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培养孩子专注与全面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养孩子专注与全面发展

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

提到玩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商场里那些色彩缤纷,需要花不少银子才能换来的商品。其实,孩子的眼里,什么都可能成为玩具。一个包装盒、一张废报纸、一根小细线、一块碎布头、一颗小石子、一根小树枝,所有这一切毫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玩具,他都可以满腔热情地玩得不亦乐乎。

家长不妨主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旧物品,消毒后归类放置,找材料、设计构思、尝试制作、不断完善,最终制作成功一个完整的玩具。制作玩具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玩的诱惑,比单纯玩地玩具有着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当最初构想的玩具在孩子的参与甚至全盘操作下制作成功,那种成功的喜悦将极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可能突发奇想,冒出新的创作意图。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设想及时修改设计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孩子自己控制,灵活而又主动,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当他遇到困难或者当别的同伴需要提供帮助时,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参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学习与人合作的环境,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起着非常好的作用。

培养专注与全面发展并进

不少家长担心欢欢过于专注某样东西,会导致能力发展不均衡。我想以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一下这个问题。

欢欢是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每天一起床就没完没了地东跑西颠,这里摸摸,那里碰碰,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他的动作敏捷,像个活泼的小猴子。这不,正在沙发上蹦跳着,发泄他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呢。到了该给欢欢讲故事的时候了,可是妈妈喊了好几声,欢欢就像没听到一样,还在继续他的蹦跳游戏。欢欢心想:妈妈的话实在是太不动听了,我明明喜欢蹦跳,你为什么非要我去听故事呢。于是,妈妈决定改变策略。

“儿子,我们一起跳,看谁跳得高。”欢欢觉得妈妈的这句话比较动听,立刻就听到了。妈妈陪着欢欢一起跳,一边跳,一边跟欢欢说:“现在我们看看谁一次跳的次数多。”欢欢更加卖力地跳了起来。“看我儿子跳得多高,多快!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动物跳得最高,什么动物跳得最远,什么动物不会跳吗?”“看看,你跳得那么卖力,都出汗了。我也出汗了,我必须休息一会儿。我们去看看那本书上说哪种动物跳得最高好不好?”

如果孩子喜欢某项活动,那就跟他一起玩,把自己当个孩子,哪怕在地上爬也没关系,这没什么丢人的。在跟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断描述你们正在玩的活动,他的语言能力不也一样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吗?

如果想要孩子看一会儿书,那么从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而不是强行打断他的活动,他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的。孩子喜欢跳,不妨从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故事入手,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书里的人物,这样,会让孩子把自己和故事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因此调动他看书的积极性。

如果想培养他学会关心别人,好了,你们跳出一身汗了,你对孩子说:“哟,看你跳出一身汗了,累了吧?妈妈给你擦擦汗,给你倒杯水。妈妈也累了,现在该你帮妈妈擦擦汗,给妈妈倒杯水了。”

如果你想让他去画一会儿画,那就对孩子说:“我们把你跳高的样子画下来好不好?你看,我画了一个孩子,跳那么高?这边是妈妈,跳那么低。”

就从“跳”这一点出发,只要与跳稍微有点关联的事情,你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引导他去做,他不也就对别的事情感兴趣了吗?能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事情,那么他跳够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林怡将父母教育孩子比作园艺家经营他的园艺,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园艺家会打造出不同的园艺模式。可无论如何,兰花养不成月季,灌木无法改造成乔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只有爱心结合智慧,你的教育策略才有可能得以施行。

笔者对林怡早教一向颇为推崇,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也常以其为指导,为了向更多关心早教的爸爸妈妈介绍林怡,特将林怡早教中一些经典的思想进行精编,以飨各位网友。

学习就是玩游戏

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带功利性,识字与读书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游戏。如果一天到晚追着孩子问:“这是什么字?”“这个字念什么?”即便孩子不觉得枯燥,想必追着提问的父母也该感觉枯燥了吧。没有功利心的驱使,孩子的识字才会没有压力,没有外在与内在的压力,孩子才能在识字的游戏中体验到文字的魅力与识字的乐趣。

文字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东西,比如家里养的小狗与文字的“小狗”,这两个孩子想像中应该“完全一样”的东西偏偏有那么大的差异,这本身就会极其强烈地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文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孩子好奇秉性的驱使下,孩子完全有能力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文字,进而学会阅读,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设想如下场景:孩子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兴趣,追着小猫到处跑。聪明的妈妈拿出彩笔和白纸对孩子说:“我们画一只小猫好不好?”孩子立刻拿起笔,在白纸上胡乱涂抹起来。“我们写小猫的名字好不好?”孩子好奇地看着妈妈写上“小猫”两个字。妈妈灵机一动,将那张写有“小猫”的白纸绑在小猫尾巴上。当小猫拖着绑有“名字”的白纸在屋子里穿来穿去时,孩子也牢牢地记住了“小猫”这两个与当时有趣的情景相关的文字。类似这样的游戏场景,孩子任何时候都不会厌倦的。

