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日常行为让宝贝失去耐性

02-09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的日常行为让宝贝失去耐性”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是你让宝宝越来越没耐性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在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使宝贝的“耐性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缺乏耐性会埋下哪些隐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


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问:“谁不会爱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替他们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有时只是施爱者的一厢情愿,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爱是相互的,单方面倾注的爱,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因此,智慧的爱,首先包括的应是了解,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其次包含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成为支配和控制,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的规划,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或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缺乏理智的爱,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以顺应自然,给予点拨和指导。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都要不言放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家长始终要对孩子充满期望。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并可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一是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二是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是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四是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五是压制。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六是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改造过分依赖父母的宝贝


宝贝依赖行为4危害

1.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宝贝的依赖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赖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宝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2.导致宝贝出现心理问题

过分依赖的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一直哭闹;上了学,会逃学,甚至窝在家里,死活不肯进入学校这个不能让自己享福的场所;到了20多岁,还赖在父母身边,被动地等待父母给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终又缩回父母的保护圈,继续过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3.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亲子纠纷都源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导致父母不堪重负,继而心力憔悴,并将一腔怒火转嫁到宝贝身上。比如,有的宝贝不能离开父母,只要父母离开他的视线就哭闹不休,或者任何事情都要他依赖的人去做,别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结果被依赖的人就没有了自由,完完全全被宝贝的哭声控制着,时间长了,就会烦躁不堪,最终忍无可忍,对宝贝大发脾气,发完脾气又后悔不已,转而去哄宝贝。如此反复,进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让宝贝更加无所适从。

4.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

那些被人为地训练成过分依赖某一人的宝贝,往往很难接纳别的家人为他做什么事情,这样的结果是,被依赖的人不堪负重,但是又不敢将宝贝让位于别人,结果可能就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加深,最终影响成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关系紧张的家庭氛围。而这又会影响宝贝,对宝贝身心发育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应对宝贝依赖行为4策略

给宝贝更多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不是不爱他,相反是更科学的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宝贝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动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自然也就会发展得更好。因此,改变宝贝的依赖行为不仅为了使他将来心理更加健康,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助于开发他的各项智能。可以根据宝贝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来修正宝贝的行为——

1.改变教养策略

如果宝贝依赖妈咪,那么妈咪就要改变自己一贯的教养方式,凡是宝贝能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不会做的事情也要提供机会让他学习,帮助他慢慢掌握做这些事情的技能;如果宝贝实在不会做,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贝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会这些技能。

2.劝说或更换抚养人

有的家庭可能雇有保姆,碰上那些好保姆爱孩子爱得不行,就跟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本身是一件幸事,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也可能成为一件给宝贝带来不幸的事。如果保姆事事包办,宝贝又养成了欺负保姆的习惯,那么就可能积重难返。爷爷奶奶或者其他老人带孩子,自然也是疼爱有加,同样可能给宝贝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劝说抚养人改变养育方式,如果实在劝说不了,那就只好更换抚养人,或者干脆自己带孩子了。

3.给予宝贝足够多的关注

安全感是保证宝贝心理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管父母多忙,最好都不要将宝贝送给别人抚养。毕竟对于宝贝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重要的人了。如果不得已交给别人抚养,父母也不要表现出过多的负罪感,只要尽可能给予宝贝更多的关注就可以了。这种负罪感可能会导致父母失去理性,进而给宝贝创造一个不适宜他成长的环境,反而带给他伤害。

4.给予宝贝更多的爱

一个获得足够多的爱也懂得爱别人的宝贝会更加独立,会较少依赖。宝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谁也没有权力独占。何况,有更多的人爱他,让他学会爱更多的人,对他情商智商发育都有好处。因此,抚养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宝贝有更多机会跟其他家人玩耍,享受他们给他带来的关爱,也尝试鼓励宝贝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爱大家。

父母怎样处理宝宝黏人的行为?


