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之劳 让宝宝“翻”得更完美!

02-12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举手之劳 让宝宝“翻”得更完美!”,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举手之劳让宝宝“翻”得更完美!(文/徐素珍编辑/陈玉丹部分图片提供/玩具反斗城)

栏目:健康宝宝

专家简介:徐素珍,原北京妇产医院妇产科护士长、主管护师;中国首位获得拉玛泽国际组织认证的分娩导师,美国pat(爸妈作为宝宝启蒙老师的家庭辅导计划)爱婴导师。多家母婴媒体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宝贝一家亲》专家、新浪亲子中心特聘专家、爸妈在线母婴研究中心专家。著有《徐素珍育婴宝典》系列图书。

在北京市妇产医院从事医疗和护理教学工作二十多年里,一直坚持在医疗护理工作第一线,接触数以万计的孕产妇和新生儿。长期从事婴幼儿的喂养、护理、潜能开发研究和亲子教育,致力于将国际先进育儿理念与中国实情结合,入户家庭进行“一对一”育儿咨询和指导。

“我们家的宝宝正常吗?六个月了还不会翻身。”

“我家宝宝只会翻到侧卧怎么办?”

“我家宝宝就是懒得动怎么办?”……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育一般是有规律和标准的,比如“三翻六坐八爬”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这些成长标准可以方便爸妈用来衡量宝宝相应阶段的发育状况是否良好,但是同时,它也会让一些爸妈空生很多烦恼。

为什么宝宝不会翻身

翻身是宝宝生下来后的大动作之一,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本能。很多宝宝都是在三四个月开始翻身,所以,当宝宝超过半岁还没有翻身迹象的时候,爸妈们就会对此一头雾水。究竟是什么让宝宝懒懒的呢?有没有什么原因阻碍了你宝宝的运动?爸妈们确实应该注意一下。

除了宝宝个体差异、发育较晚的原因之外,还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体重超标

以前的宝宝即使爸妈不教、不注意他们爬的问题,他们也照样爬得很好。但是现在无论有些爸妈怎么捣腾,宝宝就是不愿意动。这原因很简单,以前的宝宝要比现在的轻巧,翻身也少费力点。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宝宝反而不堪重负。

体弱缺钙

肌肉和骨骼是动力的源泉。翻身对于宝宝来说也需要力气,如果肌肉无力、骨骼缺钙,宝宝就会觉得运动困难了。细心的爸妈可以发现宝宝是不是营养不良,如果没有把握,也可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营养状况。平时也尽可能用玩具逗他多动一下,锻炼肌肉。这些都是为翻身积蓄力量的方法。

衣服束缚

宝宝如果穿多了,就像被捆绑起来一样,想动也动不了。尤其是在南方的冬季,很多爸妈怕冻着宝宝,连夜里睡觉都不脱衣服。其实,爸妈要尽量减少衣服对运动的阻力。买一些宽松、柔软、有伸缩性、吸汗透气的棉制品或羊毛绒制品等。宝宝在舒适、轻松的感觉中才有运动的欲望。衣服最好方便穿脱,不要有扣子、装饰物,这些累赘的东西可能会损伤宝宝皮肤,也不要买人造纤维衣服。

心理障碍

如果宝宝有关于尝试翻身的不愉快记忆,也许他就会没有翻身的积极性了。这些不愉快的记忆也许是手臂被压住了、或是哪里扭痛了、或爸妈在帮助他们练习翻身时动作粗鲁了……爸妈们要有耐心,宝宝不愿意的话,不用强行去让他们翻,最好用“引诱”法,用个小玩具在侧面逗宝宝去抓,翻身的动作自然就练出来了。

其实,爸妈们不用过于担心宝宝翻身晚,我们不能说晚翻身的宝宝就不正常了。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宝宝生下来一个月就能翻身,而有的却8个月才能翻身。只是,爸妈要做到,在发现宝宝有翻身迹象的时候仔细对待,并积极引导宝宝来学翻身。

举手之劳,让宝宝轻松学翻身

宝宝翻身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看着可爱的小宝宝以各种姿势扭曲着身体想活动,可就是翻不过去时,您不妨释放一下他使不上劲的内力。或者你希望他早点学会这个大动作,也可以帮他一把。把您的焦虑和苦心变成助推力,在宝宝该翻身的时候助他成功。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爸妈们的举手之劳:

