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

02-17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孩子比较笨,当着人面我会说他天资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会这样做。

人家孩子1岁多就会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对号入座,我儿子到2岁半才总算认全了所有的图形。

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烦,叫孩子自己玩积木。我告诉他咪嘟熊长大了,梦幻岛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盖个“蘑菇房”吧。于是,儿子很高兴地自己玩去了,没过几分钟,儿子在那厢大声叫我:“妈妈,我不会!”

孩子一遇到难题,总说自己不会。我心想,这需要改变一下了,给他一点自信。我拿了一块硬纸板给他剪了一个奖牌,上面写着“工程师”,还找来一截红绳子绑在上面,又开始给他讲我编的梦幻岛故事,告诉他把梦幻岛所有“岛民”都叫来盖房子,谁盖得好,谁就是“工程师”。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来,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没有叫我,我也没有去帮他。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他竟然独自用积木搭出了真正的“房子”,有顶有墙中间还有镂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的创造力一发不可收拾,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物,都开始给你捣鼓,有的时候还借助桌椅板凳一起构筑他的“大别墅”。

我本来并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邻居家的大哥哥到家里玩,两人玩积木,一比较我才知道儿子在这上面有点歪才,我的“虚荣心”终于大大地满足了一把,以后也如法炮制,我不时给自己放一下假,儿子也常常给我一点小惊喜,从经常说“不会”,到自信爆满,什么事都抢着干。

原来孩子的聪明是这样出来的。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庭教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亲生后母”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实在让人心痛。孩子是她们亲生的,她们从主观方面、从内心非常爱孩子,但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陕师大附小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少梅教授认为,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家长们要不断交流、学习一些好的教育观点,并从自身做起,做最好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做好榜样,才会远离“亲生后母”现象,把孩子培养得健康、阳光。

包办和不陪伴是常见的“亲生后母”现象

“亲生后母”现象主要有哪些不好的表现?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媒体曾报道过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有的亲生父母,因孩子的不听话,或成绩差,就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能把孩子打死,这是最极端的“亲生后母”。

其他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陪伴问题,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多陪伴,但现在父母多以工作忙、需挣钱、没时间等理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即使和孩子在一起时,也是不停地打电话、看手机、玩电脑等,种种行为表现出对孩子的漠视,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还有的“后母”,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如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早上醒来,“后母”为孩子穿衣,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盛好饭、收拾好书包、系好红领巾……结果等孩子上中学、上大学了,还是没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嘲笑,自卑、怨恨由此产生。

种种“亲生后母”现象,给孩子最终带来的都是苦恼、茫然不知所措。

陪伴成长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

远离“亲生后母”现象,家长的学习很重要。李少梅教授说,身教重于言教,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做了父母,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有可能做好父母。

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的困惑是,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很关注,各种家庭教育的讲座、书籍层出不穷,众多的方法、理论也很多,但听完看完后,还是觉得很茫然。听得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李少梅教授建议,家长学习很重要,但学完以后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内省,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才会有所提升。另外,对于家长来说,不需要懂太多家庭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好情绪,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并不是自己一定要放弃工作,在家一心一意带孩子。

因为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举个例子,在《爸爸去哪儿》的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把父亲和孩子放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一小时,看他们如何交流,这其实也是看父亲的教育方式。当时刘晔一直在看手机,而孩子一个人在旁边玩,这种“陪伴”孩子显然感受不到父亲的爱,陪伴效果很差。

真正的陪伴是营造出和谐氛围,和孩子平等交流,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管是学习、玩乐、阅读,都非常快乐!