鼓励永远强于批评

我们常在孩子涂鸦时盯着他们,批评他这个画得不像,那个画得不对,指导他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涂鸦就是涂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凡高、莫奈,因此,尽管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好了,至少这样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活动本身变得了无情趣。

在孩子兴致勃勃涂涂画画时,妈妈要做的事情就是热情地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回应,帮助他把涂鸦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如果想要给予孩子指导,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而要讲策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你要表达的想法明明白白告诉孩子。“你画的小猫很不错,你看妈妈画一只,妈妈会这么画。快看,小猫在咬自己的尾巴,它为什么要咬自己的尾巴呢?”如果孩子给予回应,你就可以引导他继续按照你的方式往下进行。如果孩子没有回应,不要管他,继续自言自语:“他可能饿了吧。谁来给他画条小鱼呀?”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急不可待地抢过给小猫画小鱼的工作,继续这项有趣的游戏了。

应对逆反期孩子有绝招

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只能让孩子逆反的心理更加强烈,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4.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孩子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孩子。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做父母应该有的心态

很多人叫苦,说有了孩子以后就没有了自我,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长大才好。父母这种焦虑与厌倦的情绪会传达给孩子,让他也因此变得焦虑起来,这对孩子性格养成和心理发育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教育孩子不是一种负累,也不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获得。如果这样想,不管孩子多小,你都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在做一个实验,你创设了很多的条件,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然后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不就是很有趣的一种探究吗?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给你多少惊喜与满足,这根本就是你无法估计的。孩子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带给你惊喜,这种来自心灵的收获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做父母如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就会觉得非常轻松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给家长30条建议: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提倡什么?

提倡好的习惯,好的作风。特别是家长要以身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孩子责任心的养成。但应从小教育,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再去矫正将相当困难。

2、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对一切来自他人的帮助都应心存感激,对于一切妨碍他人的行为都应心存愧疚。如能养成及时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既可以与他人心灵沟通,又可以避免遗憾的产生,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康、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

3、做事有计划。做大事要从小事开始。不能太宽容孩子的心血来潮和胡思乱想,要让孩子习惯于行动之前做计划,并使计划趋天可行。

4、讲究卫生,干干净净地迎接每一天。孩子的形象与状态容易影响孩子的心态。如:剪去长指甲,经常换洗衣服,经常洗澡,不使自己发出异味、书本上不乱涂乱画等。

家庭教育反对什么?

1、反对将就孩子的坏脾气。孩子和性格、脾气对孩子后天的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2、反对给孩子造成一些“隐性压力”。弄不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3、反对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每个孩子都有其成功的落脚点,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孩子有获得公正主价的需求。要从尊重孩子的人格去滋润孩子的心田。4、必须坚决反对这实在在的“家长作风”,改变学习是孩子唯一出路的观念。今后的社会承认的是孩子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学习成绩。学科学习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墨点,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如果孩子学科这习不好,万万不要放弃,只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爱心、有公德心的人,将来一定会对社会有用的。

给家长的30条建议

1、夫妻共同做家务,以便夫妻双方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

2、将一切时间都献给孩子,形成以孩子为主的生活日程表。

3、做有预见性的父,不做事后诸葛亮。

4、不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支持孩子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5、持之以恒,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6、不向孩子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并根据孩子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给孩子解释。

7、夫妻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子女,并努力保持一致。

8、重返童年,陪孩子一起娱乐、玩耍。

9、父亲努力去说:“我爱你,孩子!”,并用行动传达你爱。

10、避免说谎话、假话、脏话、牢骚话,以免污染孩子的心灵。

11、夫妻之间避免吵架,以免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或上行下效。

12、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单位人事方面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

13、避免在面前流露对钱、权的不正当想法,以免使孩子产生特权思想和金钱至上的意识。

14、不占公家的便宜,以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15、孝顺长辈,为孩子做出表率。

16、不要动不动就让孩子写检查,以免使尊重与被尊重、教育与被教育渐渐易位、谈化、走形。

17、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最好能先行一步,使孩子能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18、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这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19、孩子上网之前先立下规矩。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和家庭秘密,学会选择浏览健康网站等。

20、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

21、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22、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要使教育获得成功,遵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

23、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24、家庭成员纯朴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统一的要求发展。

25、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26、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力戒溺爱。

27、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严格要求孩子,严而不厉,严而不出格。

28、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即要言教,又要身教。

29、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家长不必要时时处处都参与的生活空间,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要引导处理好同伴关系。