当宝宝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会找妈妈,这是宝宝内心需求保护的表现。宝宝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专家认为应该以“15个月”为分界线来看待这个问题。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专家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专家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安全感不足

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

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

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让宝贝爱上阅读的方法


让宝宝爱上阅读很容易,只要开始得足够早!

在开始说阅读之前,我先说说宝宝的认知特点,方便我们理解后面的内容。

还在孕期的时候,宝宝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学习。宝宝的大脑开始运转,并且慢慢感知着周围的环境,然后学会适应它。

这个适应的过程,就是宝宝学习的过程。宝宝试着搞清楚身边有什么,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又是怎么工作的,并且通过自己独特的分析推导出这些事物的间的关系和它们整体运行的规律。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学习能力比成人高很多倍。并且这一切都在宝宝的潜意识里不知不觉的发生着,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即使他们身边的环境再复杂,宝宝超强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他们适应这个环境。并且环境越是复杂,他们能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这就是我们觉得现在的小朋友比自己小时候更聪明的原因。

过去30年间科技的进步速度太快,当下的生活环境比我们小时候要复杂得多。即便这样宝宝们还是学会了按电梯,学会了用门禁对讲,学会了用手机、用pad、甚至平衡车。。。

孩子们的大脑和我们小时候的差不多。但他们却凭借和我们一样的认知系统(身体和大脑),适应了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得多的生活环境。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们这种超级的学习能力是由他们特殊的大脑运行模式决定的。过去的20年间成长心理学家们越来越清楚一个事实。孩子们的认知模式和成人完全不同。下面这张图可以很简单的解释幼儿和成人认知模式的区别。

这是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Alison Gopnik教授,20年来研究成果的简化图。图中左侧的部分是幼儿和低龄儿童的认知模式,就像一盏向四周放射光芒的灯笼。右侧的部分是成人的认知模式,就像是一盏聚焦的探照灯。图中的这些感叹号,就是让我们感兴趣,并希望感知的事物。而箭头就是我们调动感知的方向。

当成人得知一个事物对我们有益时,我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去尝试感知它。这种感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也就让成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但宝宝的感知是发散式的。他们随时都在把自己的全部感知开放给周围的整个环境。并且宝宝大脑中的潜意识部分会高速的运转,把感知到的信息转化成数据,之后整理和统计。这些数据统计之后的结果会被存储起来,成为他们成年之后的行为标准和参照。

讲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宝宝和我们成人的认知模式不同。所以爸妈们千万不要用我们成人的行为习惯和规则要求孩子。尤其是在这两个方面:

1. 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件好事!千万不要强硬的要求低龄儿童集中注意力

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必须足够分散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才能变得更聪明。换句话说,当我们强迫宝宝集中主力时只可能有一个结果:他们会变得很焦躁,因为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的工作;并且这样做是在浪费宝宝的宝贵学习时间,会让他们变“笨”的!

2. 宝宝会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请不要表现得不耐烦。因为这是宝宝们在做“科学实验”。

有几个场景,妈妈们都很熟悉:

宝宝在饭桌上把餐具扔到地上,并且开心的笑。我们越是阻止,Ta越这样做,并且做得越开心。小家伙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想知道为什么物体会因为地心引力而坠落,并且他们的大脑会分析餐具每次落地的时间和声音数据。这是孩子们理解地心引力作用方法的一个小实验。另外,他们也在观察着家人对这种特殊情况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根据我们的情绪反应建立自己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数据。

另一个场景:孩子拿到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里有水。他们会尝试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然后再倒回来。他们可以这么周而复始的玩上很长时间。这也是孩子们在学习。他们在用这种方法认识水受地心引力影响后的状态,并且练习这自己的手脑协调,为的是让自己长大以后有使用水的能力。

最后一个场景和我一直想向朋友解答的一个问题有关。孩子们为什么撕书。上面两个例子说了宝宝们用科学家在试验时里才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去认知餐具和水在受到地心引力影响后的运动模式。那么你们猜猜当宝宝第一次见到纸这种新东西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去认知它?

