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孩子滋长自私心理

02-03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防止孩子滋长自私心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觉地或不知不觉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又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按排,切不可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现代的独生子女,统统处于4:2:1氛围,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增强,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档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动则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从孩子,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

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台湾皇龙投资公司董事长黄任中,可称亿万富翁,他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一般只满足四分之一,可谓用心良苦。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有一则笑话,一对夫妇对儿子千般呵护,而对父母万般挑剔,某一天,这对夫妇对父母的恶劣态度被儿子看到了,其子大声叫喊,“我记住了。”,其父母问他记住了什么,其子说“我记住了你们怎样对待祖父母,看我长大后怎样收拾你们。”,父母哑然。可见身正影不斜是何等重要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要轻易说孩子自私


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载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与交往经历的增多,孩子会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分享。因此,当我们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气鬼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生有利己倾向,利他思想与行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当然,不失时机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这样来分享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点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无论你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

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绝也可以

勒令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属于孩子的“财产”,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只有当分享出于自愿时,才会感到快乐,而不是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自私”也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

当孩子面对分享任务时,拒绝或接受都是应该被允许的。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

3.每个人都有

如果有一个适合分享和鼓励分享的环境,孩子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同类的物品应准备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很多的快乐。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

溺爱是孩子不良品行的来源之一,也是独生子女养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缺少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难学习分享。

不少父母主动地将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让给孩子,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爱。不料,这样的行为却养出了一个个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因此,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就不应该再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5.做慷慨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一边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却又表现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会养育出一个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为慷慨,对邻居热情,对弱小的人会报以关怀,对遇到困难的人总是不吝啬帮助,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形的教育财富。即使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无私,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个慷慨的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现在的宝宝都是家里的独苗,宠着惯着在所难免,可当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当你用爱心呵护孩子时,是不是在有意无意间滋生了他们的私心。

第一次意识到儿子有“私心”,是在他3岁的时候。那天他过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蛋糕做得很精致,上面还有诱人的水果,漂亮得大家都不忍心吃它,最后还是我,握住儿子拿刀的小手,把蛋糕切成了几份。吃蛋糕的时候,我和他的爸爸破天荒地每人吃了一小块。想不到这下可惹了大祸,儿子先是吃惊地看着我和他爸爸,继而开始生气落泪。又哭又闹,不依不饶……最后儿子终于闹腾够了,不再理睬我们,躲到他的小房间里半天不出来,蛋糕也没吃一口,弄得我和他爸爸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隐约猜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分吃了他的奶油蛋糕。难道孩子有了“私心”?

从那次开始,我们便格外留意起儿子的行为,果然发现他的“私心”在慢慢滋长。有一次,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里做客,看见他心爱的玩具车后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立即大声发作:“别动!那是我的玩具车!”吓得那个孩子赶紧缩回了小手,邻居很不高兴地带着孩子走了,弄得我和丈夫一脸尴尬。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不仅源于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更是由家教的客观环境造成的。看到儿子日益膨胀的“私心”,我们开始反思起儿子的教育来:难道是我们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

儿子刚出生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我和他爸爸都是上班族,每个月还要还月供。尽管如此,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思想支配下,儿子喜欢的食物,我们一点都不吃,全部留给他;儿子喜欢的玩具,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买给他,哪怕自己勒紧腰带。爷爷奶奶更是倾尽所能满足他的愿望。虽然我们也明白这中间有溺爱的成分,但是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觉得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对他的爱。久而久之。儿子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好东西应该留给他吃,好衣服应该买给他穿,小小的“私心”就日渐膨胀起来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和丈夫赶忙商讨解决的办法,最后一致认为:爱孩子,应该保留一份爱,不能再滋生他的私心。以后再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和他分食,哪怕不喜欢的东西,也吃一点。刚开始,儿子看到我和他分享一块好吃的水果或者食物,自然很吃惊,很不习惯,甚至用各种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和抗拒,可是久而久之,他慢慢地不再闹腾了。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和他爸也有意给他讲些文明礼让的小故事。讲到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时,儿子偏着小脑袋,稚声稚气地问我:“孔融为什么要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呢?我没有哥哥和弟弟,我不用让。”我耐心地对他说:“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好孩子应该做到的,你虽然没有哥哥弟弟,可是你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小伙伴,所以你也要向孔融学习啊!”他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有一次,朋友从外面回来带给我一些精美的水果。我随手放在客厅的餐桌上,儿子从幼儿园回来,看见后,一把抱在怀里,用小鼻子闻闻说:“真香啊!”我以为他老毛病又要犯了,谁知他只是把玩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吃水果,咱俩一起吃吧!还有……”他歪着头看我,“我想留一份给妈妈,妈妈你同意吗?”这次轮到我吃惊了,看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心里开始有别人了。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自私”


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经常会听到我们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也收到不少父母的来信,讲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娇纵行为。一位网名为“白云”的妈妈说道,3岁的儿子每次晚饭时,都把自己喜欢的菜拿到面前,不许其他家庭成员来夹菜,有时候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顺给爸爸妈妈”;有署名“乐乐爸爸”的会员则抱怨自己2岁的女儿完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愿意邻居的小朋友来窜门,让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一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家长买,上了小学后,经常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老师隔三差五地把家长叫到学校……

独生子女一定是那样自私的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下面就请鲍老师来讲解这一困扰千万父母的问题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私?产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其实对于3岁之前的宝贝来说,他们是没有“德性”的,无所谓“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他们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还不会观察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对于三岁以前的宝宝,父母大可不必给孩子扣上“自私”这顶帽子;另一方面,自私的形成也是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于是,孩子从无意识的“自私”行为就慢慢变成了有意识的自私。主要表现为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别人的东西拿得越多越好,自己的东西就不愿与人分享;只在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无视他人的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

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例如同情、合作、助人、宽容、谦让、学会说“谢谢”,如果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应该及时表扬和奖励。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让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那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意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立即责备,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讨论。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小伙伴中间,都会不受欢迎。如果孩子屡次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不接受的态度,以此强化他对“对”和“错”的认识。家庭成员多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在游戏有“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鼓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一定记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如何纠正孩子“自私”的毛病?


有家长问:现代婴幼儿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现出“自私”的天性。请问,在教育历程中家长该怎样正确引导?

小孩子“显得”很“自私”的实质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显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动。

我的外孙子小时候到孙女家,外孙子要玩孙女的玩具,孙女一把就夺了过去,说“这是我的”,不让玩;孙女到外孙子家,同样也是这样,孙女一动外孙子的自行车,外孙子就拽孙女下来,也说“这是我的”,也不让骑。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训斥。一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讲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二是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从刚学会说话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一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的含义,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属于谁的,孩子都认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总是说“我的”定性为“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应看做是“所有权”这个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纠正办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过“自我”,让人感觉很“自私”,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孩子共处、共享、合作、携手、相互谦让的经历,所有大人都让着他,宠着他。存在决定意识。比如买来好吃的,家长就说“这是宝贝的”;买来玩具,就说“这是给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一切独占、独霸、独享、垄断的习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让给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还可以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多让小孩子共处,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要事先嘱咐跟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或带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就及时给予表扬。别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扬别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榜样。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1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

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的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

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她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

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

“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孩子穿的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

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

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

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

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

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

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的抠抠索索。

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

你觉得我们会吃的很香?

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

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

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

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的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

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

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的幸福?

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

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

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

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

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的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

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

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

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

“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

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的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

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家园共育《防止孩子滋长自私心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心理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