫妻之间自会拥有更多生活情趣。

(4)孩子给麻木淡漠的夫妻指引了奋斗目标。

恋爱的时候处于精神亢奋期,每天都能玩花样,然而婚后,却在一成不变的刻板公式中循规蹈矩地演算,却在如出一辙的青菜豆腐中消磨掉爱情的绚丽多彩,连拥抱、亲吻似乎也变成程序化的冷冰冰的敷衍。精神麻木的原因在于没有目标,没有感兴趣的事儿,没有共同努力的方向。“相爱的目光,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两个人注视着同一个方向。”孩子,正好顺理成章地提供了这个方向。有了孩子之后,花销增大,激励着夫妻更加奋进,更加努力工作。另外,育儿是一项大工程,优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两口子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何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还可以亲身演绎小品,给孩子做示范,这个过程同样对夫妻感情的升温是一个催化剂。

(5)孩子给同床异梦的爱人带来了关注话题。

热恋的时候,两个人如胶似漆耳鬓厮磨,总有说不完的话,天南地北神聊海侃,风雨雷电高谈阔论。结婚之后就慢慢相对无言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想问的话想说的估计早就一吐而尽了,对方什么来历什么底细,也摸的一清二楚。有了孩子之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俩齐心协力,更容易找到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给宝宝取名字的时候,小两口一起查字典翻古书,嬉笑之中一锤定音颇有成就感;准备送孩子上幼儿园,夫妻俩一起讨论如何选择幼儿园、老师怎么样;六一节,爸爸妈妈一起精心设计小礼物,给孩子最大的意外惊喜;临睡前,搂着孩子一块讲讲小兔子的故事。孩子身上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趣事、听不厌的段子,够你们说一辈子、乐一辈子。

(6)孩子让唇枪舌剑硝烟弥漫的“战场”偃旗息鼓。

相爱的人,看对方都是十全十美,缺点都是优点。然而婚后,优点都变成缺点,当初双方曾费尽心思掩饰的臭毛病,或者恋爱时可以包容的过错,渐渐在婚后平淡的生活中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甚至被突显放大。互相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不见外、越来越不在乎对方的感受、越来越没有耐心倾听,所以,越来越什么话都能说、什么话都敢说。曾经是花前月下浪漫牵手的一对,现在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吹胡子瞪眼,埋怨苛责代替了甜言蜜语。然而,活泼俏皮的孩子,一副天真笑脸,一副伶牙俐齿,左边一声爸爸右边一声妈妈,把你的怒火一股脑儿浇灭,让你破涕为笑,这就是孩子的魔力,能在瞬间让父母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孩子也能让我们相互体谅对方。

睡前绘本时间,化解兄妹矛盾冲突


昨晚爸爸加班回来晚,我一口气给娃们讲了3本好绘本,有2本都更适合QQ而不是VV,甚至成年人也可以看。

印象深刻而应时应景的是《南瓜汤》。

故事里三个小伙伴,我讲的时候就进行了人物代换,这样更吸引VV一点。没想到恰恰符合了故事的本意,还顺便给外婆洗了脑。

松鼠被比成我(妈妈),猫被比成QQ,小鸭子被比成VV。

这个故事说明这些问题:

第一,生活的真谛不是平静而完美的幸福,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兄弟姐妹间有冲突不可怕,因为有感情的纽带在。

这个故事对QQ触动挺大,看到松鼠和猫焦急地等待、寻找出走的小鸭子,他眼眶里饱含了热泪,到最后我解读分析生活/冲突/兄妹感情时,他悄悄地把脸藏起来了。我就学着邓不利多,假装对什么别的感兴趣,由得他悄悄擦掉眼泪。

晚上回家外婆告状说QQ今天欺负了妹妹几次,说他“自私”“怎么这么坏”,看到我没有扑上去大发其火,还很不满。我特意把这个故事念给她听,希望她能懂得这个道理。她自己没有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过,我又是独生女,她了解不了兄弟姐妹间的宝贵感情。