对,把纸撕碎,揉烂,咬破,尝尝味道。。。这些都会是他们认知纸的方法。

知道了这些,相信妈妈们会更加容易接受宝宝们为什么做这些“傻事”了吧?当成长心理学家们理解了孩子们的这种学习方式之后,他们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太像科学家们的科研试验了。他们惊叹,宝宝们真是天才,而我们成人才是笨蛋。

我讲了这么多只有一个目的:希望爸妈们可以给我们的宝宝更多耐心。请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要求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理解和支持,让这些原本的天才,继续成为天才,而不是被我们的无理要求抹杀了他们的天赋。

可能有妈妈看到这里很着急的问,“你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解决宝宝撕书的问题啊?” 好,我现在来回答:

既然大家知道了宝宝为什么撕书。那么我们就能推测,宝宝的“科学实验”一定有结束的时候。当宝宝的大脑收集和分析过足够多的数据,并且把这些数据存储起来。宝宝就对这个试验目标没有兴趣啦。也就是说当你让Ta摔过足够多次的餐具,当你让Ta倒过足够多次的水,当你让Ta撕过足够多的纸,Ta就会心满意足的再也不去撕纸,再也不去倒水,再也不去摔餐具了。

如果我们现在就不想让宝宝把它的童书撕掉怎么办?这是欧美国家的做法,仅供参考:

这是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Alison Gopnik教授,20年来研究成果的简化图。图中左侧的部分是幼儿和低龄儿童的认知模式,就像一盏向四周放射光芒的灯笼。右侧的部分是成人的认知模式,就像是一盏聚焦的探照灯。图中的这些感叹号,就是让我们感兴趣,并希望感知的事物。而箭头就是我们调动感知的方向。

当成人得知一个事物对我们有益时,我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去尝试感知它。这种感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也就让成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但宝宝的感知是发散式的。他们随时都在把自己的全部感知开放给周围的整个环境。并且宝宝大脑中的潜意识部分会高速的运转,把感知到的信息转化成数据,之后整理和统计。这些数据统计之后的结果会被存储起来,成为他们成年之后的行为标准和参照。

讲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宝宝和我们成人的认知模式不同。所以爸妈们千万不要用我们成人的行为习惯和规则要求孩子。尤其是在这两个方面:

1. 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件好事!千万不要强硬的要求低龄儿童集中注意力

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必须足够分散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才能变得更聪明。换句话说,当我们强迫宝宝集中主力时只可能有一个结果:他们会变得很焦躁,因为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的工作;并且这样做是在浪费宝宝的宝贵学习时间,会让他们变“笨”的!

2. 宝宝会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请不要表现得不耐烦。因为这是宝宝们在做“科学实验”。

有几个场景,妈妈们都很熟悉:

宝宝在饭桌上把餐具扔到地上,并且开心的笑。我们越是阻止,Ta越这样做,并且做得越开心。小家伙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想知道为什么物体会因为地心引力而坠落,并且他们的大脑会分析餐具每次落地的时间和声音数据。这是孩子们理解地心引力作用方法的一个小实验。另外,他们也在观察着家人对这种特殊情况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根据我们的情绪反应建立自己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数据。

另一个场景:孩子拿到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里有水。他们会尝试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然后再倒回来。他们可以这么周而复始的玩上很长时间。这也是孩子们在学习。他们在用这种方法认识水受地心引力影响后的状态,并且练习这自己的手脑协调,为的是让自己长大以后有使用水的能力。

最后一个场景和我一直想向朋友解答的一个问题有关。孩子们为什么撕书。上面两个例子说了宝宝们用科学家在试验时里才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去认知餐具和水在受到地心引力影响后的运动模式。那么你们猜猜当宝宝第一次见到纸这种新东西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去认知它?