好习惯养出来 再不要为孩子整理书包了

培养孩子的各种好习惯,将会让他受益一生。而这些好习惯,李少梅教授总结主要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

生活习惯贯穿在家庭生活当中,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证孩子日常生活规律性,家长不要包办。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每天的书包就应该自己整理,开始对自己负责。最好是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根据课表,将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文具等,装进书包,看似小事一桩,其实是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开始。如果一直是忙整理书包,偶尔拉了课本,孩子就会埋怨家长,将怨气、责任推到家长这边。所以,从今天起,家长们再不要为孩子整理书包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要车窗抛物、随便丢垃圾、闯红灯、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等,孩子自然会跟着家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习惯一定要养成,越小、越早养成,孩子越早受益,因为阅读可以使人思考、宁静、反思,不会冲动,而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定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挑选适合的读物。图画书画家、太阳娃儿童美育课程总监黄丽女士认为亲子阅读列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孩子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会合乎规范,遇到一些问题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习习惯养成,家长切忌不要打扰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学习时,一会送水果,一会提醒他这错了、那写得不好,这样会严重打扰他的专注力,造成学习不专心、做作业拖拉的毛病。

好沟通听出来 多观察多听孩子说

放学后,一年级的凡凡回家给妈妈说:“妈妈,亮亮是坏蛋,他朝我洒水,还弄湿了我的书,撕烂了我的本子,我很想打他。”

听到这样的话,有的家长会说:“没事,你打他,不要害怕,不能让他欺负你!”

有的家长会说:“你告诉老师呀,一定要让老师知道他的不对,要老师帮忙,要不以后再欺负你怎么办?”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不会吧?亮亮不是你很好的朋友吗?怎么会做这种事?”

…………

以上的命令、说教、怀疑式的家长回答,其实都是不良沟通。良好的沟通应该先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语气等,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内容,确认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武断地告诉他怎么做。

再举个例子,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但家里又来客人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会直接命令:“把电视关了,到一边去!”有的会训斥、责骂:“没看到家里有客人吗?这么没礼貌,把电视关了!”……

李少梅教授建议,良好的沟通应该是分三步走,“行为+感受+影响”,可以告诉孩子,你这种把电视声音开很大的行为不好,可以这样沟通:“电视声音太大了,我心里很烦,因为影响到我和客人谈话了,你能不能关掉电视机或把声音放小点?”

这种尊重孩子的沟通方式,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当然,有时对一些不良习惯养成的孩子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经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很阳光。

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你中招了吗?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疲倦,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昨天下班回家,正好赶上吃饭,于是大家吃过晚饭后,我去收拾厨房洗碗,**奶奶给她洗澡,可不知一洗完就睡觉了,当时19:30分,我觉得挺奇怪的,怎么这早就睡觉了呀,一问才知道,中午是11点就睡午觉了,睡到12点多就起来了,下午没再睡,按理说这个时候睡午觉挺正常的,也难怪这么困呢?睡就睡吧,睡早点也好点,结果这个小家伙睡到晚上8点多就起来了,一起来就哭闹,正好我要出门,就带她下楼了,一想到要出去就开心起来了。

晚上11点了时,我正准备带**去睡觉,可进了房间,她就是不肯,还要跑到客厅来玩,被我制止了,可**奶奶不忍心了,又过来抱一下,这会更耍赖了,怎么都不肯去睡,结果婆婆竟然跟**说,你在床上睡吧,奶奶坐在边上看着你,**就更来劲了,更觉得要想玩了,后来我跟婆婆说,你先出去吧,她在床上听会故事就睡了,可昨晚小布叮故事机又坏了,婆婆出去后,**开始大哭,我当时想着,哭就哭一下吧,她本来就已经困了的,只是看到奶奶这么在意她,就要撒娇一下,一会就会睡的,大哭了好一阵,这时婆婆听到哭声又进来了,说要再抱出去玩会,她还不想睡的,不管我的制止,还是抱出去了,在沙发上对**又是哄又是摇的,还帮着抓头发,这样让她好睡些。不一会的功夫睡着了。