我之后又悄悄和QQ说,你看VV多善良,多大度,一句也没有提被你欺负了,还是外婆说出来。假设妈妈回家,妹妹扑过来开门就告状,我肯定要打你一顿吧?哪还能心平气和在这儿给你讲故事呢。妈妈知道你为什么“欺负”妹妹,有时候担心她太小,弄坏你的东西,或者不会玩什么东西,就像故事里松鼠和猫觉得鸭子太小,不能负责搅南瓜汤。但你可以教她啊,她慢慢长大,学会越来越多本领,你们就能和卡梅利多和卡门一样,共同面对许多困难。你看很多时候卡门都去救卡梅利多呢!以后你要记住,首先,妹妹是我们亲爱的小妹妹,要对她宽容,有哥哥样,因为她对我们很重要,很宝贵,要是她像小鸭子一样走丢了,你想,爸爸妈妈要伤心,你也会和故事里的猫那样,很伤心很难过,后悔都来不及。其次呢,不要像故事里小鸭子回来以后,松鼠和猫做的那样,无底线地纵容小鸭子,哪怕她把南瓜汤搅得到处都是也不管,哪怕她把锅子烧糊了也不管,这样并不好,你可以教妹妹怎么做,有危险就告诉她,有本领就教给她,这样你们就会相处得越来越好的,也会一起越来越厉害。

我觉得QQ都听进去了,平时他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但终究还是小孩子脾气,大人对他没耐心,他也就对妹妹没耐心。归根结底,还是要尽量控制自己,并且尽量减少老人的干扰。

另外一本《一寸虫》让我们3个玩得很开心,用我的小拇指量兄妹俩的小胳膊小腿,量了很多东西。

最后一本是《小房子》,主要是讲乡村城市的变迁,除了环保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们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里每个人急急忙忙来去匆匆,几乎感受不到在乡村非常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人们变得冷漠、贪婪。我引导QQ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像小房子这样,用心去体会环境的变化,世界的细节?你更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未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妈妈爸爸为什么每天匆匆上班?怎么样才能过上悠闲、优雅、慢节奏的生活?为了将来能像小房子一样,从渴望体验城市生活,到被城市的嘈杂拥挤逼得透不过气来,到逃离城市,重新回归清新的有苹果树有小雏菊的田园生活,要做到这点,你就需要好好学习,本领越大,越能花更少的时间解决生活的需要,越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希望经常做一些这样的引导,能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的意义、生活的追求。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自律,自我要求。

如何引导“矛盾型”儿童


心理学上所谓的矛盾型儿童是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是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也称有争议的儿童。矛盾型儿童尽管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中却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群体。

实例分析:

矛盾型儿童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另一方面调皮捣蛋,行为具有破坏性。是不是矛盾型幼儿的性格特征都符合这种表述呢?他们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怎样?接下来,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文文:比较内向,亲社会行为突出,攻击性行为很少,整体表现较沉稳。

文文的合作、分享行为较多;关心周围的朋友和事,合群行为显著;有一定的正义感;举止不粗鲁,谦虚,不张扬;受老师喜爱;很少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他的性格偏向于“受欢迎儿童”,虽不是太外向,可愿意与伙伴分享合作,而且有一定的正义感,在班上很有人缘。但由于班上人太多,他又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友谊的触角只能伸展至一小部分朋友当中。按照社会测量法,我把他也归于矛盾型儿童。和他妈妈交谈时,发现妈妈性格内向,对唐文管得也少,但爸爸广交朋友,对朋友特别真诚。我想这一点也在间接影响唐文对同伴的态度。

木子:比较内向,攻击性行为突出,这种行为往往通过较“无声”的动作完成。

木子不大说话,内向,在班上表现不是很活跃;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需要别人听她指挥;喜欢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被老师喜欢;有一两个玩得好的朋友,似有发展成被拒绝儿童的趋势。可木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家里,她较活跃,与父母、长辈能主动友好地相处。木子妈妈对自己女儿是说不出的满意:“我有一个这样的崽很满足。”她对女儿的种种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爱和支持。可以说,木子是处在民主偏溺爱的家庭氛围中。她在家里的玩伴只有父母和爷爷奶奶,而家人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加干涉,缺乏对她的有效引导。在缺乏同伴交往经验的背景下,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很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天天:儿童攻击性和亲社会行为均不突出,常常表现为“无行为”,内向,不大说话。