用外力

就是轻轻地推或者拉,没有什么姿势和部位的讲究,转他的头、扶着他的背、腰、屁股推一下,或者拉着胳膊或腿转动都可以。让他反复翻,可以从俯卧翻成仰卧,也可从仰卧翻成俯卧。

有的妈妈把宝宝的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带动身体侧过去再翻身,都是很好的办法。

用玩具

逗引他,玩具有声音的话就更好了。妈妈拿着玩具不断变换方位逗宝宝去抓。在从仰卧翻成俯卧过程中,可以先逗得他从仰卧翻成侧卧,然后再拿远一点,宝宝伸手抓的时候,上面的肩部带动身体翻动,努力一下就变成俯卧了。完成动作后,就奖励玩具给他玩。

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翻身环境

一、一定要让宝宝觉得这是个愉快的过程,最好在游戏中促成这个运动。妈妈用力不应大,不要勉强宝宝,避免在练习的过程中,因为勉强宝宝而留下心理阴影。

二、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躁。每天花的时间不用多,几分钟就可以了。

三、不要在宝宝刚吃完奶后或身体不舒服时练习。

四、要注意床的布置哦。您不在宝宝身边的时候,如果他偶尔翻过去,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要注意床一定要有床栏,防止他滚落;被褥、床单要平整,不要有塑料布之类会引起宝宝窒息的不透气的东西;床上不要有坚硬物品和能让他吞进肚里的东西。

爸妈们只用付出一点耐心,在帮助宝宝学会翻身后,他就能认识更加丰富的世界了,家里的各个角落都在他的视线之内,能够获得如此奇妙的体验,对于宝宝来说,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呢。

让宝宝“翻”得更完美

·床栏

宝宝的小床有了这道安全保护,就不用担心翻身时会掉下床啦!

·伊诗比蒂小牛床围

怎么样?有了它,宝宝一定会更想翻过身去一探究竟啦!

·费雪音乐咬胶

这可不是普通的咬胶哦,它还会发出响声呢!用这么可爱的玩具来逗引宝宝练习翻身,绝对不会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有效交谈让宝宝更聪明!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聪明?有的认为孩子早走路、早说话是聪明,有的认为2-3岁就能背诵大量古诗和儿歌是聪明,有的认为刚进幼儿园就能唱几首外语歌和计数至100是聪明……由此,父母们纷纷竞相在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看识字卡、背诵古诗、学外语和计数,期盼着培养出神童。

尽管学龄前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但如果父母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出类拔萃的“背书才能”,他们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丧失表面上的智力优势。所以,我们提倡年轻的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机械记忆以外的能力,其中除动手能力之外,还包括理解、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有效的首推有效交谈。

1、尽可能地和孩子谈话

一个人在与他人对话中反应速度的快慢,往往标志着他整体智力水平的高低。经常交谈不但可以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促进孩子的逻辑思维。孩子们听的、说的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2、扩展谈话内容

父母和孩子就某一问题交谈时,不妨把谈话内容由浅入深地稍稍扩展一下,除了可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可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这一问题的全过程,如开始怎么想,后来想法怎么起了变化,以及为什么做出改变等等。从这种对前因后果深入分析中孩子获取的智力进步往往要比谈话内容本身大得多。因为孩子可以父母的思路为借鉴,逐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孩子的好奇进一步反问

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喜问为什么。对此有些父母颇感不耐烦,甚至批评孩子“钻牛角尖”。

相反,一些聪明的父母会充分利用这一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大好机会。他们往往不马上给孩子答复,而向孩子反问几个“为什么”,争取孩子自己思考并找到合适的答案。

4、不局限时间

不要以为谈话该在特定时间进行,睡觉前、晚饭后、幼儿园来回接送孩子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可寻找到开阔眼界和心胸的话题。多揣摩孩子的心理与兴趣,把握时机,从而使亲子双方都能产生快乐的感觉。

5、不设定内容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谈话过程中总教导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久而久之孩子会放弃实话实说的勇气,对你关闭心灵之门。做个敏感的父母,倾听他的任何表达,才能帮助你充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挖掘他的灵气。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6、耐心和尊重是有效的前提

和孩子谈话时,耐心和尊重极其重要,有耐心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表达,缺乏耐心的父母则会将孩子推到沉默的边缘。