话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说,孩子很多时候是惯出来的,睡前哭一下又有什么呢?让她哭一下就是要让她明白,不是你所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大人都要顺着你,对吧,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有人在旁边帮着孩子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很简单的睡觉问题就搞得这么麻烦,经常都是睡觉没个固定时间的,我真想说,我下次再教育孩子时,你能不能不插一手呀!我知道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育儿心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育儿心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要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她们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肯定。因此,我觉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一)表扬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女儿开始不喜欢弹钢琴,小屁股一上琴凳总坐不到15分钟,我很苦恼。曾试过换老师,也试过打骂,都不见成效。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去文化宫学琴时,女儿看到哥哥姐姐纯熟的演奏,就动情地听着,舍不得离开,这时我随口说:"我们思思这么聪明,以后一定比哥哥姐姐厉害!"不料这节课她学得特别认真,钢琴老师还乘机给她一朵小红花。回家的路上,她很兴奋,我深受感触。以后每次弹钢琴时,我用各种方法表扬她,进步确实很快,练琴的兴趣也高了。

(二)表扬能使孩子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女儿刚转到新蕾幼儿园时,胆子特别晓,上课不举手,不和小朋友玩,有时还哭鼻子。陈老师一接手就发现孩子的缺点,常常同我交流,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她,还让小朋友陪她玩,上课常常表扬她。记得那时,孩子回家常常说这句话:"妈妈,今天陈老师表扬我了!"看着她开心的笑容,自信的表情,我打心眼里高兴。现在孩子上课不再胆怯了,还常常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我感谢陈老师对她的肯定和鼓励,这将会使女儿一生受益。

(三)表扬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过多地呵护使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我经常教育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八"节那阵子,我看到我每天洗碗很辛苦,就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一定帮你做很多很多事情。"我灵机一动,说:"好啊,今天你帮我洗碗,怎么样?"她高兴地答应了。我就手把手教她方法,她学得很快,我赞扬她,还写了日记。第二天老师在班级中读了她的日记,回到家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以后她能时时做到自己地事自己做,还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样既锻炼了能力,也磨练了孩子的意志。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希望父母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和鼓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样的!

孩子的拖延症是家长惯出来


孩子的“拖延症”,多半来源于父母的过度纵容和保护!长久以来,家长的纵容和保护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赖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从而导致“拖延症”。

9岁的钟钟是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个小毛病,做错了事情,要是被家长指出来,就会为自己辩解,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刚玩完积木,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则说,“过一会儿我还玩呢!”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钟钟并没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钟钟争辩说:“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回,楼上的伙伴星星来家里玩。星星走后,妈妈让钟钟收拾玩具,钟钟却说:“星星玩的,凭什么让我收拾!”

听钟钟这么说,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知道,钟钟仿佛什么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的孩子,她感到实在没有办法。

钟钟妈妈在一次教育讲座后得到启发,她想到儿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在之前的6年时间里,姥姥姥爷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所以让钟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钟钟妈妈开始采取补救措施了,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渐渐的,情况有所好转,钟钟不再总犯“拖延症”了。

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不能认为是一点小事就姑息,或者自己顺手就帮孩子做好了,这样惯着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拖延症”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事就会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监督。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觉得自己受制于人,认为人家是故意找麻烦的。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谁会喜欢呢?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开口,父母就已经帮他做好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很强。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规律

就是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钟钟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让钟钟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

第三、做个小“提示板”

像备忘录一样,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第四、偶尔让孩子尝尝“苦头”

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坏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帮助孩子,纵容孩子。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一而再再而三,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催,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第五、跟孩子说“你长大了”

不要总觉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不交给他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孩子会很高兴,并且乐意帮你承担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该担当的时候就让他担当,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长大了”的信号。

最后、做个好榜样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家里的家务事能拖就拖,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症”患者。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孩子,即使是孩子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只要我们努力,也会逐渐被改正的。

孩子的坏毛病是这么惯出来的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情理之中,但如果一味的娇惯孩子,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理性疼爱孩子。

一个孩子被惯坏的过程

1.永远都在表扬

有一个沉闷的家庭,爸爸上班,妈妈照看儿子。妈妈的日子万般无聊,原因是她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教会她要勤劳、热爱阅读和兴趣广泛。这名妈妈想外出工作但老公不让。