天天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独立、孤独行为较多;兴趣单一,很难给人留下印象,就连老师在调查问卷上都不知怎么写总体印象;在家里没有什么同龄玩伴,更谈不上其他年龄阶段的朋友。虽攻击性行为少,可老师很不喜欢他,对他关注少,有发展成被忽略儿童的趋势。和他妈妈交谈,发现天天妈妈也不大了解自己的儿子,而且自己也不是很爱动的那种类型。天天在家一般就是摆弄玩具。但是他父母不溺爱他,注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很多事都不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下,他虽然独立性强,可是总让人觉得他有点孤独。

小白、毛毛:表现活跃,勇于表现,喜欢结交朋友,同时攻击性行为较多,但在老师眼里常常是“调皮得可爱”。

小白由亲戚抚养,性格属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所以对幼儿园生活很适应;好动,双休日都很少待在家,整天和朋友在外面玩,特讲义气,玩伴涉及各个年龄。可见,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他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亲密。

毛毛,一个充满活力的小男孩。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坦白直率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不喜欢的小朋友又有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性格属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的母亲是个体户,忙于生意,难得管他。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毛毛有点早熟,非常爱漂亮,不仅体现在穿着上,更表现在择友标准上。他能说会道,非常讨妈妈喜欢。但父亲在喜爱之余又非常严肃,一般采用打的方式来教育他。毛毛虽然有一些毛病,但老师和大部分儿童都喜欢他,在同伴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引导办法:

从以上的观察、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在同伴关系中处于矛盾型的地位,但是他们的性格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或生活实践中,我们要认清每个矛盾型幼儿的性格特征,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具体而言,对于亲社会行为突出、但表现较内敛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多鼓励他勇于展现自我,促使他向受欢迎儿童转化;对于攻击性行为显著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对发生冲突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使他们明白攻击和破坏并不能解决问题,并教给他们与同伴交往的一些技能,获得更愉快的同伴交往体验;对于表现不突出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了解其兴趣所在,为其树立积极行为的楷模,鼓励多与其他幼儿交往,而不仅仅局限在几个同伴之间;对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我们要积极转化他们调皮捣蛋的行为,更好地引导他们把活跃和充沛的精力为集体服务,让他们获得更大的个人效能感。

处于矛盾型地位的幼儿,恰恰是人际关系中最真实的幼儿。这种两面的同伴关系更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看清自己在不同朋友心目中的模样。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矛盾型幼儿更易体验到同伴关系的变更,获得更丰富的交往经验,而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把握。总之,要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单独的个体去认识,而不是盲目地贴“标签”了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儿童。

调查:中国年轻父母的育儿矛盾


一方面,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中国年轻父母矛盾重重的育儿观念。

这几天,上海持续高温,在上海某高校工作的张女士却整日在外奔波忙着换房子,“儿子现在一岁多,考虑到他上小学的问题,想换个学区房。”

“我也想让儿子快乐地成长,但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张女士觉得自己最近都有点像祥林嫂了,但她依然锲而不舍地寻找着合适的“学区房”。

健康快乐愿望敌不过竞争压力

据《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妈妈认同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当受访妈妈被问到“您希望将来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健康”(提及率达到34%)和“快乐”(提及率达到23%)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但“健康”和“快乐”并不能取代中国妈妈育儿观念中的竞争意识。本次调查中,66%的妈妈认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43%的妈妈表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始于十月怀胎。综合所有受访者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的“宝林匹克”赛场上,孩子的平均起跑线设在出生后的1岁半。中国孩子竞争压力来得过早、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可能会给他不快乐的一生

“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就好”,“只要他过得高兴就行”,“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较重要”……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轻父母,他们的孩子在1~3岁之间,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也完全符合《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

“等到他们的孩子快上小学时就不这么说了”,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秦女士笑着说,“我刚生儿子那阵子也这么想,不给他压力,高高兴兴地让孩子过完童年,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我给了他快乐的童年,可能会给他不快乐的一生!”

两年前,秦女士为自己的儿子上小学的问题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甚至连多年没联系的中学同学都找到了,最后把儿子安排到了一所知名小学,但她还在发愁,“上中学的时候还得忙一阵呢!”

在媒体工作的徐小姐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年轻妈妈,为了让孩子进一个口碑很好的幼儿园,有的每天要开车20分钟来回接送,也有的每天早上挤公交车送孩子。“他们看重的是幼儿园的质量,还有对口的小学。还有的家长看重一些幼儿园有特别好的老师,也会想尽办法送孩子去。甚至有人为了一所幼儿园搬家,他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徐小姐说。

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哪里?