30、家长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在追求知识上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以此来影响、教育孩子,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进而转化成自身的不懈努力。

全面关心,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目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切活动都要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形成一种高度重视,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可以共同研究探讨,提前看看书,备备课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牺牲点儿喝酒、搓麻的时间,多陪读陪练,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放学后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总之,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体育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点是爱动,家长必须适度的引导孩子运动。不能由于玩的过度,影响休息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做些正当的安全的有益的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发育。应该保证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看书写字要注意光线适中、不能太亮或太暗,以免造成近视眼,饮食方面要教育孩子不偏食,样样菜都要吃,以吸取多种营养,控制孩子吃零食,影响发育,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每天要刷牙、洗脸,经常剪指甲、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等等。

宝宝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

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具体教学内容

语言智能。培养、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孩子对童话故事的喜爱,培养他们自己听故事、说故事的能力。

音乐智能。让孩子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音色,从而使孩子爱上音乐艺术并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比如唱歌、弹唱弹奏以及简单的填歌词等。

数学逻辑智能。通过游戏活动,教会孩子们能够运用数字运算。例如:通过开商场、开医院的游戏,来认识货币,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空间智能。指认识三维空间的能力。。通过美工活动和做游戏培养孩子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概念。例如:画画写生活动,通过对描画对象的观察体验感觉空间概念。

肢体运动智能。通过日常生活和形体活动来发展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

内省智能。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例如:在数学活动中或者相识礼仪活动中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和别人的区别。

人际关系智能。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有效地认识他人、理解他人,能够在人际活动中学会察言观色,能和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例如娃娃家,开医院等游戏。

自然观察者智能。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收集探索自然现象、植物以及动物的能力。

全面发展—最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荒唐教育理念


一个人自从到了入学年龄,踏入了学校大门,学校在对其灌输的教育中,必然有一条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国内教育多少年来雷打不动的现状。尽管在升学、选拔人才的实践中,这一要求的弊端已经表现得日益明显,尽管多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质疑的声音一直不断,却依然改变不了“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堂而皇之的地位,而许许多多的学生和家长对此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赞同,却也采取默认态度。笔者作为一个“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坚决反对者,在本文中将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个人观点,见解有限,欢迎理性探讨,友好交流。

在文章开头,笔者想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是可能做到的吗?”

据笔者的观察,如果问的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人会先犹豫,考虑一阵以后回答“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问的是学校教师,则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当然可以啊,只要学生的先天资质没有缺陷,足够刻苦努力,再掌握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你肯不肯为之付出。”

两种回答貌似不同,本质却完全一致,即都认为“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如果没做到,只能证明该学生不够优秀,或不够用功。表面看起来也确实如此,如果否认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的学校中每年都实实在在地涌现出那么多门门优秀,获得“全面发展”荣誉称号的学生又该如何解释呢?

可是,这个结论对吗?

提到“全面发展”,似乎是个很简单明了的词,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是什么?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二者是否吻合?如果根本就不吻合,甚至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歪曲了“全面发展”的本意,那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值得商榷呢?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吧,凡是上过学的都知道,从迈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学生便被告知,要在“德、智、体、美、劳”几大方面均衡发展,每一方面都达到优秀,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才能算是在这些方面均达到优秀,显然需要有更具体的评定标准,于是,这“具体标准”便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了学校所开设各门课程的成绩,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如果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上都拿到了优秀,就被赞之为“全面发展”的榜样,反之,学生若是出现了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反差较大的情况,就要被戴上“偏科”“瘸腿”的帽子,受到否定和批判。对此,相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乍一看,也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德、智、体、美、劳”几大方面的要求,在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有体现啊,如果所有科目都拿到了优秀,不是全面发展是什么?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惯性思维的圈子,深入思考一下“全面发展”的本意,会惊异地发现,真相与我们一贯的感觉竟然如此大相径庭!

全面发展,顾名思义,一个“全”字就已经不言而喻了,不用查字典,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何谓“全”?全者,既非部分,又非精华,亦非主体,而是囊括万事万物,普天之下莫有例外之意,具体到对一个学知识、长身体的学生来说,如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照其本意来理解,显而易见,是要求学生应该对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包罗万象的各门知识、各种学科毫无遗漏地全部一一精研,不管热门冷门,生僻与否,一概照单全收,还必须全部达到优秀,不能有任何偏废!什么?您说我的解读太荒唐?一点也不荒唐啊!您不是要求“全面发展”吗?请问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学科,即使再生僻,哪个不是全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呢?人类知识体系缺了哪一个能称之为“全”呢?相比之下,学校那几门课程至多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哪怕全部拿了满分,说你距全面发展仍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恐怕一点也不夸张吧。单是文化知识或许还不能说明问题,再举个简单一点的例子,拿体育来说明一下吧,照当前教育制度的观点,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体育课上要求的跑步、跳远、铅球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达到了优秀的标准,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在体育上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大错特错啊!对照上面的标准,不说太远,就说说进入奥运会的那些项目吧,拳击、标枪、短道速滑、射击、铁人三项、帆船、蹦床、跳水、艺术体操、举重、小轮车越野、撑杆跳……以上项目请问哪样您能达到优秀水平?如果有一样达不到,对不起,您没资格说自己在体育上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道理是一样的,以上哪个项目不是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呢?缺了哪一个能称之为“全”呢?既然承认缺一不可,却又要拿学校开设的少的可怜的几门课程硬充什么“全面发展”,您不觉得于心有愧吗?