妈妈一天到晚以照料和欣赏儿子为乐趣,千篇一律表扬:“youareagoodboy”,永远是这一句,百万次的重复。那儿子不论干什么,妈妈都顺着依着。很快儿子发现自己生气妈妈就会忍让,于是,生气变成了他的必杀技。逐渐他确信自己是好孩子,妈妈那句永不更改的表扬已经深深镌刻到他幼小的心灵和脑海。

2.妈妈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除去表扬“好孩子”,妈妈全面包办代替孩子该做的事,并且以为任何知识有学校教他即可。于是这孩子毫无人生历练,情商和社商停滞不前,脾气却特别任性,为所欲为。

一个孩子被惯坏的结果

到这个孩子成人就有了三大特色:

1、自己最棒;

2、什么也不会做(除去上班挣钱);

3、特别无知,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别人做的事只要他不会就是混帐事,真是无聊!外出交友聊天,太没意思……

除了挣钱这最起码的生存之道还有吃饭娶媳妇这两样原始本能,别无它能。偏偏老妈的“好孩子说”无比根深蒂固,长大的他还真的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后来有个女人嫁给了他,却完全失去了自我。要知道,他自视极高,而且特爱生气,一生起气来鬼都害怕,那是在他妈跟前历练了几十年的绝活啊。可怜老婆过得异常郁闷。

他们的孩子呢?可想而知,完全像他不像妈,因为那可怜老婆根本没自主能力和话语权,在他跟前只知三缄其口,噤若寒蝉。孩子成人后自是如他一样夜郎自大兼什么也不会,哎呀,又是一个怪诞人生,自负自大、处处抓瞎、万般失败!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不知道爸爸妈妈们心里是不是五味杂陈呢?也许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是不可否认,主人公的境遇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有几分重合的。我们也曾为了鼓励孩子,一味地只说“宝宝好棒”;我们也因为不想让孩子“受罪”,而帮孩子包揽了所有的大事小事。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对孩子合理适时的表扬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树立正确的自信;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学会做相应的事情,告诉孩子方法而非代替孩子去做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

不想让你的孩子拥有这样的人生?从小开始,杜绝惯坏孩子!

★1.3岁前要坚持开发孩子的领悟能力,养护好孩子的美好天性,要极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好学能力;

★2.孩子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妈妈给他来一次隔离反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有权威的,必要时还是妈妈说了算;

★3.四岁后有些孩子已经建立社会人个性,可能产生贪婪、懒惰、对他人不敬等不良品德。这时候就不能完全顺养了。可以用温和而耐心而坚定的手法制止孩子,但必须注意态度,此时的孩子大脑尚在发展期,严厉态度会永久性扼杀孩子的乐观心态;

★4.七岁后要多教孩子是非观,可以批评,态度依然要温和而坚定。语言要简短,批评不超过三句话,遇到事情及时处理,不旧事重提,不讲大道理;

★5.妈妈本人要多做自我批评,给孩子树立自我反省和善于反思的正向样板;

★6.坚持给孩子建树好习惯,尤其阅读、交友、兴趣爱好和干家务一样不能少;

★7.孩子读书要关注,不能只读破案侦探之类为了探奇而读的轻松书,也要读名人传记、哲理书、医学书、科技书,让孩子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全面开发;

★8.看电视打游戏等懒散玩意儿必须限制时间;

★9.每个孩子都要从两岁半开始学抹桌子、清洁和整理家务,学龄前孩子学切菜、做饭、洗衣服。做这些事一次做几分钟即可,千万别让孩子做得太久,否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事情不论做得多么不好,妈妈都要表扬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育儿心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女儿已平安成长六个春秋。她的学习与生活是快乐的、温馨的、自然的,也是平凡的。打开记忆的闸门,许多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初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要去上学,就紧张得不得了,不愿意上学,不想离开温暖的家。有时候我经常自责,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陪她的时间很少,都是外婆带她。每当听到她外婆跟我说,她哭喊着要外婆早点去接她,我心里很是不舍,真想她永远寸步不离呆在身边。但我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女儿要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努力读书,也需要与社会这个大家庭融入。