对,把纸撕碎,揉烂,咬破,尝尝味道。。。这些都会是他们认知纸的方法。

知道了这些,相信妈妈们会更加容易接受宝宝们为什么做这些“傻事”了吧?当成长心理学家们理解了孩子们的这种学习方式之后,他们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太像科学家们的科研试验了。他们惊叹,宝宝们真是天才,而我们成人才是笨蛋。

我讲了这么多只有一个目的:希望爸妈们可以给我们的宝宝更多耐心。请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要求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理解和支持,让这些原本的天才,继续成为天才,而不是被我们的无理要求抹杀了他们的天赋。

可能有妈妈看到这里很着急的问,“你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解决宝宝撕书的问题啊?” 好,我现在来回答:

既然大家知道了宝宝为什么撕书。那么我们就能推测,宝宝的“科学实验”一定有结束的时候。当宝宝的大脑收集和分析过足够多的数据,并且把这些数据存储起来。宝宝就对这个试验目标没有兴趣啦。也就是说当你让Ta摔过足够多次的餐具,当你让Ta倒过足够多次的水,当你让Ta撕过足够多的纸,Ta就会心满意足的再也不去撕纸,再也不去倒水,再也不去摔餐具了。

如果我们现在就不想让宝宝把它的童书撕掉怎么办?这是欧美国家的做法,仅供参考:

父母怎样培养男孩的探索行为?


建议一:呵护男孩的好奇心,满足他的探索欲

男孩出于好奇心搞破坏,妈妈要郑重对待。男孩因好奇痴迷于某种破坏时,妈妈不要过多干涉,只需给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就行了。

陈源无意间走进了妈妈的书房,对里面各色的颜料产生了兴趣。妈妈是一名美术老师,书房里常备着颜料、画笔。陈源好奇地用水把颜料化开,然后就兴奋地拿起了画笔。他觉得从书房到客厅的白墙壁不错,就开始得意地在上面画了起来。

晚上,妈妈一走进屋,就被这面“花墙”激怒了,但她忍住了,没批评男孩。第二天,妈妈买了一套儿童绘画用具给他。陈源喜出望外,从此他就在这些用具上挥洒兴趣了。

如果妈妈没有送给陈源一套儿童绘画用具,而是给了他一顿打骂,那就是错误地扼杀了男孩的“破坏能力”。男孩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常反映出他对某些事物更为敏感,这正是发掘男孩天赋的好时机。

建议二:不姑息男孩的故意破坏行为

男孩出于愤怒、撒娇,故意砸、摔物品的行为,属于故意破坏,这不同于探索心理,是男孩恶劣品质的表现。妈妈此时千万别姑息,要让男孩为破坏承担责任。

夏鑫吃晚饭时,发现妈妈没有为他做“糖醋鱼”,脸色马上就变了。他问妈妈:“为什么没有做?”妈妈解释说:“下班太晚了,鱼卖完了。”夏鑫又问:“那你怎么不早说啊,害我空欢喜了。”妈妈说:“不是怕你不高兴吗?”夏鑫嚷道:“你现在说,我更生气。”就“砰”的一声把碗扔到了地上。

这是他第三次砸碗了,妈妈不想再原谅他了。妈妈的脸色也冷了下来,低声说:“要不赶快吃饭,要是不吃,你就饿肚子吧。这个碗的钱从你下星期的零花钱里扣。”

从那之后,夏鑫就主动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破坏大王”如果是在恶意破坏,妈妈一定不能纵容他,让他养成骄纵的坏脾气。妈妈在弄清他破坏的原因后,一旦发现他是恶意破坏,就要让他承担后果。男孩可以选择自己把东西修好,或者购买新物品偿还。

建议三:发掘男孩破坏行为后面的天赋

男孩的破坏性后面,隐藏着许多天赋,例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妈妈要善于观察他的破坏,从中发现男孩的天赋,然后通过正确引导,让男孩的特殊才能展现出来。

