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01-0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因为父母责怪、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而感到不开心的占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屁……”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爱吃手指心理有问题


近日,江门市民王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来江门市妇幼保健医院看病,她反映自己的小孩3岁了还不会说话。

据介绍,小孩两岁还不会说话时,王女士已经注意到儿子的这个问题,但听家里的老人说,小孩说话说得晚才聪明,王女士因此也没在意。但转眼间,小孩满了3岁,还是一样不能说话,这下王女士可着急了,连忙带孩子到

医院检查。

一检查,医生发现小孩的智力发育方面有问题,急需治疗。王女士十分后悔,称应该早点把儿子带来看病。

婴幼儿心理疾病发病率为8.7%

据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主任医师彭晓珊介绍:“儿童坐不住特别爱动,爱发脾气,不爱讲话,来回重复地做一个固定动作……这都是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很多小孩从小喜欢吮手指,习惯性的拿起手指开始吮,这其实是小孩焦虑行为的一种表现。还有小孩很大了还有遗尿的问题,这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

据调查,江门婴幼儿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为8.7%,虽略低于全国12.97%的平均水平,但仍需要引起重视,儿童多动症、孤独症、抽动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等问题,都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家长易忽视婴幼儿心理疾病

记者了解到,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容易忽视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家长不容易察觉到,由于小孩还不会说话,无法与大人正常交谈,只能靠家长细心观察小孩的一举一动,有些粗心和没有经验的家长很容易忽视这些问题。

其次,就算有些家长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由于是心理问题,不是生理问题,家长往往也不知道该把小孩送到哪里去治疗。

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出,除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外,高危儿童也应引起家长的注意,一些早出生、低体重、缺血缺氧的儿童都属于高危儿童,其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和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故在儿童管理中加强对高危的管理和监测很有必要,应该早发现、早干预和早训练,尽量减少智能缺陷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温顺的孩子易得心理问题?


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应该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但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温顺”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

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听话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听话的孩子可能心理问题多


大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受老师喜爱。

这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公识,可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听话”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上往往过于防卫,一切按大人指导办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长中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后发展很可能导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不应对儿童管教过严,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气的孩子往往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家长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惧问题


家长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惧问题

如何矫正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一、是不溺爱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

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专家从心理疏导角度剖析孩子教育问题


8月9日是奥运会首个正式比赛日。精彩的赛事却挡不住桂林市民听讲座的热情,当天下午的“大讲坛”的讲座主题是百姓关注的子女教育,因此上座率很高。全国十佳心理教师、首师大桂林附中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永金,从心理疏导角度剖析孩子教育问题。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无师自通的

高老师认为,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在讲座中,他批判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比如分数高乖巧即是好孩子、对孩子过分关爱、物质刺激是万能法宝、“棍棒之下出孝子”等。

他认为,家长首先要走出“教育无师自通”的误区。“不少父母认为没必要花精力去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加之从父辈那儿得来的一些教育观念,每当在孩子教育上遇到困惑,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造成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那么,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高老师觉得不一定。他说,家长要走出重智育、轻德育、轻实践的误区,走出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与心智发展规律的误区。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读书成绩,会忽视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老师觉得,家长要走出过分保护孩子的误区。此外,过分干涉孩子的行为也要不得。孩子在玩,一些家长不断提醒甚至大声喊“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不行”;玩的时间太长,该停下了,又喊“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不能专注听讲和做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烦恼

相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家长了解之后能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烦恼。高老师详细介绍了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台下的家长们听得很认真。

婴幼儿时期是早期智力开发、行为习惯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期。如果放松教育,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进行矫正就十分困难。高老师举例说,幼儿和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越好,对他后期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与人交往的顺畅会打下坚实基础。7个月时,孩子能辨认父母的特征,被别人抱时会认生地哭,家长就要赶快抱回来,不要让他产生恐惧。

他认为,小学四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是心理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家长们要高度重视,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一是开始进入难以指导的叛逆时期。二是只要指导得当,大多数开始喜欢看书。三是“自我”观念开始成形。“孩子不愿意再被当成小孩子看待,家长就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自己的话,可以给他时间思考,让他看看应不应该听从家长的意见。引导孩子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对孩子喜爱但有损健康的事,如迷恋网络游戏、崇拜各种明星等,家长不能粗暴地禁止,而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激发他们对歌舞、绘画、舞蹈、书法、下棋、体育的兴趣。”

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上讲是进入了一个断乳期。青春期身体变化大,孩子的情绪波动也大,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刚进初中的新鲜,也感觉不到初三的升学压力,学习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兴趣爱好狭窄,女生爱看言情小说,爱打扮,男生沉迷网络游戏等。

高老师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反叛心理很强,家长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予以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在教育方法上更要讲道理,态度不要太粗暴,语言不要挖苦。不过,看言情小说和沉迷网络游戏这两样,家长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到了高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有些学生严重偏科,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对此,家长要正确对待成绩波动,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一旦出现反常状态,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要关注孩子的交往圈子,加强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人际交往的感受和技巧。

