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在许多人看来只会吃奶。睡觉和哭闹,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心理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具有很强的心理反应的发展潜力,在后天环境刺激下能够产生心理活动。
新生婴儿有什么心理特点
新生儿在母体内就发育形成了视、听、嗅、触摸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且具备了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通路,可以进行无条件反射。比如,当母亲把乳头放入新生儿口中时,新生儿的嘴立即就会做吸吮动作;当他的鼻孔受刺激时,就会打喷嚏;当抓挠他的小脚心时,他还会缩脚,双手双脚乱蹬。这都说明新生儿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遗传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相联系的、固定的本能行为。在此基础上,儿童与环境会建立新的更复杂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学习。出生10天左右,在母亲抱起婴儿准备喂奶时,只要一做出要喂奶的姿势,不等乳头放到宝宝口中,他的口就会做吸吮动作。这就说明婴儿在多次吃奶后得出经验,学会了把喂奶姿势与吸吮乳汁的动作直接联系起来。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就是婴儿学习活动的开端。
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之前,新生儿的脑机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许多先天条件反射是在中脑进行的。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其大脑虽然在结构上已初具成人的脑的规模,但脑的重量、容积,尤其是脑的机能还远远不够发达,不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不能够建立刺激与反应的暂时联系。观察证明,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这就是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物的强度,一般的普通刺激对新生儿来说就是超强刺激了,就会引起保护性抑制---睡眠。
婴儿的肤觉、视觉和听觉等在新生儿时期就都能呈现出来。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地给予刺激。研究证明,缺乏刺激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新生儿是不利的。新生儿也有一种与外界交流、与人交往的需要,对于符合这种需要的刺激会作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这会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哺育婴儿的父母亲和看护者对婴儿的精心照料和温柔、热情的爱抚都会引起新生儿良好的情绪和反应;安全而又丰富的环境刺激会给新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智力和情绪发展的环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为宝宝一生的幸福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明白人生的目的,才能知道该怎么活。只有家长先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生该如何活的精彩。我们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触摸到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对于如何引领这个新的生命,很多家长却“稀里糊涂”。我们曾经在家长课堂就“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做了调查,家长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主要有几种观点:
看到这些答案您是什么感受?这些答案中有没有与您的想法不一致的?或许不会有,因为这些答案大多数家长都觉得很正常。可是,细品一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在看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听这些答案会是什么感受?很多孩子到九岁、十岁就会问父母为什么生自己。即使没问,他也一定会想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如果他们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生下我?”你想好怎么回答孩子了吗?还是避而不答,敷衍了事?
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方向,找不到活着的目标,就如同一只漂泊在大海中的孤帆,眼前辽阔而苍茫却不知道自己的航向。如果遇到挫折、打击或困难,孩子的内心会不会痛苦?会不会纠结?这种痛苦和纠结如果得不到解决,孩子又会怎样?很多人之所以那么轻易地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表面上看是不堪生活的打击,背后的根本是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自杀前让父亲在楼下等着自己,而父亲等到的却是从楼上跳下来的尸体。孩子自杀后父母痛不欲生,说自己一辈子都想不通他为什么会毫无征兆地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时候,家长们觉得自己给到孩子的爱很多很够,可又有多少爱给到点子上了呢?在物质上孩子什么都不缺,可是孩子的内心你有看过吗?孩子的精神世界你有看过吗?说孩子什么都不缺,是因为孩子缺失的地方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看。作为家长不是把孩子生下来就完成了任务,养好这个孩子,给予孩子活下去的力量,让孩子清晰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该怎样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
想想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问过孩子他想要什么?
当他写作业累了,上补习班累了,当个听话的孩子累了的时候,他有没有告诉你?你有没有发现他已经很累?有没有告诉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他去探索,如果他累了就可以歇一歇?你有没有在孩子写作业累了的时候允许他停下来,帮着他放松一下精神?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群养训练营”有一个 10 岁的小营员曾经对教练说:“我的妈妈很优秀,她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妈妈经常告诉我,我现在的你条件比她好,所以我必须上一个比她还好的大学。但是上个好大学真的好难啊!”