陈同不喜欢汽车、手枪这类男孩喜欢的玩具,他只喜欢玩积木。有一天,他把妈妈的女式皮箱给报废了:他用小刀把皮箱挖成了一个个小洞,说:“我在给小兔子建一个卧室和客厅。”

妈妈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他买了许多介绍建筑的图书。妈妈给他买了复杂的建筑积木,有时间就和他玩搭房子比赛。陈同的积木建筑搭建得别有风格,又快又好。陈同对建筑的兴趣日益浓厚,没事就琢磨,当一名建筑师成了陈同的理想。

不反对男孩探索性的破坏应该是妈妈的教育起点,终点是挖掘男孩破坏背后潜藏的天赋。男孩毕竟还小,他无法察觉出自己破坏行为的背后有什么秘密。妈妈要做男孩特殊才能的发现者,并为男孩提供条件,将他的天赋引导出来,变成他的特长。

幼儿反抗行为,父母无须焦虑


青年作家小蒋两岁儿子的种种劣迹:不肯洗澡,一见浴室墙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吃饭时把筷子匙子全抓到自己手中,将饭菜撒一地,你要夺他的筷子,他就嚎叫、反抗……该怎么办?

显然,小蒋对渐渐长大的儿子感到困惑了。儿子的种种劣迹是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变化。孩子两岁正步入幼儿期,已经独立行走,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来愈多,又加上言语的迅速发展,他不但能理解大人的简单言语,自己也能以言语与大人交谈。他往往多嘴多舌,问这问那,父母对此不应嫌麻烦而加以阻止,应多给小儿言语交谈机会。孩子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见识的增长,就会逐渐产生简单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小儿不听话时,常使用恐吓的办法,如吓唬小儿狼来了,老虎吃人来了,结果使小儿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引起极大惊恐。小蒋的儿子在洗澡时见墙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这是他在想象中产生惊恐的缘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闹的小儿推出户外,会使小儿对外界产生恐惧,形成胆孝畏缩和孤僻等个性特点,严重时会变成恐怖症和反应性精神病。

建议小蒋要针对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幼儿期的特点是:

一、运动器官发育很快,言语活动使他逐渐提高了学习与掌握复杂动作的能力。

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断模仿中,儿童逐渐学会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纽扣、揩鼻涕等;

二、言语迅速发展,在成人用词的指导下,儿童对外界事物认识逐渐增多,词的概括能力和行为的调节能力也初步发展起来,开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对,什么不对等社会行为准则;

三、随动作、言语的发展,孩子的独立行动倾向也发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让别人帮助;四、由于学会独立行走,加上手的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动。

特别提醒小蒋,两三岁的儿童已进入最初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顽固和严厉,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万火急,不容易妥协,不容易适应环境。为此,小蒋在教育她的儿子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分清感觉和行动。

行动是孩子的外在行为,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这跑就是行动;感觉则是孩子内心的情绪,或怒或喜、或惧或羞等。孩子有时会产生愤怒,要求他控制这种感觉是不合理的;可是却可以希望他学着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打人,丢东西。

其次,要设立合理的规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动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对两三岁的孩子设下许多限制,也会使家长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确实能做到的规章制度。

再次,要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做事,坚持做好做完,养成习惯。

做不好,教一教;做好了,夸奖他;在做中教,教育孩子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

第四,要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能力。

父母应注意:

一要教儿童说正确而清晰的言语。

两岁的孩子言语发音不正确,语句不完善,家长不能当好玩,更不能以此为笑料;否则,孩子就不愿意讲话了,长此下去,既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又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二要多给孩子以言语交际的机会,丰富他的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词汇;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科学地回答。

三要让孩子尽量多认识一些具体事物,正确地说出其名称,然后运用儿童能理解的形象语句,结合成人示范,给孩子讲清楚道理。

四要力求语言美,家长要以身作则,不乱说脏话。

五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

幼儿必须满足大肌肉及小肌肉两项发展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幼儿有种内在驱策力,促使他释放体内精力,他要跑、跳、爬、动及从事各种动态活动。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许多户内及户外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材,以发展大小肌肉的控制及技能。大人需要安宁、秩序,孩子却相反,他需要跑、跳、喊叫,可是家长不容易完全配合孩子的这项需要。

