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度把握对宝宝的爱

02-15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适度把握对宝宝的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提示1:过多帮助导致孩子无能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很弱小,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帮助,于是对于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揽。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

点评:

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建议:

生活中,如果父母只图为了孩子穿鞋便捷,总是买有拉链的鞋是有害无利的,孩子总要学会穿系鞋带的鞋子,学会对付复杂的事情;如果父母日复一日地提醒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忘了带这个或那个,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记得。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

提示2:过多的玩具意味着干扰

现在的孩子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和电子娱乐产品塞满了房间。孩子常常把抽屉里的、架子上的、框子里的玩具统统翻出来,玩着玩着,他就会要求妈妈的帮助了:“妈妈你看到我的那个小汽车吗?”然后妈妈就放下手中事,帮孩子寻找他想要的玩具。

点评:

玩具在增多,孩子的兴致却一点点下降,孩子可以支配的玩具越多,他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决定玩哪一样,并且很快地将兴趣从一个玩具转移到另一个玩具,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实,问题不是在孩子,收拾和管理这么多玩具,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建议

:其实,即使是一套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指令和界限的条件下,随心所欲地发明创造。虽然它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那么昂贵和漂亮,但是,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积木既是玩具,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大有好处。玩积木组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测试中,比没有玩积木的的那组孩子,分数要高出15%。积木除了帮助孩子掌握堆叠技巧外,还为孩子发展数学、科学以及空间能力打下基础。

提示3:过多表扬不利孩子抗挫折

受一些用表扬鼓励孩子进步的成功事例启发,有些父母误认为,只要多给予一些表扬,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成功。于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都大加表扬、赞赏和鼓励。

点评

:心理学认为,适度地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但是如果表扬泛滥则通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孩子不再把表扬当回事;二是孩子把父母的赞扬句句当真,那么他就可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旦从老师或其他人那里得到客观评价时,会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建议:

孩子能自己整理玩具,或是在学做家务等方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表示赞扬和欣赏,这有助于孩子更快进步。但此时要注意两点:首先,父母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孩子示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表扬不仅限于一个玩具和甜点,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或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并且表扬也应不断要有新意。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帮助宝宝把握情绪起步


导读:理解他人情绪的意义和起因,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人情绪的孩子社会能力往往比较出色。相反,那些无法有效地读懂他人情绪的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傻”,甚至可能出现交往障碍,严重的可能存在发展缺陷。比如,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就常常难以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

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影响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周围人群和环境一起和谐地走向未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从小就学会理解他人情绪,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解读情绪的奇妙功用

情绪传递着语言之外的微妙信息,并非我们惯常所理解的,仅仅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带有太多负面的色彩。实际上,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是人类适应能力的一种体现。

仰赖情绪,人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因此,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一个不能确切读懂他人情绪或者表达自身情绪的人,他就没法很好地适应他周围的环境。因此,只有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地调节情绪,他将来才能掌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本领。

需要了解的情绪因果关系

理解他人情绪的意义和起因,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人情绪的孩子社会能力往往比较出色。相反,那些无法有效地读懂他人情绪的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傻”,甚至可能出现交往障碍,严重的可能存在发展缺陷。比如,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就常常难以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

从半岁开始,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各种表情,不过他并不能明确地区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对情绪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某人有某个表情,可能就是某人不高兴了,难过了,开心了等等。不过他可能难以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情绪,比如,当妈妈对他说“我很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再这样我就要惩罚你了”的时候,他就会比较难以理解妈妈的这种行为,觉得妈妈的这种互相矛盾的情绪不可思议。

从宝宝半岁开始至学龄前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帮助宝宝理解有关情绪的一些要素:

1、不管是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2、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比如,他不高兴了,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

3、情绪传递着一个人的某些感受。比如小弟弟哭了,他是以哭来告诉大家,他很难过。

4、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高兴可以哭,难过也可以哭。

5、别人的情绪表达可能跟我不一样,丁丁生气会哭,豆豆生气会叫唤,妞妞生气会摔东西,我生气则会跺脚……所有这些都是在表达生气这个情绪。

6、我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感受。比如小弟弟难过了,我可以给他玩一会儿我的玩具,让他高兴起来。

需要把握的情绪表达规则

0-6岁是宝宝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期。从婴儿开始,宝宝就懂得一些简单的调控自己情绪的特别方式。比如,婴儿知道通过吸吮拇指和奶嘴来自我安慰。大一点的孩子,在必须跟妈妈分离时,会尝试把小毯子或毛绒玩具等自己最自爱的“宠物”抱在怀中,帮助自己摆脱伤心和焦虑的情绪。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父母要提供机会帮助他学会根据情境,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慢慢地,他就能学会遵循社会文化认可的“情绪表达规则”,通过恰当地调节情绪,达成自己的目标。在0-6岁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帮助宝宝把握以下的情绪表达规则:

1、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会影响到别人,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生小弟弟气的时候,不能打小弟弟,可以大声地说:“我生气了!”