读到这里,想必许多读者该骂笔者胡搅蛮缠了“你纯粹是在抬杠,照你的说法,岂不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标准吗?”对!这正是笔者要说的话,如果照“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来衡量,不仅是古今中外,即使是遥远的将来,也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地球人达到这个标准!因为真正的“全面发展”本身就不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如果能的话,请问为什么高中要有文理分科?为什么大学要划分专业?为什么社会上要有各种职业的区别?且不说人与人天赋的千差万别,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而已,但对于无穷无际的知识海洋而言,再天资聪颖,精力旺盛的人,穷其一生时间,所学到的也必定只是九牛之一毛,而绝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盲目追求全面发展,只能使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这句著名的谚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可为什么到了实践中,却全都把它抛在脑后了呢?

既然可以肯定,真正的“全面发展”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必须承认,人与人的天赋、性格特点,精力大小各有不同,有的人可供发展的长处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上学的时候,有的人能够做到门门课程优秀,有的人则只能在一两门课程上达到这个水平,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对于那些门门课程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达到的并非是“全面发展”,准确地讲,应该被称之为“在一定年龄段,一定知识层次的范围内,实现了相对其他人而言的多方面发展”,而对于那些只能在个别科目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只能说明他们的发展相对于前者没有那么均衡,但绝不意味着这些学生的能力低于前者,对此无需笔者赘言,看看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中,在学生阶段并非“全才”的有多少,而那些所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大成人后真正取得辉煌成就的又有多少,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对于学生在某些科目优秀,某些科目却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现象,是完全无可厚非的,在“门门优秀”和所谓的“偏科”之间,根本不该存在何者值得肯定,何者应该否定的问题,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能够做到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鼓励支持他们多方面同步发展,而对于那些只在个别方面有发展潜能,其它方面缺乏天赋的学生,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其沿着适合自己,道路相对窄一些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个体先天禀赋的差异所带来的区别,在一个有着起码正常理念的教育体制下,本应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反观现实,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究竟是什么货色,相信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了。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里,首先矢口否认了全面发展的不可能性,但是,如果按照“全面发展”的本意来解读,傻子都知道不可能行得通。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的内涵悄无声息地变了质,被篡改成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部达到优秀=全面发展”,这个被歪曲、被阉割的“全面发展”概念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全面发展”的本意,并成功地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教师,误认为“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学生理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若是达不到,只能说明学生不够优秀,或不够用功。多少年来,我们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得到的又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许许多多原本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颇具才华的学生,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全面发展”忍痛割爱,放弃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与自己原本毫无天赋、毫无兴趣的弱项较劲,结果要么是荒废了自己的优势科目,劣势科目也没弥补过来,最终落个两手空空的悲剧结局,要么是从成绩来看,似乎通过努力达到了所谓的“全面发展”标准,但实际却是以牺牲自身长处发展的极大代价,换取了分数上的表面均衡,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却无一面出色的庸才,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成千上万本来在走向社会以后,完全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成就一番辉煌事业的花季少年们,却在求学阶段就荒唐地被“全面发展”、“综合评定”的魔爪无情地阻挡在了高校大门之外,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今后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可能,变相地毁掉了前途。而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成批成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发挥才能与特长的机会被野蛮地断送,又何尝不是重大的损失!在扭曲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毒害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此类“隐性人才”被悄悄地流失掉,到了今天,究竟给我们国家的人才供应造成了多少无法弥补的窟窿,恐怕是无法统计的。多少年来,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部门一边洋洋自得地高唱“全面发展”的口号,一边郑重其事地推出一批批以扭曲标准衡量出的所谓“优秀学生”榜样作为炫耀资本的时候,可曾想到在光环的背后,扼杀掉了多少真正的人才?

其实,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全才”,也丝毫做不了“全面发展”理念的遮羞布,根据2012年国内的一项调查,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三十多年间,各省市涌现的“高考状元”累计已达上千名,但迄今为止,在事业上做出令人瞩目成就者的数量竟然为零,哪怕达到“小有名气”标准的,也没有一人,高考状元无疑是国内教育体制下“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楷模,但这个讽刺性的调查结果又说明了什么呢?