六要从训练感官入手。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要更多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观察外界事物,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这是发展幼儿记忆、想象、思维的基矗如带孩子外出散步,不仅可以增进其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动用幼儿的感官,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小蒋不愧是一位女作家。她听了我的一番话,竟然感慨地说:我用自己的血肉孕育了自己的儿女,却很少认真地将他(她)们看成是个独立的小生命。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一个独立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对这个世界充满爱,要理解这个世界,而非一味强调做这个世界的主宰。

让宝贝学会自我保护


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宝贝平安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怎样给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呢?看看下面几位家长的经验之谈,对您是否有所帮助。

学会自己爱自己

儿子4周岁了。昨天上电梯时,他才进去,电梯门就关上了,被独自关在电梯里的儿子略带哭腔地喊了一声:“妈妈——”他爸爸立即喊了一句:“儿子不要着急,按4!”我匆忙上了另一部电梯。到了四楼,儿子已经在电梯门口等我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见他虽然眼睛有点红,但俨然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很沉稳地告诉我:“妈妈,我都着急了,我戴着手套不好按4,但是我没哭,我勇敢吧!”

儿子独自面对危险能够冷静处理,我想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给他灌输安全观念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他喜欢边吃零食边玩,还会发笑,我就很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吃东西时嬉笑;大一些,吃冰糖葫芦,或是拿牙签,我们都会随时提醒他别扎到口、鼻、眼睛;他会爬高了,绝不允许他爬窗台,并告诉他一些小朋友发生意外的实例,让他知道这样是很危险的;每天上下电梯,就教他如何防止被电梯夹到,3岁时就让他踮起脚够电梯里的数字键;在商场及人多的场所走失时,也记住在原地等候,不能焦急乱跑;在路上教他认识红绿灯,教他交通规则,走斑马线;教他不被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引诱……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将听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及时地告诉宝贝,让他树立安全的观念,学会自己爱自己。我想,我们能一直陪伴宝贝,保护宝贝当然很好,但更应该教会宝贝如何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以及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孩子的“保护神”是她自己

乐乐4岁半了,她特别外向,甚至比男孩还淘。一天中除了睡觉,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在很多地方对乐乐是很宽松的,基本上不限制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她还是小不点时,我们就尽量不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不准碰!”“不许!”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而是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教她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例如,在我们的关照下,把火和很热的东西靠近她的手,使她知道烫;让她摆弄一下别针,她就会知道别针会划破皮肤,会伤人。这样,她就知道这些是危险的,并逐渐会避开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护自己。等她大一些时,我们会在她要做一些事或游戏之前,提前告诉她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如果她没有听进去,那就权当“吃一堑,长一智”了。但有些事我们是一直坚持她必须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带电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马路上跑、不要轻易接近小动物(猫狗)……乐乐很喜欢运动,但运动是最容易使孩子受伤的,所以我在这方面教她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时不要猛跑,不要东张西望,手里拿着东西不要运动(尤其是棍棒),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对乐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

寓教于乐是好办法

从给孩子讲白雪公主开始,儿子就明白不应该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那时,他还小,只能通过讲故事来教育他。

随着他越来越懂事,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危险的,是不应该做的。

游戏中学会儿子有本专门为孩子制作的安全手册,他最喜欢按照要求填色了,这样在涂涂画画中也记住了应对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则,如不给陌生人开门等。

媒体中获得有段时间电视台每晚播出《危机现场》,我们都会让孩子一起观看。现在他也能很安静地看完,并时不时地讲解一番。从电视里他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在蹦蹦床上摔坏了腿——再去玩时,他就不会站在边上跳,而是小心地站在中间。