2、懂得以合适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我害怕那个陌生人,那么我可以离他远一点,我还可以跑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

3、懂得自我控制,不能有各种过激的行为。比如当我特别生气的时候,我不能把玻璃杯子砸到地上。

4、懂得遵循一些既定的社会规则。比如我高兴的时候,不能在地板上使劲地跳,这样会影响到楼下邻居。

提升情绪表达能力4策略

个性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宝宝表达情绪的能力也会有些偏差。不过宝宝的这种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只要讲究策略,他的情绪表达能力也能获得大幅提高。

1、表情模仿游戏

这种表情模仿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模仿婴儿。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可以抱着婴儿,面对面模仿他的面部表情,通过这种方式将婴儿的情绪感受反馈给他自己,鼓励他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婴儿快乐地微笑时,父母也对着他微笑;当婴儿好奇地瞪大眼睛时,父母也要对着他瞪着好奇的眼睛逗他玩。

另一种是让宝宝模仿父母。父母在不同的情景下,要以不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给婴儿提供更多观察情绪表达的机会,让他学会通过情绪来对周围环境和人群施加影响。

2、多表述宝宝的各种情绪

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尽管他的情绪感受也很复杂很丰富,但是他常常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父母可以经常用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或者语句来描述宝宝当时的感受,丰富他的情绪概念,帮助他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比如宝宝的玩具被小伙伴抢走了,妈妈就可以跟他说:“你现在很难过对吧!”当他的玩具被要回来,或者妈妈给予他安抚之后,妈妈就可以跟他说:“现在你觉得开心了吧。”此外,父母遇到一些合适的情景,也可以随时描述周围每个人的情绪,进行一些情绪对话,帮助宝宝学会理解情绪并表达情绪。

3、在假装游戏中调试情绪

在游戏过程中,宝宝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接受能力也会比平时要强,如果在假装游戏中加入各种情绪体验的内容,这就是最生动的情绪调试课程,在这样的游戏中,宝宝理解表达调节情绪的能力都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4、在交往中理解并表述情绪

小伙伴带给宝宝的影响非同小可,甚至很多时候甚于父母。多鼓励宝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就会在跟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大量情绪体验,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互动活动为宝宝情绪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必要而原始的丰富素材,为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宝宝爱发脾气如何应对?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儿,他就能冷静下来。

育儿:如何把握‘自由’尺度?!


育儿:如何把握‘自由’尺度?!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不是太放纵他了?!他画画,就献出了家中的一面墙,让他自由发挥。他爱炒菜,我们就拿出了大锅让他亲自尝试,甚至还拿出一个鸡蛋让他感受一下。还有好多的事情,我们给他太多的自由。最近他上了幼儿园,幼儿园的生活有太多的规矩,喝水要排队,吃饭要排队,睡觉不能说话等等,做什么事都要按秩序做,儿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好,但回到家我们没有太多的限制,小家伙没了限制就放松得不得了,我们稍稍一管他,他就受不了大喊:“我不愿意!我不做!”甚至以大哭相威胁,真令人头疼!

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自由,虽然定了规矩,但执行的力度差了很多,尤其爷爷奶奶和小姨在照顾他的时侯,再加上我们一忙一累就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他一喊一闹有时就坚持不住了,结果可想而知。上了幼儿园他反抗得更厉害,我估计是他在幼儿园受到限制后,在家就更加向往自由了。

前些时日幼儿园的老师说,儿子各方面表现都好,只是一让他自已动手脱穿衣服鞋袜就不干了。我们承认在这方面是我们包办太多,尤其是早上上班都来不及了,让他自已穿都会急死人,着忙之中我们就手忙脚乱地给他套上衣服了。我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有太多的理由限制了让他自已做的机会。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开始在生活中加以注意,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让儿子自已动手尝试去做,其实小家伙远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笨,他会做只是有点懒而已,现在他脱穿鞋一点问题也没有,脱衣服也没有问题,只是穿时会穿歪,需要我们协助一下。