更有趣的是,认真观察一下当前的教育现状就不难发现,至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坚信不疑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竟然是完完全全地自相矛盾,正如笔者在前面所举的例子,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学的划分专业,若是照“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岂不是在自打耳光吗?别忘了,我们可是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起就被语重心长地教育要“全面发展”啊,怎么年龄大了,学习能力强了,反而路却越走越窄了?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辛辛苦苦做到的“全面发展”有何意义?岂不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荒废”吗?一边震耳欲聋地大肆宣扬“全面发展”的正确性,一边却又在教育实践中对此亲手予以否定,真乃中国教育特色的滑天下之大稽!

恐怕许多读者又要对笔者提出义正词严的质问了“你这是诡辩!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对于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讲,所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缺一不可的!所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当然必须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范围内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这有什么错吗?”

毋庸置疑,这个论调是支撑“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一个最根本的支柱,也是一个极易迷惑人的观点,长期以来,千千万万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笔者在内都曾被此误导,然而,是西洋镜,总要被彻底戳穿的,现在请大家来和笔者一起看看,这个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吧。

在分析这个观点之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中,是不是还存在着难度的区别呢?以数学为例,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深度与五年级数学的深度当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不论是二年级的数学题还是五年级的数学题,是不是都有着“基础题,中等题,高难度题”乃至于“奥数级别难度的题”的划分呢?学生学到了“基础题”的水平,就能够及格,学到了“中等题”的水平,就可以得到80分左右,学到了“高难度题”的水平,就有望拿满分,如果连“奥数级别难度的题”都掌握了,就是理所当然的尖子生了。无论在哪一个年级,都存在着这样的区别,对此谁也不能否认吧。

弄清了这个前提,上述论调的谬误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对于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讲,所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缺一不可的!”这些话没有任何问题,再看看下面的结论吧“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当然必须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范围内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乍一听,也是无懈可击。可是,结合教育现状深入思考一下,问题出来了,既然承认,如果“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就应该有权自由地“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那么请问,“合格”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合格”不同于“优秀”,也不同于“良好”,而是“达到基本要求的最低标准”,具体到学习成绩上,“合格”的标准理应是及格线,也就是达到了60分,即应该被视为该门课程学习合格(其实完全是废话,谁能说成绩60分的学生是不合格的呢,否则设及格线有什么意义)。但是,照我们“全面发展”标准的要求,是每门课程都达到及格线就认为该学生“全面发展”了吗?否!是要求优秀,要求满分,甚至达到竞赛级的水平,才能被视为“全面发展”,多么明显的矛盾啊!稍微动动脑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荒唐之处,譬如对于一个天生长于文史,而理科毫无发展潜力的学生,当然也要掌握基本数字,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但有何必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求其数学成绩也一定达到“优秀”“满分”的标准呢?岂不是可笑之极吗?

记得一个小故事,一位世界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自己儿时的学习经历,坦诚地说都应该归功于父亲的指导,记者好奇父亲是如何对他严格教育的,这位企业家却微笑着说“上学的第一天,父亲就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的每门功课只要考到60分就可以了,不必有更高的要求。’我又高兴又惊讶,这也太容易了,那么多余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父亲说‘多余的时间用来发展你的兴趣爱好,去钻研你喜欢的学科。’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他说‘60分是及格线,拿到了60分,证明你的这门课程已经达到合格标准了,对于你没有天赋,没有兴趣的学科来说,再多投入一分一毫实际都是浪费,只有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上,才能保证今后获得成功,不过一个虚度的人生。’我遵循了父亲的教导,不但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学得轻松,而且积累了远比他们雄厚的发展潜力,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最感谢的是父亲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终生。”

在酝酿写作本文之前,笔者曾打算写到这里时进行一番深入评析,但想到这个小故事,笔者感觉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再说下去是侮辱读者的智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是正确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读者看完这个故事,内心会自有评判。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笔者却感觉,还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早有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全面发展”提出了质疑,却始终无人敢从根本上反对这一思想?为什么“全面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弊端早已出现,且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例证摆在眼前的情况下,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居然还如此之高?直至今日还牢牢占据着教育界主流思想的地位巍然不动?

