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宝宝+爸爸——游戏一家人是一种快乐、活泼、自然丰富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孩子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游戏是有趣的,虽然有时也显得有些漫无目的,甚至显得有点简单,但是它是你培养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
1+1:妈妈+宝宝
宝宝出生后,妈妈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开心,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宝宝交往最多的是妈妈。然而,宝宝在与妈妈交往过程中,学会最多的还是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行为习惯以及最初的情感社交技能。
专家评述:
妈妈的性格比较温柔细腻,耐得住性子,根据这一特点,妈妈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游戏来促进宝宝的各项智能的发展,比如过家家、滚球、玩各种套叠玩具等。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游戏相对来说比较静,以培养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基本智能为主。
妈妈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企鹅迈步(适合新生儿)
延长迈步反射,锻炼下肢肌肉。扶着宝宝站在桌上或硬板床上,宝宝会主动迈步前进,每天练习2—3次,每次迈8—10步,可以锻炼宝宝下肢肌肉,能较早支撑体重量。
目的:新生儿迈步是先天获得的反活动,如果不锻炼,出生后56天前后这种本能会消失,坚持练习可增进肌使宝宝提早站立学步。
游戏2:拍拍手(适合2个月的宝宝)
妈妈可以在宝宝的一侧拍一下手,然后慢慢移动到另一侧,再拍一下手,这样做有目的的轮换。让小宝宝跟着声响和妈妈的手左右动。
目的: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游戏3:爬行练习(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小儿从匍行转到爬行,腹部逐渐离开床面,并用手臂转圈或后退。可将玩具或食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小儿爬着去够取。此间,从头自由转动逐渐到头能保持平衡。用毛巾提起腹部,练习手膝的支撑力,为过渡到手足爬行作准备。
游戏4:踢气球(适合1周岁以上的宝宝)
妈妈扶住宝宝的身体,帮助宝宝踢彩色的气球。可以对着墙踢。
目的:帮助宝宝增加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下肢的力量。
游戏5:挑珠子(适合2岁以上宝宝)
准备一盒彩色珠子,两个盘子,让宝宝先将红色珠子挑出放入一个盘子内,再找出黑色的放入另一个盘子内。看看宝宝能否把红色和黑色的挑干净。
目的:宝宝挑红色珠子的能力会比挑黑色的好,因为认识黑色是最近的事。一来使宝宝更准确认识颜色,二来可以锻炼宝宝有目的地挑选和分类的能力。
1+1:宝宝+爸爸
曾见到过这样一幅图片:一个粗旷又具品味的年轻父亲怀抱光着小身子的幼儿,风度款款,神态自然。谁都会喜欢这样的父亲,他在给人一种对比的同时传达出一个信息:成熟男性对幼儿的关爱是衡量他公众形象的标准之一。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都是宝宝的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
专家评说: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爸爸的个性特征和游戏精神,会让宝宝有形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宝宝在和爸爸的游戏过程能从一种绝对的力量中感觉一种安全的依托。
爸爸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发声游戏(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宝宝坐在爸爸的对面,用纸把你自己的脸遮住,喊宝宝的名字,如果宝宝作出声音的反应,立刻亲吻他,反复玩2分钟。这可是爸爸与宝宝亲密接触最好的游戏哦。
游戏2:找玩具(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
爸爸用大毯子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盖起来,然后让宝宝自己找把它找出来。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也可以逐渐增加被藏起来的玩具的数量,来增加游戏的难度。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也让宝宝初步认识到物质永恒性的概念。
一位朋友是幼儿园园长,最近比较苦恼,因为有好几位家长投诉幼儿园不教写字、算术,整天光带着孩子”瞎玩”,一位奶奶甚至说:“我孙子都上了一年了,交了那么多钱,也不会写几个字,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正规的幼师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会被再三强调:严禁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但现实是,年轻父母们聚在一块,聊来聊去都是“拼孩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心中难以动摇的“真理”,于是,孩子小学还没上,各种学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识字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
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苦心,大家都理解,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做的越多害孩子越深!