听孩子说的话,我们就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曾经看过一个比喻,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能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有无限可能。可是做家长的却非要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成人想要的种子。就像这个孩子,妈妈在他心里种下的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如果有一天考不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没有成为有钱人,他的追求和价值应在何方?他是否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即便是考上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赚到了很多钱,那是否他就一定能够幸福与快乐?
“100 分”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孩子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连接能力非常好。挣很多钱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有挣钱的能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这些。就像《人生第一课》所说的,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幸福。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关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学问,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先接受教育,实现自我教育,然后去引导孩子,让孩子也学会自我教育。
如果作为家长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那么就请从此刻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孩子的人生究竟能有多么精彩,就要看我们家长能否给到孩子通往快乐幸福的智慧与能力。
母乳分泌有什么奥妙吗?
乳汁分泌有什么奥妙吗?在分娩后,位于大脑颅底部的垂体前叶就开始分泌一种叫泌乳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刺激乳腺合成脂肪、乳糖和蛋白质,使乳腺分泌乳汁。当婴儿吸吮乳头时,感觉冲动迅速将信息传导到垂体前叶,促其分泌泌乳素。泌乳素经血液到达乳房,使泌乳细胞分泌乳汁,这个过程称为“泌乳反射”。婴儿吸吮得越早,母亲泌乳就越早;婴儿多吸,母亲就多分泌;婴儿少吸,母亲就少分泌;婴儿停止吸吮,母亲就停止分泌乳汁。
妈妈和小宝宝在玩游戏
乳汁的分泌仅仅靠婴儿的吸吮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喷乳反射”的帮助。婴儿吸吮时对乳头的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达到大脑,反射性地引起垂体后叶产生催产素。催产素随血液到达乳房,使腺细胞和腺管周围的肌细胞收缩,将腺泡内的乳汁压向乳导管,到达乳窦。当婴儿吸吮乳头,双唇压迫乳晕下面的乳窦时,很容易将乳汁吸出。此时如婴儿突然松口,乳汁就像喷泉一样从乳头喷射而出。这就是“喷乳反射”。
由此可知,乳汁的生产包括了“泌乳反射”和“喷乳反射”两个过程。若哺乳时仅有“泌乳反射”是不能获得足够的乳汁的,还必须有“喷乳反射”的帮助,一旦这个反射停止,乳汁排不出,婴儿吃奶就有困难,这时妈妈常常误认为自己的乳汁量不够。保证泌乳和喷乳反射成功的关键在于妈妈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及姿势,婴儿必须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同时含入口中,才能有效地挤压乳窦,刺激泌乳和喷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你每天都被宝宝的“为什么”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轰炸一万遍后,你是否会对宝宝说“你烦不烦”“问别人去吧”等捎带刺激的话语呢?面对宝宝那么多的”为什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给予答案呢?
宝宝如果问”为什么”其实说明宝宝智力及思维水平提高了,已经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发展,这是孩子在接触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表示。这时要求父母一定要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能敷衍或者不理不睬,因为父母如果向孩子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很长时间。
如果父母态度蛮横或粗暴干涉,例如:“你烦不烦啊”,“问别人去”等,不仅会严重挫伤孩子求知的积极性,甚至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孩子希望父母给答疑解惑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1家长要耐心
家长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提问。孩子提出问题,是希望从父母处得到满意的答复。因此,家长在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取,准确而生动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并给孩子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问,使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注意方法和态度
父母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方法和态度,不能欺骗孩子,更不能随意敷衍,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3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父母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对孩子的问题,一般不要直接回答是什么,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些提示或反问,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而当遇到家长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时,父母应当勇敢地承认,并且鼓励孩子一起来探求,培养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