“您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在接受调查的妈妈中,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0~3岁,孩子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应该设在3~6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只有8%左右的妈妈认为,孩子的起跑线可以设定在小学入学以后。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竞争起跑线的平均值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8个月。

调查显示,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是促使孩子竞争起跑线不断提前的因素之一。在本次调查中,65%的妈妈同意和比较同意“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我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分别为12%和3%。

儿子刚刚半岁的李小姐表示,自己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最好在初中,但问题是实际上常常会受外界的影响,“比如小学会是个门槛,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小学”。

难度越来越高的小学课程内容,是驱使孩子们早早参与竞争的指挥棒。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顺利跟上小学入学后的教学进度,在本次调查中,38%的妈妈让孩子在18个月前开始识字,52%的妈妈让孩子在2岁之前开始识字,100%的妈妈让孩子6岁前开始识字。孩子的平均识字量,3岁为122个,4岁为239个,5岁为461个,6岁达到750个。750个汉字的识字量,相当于孩子在上小学前,已经把一年级教科书上的生字全部预习了一遍。

父母节衣缩食力保育儿费用不受金融危机影响

报告显示,在孩子0~6岁阶段,我国婴幼儿家庭月均育儿支出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大到6岁,平均需花费8.1万元。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体受访妈妈中,孩子0~1岁阶段的养育支出最高,每月平均为1457元,占家庭月收入的23%;孩子1~3岁阶段,每月平均的育儿支出为1148元,占家庭月收入的19%;孩子3~6岁阶段,每月平均的育儿支出为1012元,占家庭月收入的17%。

国内婴幼儿家庭育儿支出地域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大到6岁,平均需花费11.8万元。在其他省会城市和省会以下中小城市,平均花费分别为7.6万元和6万元。

本次调查还询问了金融危机对家庭育儿支出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面对本次金融危机,中国年轻的家庭仍然在努力保持基本孕育花费不受影响,大部分受访者首先会考虑缩减外出就餐的次数,其次是个人护理(如美容等)和娱乐、旅游活动。但无论经济状况如何,近80%的3岁以下孩子妈妈肯定不会缩减孩子的基本养育费用,3~6岁孩子的妈妈会缩减一些玩具和衣服,但不会减少兴趣班等费用。

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一、家长掌中的“宝”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教是独生子女,这个一家人的珍宝可都是父母的贴心肉,打不得,骂不得,可以说是个个都跟供祖宗似的奍孩子。家长的这种超乎重视也导致了,孩子必须在自已的视线范围内或是生怕孩子受到别人欺负的心理。

可是大家数家长的这种娇奍方法,造成了孩子就算有错,也舍不得打骂,这使得自已这宝贝不行的心头肉在别人那受了欺负,就会被家长无限的放大,看成了天大的事。

其实,小孩子在与一起玩的小朋友玩耍时发生摩擦或是起了冲突,今天被个小胖子推了,或者明天被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打了,这种是很正常的事,难道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就都很顺利,一丝摩擦也没有?这种事情谁敢打保票不会发生?

在小孩子之间起到冲突的时候,只要在合理打闹的范围内,家长都不应该干涉,因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小孩子在闹过之后一会就好了呢。所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受欺负,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回来的这种做法完全属于多余,因为孩子在玩耍时,你推我一下,我搡你一下,这是常会发生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二、孩子“打不还手”,认为长大会懦弱

有些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总是被打被害人欺负,而不敢还击,长久下来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胆怯、懦弱,将来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家长的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了孩子。

现今社会虽然需要竞争力,但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闯社会也是很难成功的。当代社会需要合作、团队,而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豪不退让,一点亏也吃不了,那些人不是你的父母,他们不会无下限的容忍你,这时你要怎么办,集体的工作环境你还能适应吗?所以说孩子之间的摩擦是需要家长在旁从中调节的或是看孩子自已的处理,不要让你的观念害了孩子的将来。

三、不要放大事态

由于小孩子还不大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已的想法,所以当一个小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小朋友时往往都会用自已的小手来牵小朋友的手,来表示自已的喜爱之情。但小孩子的手脚并不知轻重,常常导致误伤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遇到危险的事情也要学会保护,这种正确的培奍、引导问题,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

孩子之间的矛盾究竟孰是孰非?