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曲解了“全面发展”的概念。

但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竟然仍未对这一根本原因有清醒认识。

我们过去对“全面发展”观念的质疑,往往是站在“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尊重个性发展”等角度来进行的,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该思想的谬误,但至多只能是触及皮毛而已。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对“全面发展”的根本理解就错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无法达到,有违人性的,我们所膜拜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被歪曲、被阉割的概念,以“一定年龄段,一定知识层次上相对的多方面发展”篡改了“全面发展”,以学校开设的区区几门课程冒充了浩瀚无边的人类知识体系,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混淆了“全面发展”与“达到各门基础课程合格标准”的区别,从而造成“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假象,长期蒙蔽了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眼睛。所以,尽管实际上造成的巨大危害已经有目共睹,在社会大众的共识中,“全面发展”却仍是一个天经地义的衡量学生“优秀不优秀,用功不用功”的标准,而拒绝承认这根本是一个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在这种思想根源的指导下,怎么可能彻底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弊端呢?时至今日,如果仍不能还“全面发展”以本来面目,不从根本上澄清我们头脑中的错误认识,今后的教育前景必将是渺茫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笔者清楚,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这篇微不足道的小文所表述的观点根本激不起多大的浪花。在我们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国里,彻底纠正“全面发展”的错误思想绝非易事,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引导广大学生如何在保证各门基础知识达到合格标准的前提下,实现自由发展的正确教育理念更非一蹴而就,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不肯迈出正视“全面发展”真相的第一步,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首先破除这一观念的桎梏,才能为今后的教育思想步入正轨提供一个最起码的可能。当大多数人能够勇敢地喊出“让‘全面发展’见鬼去!”的时候,相信离曙光来临的时刻就为之不远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专注力差,会影响她以后的学业成就,严重的咱就不说了。

涵宝老师向我投诉,上课时总爱乱跑,坐不住。其实当妈的心里也很清楚涵宝的情况,在家就很好动。越大越很难安静,新玩具摆弄一会就全拆掉乱扔。画画两分钟就涂的到处都是,手上衣服上甚至脸上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看书也是最多两分钟,看完书也分家了。

为此我没少教育她,可涵宝就是听不进去,也为此没少对她发火。发火之时也很清楚方法不对,不该如此。可看到她固执不听话时,火一旦上来就很难再压下去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过个人觉得偶尔用发火教育是应该的,能让她认知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得到改进(这纯属个人偏方,绝不以此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大多数的事情还是要以讲道理为主)。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就涵宝老师反应的问题,回家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其实责任在于当妈的。从小也没认真地培养她看书画画这些安静的爱好。以至现在专注力不够,这都是当妈的错。幸好现在改正还来得及,想想想......

暂时想出几点培养涵宝专注力的方法,想到就做,马上实施:

1、看书。

实施前:最多坚持两分钟。

实施中:目标从5分钟开始,先给她讲一遍书中的内容,然后定闹钟5分钟。跟涵宝讲,等闹钟响了,本次看书时间就到了。刚开始的时候,涵宝每一分钟就会问妈妈闹钟怎么还不响?不然就说妈妈闹钟响了,时间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等闹钟一响,涵宝像解放了一样,哦...时间到了,我可以不看罗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实施后:坚持了几次,咦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不错,整整5分钟,她都在认真地看书。闹钟响了,她才高兴地说妈妈,时间到了!这时当然不会忘记给她奖励,自己买的小红星贴纸。5分钟任务完成了,下次目标是把闹钟调至10分钟。

2、画画。

实施前:两分钟就涂的到处都是,不是在纸上画,而是在手上衣服上甚至脸上画。

实施中:我用铅笔先画些简单的图形,比如苹果、香蕉、草莓、小娃娃...然后跟她一起涂颜色,告诉她妈妈把苹果涂成红颜色,宝宝把香蕉涂成黄颜色,小娃娃的嘴巴涂上红颜色...还要让她不能涂到铅笔画的线外面。

实施后:一开始涵宝会涂到线外面很多,我让她看着妈妈的笔是怎么涂色的。慢慢地涵宝就学会了,现在涂到线外面少多了。当然最后不会忘记奖励小红星滴。(做完这些就不止5分钟啦,呵呵)下次目标就是让涵宝自己一个人涂色,然后学画简单的图形,这样我就可以安静地在这博啦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3、玩具

实施前:新玩具摆弄一会就全拆掉乱扔。

实施中:积木让她自己想象地拼,拼出她自己认为的东西。以前涵宝也会拼很多她自己想象,只是拿给我看时,没有好好地表扬与鼓励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当妈的一定改进。

实施后:一个人可以摆弄玩具至少半小时。当然最后不会忘记奖励小红星滴。

4、游戏:

实施前:涵宝集体感稍差,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看过几次,早晨送去的时候,老师教游戏,她也不参预。

实施中:开始教她一些简单的跳舞动作,比如三只小熊(当妈的自己编的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跳到熊妈妈好苗条,我编的,涵宝不照着跳,然后她自己编的,呵!比我的美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那当然是照涵宝编的动作跳了,哈哈。三只小熊宝贝很喜欢跳,当妈的和当宝的一起可以跳好久,还边唱边跳。当妈的还可以减肥,哈哈,一举两得。