一、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
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二、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当心孩子大脑被“修剪”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
这种现象本是一种正常身体机能,但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大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神经都处在发育生长阶段,某一部分过早地遭到“修剪”,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当心“三年级效应”
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
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
四、6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
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
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
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却过早地开始灌输知识,并用贴花等奖品诱导孩子学习,既没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五、6岁前,孩子该学什么
1、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
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2、阅读、交流、表达能力
能够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并养成固定、自觉的阅读习惯;
能连贯、流畅地把书中、生活中的故事向他人表述。
3、融入集体,基本礼节
在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跟其他小朋友很好地配合,不胆怯退缩;
懂得尊敬朋友、长辈,有礼貌。
4、好奇心、探知欲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有主动询问的习惯;
有自己动手一探究竟的欲望。
5、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开始接触一种或者集中艺术活动,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乐器、舞蹈、歌唱、体育运动。
但要注意,让孩子接触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不要进行太难、太艰苦的训练,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受挫,甚至身体受伤,留下终生遗憾。
宝宝成长日记8
儿子都快两岁了,每一天,他都在成长,都在变化。。。
现在的儿子已经能够说出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名字了,问他:“我们家在什么地方住啊?”他会伸出小手,指着家的方向:“那里住,8楼,1号。”呵呵。。他说话的样子真可爱,很认真的样子。
这段时间小家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画画。9点半上床,要到11点才睡觉。他的书基本上都能认识了,而且这几天晚上都要拿着他的写字板:“妈妈教,写字,写太阳公公,写小兔子,写猪猪,写鸭子嘎嘎。。。。”他不叫画,叫写,而且还会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下面,我上面,教我”让我拿笔的下面,他拿笔的上面,然后教他写字。其实现在儿子还那么小,我希望他开开心心地玩,都不想一下教他那么多东西,都是他拉着我非教他不可。现在他能写1和0两个字了。
出去上街,看见出租车就招手,要坐车。现在他能认识很多车了,看见什么车都会说出他们的名字:小轿车、大客车、长安车、小货车、翻斗车、挖挖车、摩托车、自行车。。。。
小孩子真的变化很快,而且也比我们小的时候聪明。现在的儿子,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简单事情的判断。
儿子以前对歌曲只能听,还不能唱,会跳舞,现在能唱上几句了,晚上我抱他睡觉,对他唱“宝宝睡啊宝宝睡”,他能跟着唱了,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妈妈好”几个字,音调都是正确的,还有就是《小毛驴》中的“我有一头小毛驴”。记得上周他在家听歌,正在放一首歌的过门,还没有唱,我们在书房的,看不见画面,我无意的问儿子:“这是什么歌啊?”没有想到儿子马上回答“老虎”,当时放的确实是《两只老虎》,说实话我自己都还不知道是什么歌,是后来唱了才知道的。
前段时间他爸爸去广州学习去了,那天晚上正好我也有事,回家比较晚,他姑姑带他睡觉,睡觉前在床上看书,翻到排排坐,吃果果那一页,他嘴里说着“排排坐,吃果果,妈妈一个,我一个,”停了停又说“爸爸不在,妈妈不在。。”摊开两手:“哦,哦”说完,就哭了。第二天,他姑姑给我说了后,我心里很难受,觉得有点对不起儿子,自己陪他的时间太少了。
儿子最让我开心的是他懂得分享,这也是我一直在教育他的。他吃东西的时候会记得叫上家里的每一个人。
儿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他的第一句妈妈感动,为他的第一次拥抱感动,为他的第一次亲吻感动。。。。。。更为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而高兴而欣慰。
宝宝成长日记
不知道怎么的,这么晚了,还不想睡。儿子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无法释怀。
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真的很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可是,这终究只是我的梦想,未来的路还需要他自己一点一点地走下去,我这个当妈妈的在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希望他健康、幸福。
朗朗现在已经2岁5个月了。已经有了他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拒绝,也懂得索要。记得朗朗还未到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背7、8首古诗,会背3、4首儿歌,会唱2首儿歌了。可是2岁以后他好像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了,现在那些东西都忘记了,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到外面去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嘛,到外面去逛一圈嘛。”说话的时候嘟着小嘴,一副撒娇的样子。也许,是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吧。
前几天我又去给他买了几本书,这又提高了他看书的积极性,下班一回来就要我教他看书。说实话,儿子还是很聪明的,书上的东西都是一说就懂,一教就会,甚至还可以学着我的样子去教他外婆。