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首先,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还不懂得分享、合作、轮流这些游戏中的规则,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再者,幼儿此时正处于语言发展时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内心的一些要求和意愿无法及时、合适地表达出来,故而常用行动来代替;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自然处于中心,大家都为他服务,他会得到及时、高度的满足,然而当他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时候,这种“特权”便被剥夺了,自然无论从心理、情感还是行为上,他都需要改变,而这个改变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当然,小朋友之间产生攻击行为也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有的孩子是因为太喜欢对方了,忍不住要搂一搂、抱一抱或者拽拽头发甚至咬一口,这些没轻没重的举动都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们渴望互相交流,得到彼此的喜爱。

为什么有的孩子富于攻击性,而有的孩子却相反呢?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活泼灵敏,有的则沉静呆板。我们做父母的成人之间都有这样的差异,就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如何与对方相处等等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争吵,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只能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而不能由着家长意志进行强行改变,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为什么父母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急于得到解决呢?

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掌中宝,不能被欺负,更不能有任何损伤,孩子被欺负了,心疼不说,面子也无光,这是家长疼惜孩子又爱面子的心态导致;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给大家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从小就不会反抗,不会保护自己,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长大后势必要落后,要挨打,这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的。其实未来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行、情商,并不是简单的厉害与否,更不能幼稚地以为孩子敢还手就是勇敢,以后就能成大事。?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不用我说,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反省。?

第一,不要舍不得。

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童话,有着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逻辑和秩序,很多家长不都感慨曾经有过家长之间还在那里争吵,可是孩子却已经和好了的尴尬局面吗?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个胜负。可我就是不忍心孩子受欺负,怎么办?社会环境如同天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下雨了我们都要寻找解决办法,淋淋雨会让他学得更快,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禁止孩子和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交朋友,这种逃避的办法也不可取。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要长大,要走向社会,他需要承担他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用成人狭隘的眼光评判和限制。?

第三,不要妄下结论。

小朋友之间的个性差异很明显,但各有优势,而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年轻父母不可随便认定孩子是否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或者一个软弱胆小的笨孩子,更不允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判断标准。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这个阶段小朋友们应该培养的素质。

第四,不要就事论事。

认为孩子受欺负就是胆小、懦弱,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还手,比对方还厉害!这种思维大错特错。威信靠什么来建立,难道就是打架、争斗?其实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这种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我们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身边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所以我们要看到事情背后,往远处想,孩子要战胜的不仅仅是这个曾拽一下她小辫子的小男孩,而是以后她所要面对的更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方方面面,绝对不是“还手”可以解决得了的。

开学在即如何化解宝宝入园焦虑


不知不觉,暑假已经到了尾声,回归幼儿园的日子已经进入倒数阶段了。相信很多家长发现,与暑假开始时欢呼雀跃的兴奋状态相比,这时候的宝贝却因为新学期的临近而显得“心事重重”。传说中的“上学恐惧症”正困扰着准备回归幼儿园的宝贝。

看看宝贝们拒绝开学的小情绪

很多妈妈反映,这段时间一提”幼儿园”“上学”等字眼,宝宝就开始抗拒,以发脾气、撒娇、闹情绪的形式拒绝接受准备上学的事实。不想上学的各种奇葩理由也令妈妈们哭笑不得。

@天籁1999:这两天我跟他说要准备上学了,没想到一提‘幼儿园’三个字他便哭闹。情绪也变得很暴躁,奈他没办法,还不听话,真让人头疼。

@Kel:宝宝情绪不高,还抗议不吃饭,还撅着小嘴说肚子不舒服,哎哟,我的小祖宗,我真怕他憋出病来呀!

@一诺的妈妈:我说为什么这么不想上学呢,她说因为不舍得妈妈,而且不能喂小乌龟吃饭了,哈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清甜依依:昨天才带孩子上医院了,低烧,还拉肚子,每一次开学前后都要病一病,这该咋办啊?!