昨晚从幼儿园回来后,儿子要求在外面骑一会儿自行车,我看天还好就同意了,事先说好,骑半个小时就回家准备晚饭,儿子答应得很好,我担心他没有时间观念,就说天稍黑一点就回家。谁知天快黑了,小家伙死活不肯回家,最后竟哭着喊着自已丢下小自行车跑向道边,吓得我赶紧将他拉回,并告诉他说好的事情一定要照办。但是小家伙却说:“可现在天并没有黑呀!我不回家呀!”我一时很为难,也怪自已用天黑来让儿子选择实在是个错误,我想将错就错地将他强行拉回家,但是这样下去以后该如何再面对这样的事情。我蹲下身来:“儿子,刚才是妈妈说得含糊不清,妈妈认为天快黑了,但你却认为天未黑,这怎么办呢?妈妈还想回家做饭呀?你告诉妈妈该怎么做呢?”“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还不饿呀!”儿子这么一说,我倒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行,那咱们就再玩一会儿,但是以后你不能这样再耍赖似地跑向道边,那样车多太危险了!你可以告诉妈妈,你自已的想法,知道吗?”“好吧!”儿子痛快地答应。后来我们又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对我说:“现在玩好了,我们回去吧,妈妈!”听到儿子说这样的话,我一下子觉得自已先前的大吼大叫,真是有点过份了,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其实孩子只想在外面再玩一会儿而已,而我们因为我们自认为的理由和借口拒绝孩子,结果就导致孩子大哭以示抗议。

对孩子的教育要宽严要结合,关键是制定规则后的执行,过度的自由反而会不利于他日后的成长,但是管太死太多又限制他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这个度实在不是太好把握呀!

育儿经验:如何把握游戏时间


育儿经验:如何把握游戏时间现在的信息时代,到处充斥着电子产品:电视,电脑,智能手机,IPAD,真是应有尽有。但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想尽量减少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一来怕孩子看多了伤害眼睛,二来也更怕孩子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减少了与他人的接触。可是要完全杜绝孩子跟电子产品的接触,显然不实际也不现实。电子产品的内容很丰富,有时连大人也难以抗拒,对任何事物好奇心正重的孩子们又如何能抵抗。孩子在家里,家长可以通过自己不看,来达到这个目的,可是到了外面,不可能要求身边所有人都这么做。那么怎样做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掌握好这个度呢?我想总是要让孩子适当地玩一会。可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候,孩子会说玩一会,趁着孩子安静地玩耍的时候,大人往往趁机去做一些家务。一时疏忽,可能就一下子玩了半小时。或者家长觉得差不多了,让孩子停下来,可孩子总觉得还只是一小会,还不够,就软磨硬泡还要接着玩。后来我就想到了应该把时间具体到几分钟。可以是5分钟,10分钟,或者两人来个讨价还价,商定到7分8分。商定好了之后,就当着他的面,在手机上把小闹钟调起来,或者让他自己来设这个小闹钟。时间一到,闹钟一响,就要停下来。刚开始,给闹钟调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游戏。时间到了,他会很高兴地说时间到了。后来他开始在时间到了后说还要再玩一会,我会视情况给他一次机会,但也明确规定时间。到目前为止,第二次时间到了,他都能准时停下来。因为他知道,如果第二次还不停下来,那下次想玩,就没那么容易拿到手了。孩子天性贪玩,横加阻拦可能更增加了他的好奇心甚至反抗,但抽象的自控能力在他来说还不能理解,也暂时达不到那个自律高度。通过手机闹钟,或者时钟指针,让他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我想在他自律能力的培养上也会有一定功效的。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性格发育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如何把握小儿的性格,从小开始培养情商。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从人的个体性格发展过程来看,小儿性格的形成、变化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质变而发展起来的,小儿的性格表现在新生儿期就有相应的反映。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每当母亲将小儿抱在怀里时,小儿会有积极的探寻母乳的表现;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就能对照顾他的人发出特有的“天真快乐反应",注视照顾人的脸,手脚乱动,甚至表现出微笑的样子,这种最初的性格表现是多变而不稳定的,个体特征也是不鲜明的,随着小儿不断的成长发育,小儿性格的个体特征逐渐鲜明稳定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不同因而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兴趣,能力、适应程度等方面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小儿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建立,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婴儿时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必须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因而随之建立的是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的性格,2~3个月的小儿以笑、停止啼哭,伸手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的事情表现出大笑;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事情作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18个月的小儿逐渐建立了自我控制能力,在成人附近可以较长时间独自玩耍

如何科学把握小儿的性格发育?

