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英语的误区

01-03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学英语的误区”,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英语是21世纪的通行证,因此,英语教育已经提前到幼儿阶段,不少幼儿园开展了早期英语教育活动。由于幼儿英语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早期英语教育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强调英语“工具性”,忽视英语“文化性”。

英语是我们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简单地将学前英语学习归结为听、说、读、写,与成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混为一谈,那么就曲解了幼儿学英语的真正目的,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YjS21.cOm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是文化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实是文化的隔阂。每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到欧美留学,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不可谓不娴熟,可是许多人却始终不能融入所在国的主流,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为什么呢?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因为我们从小就注重英语学习的工具性,而忽略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学习。所以,在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文化渗透进去,让我们的孩子既有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又有勇敢面对外来文化,适应外来文化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早期英语学习不只是教会幼儿认识几个单词,学几句英语会话或学一些与英语口语有关的知识,而是通过为幼儿提供接触英语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幼儿有意愿接触、学习英语,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通过早期英语学习活动,使幼儿体会另一种语言的特色,欣赏另一种文化,接触多元文化。

第二,英语学习机械训练,方式单一,忽视幼儿语言习得机制建立。

主动开口说英语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反复练习、巩固的方法,试图使孩子能够轻松地“开口”。可惜,语言的习得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练习的结果,机械地重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

因为我们大脑的语言中枢最先建立的是以母语为信息记录方式的条件反射,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做出行为反应,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大脑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时,遵循快捷、经济原则,也就是说,它会选择一个最方便、最节约能量的方式完成。

然而,对幼儿来说,他们学习英语比成人容易得多。首先,幼儿学英语具有语音优势,发音受母语干扰小;其次,幼儿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学习英语的功利心不强,兴趣高于“有用”;最后,幼儿时期大脑的语言中枢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没有排他性,只

要方法科学合理,教育措施得当,幼儿也可以轻松地在大脑皮层建立一个以第二语言为信息记录方式的神经联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旦幼儿的大脑接受到类似的信息,这个神经联系就会自然启动,而且越强化,联结越强。所以,在幼儿期进行科学、适当的英语学习,对孩子今后学习英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第三,英语教师角色意识不强,教育任务不明确。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学习活动时,仍然是将中文语言教学法直接移植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把英语纯粹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对儿童早期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缺乏思考。

对幼儿来说,英语的学习应该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有英语学习特色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师既是环境的创设者,又是这个环境中最大的能动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教师是让自己接触英语的第一人,第一个英语发音,第一个英语单词都是老师教的。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孩子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规范、标准的发音,语法准确,听说能力突出。其次,熟悉教材教法,了解儿童心理规律,教育意识强。最后,热爱孩子,愿意与孩子做朋友。

英语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教学激发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尽力为幼儿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英语的化身”。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谨防孩子的交往误区


导读:孩子虽小,但也同样需要交往。孩子正处在成长的时期,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交往误区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小区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现意外,这不,牛牛在荡秋千的时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后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礼貌:“对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准备走开,可是洋洋却不依不饶:“你干吗撞我?”牛牛委屈极了:“我不是道过歉了嘛?”……

这样的争吵真要爸爸妈妈来评判,说谁对谁错,可是个超级大难题。这里牛牛很认真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里洋洋偏不答应,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在解释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会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里,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礼貌很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时A先生是微笑的,同时他双眼正视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发现在成人世界中,如果发生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在交涉之后等待对方的回应。很难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后,就埋头看报纸,根本不理会B先生的回应。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发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对方回应——交往需要得到满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为积极主动的环节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导宝宝时,更趋向于强调交涉的语言:

“宝宝,你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知道吗?”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说‘我能用你的橡皮吗’,不然妹妹不会借给你的。”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因为忽略了“对方回应”的环节,宝宝根本没有“要等别人同意”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在道歉后或在借东西后,必须等到对方有回应,才表示真正解决问题。不然,人际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这个环节,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发生冲突之后,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并没有等到洋洋的回应,就自认为已经解决了冲突。然而洋洋却认为,面对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没有关系”的回答后,才能算是解决了问题。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脱节了。

因此,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让宝宝在礼貌规范的语言之外,再多等那么一会儿。

●安静等待让孩子耐心地等上几秒,等到对方有所回应之后才能走。因为这样才能让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决冲突。

●观察对方如果对方能爽快地答应交往请求,那么这个交往需要就能满足。如果对方不太愿意,那就表明问题没有解决,需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让宝宝一走了之。

●表明谢意虽然在交往模式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在最后说上一声诚挚的“谢谢”,可以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层的补偿,解决问题就更圆满啦。

教宝宝学习说话的误区


对宝宝的要求反应过快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简单的说就是不说完整话,例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这样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如,妈妈告诉奶奶今天宝宝把苹果说成苹朵,而身边的宝宝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最好都说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婴儿早期语言训练的误区


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孩子早期的语言训练就成了其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早期语言训练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要想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就要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早期语言训练。如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育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误区二:用“奶话”(儿语)和宝宝说话

“奶话”(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又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或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托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因此,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每件事,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父母们教宝宝说话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妈妈”的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就满足了需求,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快到2岁时,孩子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面对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有些父母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五: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统一语言教他们正确发音。

幼儿园学霸上了小学变学渣


楼下邻居有个小男孩,长着一双灵动的大眼睛,从出生就受人瞩目,我也曾笑着跟他说话,你这个小家伙肯定是个聪明娃啊!