儿子每次走到新世纪,最喜欢买的就是果冻,不买还不行,他自己都知道在什么地方放好的,自己会跑过去拿,给他说过多少次了,吃多了不好,他就是不听,还说:“我少吃点嘛,肚肚不痛”,总之,他做什么事情都会给你说理由,嘴上说得非常好,可就是做不到。
儿子一天天长大,也滋生了很多坏毛病。不爱惜玩具,吃东西不细嚼慢咽,喜欢踢人,你说他不能踢人,他说:“我没有踢,我在做操”。性子急(这点还真是深得我和他爸爸的遗传哦)。
现在,儿子可以自己吃饭了,有很多东西也可以和大人交流了。不过,这些都得看他的心情。儿子有他自己想法的时候会给我说。比如想去看真的狮子,老虎啦,想坐大飞机啦。。。也许是时候带他出去看看了,这样也可以增长他的见识。
我孩子的教育上,有的时候真的很纠结,现在的孩子可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多了,2岁当我们那会5岁了。
我的育儿经验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一篇文章分享教育宝宝方面的经验,说实话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们还没有系统思考过该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吧。在这里把我们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做个交流。一、对宝宝的期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我们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做个快乐生活的普通人。因此,我们不要求她在各方面都具备突出的能力,也并不在乎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是最优秀。我们只是培养他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面对困难、碰到问题不气馁、不伤心难过,告诉他:人会经常碰到问题和困难,处理好了就行,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二、懂得与宝宝相处。我们希望能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这其实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我们年轻的家长都想和孩子成为朋友,但到了具体和孩子相处时往往又不自觉地变成了“家长”,开始“教诲”。我们觉得孩子往往比你想象中要“懂事”得多,我们要善于和他交流,比如我下班回到家不是问小宝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啊,而是问他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他就会讲诉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此外,关注和尊重宝宝的想法也很重要,学会欣赏他。三、给宝宝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平时生活中,我们鼓励宝宝自己的事自己做。列如吃饭、尽管这样可能更浪费时间,他也可能把周围搞得一团糟,但这是宝宝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我们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不断进步。记忆中,小宝在8、9个月的时候,我就放手让他自己拿勺子吃饭了,有时候他还会帮我们洗碗,扫地,最后不要忘了赞美他几句。这样他就会很开心了。四、做好宝宝的榜样。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要诚实、说话要算数讲信用、待人有礼貌。其实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宝宝的影响更大,孩子会自觉地把大人各方面的态度和做法作为自己的范本加以模仿。因此,大人在孩子面前也同样做到不大声呵斥、不随意搪塞、不讲粗话、更不能打骂孩子。说到讲信用,我觉得我们家长自身要尽量不哄骗孩子。大人对宝宝也一定要守信用,给她树立好的榜样。五、给宝宝创造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宝宝终究要长大,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很好地走入社会,独立面对人和事,独立处理未来的一切。因此,我们经常会带小宝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与不同的小朋友、大朋友玩耍、交往,让她从实践中去感受不同性格的人,学会与他们相处。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能给予宝宝很多的灵气。我们还会经常带小宝去和自然亲密接触。以上是小宝成长过程带给我们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和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希望我们有机会当面交流。祝愿我们的小宝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敏感期。每个时期有何特点?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孩子似乎总有着无穷的精力和随时会变的小脾气,你是不是还在为摸不着孩子的“脉”烦恼?给你出点主意吧。
李文道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是由4个敏感期组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自我发展期。1—2岁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地胡闹,这是孩子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所以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周围的人和事。对此,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
2.信任培养期。2—3岁的孩子逐渐具有清晰的意识,慢慢开始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形成期,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家长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多陪他吃饭和游戏。
3.自主探索期。3—4岁的孩子性情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时刻要求别人陪伴。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比如买东西、送东西等,不要过度保护。
4.语言发展期。4—6岁的孩子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除了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接触,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家长应不断用语言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不要不耐烦,否则会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根据这四个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