幼儿时期由于已经能够行走,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的相依性较前减弱,但由于幼儿的行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仍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常表现为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的性格特征,小叽在2岁左右就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弱,不再认生,较前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能表现出自尊心害羞等

如何对宝宝进行情商教育?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量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

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及幼儿园的教师对此知之甚少,对孩子因情商太低而出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或简单地以批评、惩罚和管束来解决,不懂得以科学的眼光来识别,以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和诱导。

如何对宝宝进行情商教育?

一、冷静下来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情绪反应往往来自身体,而不是情感方面。身体健康的孩子,较少有极端情绪反应,更会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充满活力。

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能够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可选择孩子最轻松的时候进行,这时的孩子更乐于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情。

方式:

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画字、数字或图形,让孩子猜。

让他的肌肉紧绷五秒钟左右,然后彻底放松。

有规律地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从双脚开始,慢慢地往头部方向移动。

深吸一口气。让孩子吐一口气,然后保持几秒钟,这样,当他吸气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大吸一口了。

二、摆脱沮丧情绪

令人不快的经历一旦在孩子的情感记忆库里沉积下来,当他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这些记忆碎片就会被激活,产生更激烈的反应。这不仅让孩子自己难过,还会影响同伴对他的态度。

于是,孩子越来越会在意旁人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焦虑和自闭,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一天结束之前教孩子将当天的痛苦情绪过滤掉,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试着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两项下面的活动,想像着把不良情绪排放出去。

方式:

让他发泄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试图去压抑他的情绪

作吐气运动,将“坏情绪”呼出来。

想像着自己站在明媚阳光下的一条凉爽新鲜的溪水中,沮丧的情绪被溪水冲洗殆尽。

自己对自己说:“让它去吧”、“没事儿”、“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三、积淀愉快经历

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积极正面的体验,如果这些愉快的瞬间能够积淀下来,将会成为孩子宝贵的精神资源。等到下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更会成为他自我安慰和鼓励的力量源泉。

家长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在帮助孩子排遣掉不快的情绪时,教孩子学会如何将美好的时刻变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方式:

回顾一天的生活

跟孩子谈谈那些美好的情景,比如与你共处时的甜美,完成某件事、学到新知识时的喜悦等等。尤其要引导孩子去找找那些与自己平时感受不一样的场景。

情景再现

首先,由孩子想像困难场景,让他通过有效的正确方法去面对,引导他想像正确行为所带来的良好情绪。

然后,在孩子所想像的困难场景之下,让他用不正确的方法处理,引导他想像因此在他的内心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最后,让孩子有意识地在以上两种处理方法中做出选择,并由他将这种方法“情景再现”地表现出来。

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把正面的情感体验渗入自己的身体,就像水被吸入海绵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处事过于谨小慎微,就鼓励他想像自己被意外撞倒的情景,看他如何想办法保持放松和冷静,从而不再担心自己是否摔疼了。如果你的孩子争强好胜,就鼓励他想像在一场棋类游戏中输了,看他如何摆脱这种让自己沮丧的情绪。

宝宝爱粘妈妈该如何办?


我的孩子19个月大,已经会50个左右的词汇和一些简单的词句表达。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着,只好一路带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再悄悄溜走,也听不到他哭。可是,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边走边不停地叫妈妈,我就想是否这样的告别方式让他觉得有种不安全感,害怕妈妈随时都会消失?这两天,我改变了方式,每次都主动对他说明妈妈要上班去了,让他跟妈妈说再见,这样他便会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让走,我很矛盾,因为等孩子两岁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不如现在就训练起来,请问这样做对吗?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回答

如何处理宝宝爱粘妈妈?

首先宝宝在这个年龄出现爱粘大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也比较常见。在1-2岁这个阶段,宝宝对亲近的人的依恋比较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探索周围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等到宝宝两岁以后,逐渐能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就像您所说的那样,如果突然偷偷离开宝宝,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会害怕妈妈突然离开他,因而对您的依恋就更强了。每天上班前,告诉宝宝“妈妈上班去了,等到几点钟,妈妈就回来了,宝宝乖乖在家,等妈妈回来陪宝宝玩。”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必须去上班,过一段时间妈妈肯定会回来。另外,应该有人来照看并陪宝宝玩,让他感觉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一样安全、快乐。

喜欢《如何适度把握对宝宝的爱》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对有好奇心的孩子如何培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