实施后:现在晚上她爸一回来就要拉着当妈的和当爸的一起玩开火车游戏。当然涵宝永远是火车司机,随便抓个东西当方向盘,走一会,便要求我们停下来,问为什么,她说没电池了,然后手在头发上弄一番,说是在换电池,有时还说开关没开,(原来我们开的是玩具火车,哈哈)然后继续前进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乐此不疲。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妙招


三岁的乐乐在专心搭积木。他想搭建一座“房子”,可每次还没搭好,“房子”就不幸倒塌了,乐乐很伤脑筋。让乐乐更伤脑筋的是,姥姥和姥爷总是不停地“骚扰”他。

“乐乐,你回头看姥姥一眼。”

“乐乐,给姥爷唱首歌吧。”

“乐乐,快,喝点水。”

......

.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每次看到、听到,都暗暗为孩子感到生气,更为成人感到惋惜,因为成人根本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充当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专注力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对学习速度、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拥有良好专注力的幼儿进入小学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角色变化和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注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幼儿时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颜氏家训》有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也就是说,幼年时期是培养儿童专注精神的好时机,长大之后,思维容易涣散,再想培养专注力就困难了。因此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01

识别幼儿的专注状态

幼儿的专注力就是指幼儿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关注一件事,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而不知其味”,表现出很强的抗干扰性。拥有良好专注力的幼儿在集体教学、游戏、交往等行为中具有明显的特征。

首先,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或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比如,幼儿在阅读区专注于正在阅读的绘本,沉浸于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中,旁边建构区小朋友的任何动静都对他构不成影响。有时候,就连别人叫他,他甚至也听不见。

其次,专注的状态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幼儿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事,致力于解决问题、满足强烈的好奇心。

再其次,专注过程中伴随着幼儿的主动努力,尤其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幼儿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幼儿的专注行为有明确的目标预期,并能在行动过程中以此为导向,持续努力。专注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在一定的目标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乐乐的目标就是搭建一座他认为完美的“房子”,为此,他尝试了一次又一次。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但他们往往觉得,只有阅读、听课等才是学习。其实,“搭积木”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幼儿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活动正是培养幼儿专注力的好机会。成人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打扰他们。

因此,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需要成人站在幼儿的角度,懂得幼儿的心理,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速度与程度,给予幼儿真正需要的——既能满足其当下发展的需要,又能服务其长远发展的关心、支持和爱护。

02

让幼儿兴趣自由生发

一般来说,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更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要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首先就要呵护他们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好问,成人应当多多创造让幼儿接触自然、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的机会。幼儿在不断的体验、探索中更容易生发广泛的兴趣。《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说的就是亲身体验、探索的重要性。

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在操作、互动等亲身体验中进行,成人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刺激、强化,激发幼儿探索、认知的欲望与热情。

许多家长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发展特长以及“技多不压身”等旗号下,给幼儿报名目繁多的学习班、兴趣班,把幼儿从一个课堂“圈”进另一个课堂,将幼儿从大自然、大社会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又一个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缺乏幼儿特质的世界。这非但不能培养幼儿的兴趣,反而会使幼儿在从一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的目不暇接中、疲劳作战中渐渐分散注意力,丧失探索的兴趣。

幼儿真正的兴趣其实是自主生发的,成人只需要提供机会。

03

提供有限度的支持

许多时候,成人往往认为,只有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刺激,他们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在为幼儿提供玩具、绘本时,一味贪多、贪全、贪新、贪奇,但这恰巧不利于幼儿发展。

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过多的材料会引发注意力涣散。就像小猫钓鱼、小猴子摘西瓜中的小猫和小猴一样,面对过多的选择和诱惑反而忘记了原本应专注的东西。有限度的满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专注力的持续发展。

因此,不必跟风地为幼儿提供各种高科技的学习机、阅读机、智能学习一体机等学习设备和各式各样的玩具,而是要提供有便捷限度的、有数量限度的、有种类限度的,能够激发幼儿认知、操作、思考、互动、创造的学习工具及玩具。

04

提供“识时务”的帮助

为提升幼儿的专注品质,成人除了在材料数量、种类方面提供有限度的满足,在支持时机上也应该给予“识时务”的帮助。

“识时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持时机,二是支持频率,三是支持时长。

不要时时处处提供周到服务式的支持帮助,如影随形地随叫随到,唯恐照顾不周、爱护不周;也不要时时处处提供“权威指点式”的教导,指点江山式的霸道指挥和指手画脚式的唠唠叨叨都不足取。对于难度较大的、幼儿有转移注意力乃至放弃倾向的事情,应提供及时的、频率相对高和持续时间相对长的帮助、支持和指导;对于幼儿兴趣十分浓厚、难度相对较低的事情,则可以延时支持,并且缩短时长,降低频率,甚至可以不支持不帮助不指导。