不难想象,过惯了假期晚睡晚起的日子,家里又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要准备回归作息有规律、独立自理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宝贝们难免有些小情绪。因为情绪的压抑,宝宝生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开学前后一段时间都是孩子们生病的高峰期。家长们要帮助孩子在假期最后阶段调整好作息时间,不仅在心理上疏导,还需要在生理上注意预防。

给宝宝打打“心理预防针”

》在上学前两天告诉他们节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适当的分离。在暑假最后阶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疏远一点,不要全天候和他呆在一起。

》回忆美好的幼儿园生活。开学前几天,告诉孩子快开学了,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以及他在幼儿园时轻松快乐的好时光,让孩子感到上学的幸福感,期待着开学。

》期待跟小朋友重聚的时刻。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还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送给同班同学的小礼物,比如,一罐糖果,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积极参加开学前“热身”活动。如果可以幼儿园有在开学前几天举办的活动,请积极参与,让宝宝提前熟悉幼儿园的集体和环境,做好老师交待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让孩子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回园。

》重新强调纪律。宝宝做出不懂道理的行为时,坚持原则,不要让步,讲道理不听时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

宝宝开学适应居家调整贴士

作息时间调整一步到位

至少从开学前一周起,家长就要开始帮助孩子将作息时间调整到上学时的节奏。刘军强调,纠正作息习惯必须一步到位,不要想着今天12点睡、明天11点半、后天11点,直接强制执行开学的作息时间来得更有效。例如十点一到就关灯上床,即使一开始睡不着,对于孩子来说也能很快适应。如果睡不着,可以试着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饮食养出好状态好心情

开学在即,妈妈们应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清淡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如雪耳、马蹄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及多摄取酸甘性质的食物。另外,“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在体育运动上,要多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强身健体,更好地备战开学,例如打球、跑步、游泳等都是比较好的运动,但切记不要运动过量。

另外,对于学校和幼儿园来说,也可以适当调整开学初期的课程。学校可以多安排些体育活动,少一点家庭作业。幼儿园则可以活动、游戏为主,学知识的时间适当减少一点。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假期适应期”,逐步适应开学的节奏。

但是如果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玩具都搬到幼儿园就不太好了,不仅不利于孩子在幼儿园与大家交流,也可能会破坏幼儿园的秩序。

入园前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

不少孩子出现入园难的现象,这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一些孩子哭、闹不肯入园;一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时难舍难分,家长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园”;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吃不喝,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这除了孩子与父母分离焦虑的正常因素外,早教专家指出,很多时候由于家长无意中为孩子做了“负面强化”,也导致孩子对幼儿园的严重恐惧。早教专家总结出“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给各位已经或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们提个醒。

第一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长期以来,家长儿时所受到过的“恐吓”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的时候,“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这句话往往脱口而出。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个可怕的人。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不断听到家长这样的“唠叨”教育之后,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恐惧心理不断强化,并出现拒绝入园的行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儿园,可就没有这么自在开心了。”

孩子入园前,家长们有时会有意无意看着孩子这样说。这一负面信息会令孩子在入园前就有了一种恐惧:幼儿园将限制他的自由或快乐。家长不要将孩子现在的生活与幼儿园进行任何负面的比较,否则会助长孩子对入园的抵触情绪。

第三句:“你再这样下去,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一些家长没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当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龄孩子弱之后,又会批评责怪孩子。当家长看着将入园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时,往往会忍不住发牢骚。首先要强调的是,孩子从1岁开始就要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了,不要等到了入园年龄才“突击”,学习需要过程。当家长这么说的时候,孩子首先会懊恼自己,会觉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时觉得幼儿园没有人能管他,没有人能帮助他,自然不想入园。

夫妻在孩子面前如何表现亲密行为


在孩子面前,还可以像现在这样用亲吻送丈夫上班吗?到底要怎样处理呢?

家长看法面面观

传统派:孩子面前应该不一样

很多中国的夫妻在孩子面前都相当的拘谨,不用说“亲亲”了,就连一般的表示亲密都很犹豫。

被问到这个话题,当公务员的小董说:“一般来讲我和老公不会在孩子面前有什么的,也许我们是属于比较拘谨的那种,觉得在孩子面前要行事有别。”做小学老师的小杨也觉得在孩子面前应该尽量忌讳和另一半“亲密接触”,在她看来,孩子一天比一天大了,对于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早熟可不怎么好呢”。