是啊,他的确“聪明”的吓人!因为他比我儿子大5岁,可是,他的成长速度我家是完全赶不上的,那节奏太高段位了。

我儿子说话晚。记得我儿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他家保姆说,他跟我儿子那么大的时候,早已经能从1背到100……

这差距几乎让整栋楼整个小区的孩子妈妈都惊呆了,觉得他家孩子跟他家保姆都太厉害了。所以,他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于是事事以他为标杆。

他在幼儿园里简直是出类拔萃。他妈妈也觉得他上了小学那肯定得当班长的料啊。那个保姆也一直都在她们家,因为他爸妈实在太忙了,整天出差,小保姆是陪伴孩子长大的“妈妈”。

但事情却急转直下。上了小学一年级之后,他开始是非常优秀的,还如愿当了班长,因为他认识的字比别人多,加减乘除比别人厉害,可是,他慢慢的觉得厌倦了,有一种别人都是笨蛋,他自己却懂得的太多,就连老师,教的都不是他的段位。

于是,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到后来老师不得不请家长。而他的父母也很纳闷,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这么优秀的儿子从学霸变成了学渣。那时候,他才上小学二年级。

这巨大的反差,谁也受不了啊。后来老师才说,估计是孩子之前掌握的知识量太大了,超过他本身年纪,而现在呢,觉得老师讲的太简单,不屑去学,久而久之,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但是呢,因为长期是保姆照顾,而他家小保姆的知识水平毕竟是有个级别在那摆着啊,一年级之后就教不了啦,也不懂知识迭代啊。

但当时老师的话,他的父母并没有当回事。又继续听之任之,觉得她自己儿子反正是天之骄子,天才儿童,上了高年级就好了。

谁知道,上了三年纪之后更渣。渣到成了学校里的倒数。但是算钱从来不会算错,因为他经常带着钱去买一堆零食,故意考小卖部的老板算数。

所以,其实他除了成绩渣,智商真的很高呢。他的父母觉得问题不大。后来他就开始逃学,小小年纪整天跑电影院,商场,游戏厅,网吧,各种玩。这时候,父母才感觉,孩子有问题了。

后来,他的父母给他一个学期换了两所学校,但是情况都没有好转。后来,请了很多的家教,也没有成功。现在,他父母索性由着他了。

这个孩子的经历,让我非常的感伤也非常的遗憾,因为我曾认为他会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娃,如今却眼巴巴看着他被家长的做法从学霸变成了学渣。

太早开发了他的学习能力,而在这个过程里,家长因为疏于陪伴,又错过了给他补充“新知识能量”的黄金时期,他也只能是“伤仲永”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犯同样的错误。

接孩子的时候,幼儿园的门口总会聚集着一群高谈阔论的家长。她们口若悬河地炫耀着自己的孩子又学会了多少个英语单词,认识了多少个汉字,会多少以内的口算……我总是会默默地走开。

我的儿子不及她们的孩子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不觉得惭愧。因为我把最好的爱换算成陪伴送给了他。有比当一个假性学霸透支他的童年更快乐的事,就是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当然,如果你已经让孩子进入了快乐学习模式倒也无妨,只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在这里,就学习而言,小宝提几个建议吧:

1、对于学前认字这件事,每个孩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如果孩子乐意接受就可以多识字;如果不喜欢,也不要强迫,可以引导,力求让孩子自然过渡;

2、即便是已经学会了的很多知识,到了一年级,也不要放松,可以换其他花样给孩子引导和学习,不要让他产生轻敌而对老师或者同学产生敌意,觉得别人都比他笨;

3、如果班里有很多聪明的“别人的孩子”,也要给自己家孩子树立信心,比如讲些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孩子,不骄不躁不急不馁,暂时的落后不是最终结果,况且,持久的学习能力更重要;

4、小学前三年一定要把知识的基础打稳当,这样孩子将来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能力都有了扎实的根基,也不容易产生各种突发性的学习滑坡。

小宝:通过这个案例,想要跟爸妈们说的是,孩子早期不要过度地有太高要求,凡事适度,把适合年龄的基本能力训练好,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竞争、有攀比等现象,这已经让孩子背负很大的压力了。提前的学习可能会使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但注意分寸,也不要盲目追从,勿让孩子从此失去了对后面阶段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前的孩子发展下面这些能力,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学语言:

有研究发现早期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

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②学习习惯:

培养行为习惯,孩子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特别是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有研究发现,入学后,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学习成绩不佳等现象。因此,入学准备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③学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④学独立性:

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

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⑤学运动能力:

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

●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体育运动能力。

●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父母在鼓励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

当然,这个过程里,可能需要家长们付出更多的细致和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不要走的太着急,否则连影子都丢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学英语的误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初步学英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