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叽叽咯咯讲个不停,出门人一多就失声;
你是否有一个孩子,拒绝加入一群孩子的玩闹,只喜欢和固定一两个熟悉的小朋友相处;
你是否有一个孩子,在亲戚朋友聚会的场合,永远端着一张臭脸,谁逗也不理;
你是否有一个孩子,好像永远游离在群体之外,很冷漠的样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那么别怀疑,你拥有一个“内向型人格”的孩子!
作为一个内向孩子的家长,带孩子社交就总要面对很多尴尬,尤其面对比较陌生的环境和人,孩子的表现总是非常让人失望,感觉自己教育很失败。
内向型人格,并不等于有缺陷的人格比起外向的人更喜欢呆在人群中间,从外界刺激中汲取力量,内向的人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内向的人如果社交,也更喜欢和一两个熟悉的人在一起,进行比较深度的有质量的交流。
换言之,内向人群和外向人群其实只是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是不同的,这两种性格特质其实就像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一样,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
最重要的是,内向或是外向,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显现,并持续一生,难以被真正改变!
内向者之所以普遍会有自卑和社交恐惧的问题,并不是内向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内向的人童年的时候最亲近的父母对他们的否定
因此,很多内向的孩子内心都充满自我肯定,他们心里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做的和外向孩子一样,所以他们深深感到自卑。
内向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的态度
他们本来可以快乐满足的长大,成为一个自信而内心强大的人,他们会与人沟通,他们会口才甚好,他们感情丰富,他们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只不过他们跟起外向者比起来,更寡言,更喜欢独处罢了。
内向的孩子值得被更好的对待,他们更加谨慎细心,喜欢深入思考并且善于自省,更容易专注于问题的探索和自我提升。这么好的性格特质,为什么要让他们改变呢?
比起让自己的面子光鲜,“让他们喜欢自己原来的样子”,这件事更重要!
读懂孩子原本的独特
孩子的天性或内向,或外向,他们或者更具情感能力,或者更具思维能力。他们根据自己天生不同的心理类型,发展出不同的、和外界互动的方式。
然而,我们却常常读不懂孩子们的独特。
我们要求热情活泼的孩子,安静一些,要求安静温和的孩子,更加外向起来,父母看不懂孩子,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交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呢?
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载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经常会听到我们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也收到不少父母的来信,讲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娇纵行为。一位网名为“白云”的妈妈说道,3岁的儿子每次晚饭时,都把自己喜欢的菜拿到面前,不许其他家庭成员来夹菜,有时候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顺给爸爸妈妈”;有署名“乐乐爸爸”的会员则抱怨自己2岁的女儿完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愿意邻居的小朋友来窜门,让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一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家长买,上了小学后,经常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老师隔三差五地把家长叫到学校……
独生子女一定是那样自私的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下面就请鲍老师来讲解这一困扰千万父母的问题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私?产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其实对于3岁之前的宝贝来说,他们是没有“德性”的,无所谓“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他们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还不会观察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对于三岁以前的宝宝,父母大可不必给孩子扣上“自私”这顶帽子;另一方面,自私的形成也是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于是,孩子从无意识的“自私”行为就慢慢变成了有意识的自私。主要表现为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别人的东西拿得越多越好,自己的东西就不愿与人分享;只在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无视他人的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
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例如同情、合作、助人、宽容、谦让、学会说“谢谢”,如果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应该及时表扬和奖励。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让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那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意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立即责备,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讨论。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小伙伴中间,都会不受欢迎。如果孩子屡次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不接受的态度,以此强化他对“对”和“错”的认识。家庭成员多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在游戏有“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鼓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一定记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育儿观念:让孩子告别小气
和这群孩子相处已经两个月了,渐渐地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小气的特点。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感觉和需求,从不考虑别人。他们总会说“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杯子”、“我的娃娃”“什么都是我的“……
现在的家庭里,父母将过多的爱给了孩子,即使是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也会无条件的妥协。好吃的蔬菜先给孩子吃,好吃的水果先给孩子挑,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是中心,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我转,造成了幼儿自私、小气的心理。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和老师一起努力,抓住锲机、及时教育。
首先,一个家庭要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而在学校里也要创造分享的学校氛围,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一袋零食开始,开始孩子可能会哭或哀求。但是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不能让步。只要一个孩子学会分享更多的孩子就会学习。
第二,让孩子学会赠与。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大方的宝宝就要让他学会赠与。在家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玩具、衣物等捐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东西应该拿出来和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在孩子做出好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肯定、赞扬。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孩子享受分享带给他的乐趣,并喜欢分享。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或不能及时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因此,父母和老师要有想法。培养孩子的耐心。
第四,要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很多活动中,需要好朋友之间互相合作,所以。让孩子在合作后感受到做事情的成就感,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大方、共享的心态。
要让孩子告别自私、小气的心理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孩子整天和父母在一起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希望,要让这份希望茁壮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现在的家庭里,父母将过多的爱给了孩子,即使是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也会无条件的妥协。好吃的蔬菜先给孩子吃,好吃的水果先给孩子挑,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是中心,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我转,造成了幼儿自私、小气的心理。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和老师一起努力,抓住锲机、及时教育。
首先,一个家庭要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而在学校里也要创造分享的学校氛围,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一袋零食开始,开始孩子可能会哭或哀求。但是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不能让步。只要一个孩子学会分享更多的孩子就会学习。
第二,让孩子学会赠与。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大方的宝宝就要让他学会赠与。在家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玩具、衣物等捐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东西应该拿出来和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在孩子做出好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肯定、赞扬。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孩子享受分享带给他的乐趣,并喜欢分享。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或不能及时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因此,父母和老师要有想法。培养孩子的耐心。
第四,要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很多活动中,需要好朋友之间互相合作,所以。让孩子在合作后感受到做事情的成就感,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大方、共享的心态。
要让孩子告别自私、小气的心理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孩子整天和父母在一起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希望,要让这份希望茁壮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有家长问:现代婴幼儿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现出“自私”的天性。请问,在教育历程中家长该怎样正确引导?
小孩子“显得”很“自私”的实质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显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动。
我的外孙子小时候到孙女家,外孙子要玩孙女的玩具,孙女一把就夺了过去,说“这是我的”,不让玩;孙女到外孙子家,同样也是这样,孙女一动外孙子的自行车,外孙子就拽孙女下来,也说“这是我的”,也不让骑。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训斥。一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讲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二是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从刚学会说话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一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的含义,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属于谁的,孩子都认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总是说“我的”定性为“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应看做是“所有权”这个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纠正办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过“自我”,让人感觉很“自私”,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孩子共处、共享、合作、携手、相互谦让的经历,所有大人都让着他,宠着他。存在决定意识。比如买来好吃的,家长就说“这是宝贝的”;买来玩具,就说“这是给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一切独占、独霸、独享、垄断的习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让给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还可以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多让小孩子共处,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要事先嘱咐跟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或带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就及时给予表扬。别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扬别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榜样。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气球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