因此,在家的日子,我都给她讲故事、陪她一起分享幼儿园里的趣事、讲老师的好,也叫“寓教于乐”吧,同时让她给我讲每天所见所做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逐渐感受到上学的乐趣,感受到老师的好,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新的手工、新的儿歌,回家会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她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生活的点滴上面,我们从小鼓励她要有良好的秩序感,家里的东西不要乱堆乱放,自己玩具、学习用品最好用整理箱分别放好,自己把玩具收好,大的应该放在哪里、小的应该放在哪里,这一点她做的很不错。现在经常会提醒我,东西不要乱放,哪来拿来的放到哪里去,人小鬼大地开始教育起我们了,哈哈!

我们家长也深知一个道理,好孩子是夸出来。做家长的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但要注意表扬的事情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表扬。比如铭悦今天饭吃得好,我们就说:“铭悦今天饭吃得真快!妈妈真喜欢啊!”诸如此类的,而不是光说“铭悦是个好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我记得她刚上幼儿园那会,对于画画,一点也不会,我在家无数次的教她拿画笔画画,总是学不会,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过后,慢慢的开始学。回到家,哪怕是弯弯曲曲的画上二笔,我们也会说她:“嗯,画的真捧,如果这条线画的更直一点,会更不错。”这一点,相信学校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表扬孩子们的。

前些日子我一连几天下班回家,都见到女儿坐在桌前画画,我问她:“铭悦,最近很听话噢,天天画画。”女儿回答我说:“妈妈,老师说我画画进步很大,所以我每天回家都要练习画画。”当时心里涌进无数的感激与感动,感谢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有要求上进的表现,也让我感动。

闪念间,女儿已在幼儿园学习近三年了。她酷爱讲故事,画画,从刚开始发音的不标准,到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升迅速,除我们家长的辅助外,这一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希望女儿越来越自信,并走向自强。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很多,但伴随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故事更多。作为家长,我为她的每一次进步由衷地高兴,为她的进步感到骄傲;更要和老师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她的人生活得精彩、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孩子的这些品质,老师是教不出来的


1、读书的兴趣

两三岁的时候,孩子就该看书了。此时,孩子爱不爱看书,跟父母的表现有直接关系。我们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不喜欢读书,父母没给孩子传承爱读书的习惯,孩子怎么会爱读书呢?请您记住,不要试图通过老师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习惯应该是家长培养的。家长做出表率了,孩子就会以家长为榜样。

2、叛逆期的冲撞

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就敢跟你顶嘴了——这都是爷爷奶奶惯的,也是你没规矩惯的。记住,对孩子的缺点要对症下药,尤其是,对原则问题就是不能让步。譬如,作业完不成,就是不能睡觉;关上电脑,就是不许玩游戏。

请您一定记住,五六岁开始,如果你舍不得对孩子说“不”,到了10几岁,你就不敢对孩子说“不”了。还请您记住,老师管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写字和握笔姿势??

如果你经历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你会感悟到,孩子写一手帅气的钢笔字,是非常有价值的技能。

请您记住,一个班里那么多学生,老师没精力逐个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没精力激励每个孩子都去练字。

4、争胜心

如果家长信誓旦旦地要求孩子夺得某个名次,并且为孩子的学习付出关注和代价,那么,孩子的成绩,距离家长的目标,差距就不会大。如果你对孩子要求成绩差不多,弄个中上游就可以了,那么你家孩子不会考到前几名。

请您记住,父母的心气高,孩子的斗志才高。这种遗传的气质,不是老师教的。

5、关于网瘾

对于一个有网瘾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他形成网瘾的过程,就是父母失职的过程。记住,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要控制住家里的电脑。当孩子哭着喊着想玩电脑的时候,你一旦迁就他,就等于给孩子喂了一口毒药。