请记住,你怎样跟你的同辈谈话,就该怎样跟你的孩子谈话。不要让谈话演变成对孩子的教导甚至训诫,更切忌对孩子大加斥责。

7、与孩子的“朋友悄悄话”

如果你能做到每星期至少有一次与孩子说“朋友悄悄话”,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游刃有余的父母,孩子轻易就可以与人沟通。

8、运用孩子的语言方式

能否让孩子热情愉快地参与交谈,与他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有关,运用孩子小社会的语言则是激发孩子积极性的一条佳径。运用孩子小社会中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谈,他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即使当他谈兴不高的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被你吸引、带动。有了兴趣自然谈话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9、和孩子一起谈趣事

据有关专家大脑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花半小时和孩子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在智力上、感情上促进他的健康发展,并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纽带,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汇和概念,激发他的思维能力。

10、重视他的问题

对孩子在谈话中提到问题或困惑予以高度重视,必要时可对孩子的谈话做简单笔记,帮孩子分析并整理自己的思路,以便能在下一次谈话时给孩子提出良性的建议。

11、提供线索和提示

较难解决的难题,可给孩子一些线索或提示作启发,时间长了,孩子便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12、与孩子一起探讨

如果问题连父母也回答不了,千万不要胡编乱造或简单省力的用“我也不知道”来应付孩子。

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应是:坐下来与孩子一起探讨。如遇见生字可一起查字典和百科全书;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教老师或专家。从中孩子们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认真钻研的顽强精神。这些素质对孩子的成才是必不可少的。

13、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善于独立思考并爱钻研的孩子往往很具独创性,常显示出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或从同一事件延伸出多种联想的能力。要知道,思维方式的多元正是一个人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对于孩子做出的第一个正确答案,爸爸妈妈不妨在作了肯定后再问:还有没有更好的?研究显示,这种“逼问”可激活孩子的思维,促使他认真反复思考,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件事。父母如能这样持之以恒,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让周岁的宝宝更聪明


婴儿期的小宝宝渴求与世界的交流,而父母正是孩子与复杂的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桥梁,此时,新手爸妈要借助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建造“智慧大厦”的基础。本文为婴儿视觉、听觉、语言能力、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点小小建议。

宝宝:感受全新的世界

你知道小宝宝是个大近视眼吗?当他刚出生时,只能看得见给他喂奶的人脸的轮廓和脸上的3样东西:眼、口、鼻。但是他眼中的世界还是非常有趣的,视觉的刺激能够影响小宝宝的大脑发展。我们提供一些有助于婴儿视力发展的游戏供您选择。

0~2个月时

下面两个小游戏可以帮助婴儿学习调节眼的焦距。

,站在婴儿面前约1~2米的距离,让婴儿望着这个玩具调节自己的视觉,当他长时间望着这个玩具之后,就会做出反应: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色彩鲜明的玩具上,甚至会摇晃身体。然后你慢慢移动它,小宝宝的眼睛会自然地随着它而移动。

(2)镜子游戏:婴儿喜欢看人们的面孔,所以你不妨抱着宝宝站在镜子面前,让他看看自己的表情,他一定会给镜子里的小宝宝所吸引,你可以对宝宝哼唱一些儿歌,宝宝会对着镜子跟随音乐作出不同的表情,然后被镜子里的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3~4个月时

此阶段的婴儿仍需要父母抱着四处游玩,他们的小手不能牢牢抓住东西,但喜欢用小手触摸觉得有趣的玩具。

(1)彩虹丝带游戏:把几条不同颜色的丝带(约2米长)绑在一个小棍上,当你摇晃这个棍子时,丝带也随之摆动,就像彩虹似的,你的宝宝看到丝带在空中飘逸舞动,会用小手捉丝带,几个月之后,他可能真得能捉住丝带。

(2)当你抱着小宝宝时,可以做下面一个游戏,你一边抱着宝宝,一边唱着他平坦喜欢的儿歌,然后绕着屋子来回地踱步,这些重复的动作和声音都是婴儿所喜爱的。

5~6个月时

这个阶段的婴儿可以牢牢的抓紧东西,并开始学习坐立,但仍需要父母的帮助。(1)飞开超人

你可躺在床上,把宝宝抱在胸前,让他与你面对面,然后双手高高举起他,让他体会在空中一升一降的感觉,一般宝宝在升到最高点的时候,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2)肥皂泡游戏