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

到底怎样做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高老师认为,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原则:理智施爱、欣赏鼓励、期望引导、因材施教、心灵沟通。他强调,期望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力量,但期望要掌握尺度,不要期望过高,要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桃子。

在讲座中高老师给现场家长支了几招:

一是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高老师说,“望子成龙”是我们的期望。但期望不等于现实,神童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普通人。“器”是有用之物,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精可粗,无时不用,都为世间所需。“望子成器”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符合了实际,是什么材成什么器,是小马驹就让他跑得更快,是牛犊就让他负重而道远,不该强求孩子都成“龙。

二是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要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熟悉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听取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家长还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好人生路,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是与孩子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但不要再加压。孩子们在心智上多已逐渐成熟,他们已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能做到的,应该是把家变成一个避风港,一个让孩子能够放松的地方,让孩子在家得到放松与调整,使孩子增强自信心,自觉地排除困难。

他最后说,优秀的家长站在山顶上,成竹在胸引着孩子登高峰,事半功倍。负责的家长站在山腰间,陪着孩子攀高峰,事几功几。糊涂的家长站在山脚下,晕头转向跟着孩子摸高峰,事倍功半。孩子尚未成熟,我们仍需努力。若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必须天天向上。

这段话得到了很多的掌声,被很多家长记在本子上。

重组家庭幼儿心理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重组家庭的增多,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心的棘手问题。为了让这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寻找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另一半结合成一个新的家庭,我们称此类家庭为重组家庭。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家庭成员也过于敏感。因此,重组家庭中的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重组家庭一般从单亲家庭演变而来。从单亲家庭到重组家庭使幼儿的心理一次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家庭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成人未必都能很好地适应,更何况是幼儿呢?但并不是说重组家庭就一定不利于幼儿成长,关键在于我们能为幼儿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二、重组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分析

(一)问题

【问题1】:有的幼儿情绪很不稳定。情绪外显的幼儿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他人。

【问题2】:有的幼儿心理活动比较内隐,不轻易表现出来。这类幼儿易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等,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主要行为特征是针对自己。

【问题3】:有的幼儿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

【问题4】:有的幼儿主观偏激,暗恨、埋怨、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另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对重组家庭而言,幼儿的双亲中有一方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重组家庭的儿童比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的问题多,主要是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如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男孩子多表现为攻击、多动和违纪,女孩子则抑郁、性问题和残忍。这类儿童中也包括重组家庭的幼儿。重组家庭之所以会对幼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调,亲子关系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教育功能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变化

幼儿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重组家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幼儿的教育往往由该幼儿的亲生父亲或母亲担任。事实上大多数重组家庭幼儿受到的教育是不均衡的。由于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对幼儿的影响不能互相代替,所以重组家庭中存在的不平衡的教育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身心的成长。

3.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幼儿心理的变化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重组家庭的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萌发出对未来不明了的朦胧,从而意识到以往的安稳、平和、温馨的家庭在发生变化,潜在的危机孕育其中,引发了其内心紧张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4.家长的素质、心态和情绪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和心态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重组家庭的父母的心态较前易发生很大变化,容易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忽视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由于无法承受压力而往往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会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易使孩子产生任性、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失衡的心理必定会对重组家庭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5.幼儿本身地位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由于家庭的重组,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幼儿的地位由中心化趋向边缘化,而这一变化必然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变化。

6.幼儿对家长的认同感降低也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化

教育学家认为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因为这关系到幼儿对父母的道德和思想观念的接纳或认可程度。而重组家庭的这种教育结构由于父母中的一方发生了变化而发生了偏差,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感严重降低,甚至开始讨厌、怀疑自己的父母,幼儿心中已有的“平衡砝码”逐渐倾斜,导致他们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时便会转化为幼儿的心理问题。

三、重组家庭幼儿的教育对策

【对策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责任。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及时解开其思想疙瘩,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他们多关心体贴,使孩子有倾诉之处,引导其融入到群体中,幼儿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要把幼儿当出气筒,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多与幼儿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对策2】: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在对重组家庭幼儿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字:“情”和“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如实地向孩子说清楚父母之间的事情,并告诉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至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重组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孩子提供了磨练意志的机会,从逆境中走出的孩子,容易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关爱有度、期望有度,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注孩子,避免进入情感性教育的误区和极端性教育的误区。要善于体察幼儿的内心变化,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到幼儿,多进行正面引导。要创造多边活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对策3】:积极地为幼儿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

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重组家庭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发展多种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孩子的自卑。

【对策4】:多方协同教育,使幼儿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

长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幼儿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这一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此,我们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对其不良影响。此外,要在生活上关心幼儿,在学习上多帮助幼儿,在感情上多亲近幼儿,在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关注重组家庭的幼儿,以法规校规教育为辅,心治、理治和“法”治相结合,耐心、细致地教育幼儿。每个幼儿都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全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重组家庭的幼儿,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注意:孩子这10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

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通常属于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以下10种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家长要注意咯: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

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

9、拔毛癖

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10、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

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家园共育《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