现代派:让孩子知道我们相爱

被问到这个问题,在外企工作的小芳似乎早有思考了:“我和老公拥抱或亲吻不太会背着孩子,我觉得只要不是非常亲密的行为都是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相爱,难道这样不好吗?”亲亲抱抱在小芳和老公之间是家常便饭,不过小芳说:“更多的时候,老公左边抱着我,右边抱着儿子,拍着我们两个,让我们觉得很满足。”

搞美术设计的阿Joe也是“亲亲”问题的支持者,他觉得,现在的电视电影里面亲热的镜头多了,大街小巷里亲密的场景也比比皆是,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你在孩子面前拘谨了,说不定孩子还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问题呢?阿Joe觉得,让孩子看见一些父母亲密点的行为,可以增加孩子的家庭幸福感。

宝宝反应众生相

“吃醋”的宝宝

有时候,即使父母是相对“开明”的,孩子也会“从中作梗”。情情记得在宝宝小的时候,自己跟老公挨得紧一点都不行,孩子总是要过来插在中间,因为他觉得妈妈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情情的宝宝是典型的“恋母”。也有“恋父”的孩子,阿华的宝宝每次见到爸爸拥抱妈妈,就一定会把妈妈拨开,也让爸爸抱抱她。这两个小朋友还算“吃醋”的温和派,更厉害的小孩子是干脆非常的生气,甚至会哭闹不止。

“大方”的宝宝

也有的宝宝会对父母的亲密行为表示喜欢。Lily的宝宝常常会见到Lily和老公亲嘴,他的反应就是嘿嘿地笑,然后也跑过来让爸爸妈妈各亲自己一下。霏儿的宝宝看见了爸爸妈妈亲亲,还会笑哈哈地举着相机说:“来,你俩抱着,我给你俩照张相。”妮子的宝宝葫芦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每到这时候,葫芦还会常常邀请妈妈坐爸爸的另外一条腿,仿佛那是她的座驾,很大方地让妈妈也坐。

专家看法:

适度亲热应鼓励

幼儿性心理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萍教授认为,在孩子面前如何表现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因为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会大大地促进整个三口之家的和谐,反之则会让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觉得别扭。胡萍教授说,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度地表现亲密是可以的,但是也要注意分寸。

孩子“吃醋”是不习惯

对于爸爸妈妈的亲密行为,孩子为什么会“吃醋”呢?胡萍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相对于成长后期来说,孩子在幼儿时期更加渴望父母的关爱。敏感的、独占欲强的孩子,就会对于父母的亲密行为排斥。而父母在孩子面前越躲避这种行为,就会越加强孩子的排斥。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完全不习惯父母以这样的方式与他生活在一起,因为他自感有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让他本能地感到抗拒。一般来说,有这种行为的孩子都比较缺乏家人的关爱。

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在“亲亲”的时候也带上孩子,这不仅指亲吻这些行为,包括父母经常带孩子三个人一起做一些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比如打打扑克牌、一起运动之类的,就会让孩子习惯这种亲密关系,当看到爸爸妈妈亲亲的时候就不觉得抗拒和害怕了,反而让他感觉到大家在一起一样的一种单纯的亲密无间。

适度亲密加深幸福感

胡萍教授认为,在孩子面前表现适度的亲热,有利于增强孩子潜意识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其实,父母间爱的传递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感受,在孩子面前甜蜜的私语只会让他感到父母的美好与亲密,这也是爱的教育和快乐教育的一部分。

不要超越亲密的底线

不过,任何问题都要适度。在孩子面前太放纵了也不行。除了简单地亲亲抱抱、甜蜜的话语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行为,是应该严格避开孩子的。因为成长中的孩子还非常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他们往往是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来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特别是当孩子处在性萌动时期,心理上已萌发了怀春的幼芽。他们对异性产生一种越来越浓厚的好感和好奇心。如果父母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过分亲密的行为,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羞愧和憎恨的心理,对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育儿观念:化解掉倔小孩的任性有高招


化解掉倔小孩的任性有高招

不是俺自吹哈,以俺当妈五年来的历练来看,在奇奇任性不讲道理时我经常会找到巧妙解决的办法,可以说是非常之能随机应变,非常之能化别扭为顺从。要不,为啥在俺陪奇奇时人家会很少发生哭闹的情况,而让奇爸陪上一个小时就总会起小战争呢。