婴儿喜欢用小手捉摸肥皂泡,你可以把肥皂泡吹到不同的方向,让宝宝去捉,当他捉到肥皂泡时,泡沫随即破灭,他会很好奇地笑,这种游戏非常受宝宝欢迎。

7~12个月时

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坐稳在座位上,懂得爬行,父母可与孩子坐着玩游戏。

(1)让婴儿坐在地板上,用一块小毛巾遮住他的脸,然后再拿开毛巾

,让你的脸突然在他面前出现,并用一些声音吸引他的注意。

(2)家中的锅碗瓢盆筷子等器皿都是婴儿的乐器,父母也可以自制一些小小的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他喜欢这些“乐器”被拍打或摇晃时发出的声音。

(3)婴儿在地上爬行,在他面前放一些枕头让他爬上去,给他制造一些乐趣。

宝宝:倾听美妙的音符

婴儿对声音的偏好

适当的听觉刺激会促进孩子在情感上与人的沟通及语言方面的发展,并培养孩子积极地乐于接受外界事物的态度。所以,父母从婴儿出生之后,一方面要经常反复地给孩子说些简单上口的童谣,唱好听悦耳的歌曲,说充满爱的话语,另一方面也要观察婴儿听到声音之后的各种反应与身心状态,这对孩子的听觉、情绪、动作等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反之,过分吵闹、尖锐、刺激或不愉快的声音会让婴儿受到惊吓,他们的大脑听觉系统会排斥这些声音

让孩子更喜欢上幼儿园,你得会“说”


初入园时的哭闹和焦虑终于成了过去式,大部分孩子逐渐接受并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家长发现,孩子还是会时不时地耍耍小脾气,甚至找一两个借口,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没睡醒,就是不想去幼儿园。这时候,家长稍稍缓解的焦虑情绪又被激起,孩子的入园焦虑不是已经过去了吗?怎么还不愿意去幼儿园啊? 当孩子表示不喜欢幼儿园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孩子刚入园时,在整个幼儿园阶段,都会有孩子向家长倾诉“不想去幼儿园”。这是很正常的,和小朋友闹别扭啦,感到被老师忽略啦,轮到讲故事但是没有准备好啦,身体不适啦……种种的原因都可能成为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导火索。小小孩也有小小孩的心事。问题的关键是,你是不是一位会“说”的家长,只要你是,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

不要问:为什么不喜欢幼儿园啊?孩子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即便能简单分析事件的原因,依然不能总结并通过语言来描述清楚,所以这样难以描述清楚的问题,不但不能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的真实情况,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感觉不被理解。

不妨这样说:来,给妈妈讲一下你在某某活动中是怎么玩的?如果你愿意,一定能轻松引导孩子回忆起幼儿园的快乐瞬间。如果孩子对植物感兴趣,你就可以问:“我都不知道你们班还有植物角啊,跟妈妈讲讲,你们班里都有什么植物啊?”如果孩子喜欢阅读,我们可以和他聊聊幼儿园的阅读角。在充满趣味的聊天中,孩子会逐渐忘记不愉快,又变得喜欢幼儿园了。当然,这_切基于你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和老师关系紧张

孩子一回家就抱怨:“我还想在外面玩,老师非让我回到班级去。”“我都没玩够,老师就让我收好玩具,我不喜欢老师了。”老师是幼儿园活动的引导者和主持人,也是规则的主要监督人,在帮助孩子建立规矩的过程中,难免让孩子感到不自在,不喜欢。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喜欢老师呢?

不要问:老师批评你了吗?这样的提问方式无异于暗示孩子,幼儿园是一个时刻会受到质疑的所在,老师是不容易亲近的个体,这不利于帮助孩子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事实是,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就像大人离开习惯的舒适地带,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启适应模式。规则培养是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不同之处,孩子适应规则的时间长短也与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有关。

不妨这样说:猜—猜明天哪位老师来接你。家长不妨尝试设置各种场景,帮助孩子更加主动深入地了解老师,从而愿意和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又如,“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老师明天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你是希望老师在班级门口接你,还是在大厅接你?”甚至可以预设问题,“我们一起来猜猜明天老师会用左手拥抱你还是右手拥抱你?”不停地给孩子选择性或者猜谜一样的问题,孩子一定会对和老师的见面充满期待。选择性的问题有助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不断给出选项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忘记焦虑事由,转而被新设定的场景吸引。