因此,像乐乐姥姥与姥爷那样,胡乱打扰幼儿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自由的心理空间和充分的时间,不识时务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会适得其反,成为“干扰”因素,阻碍幼儿专注力的形成与发展。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

“任凭怎么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

——西塞罗

孩子专注力问题,越来越受到爸爸妈妈们的关注,我经常会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说:

“别的孩子都好好的认真听,我孩子就是坐不住,左看右看的,不专心。有时候还直接站起来跑来跑去”

“宝贝明年就要上小学,在幼儿园总是捣乱,影响其他人,真担心上小学老师会劝退。”

“看电视的时候可以一两个小时不动,可是看书做题5分钟都不行”

专注力是指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个事情身上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以及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这四个方面。

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的去学习。”但是据调查,中国75%的儿童存在注意力不佳的状态。也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有效注意力的时间越短:

注意力不佳主要集中在男孩身上,但也有少部分是女生。男孩常常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所以常常坐不住。而女孩则可以静下心来,但表现的是发呆和幻想。这些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造成学习效率极端的低下,从而影响成绩是无法得到提高。

今天来聊聊这个困扰万千爸妈的“专注力”问题~

1、专注力是什么

专注力是保证孩子进入小学能够顺利学习的最核心的一项能力。

过程一:把注意力放在到某样东西上,并且能够维持住。

过程二:在维持住的基础上,要求孩子理解所听的内容、学会相应知识技能,作出正确反应,或解决相应问题。

2、专注力的四大品质

注意持续、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3、专注力不足的典型现象

微信图片_20180419101723.jpg

4、专注力不足的原因

1.运动缺乏;

2.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过多;

3.溺爱;

4.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

5.偏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专注力训练方式,都是一些简单易好玩的小游戏。家长可以和宝贝约定每天空出15分钟来一起玩游戏。一来可以增强亲子关系,二来可以慢慢地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经过一段时间坚持训练,相信一定可以看到进步的!

建议您在与孩子玩这些游戏的时候,别告诉孩子这是专注力的训练,尽量不要让孩子把它当做任务去完成。

可以跟孩子说,“宝贝,以后每天晚上妈妈都留出一点时间跟你玩游戏好不好呀~每天我都给你准备一个小游戏!”把这件事情变得更有趣一些。

1

平衡能力训练

头顶书走:可以从走直线到圆圈;

运乒乓球:在汤勺上放乒乓球,直线,曲线都可以。

2

听觉能力训练

听后模仿:有节奏的敲打,可以让孩子模仿;

听故事讲故事: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听中找错:比如:小狗、小鸡、桌子、老虎......找出不同的一种;

传话:一家人互相传话,让孩子尽量完整说出来;

听数说数:家长念“357”,孩子反过来回答“753”,可以慢慢增加长度;

3

视觉能力训练

走迷宫:和孩子一起做走迷宫的练习,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找不同:这个电脑上很多下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哦;

涂颜色:拿两幅画,一副有色,一副没有,让孩子对应涂颜色;

拼图:3D和平面都可以;

捡豆:要求用筷子把豆子一粒一粒的加到另一个空碗去;

找卡片:让孩子选一张卡片,然后放入一堆卡片中,再把它找出来;也可以是找糖果;

搭积木:搭雪花片,乐高、多米诺等等;

魔方:可以从三阶开始。

4

舒尔特方格

舒尔特方格是对孩子注意力稳定性测试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舒能够提高孩子的视觉的稳定性、辨别力、定向搜索能力。练习的时间越长,你会发现孩子完成方格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而且这个进步是很直接能看到的,这对孩子以后的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里推荐可以在Appstore或者应用商城下载《舒尔特方格》软件进行训练。

为什么专注力这么重要?

其实在低幼年的孩子中,98%的孩子智商是相差无几的,那为什么在100个孩子当中,成绩的悬殊那么大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上课没有听进去。

专注力就像是学习过程中的一扇门,这扇门开得越大,孩子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可以说,专注力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最核心的一项能力。但它不是特殊人物才具备的,只要经过定期集中训练都将能够获得这样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含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指孩子能把注意力放在到某样东西上,并且能够维持住就好了。

第二个过程是在维持住的基础上,要求孩子理解所听的内容、学会相应知识技能,作出正确反应,或解决相应问题。

孩子们先天都有个体差异,对事情的专注程度都不一样,爸爸妈妈也无需太过担忧,只要后天注意对孩子们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那么孩子在这一方面都会有很大改变的。

家园共育《培养孩子专注与全面发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