情景设置我们经常设身处地地问他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你在商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他就会想出好多办法:去广播室找阿姨广播;让服务台的叔叔阿姨给我们打电话(两岁时,他已经记住了爸爸的手机号);或者告诉警察叔叔家里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等。虽然有些方法很幼稚,但这是他自己能动脑筋想出来的,很不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遵守规则。过马路时,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我们也会牵着宝宝的手,一直等到绿灯出现,并且会告诉他怎样分辨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的信号,所以现在宝宝过马路会很自觉地看红、绿灯,会告诉我们“绿灯了,可以过了!”我们带宝宝出去时,会主动绕过井盖走,还会告诉他井盖不能踩。刚开始他会问为什么,当我们把道理告诉他,并多次重复后,宝宝记住了。至少他现在走路会绕着这些东西,还会告诉其他小朋友:“别走井盖,危险!会把牙磕掉的!”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我们经常设计一些“和爸爸妈妈走失、什么情况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门”等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宝宝在各种情景下的反应,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并反复教他背我们的电话号码、住址、父母的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雨绸缪,做父母的永远也不希望有上述场景出现。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发生,父母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下点心思,会减少许多危险发生的几率。

(来源:39健康网)

行为习惯:告诉你那些宝宝必备的日常礼仪


整理了行为习惯:告诉你那些宝宝必备的日常礼仪,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如果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好,礼仪也很好的话,那么这个家庭肯定是一个家教非常好的家庭。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很有礼貌和教养,这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付出辛苦去做。教孩子礼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做好榜样并且拥有耐心,那么孩子最终会很好地学习礼仪的。

一、幼儿时期

a.在幼儿时期,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习礼貌,那么在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就要首先做到礼貌,要经常使用“请”和“谢谢”等礼貌用语。

b.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谈论一些别人受到伤害时的感觉,这样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比方说在晚上睡觉之前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讲,比方说,跟孩子说灰姑娘受到伤害是因为她继母的女儿总是欺负她。

c.要和孩子轮流地说,不要一味地只传达给孩子你想要说的,你也要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对这阶段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也没关系。

d.吃饭之前要洗手洗脸。

e.记得给孩子用小孩子用的围嘴或餐巾,让孩子能够学会自己吃饭。

f.让孩子坐到餐桌边吃饭的时候,给他坐孩子专用的椅子,但椅子只能用来吃饭。如果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情绪不好的话,可以让他暂时先离开餐桌。

二、年龄在3到5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礼仪的最好时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比较喜欢一些简单的规矩,同时会希望学习一些新的能力来让你开心。

a.强调比较礼貌的句子。孩子现在大一些了,可以跟孩子说一些像“打扰一下”、“不客气”等类型的句子。

b.正确的改变一些事。比方说,如果你的孩子说“给我一杯水。”,你要教育孩子换种方式来说话,要用这样的句式“能够请你给我一杯水吗?”然后让孩子重复说一次,这样才能够记住。

c.这么大的孩子一定要学会分享。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甚至想要抢别的孩子的玩具的话,你一定要教育孩子,“没有经过别人允许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非常没有礼貌的,大家都不会喜欢你。”

d.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同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电话礼仪,这样你没空接电话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帮助你接。

e.在吃饭的时候,要安安静静地在餐桌边坐15到20分钟。

f.当想要什么东西时要说请。吃东西时要用餐具,除非是遇到需要用手的食物。

g.不要随便评论食物不好,如果你不喜欢某样事物,只需要说:“谢谢,不用了。”在吃东西的时候要闭着嘴巴嚼食物。

h.要有好的坐姿,不要把胳膊放到桌子上。如果有事要离开的话,一定要和别人说。

i.在室内和室外的说话声音——告诉孩子有的地方是不可以大声说话的。

j.向别人打招呼或者说再见时不要敷衍,要真诚,最好是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相信《父母的日常行为让宝贝失去耐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