当你想了解师生关系

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能像自己一样360度无死角地关爱孩子,孩子也像依恋父母一样依赖老师。因为孩子跟老师的亲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对幼儿园的情感深度。所以很多家长每天都急切地向孩子询问他和老师的相处情况。想要帮助孩子亲近老师,那么:

不要问:哪个老师最喜欢你?哪个老师不喜欢你?班级老师分工不同,孩子自然会喜欢那位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老师,所以这样的问题会暗示孩子:谁陪伴时间长谁就喜欢自己,其他老师是不喜欢自己的。这样的认知预设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反而会固化某位老师和他的关系,以后更难接受其他老师。

不妨这样说:妈妈相信你能跟某老师成为好朋友。还可以说:“你明天把做到的梦告诉某老师吧。”“我们要不要想好一个小秘密,老师一定特别想知道。”师生关系的亲疏远近,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想要帮助孩子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家长一定要将这个过程趣味化,并提前鼓励孩子去努力。

当你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幼儿园和小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更多的是感受世界和发现自己,而不是被灌输知识。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既是孩子生活经验的整合,又是生活技能的重复和练习,既有新意,又不停反复,而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远远达不到清楚讲述幼儿园发生的一切。家长抛出这样的问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让他觉得难以回答。

不妨这样说:让妈妈来猜一猜,今天宝宝玩了捉迷藏的游戏吧?孩子一定会回答“哈哈,妈妈你猜错了。”或者“对啊,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如果他状态良好,兴许会多讲一些幼儿园的趣闻。对于孩子来说,讲述事实比解答疑问要容易得多。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会对以往的活动充满自豪,又对新的一天充满期待。这样的沟通,你还要为从孩子口中套出实情绞尽脑汁吗?

当你想了解孩子的伙伴关系

幼儿园阶段的伙伴关系对孩子未来的交往模式有深远的影响。当孩子表示不爱跟小朋友玩时,我们往往会为孩子的人际交往不佳而焦虑不安,这很正常,但过分焦躁甚至没有界限地干预并不理性。

不要问:有小朋友抢你玩具了吗?这个问题的问法和“老师批评你了吗”具有相同的暗示功能。幼儿园把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而且由于年龄特征,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下,孩子们往往通过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如果能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表现,也许你就不会因此不安。

不妨这样说:今天又跟谁成为好朋友了?很多孩子都会受到成人诸如“我看到你跟××小朋友拉手了”这样的语言暗示,而刻意去做一些相应的动作以求得认同,所以,请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正面的效果预期,即便明明知道他要付出努力方可完成。

当孩子哭泣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对于孩子们来说,当他们受到挫折想要倾诉,或者想要获得成人的关注,都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那么:

不要问:为什么哭呀,是小朋友打你了吗?这个问题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容易把孩子和集体中的伙伴置于对立的境地,孩子会不自觉地以为其他小朋友有可能会侵犯到自己,有的孩子甚至会受此暗示,出于主动防御的想法,从而攻击别人。

不妨这样说:你愿意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当孩子哭泣时,他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倾诉的对象和温暖的臂弯。作为倾听者,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帮助孩子排遣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消失以后,孩子自然会在情绪受控的状况下描述遇到的事情。即便孩子不能说出原委,家长也不能对哭泣原因妄加揣测,并将揣测的结果暗示孩子。

当孩子身体出现不适

在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之前,很容易出现集体感染的状况。这时候,家长往往会责怪幼儿园护理不当,责怪其他家长考虑不周全。当这种情况出现:

不要问:是不是老师没给你喝水?幼儿园的饮水量是根据地域特征、天气情况和孩子年龄段的身体需求来合理安排的,家长不能将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怪罪于饮水量,这样的对话方式不利于孩子和幼儿园建立亲密关系。

不妨这样说:你一定能照顾好自己,先从多喝水开始吧。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给孩子一个有趣的期许,又给他一种责任的担当,孩子对于自我管理和成人认同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和喜爱。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一个积极的任务目标,并提前给他设定一个期望值,他们大多会在接下来的活动里积极配合。

