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位妈妈说:“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请家长参加期末联欢会,我儿子不让我去,说我没有工作,太不体面了。要让当老师的大姨去参加,还嘱咐他大姨一定要开车去学校。才上三年级就这么虚荣,长大了可怎么办啊!快帮我想想办法……”听到这位妈妈焦急的声音,记者感觉到了她的担忧。 这也给所有的家长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家长又该怎样加以疏导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史林。 宽容体谅孩子的虚荣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有虚荣心的。或许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爱慕虚荣时,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虚荣心代表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表明他们期待着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赢得别人的认可与称赞。史林说:“孩子的虚荣心大多出于单纯而强烈的不服输的心理。适度的虚荣心也是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家长要用宽容的心体谅、接纳孩子爱慕虚荣的心理,给孩子的虚荣心留出适当的生存空间。”

以身作则放弃虚荣

史林介绍,遏制住孩子虚荣心膨胀的势头,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就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从自身做起,端正教育孩子的思想。在为孩子的爱慕虚荣而发愁时,应该觉察到这其实是自己酿的苦果。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总是自豪地拿出孩子获得的各种奖状让人欣赏。在学校里,老师为了班级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总是派优秀的学生为班级争光。家长、老师在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虚荣心转嫁给了孩子,在给孩子罩上光环的同时也暗示了孩子怎样能满足成人的虚荣心。长此以往,不仅滋生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且也使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如果让孩子不那么爱慕虚荣,家长和老师就要以身作则先放弃虚荣,不要时时处处炫耀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争强好胜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高低。

专家提醒yjs21.cOm

家长应该在平时多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注意孩子的心理动态。孩子由正常的虚荣心到过分地爱慕虚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比如:孩子对衣服、文具、玩具等特别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等。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就要耐心、细心的正确地引导孩子。倘若那位妈妈苦口婆心地和孩子正面交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妈妈给你丢人了吗?”这绝不会是一个好方法;如果狠狠地打孩子一顿,事情可能更糟糕。那么,这位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史林老师建议:不妨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间接地问孩子:班级学习最好的同学父母是什么职业?最喜欢的同学是谁?自己家有哪些让孩子喜欢的地方?妈妈有哪些优点?依次来启发孩子同学不会因为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工作就不喜欢自己,别人最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的表现。这样既能表达出家长的想法,又有利于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引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怎样打消孩子的“虚荣心”


攀比心理很常见,人皆有之。然而幼儿园里的小宝宝之间开始“攀比斗富”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正常发育。

幼儿园里的“斗富对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虚荣心强的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虚荣心理,常表现为下列几种攀比行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见别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买件漂亮的;穿了双新鞋会时时把脚伸给别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自己和爸爸“乘飞机、住宾馆”等等。

3.比“能”

以“神童”自诩,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常说:“这有啥稀奇,我会算几百加几百呢!”爱听表扬、受不了批评,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大哭大闹,失去心理平衡。

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1.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2.成人教育方法不当。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又有经济承受能力,所以舍得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父母对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从不受任何挫折。

孩子爱虚荣,有碍真正的进步,甚至会形成嫉妒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因此,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教育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育儿观念:适当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育儿观念:适当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虚荣心人人都有,这应该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过“虚荣心”三个字用在成人身上都带有贬义,而对幼儿来说,它常与要求上进,期望获得成人的赞扬这样一些积极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满足幼儿的“虚荣心”。

记得小时候,我有几次因迟到而挨老师的批评,整天总是闷闷不乐,以至于无心玩耍和学习。即使上课时想举手回答问题,也以为老师不会喊到我。一次,上语文课造“纳闷”这个词的句子,我也举起了手,这次老师却叫到了我。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造了这么一句:“我总是很纳闷,老师为什么不喊我回答问题。”正是因为我造了这一句令老师也意想不到的句子,老师不仅从此改变了对我的看法,而且把我看成是爱动脑筋的学生。此后,每当上课时,我的全身无数细胞非常活跃,亢奋不止。每天我都是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心情非常好。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因为我当时强烈的“虚荣心”得到了某种满足的缘故吧!

这件事虽然早已过去了,但它一直启示着我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对幼儿多加鼓励,要面向全班孩子。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语言课时,有个孩子总把“妖魔鬼怪”说成“妖魔乖乖”,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然后再连起来教,还是无济于事。但我没有因此而恼火,在反复教他时,我反而给他添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这次比上次说的好多了!”“这句说的比老师还好!”尽管这样有悖于事理,可是在孩子的心中,他那“虚荣心”却得到了满足。不然,后来家长怎么会来对我说:“孩子回到家就对我说了,他将来也可以做老师。他说是老师夸他的,他比老师还要说的好呢!”

如何看待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喜欢《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