奇爸一直有个问题不解就是奇奇为何会很听我的话,而对他说的话有时却连反应都没有。不是我没有帮他竖立威信,我也很少拆过他的台哈,那是因为我知道咋样和他说才肯听。要说奇爸竖立威信的问题也还真就是个问题了,慢慢的坚决要把奇爸的威信竖立起来,要不,等小男孩长成大小伙子了,他爹成不了他最好的导师可不行。

举几个发生在俺家的小事例吧,看俺是如何化解掉奇奇的小任性的。

早上,若奇奇小朋友故意赖床不起,我就会提醒他:“快点起床吧,宝贝儿,爸爸在客厅还没走呢,你快点起来,就可以多看爸爸一眼,要不,你一个白天都看不到他的”,于是,奇奇会迅速的起身穿衣服,边穿衣服边朝门口喊:“爸爸,你先别走,等我出去看你一眼和你说句话再走!”利用小朋友和爸爸的深厚感情而为之,百试不爽。

奇奇自己上卫生间解大便,有时故意喊我过去给他擦屁屁,我便在客厅故意大声说:“快看呢,一会儿就会从卫生间里出来个小孩儿的,那是谁家的孩儿呢这么能干,自己可以擦好屁屁呢!”之后,等上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奇奇衣着完整的从卫生间里面带笑容的走出来。

从卫生间走出来的奇奇,把没有洗的小手伸向我,说:“我可没洗手呀,我要摸你了,妈妈!”我非常淡定地没有躲闪,而是对着奇奇说:“我可不怕呢。因为我知道,我儿子会把小手洗干净了才来摸妈妈的!”结果,人家就会非常自觉的去把小手洗了,洗之前真的一下子也没有摸我。

晚上,在洗漱时,他喜欢玩水。有一天,感觉可能白天在幼儿园午觉睡得不好,回家后情绪不太对,劝说好几次不让他玩水了竟然无效。无奈之下,我便把将他手中的玩具水枪抢了下来,他扯开嗓门就开始哭,我当没看见他哭双手扶住他的小肩膀急切地对他说:“快,宝贝儿,爸爸已经向卧室走去了,看看谁到卧室能当第一名(在我说的时候,奇爸非常配合的慢慢地向卧室走去。。。),奇奇一看,马上破涕为笑,赶紧跑向卧室。相信第一个到卧室的喜悦已经让他把刚才的不开心忘到了脑后。

在每天晚上讲完故事后,他总是要求再讲一本书拖延入睡时间。我便会提议:和爸爸比一比,看谁先能脱好衣服钻进背窝里。当然,这个是不公平滴,嘿嘿。因为我每回都会贴在奇奇的小耳朵上耳语:“开始!”,奇奇便会笑咪咪地迅速脱衣服,快快地钻进背窝,看着爸爸得意的笑。

所以在和小调皮斗勇的时候也需要斗智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让他乖乖的配合,哈。。。如果你也可以让你的宝贝破涕为笑,从任性哭闹中瞬间转变过来,那亲的育儿功夫也算是高强的了,不防咱们以后多交流交流,相互学习一下。

育儿知识:孩子间的矛盾,家长该介入吗?


生活中,孩子相处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小碰撞,有时也会出现一方孩子吃亏、受欺负的情况。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家长该不该参与,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呢?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其实,孩子之间的打闹和矛盾跟成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打闹有更多的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与周围的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与不吃亏都是家长的想法。

所以孩子刚刚打过闹过,眼泪一干,又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耍。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之间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孩子还击回去,这其实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型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不介入的好处:

锻炼情商:如果他吃了亏,但是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另外一种心情继续投入游戏,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谁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特质呢?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即便宝贝吃亏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闹,这种经历也会让他明白他周围的环境并非那么纯粹,这也是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纷争处理能力: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更管用的教育: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孩子亲身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明白其危害,便容易不再重犯,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管用。

什么时候该介入:

有些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矛盾,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例如,孩子面临危险,身体受伤时,或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需要家长助力了。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受到伤害,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家长沟通。作为受伤一方的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待孩子身体稳定后,再冷静处理。

了解事情经过后,家长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原谅对方的胸怀,鼓励孩子与小伙伴握手言和,化解误会,重拾友谊。而作为对方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主动道歉,而不要纠结于孰对孰错的细节。

矛盾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坏事,有智慧的家长会因势利导,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明智的父母,都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喜欢《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儿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