请您记住,当学校老师接手管理你家孩子的时候,孩子的习惯已经成型了。不要指望着老师关注你家孩子的缺点,老师顶多是在校园里和课堂上控制住你家孩子。

6、快乐教育

凡是开始讲究快乐教育的家长,到头来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在班级与集体格格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才是最痛苦;凡是从小就刻苦的孩子,他将来才会拥有自信,拥有很多快乐。

请您记住,快乐教育不是你一个家长可以做到的。孩子从小接受了你的快乐思想,可是在大环境下孩子没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没有老师的鼓励与表扬——老师不可能天天表扬他。那么,这样的他其实并没有快乐,他会变得孤独、偏执。

7、学习和生活习惯

家长爱卫生,孩子也就爱卫生。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就助人为乐。要想让孩子成为高尚的人,家长的行为绝对不能卑劣。

请您记住,老师教给孩子的多是课本的知识,课本以外的,尤其是生活习惯,做人道理等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8、孩子细节上的管理

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就要培养孩子尽早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你迁就孩子,就等于坑害孩子。完成作业了,剩下的时间,孩子可以读课外书,可以休闲。

请您记住,老师只管布置作业,管不了你家孩子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培养的。

9、面对现实,迎接考验

凡是抱怨孩子功课压力大的家长,孩子也会觉得学业多,自己学习累。凡是告诉孩子学习能改变命运,这点辛苦不算什么……这样的家长养育的孩子,也就会坚强,变得对生活充满信心。

请您记住,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都是对孩子的磨砺。不要指望着老师培养你家孩子的意志。

10、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安全意识

对孩子安全规则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家长别闯红灯,别抱侥幸心理,遇到孩子有乱跑乱串行为,必须要严加训斥。

请您记住,老师只负责校内的安全,管不了路上的交通。

11、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孩子厌学,孩子逃学,孩子跳楼,貌似是孩子的事儿,但实质上,是家长从小对孩子胸怀培养的结果。家长们要记住,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孩子就不会想不开。父母吵闹,父母离婚,父母生活习气不好,孩子成才则是奢望。

请您记住,家庭的和睦,比任何教育都重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他人……

好教育是“骗”出来的 !


大家有没听过:骗谁都行千万别骗小孩!可小编今天偏偏推荐一篇犀利文,详述教育中“骗”的种种手法和成果,希望给父母一份“另类”的育儿思路,树立起自己的家教新方法。

教育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育其实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

有首歌叫《雾里看花》,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

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就不存在了。

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最高境界

有些家长很聪明,他曾反问我说,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妈妈去开幼儿园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一位一年级小朋友语文只考了12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20分,老师又夸张的说他很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

这个老师用这个方法“骗”到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他创造了中国教育的神话,无论他接手的是多差的班级,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的班级就不再有一个差生,每次班级分都是全市第一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了。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

人们常这样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它如同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只有当人们正确地去确立目标时才有好的效应,通过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与老师的关注度成正比。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知道这个“骗局”,却因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没能成为最优秀的老师。

教育其实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

经常有家长向我说着自己的苦恼,说自己的孩子很幼稚,不像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一般我都会恭喜这位家长。因为,当一个孩子还比较幼稚的时候,他给了家长“骗”他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看起来少年老成,他对父母的“骗”已经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无聊,那么教育将失去一个最有力的武器。

为什么“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是一种三段式的教育方法,其成效是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所以我们不能等到孩子上了学再去熏陶,恰恰可以早在孩子6个月时开始熏陶。比如,当你希望宝宝独立睡觉,你需要的是强化他做到的那几次自己独立午睡的好行为,而不是一味强调他晚上不肯自己独睡。

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这篇文章通篇讲的都是“骗”,其实不管是把孩子骗得更为优秀,还是骗得更不优秀,这都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所导致的。就像向日葵总是喜欢向着阳光,阳光照在哪边,孩子就偏向哪一边。其实父母就是那束阳光,只要你做对了,孩子也就做对了,而“骗”就是给孩子转方向的策略。

喜欢《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