当孩子回家后吃得更多

一部分孩子回家后还要跟随父母再吃晚餐,甚至比父母想象中吃得还多,于是父母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进食量不够。出现这种隋况:不要问:是不是在幼儿园没吃饱?首先要认清,已经吃饱和看到美食还有进食欲望是两码事。幼儿园的餐点安排和数量,都是按照孩子的身体发展特点和需求量来制定的,每2.5小时都会进食一次,但晚餐会早于一般家庭的晚餐时间,孩子在幼儿园晚餐离园之后,难免做一些大运动量的活动,到了家里的晚餐时间,部分孩子有进食需求也属正常。

不妨这样说:让我们来数数你一天吃了多少顿饭了。心灵手巧的妈妈甚至可以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带着孩子把一天吃的餐点回顾—遍,你想知道的答案,也许就藏在你跟孩子的游戏中。

总的来说,在帮助孩子爱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原则,在信任的基础上配合老师的工作,不妄加揣测,不无端怀疑,多和老师进行正面沟通,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又能帮助孩子亲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让宝宝更健壮的运动游戏


2-3岁的孩子,每天可做走步练习,开始时走150-200米,3岁时能走250-300米。也可以经常提醒母亲,早上送孩子入园,可早些出门,让孩子走到幼儿园。路上不让孩子过分出汗,可根据气温增减衣服。

园外散步时,到达目的地后,要让孩子们坐在干燥地方充分休息,然后再带回来。

在气温不太低的时候,应尽量让孩子在室外玩。每天可有5个小时左右在室外度过。可充分利用沙场、水池(组织愉快的集体生活)、滑梯、儿童三轮车等做游戏。

此外,每周上3次左右的体操课,每次做15-18分钟的体操。由于2-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参加集体活动了,这时可按编组做操。

走步和攀登运动:

可让孩子在宽20厘米、长2-2.5米、高30-35厘米的斜坡上走。孩子快到3岁时,宽度可缩小到15厘米。

在地板或地面上用粉笔画一条宽30厘米的直道,让孩子双手平举前行。快到3岁时,可画成弯道,让他们走。让孩子上下高20厘米(接着可提高到25厘米)的台子。

在离地板或地面20-30厘米(接着可提高到30-35厘米)高处,立个横杆或拉根绳子,让孩子迈过去。

利用圆台架的两侧斜面,让孩子抓住斜面扶手从一侧上去,再从另一侧下来。也可在院子里修个土堆,让孩子上下跑动。

让孩子学爬梯子,熟练后,可做铁栅栏游戏。

过了2岁半的孩子,可练习用脚尖或脚后跟走路。为了使姿势优美,双手可反剪在背后,挺着胸走。

投掷运动:

可在离孩子80~120厘米处放一个高40厘米的小筐,让他们往里面抛球。

在离孩子80~120厘米处,挂一个齐孩子眼睛高的球网,让他们向网里投球。

快到3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在地板上滚排球,让球从放在2~3米远处、间隔为40厘米的椅子中间滚过。

全身运动:

让孩子并排坐在椅子上传球,然后让孩子并排骑在平衡木上,挨次从头顶上往后传球。

让2个孩子拽一个圈,时而站起来,时而坐下。

让孩子做俯卧撑运动。

让孩子做仰卧、双脚蹬自行车踏板运动。

象青虫那样滚动到房间里。

用四肢在地板上按粉笔画的路线爬行。

让宝宝更聪明的交流方式


触觉交流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哺乳。因为,哺乳为婴儿最初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以其最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颊,依偎到温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

让宝宝更聪明的交流方式

视觉交流婴儿出生一个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因尚未发育成熟,故其可见距离不超过40厘米,几乎只能看到眼睛正前方。母亲在哺乳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也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育。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使用奶瓶喂奶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在视觉相当发达后,嗅觉便开始退化。但是,婴儿的嗅觉却相当灵敏。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便能闻出气味的好坏。在试验中,如果把浸过母乳的布靠近婴儿鼻端,婴儿会顿时停止哭闹而做出寻乳的姿态。由于婴儿能嗅出是不是母亲,故专家提出,婴儿期由母亲陪睡可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

听觉交流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这是因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声响需要,并能从各种声响中产生“诱发效应”,从而很快以声音辨别是不是母亲。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动手动足,一副满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年轻妈妈和婴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多么重要。千万不要囿于快节奏生活等种种原因,而忽视了身边的小宝贝。别忘记,婴儿需要母亲带他认识这个新鲜世界。

家园共育《举手之劳 让宝宝“翻”得更完美!》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