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博士近日对140名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对照组的父母则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
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干预组有9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干预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干预组的平均智力比对照组早15个月)。
据了解,实验期间,语言治疗学家在婴儿前语言发展的4个月关键期里走访了婴儿的父母,指导他们怎样与婴儿谈话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以下是专家的建议:
1、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尽管婴儿不会回应,但也要不断地和他们谈话。
2、尽量减弱能使婴儿分神的背景噪音。
3、根据婴儿的成长阶段,谈些婴儿感兴趣的东西。
4、每天至少和婴儿谈话半小时。
导读:一岁以前的宝宝不会说话,不能明确地表达,但是他们已经有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父母在教养宝宝时,能了解他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那将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根据婴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养呢?首先,父母可以通过哺乳,进行良好行为训练,养成有规律的生
一岁以前的宝宝不会说话,不能明确地表达,但是他们已经有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父母在教养宝宝时,能了解他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那将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根据婴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养呢?首先,父母可以通过哺乳,进行良好行为训练,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将喂奶与啼哭两个行为联系起来,即不能一哭就吃,以免日后不能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可以在喂奶前唱同样的歌或听同样的音乐,这样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饿了时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会安静下来。其次就是有计划地锻炼和训练婴儿抬头、翻身、挺胸、站立、行走等。这对婴儿日后形成动作敏捷、行为快速的模式很有帮助。第三是早期智力开发。可按照婴儿的月龄,准备色彩鲜艳的玩具、图画,促进其感观的发展。此外,动听的乐曲、歌曲,成人委婉生动的话语,均对婴儿心理发育有良好影响。 第四,母亲和家人应给予婴儿必要的爱抚、触摸和搂抱。美国心理学家施皮茨经过调查发现,如果育婴室不用保育员,仅采用机械化喂奶,使婴儿不与人接触,结果婴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都受到影响。后来增加了保育员,规定了每天抱起婴儿的时间和次数,从而使婴儿解决了皮肤饥饿的困扰,睡眠、吃奶都较前进步,患病率大大下降。因此,培养婴儿健康的心理卫生,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需要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只要父母能坚持,孩子一定会以良好的状态作为回报。放到孩子们身上,吃和玩,便太容易混在一块了。因为他们在6岁之前,是要拼命地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好让自己成长起来。玩,这是他们除了睡,便分分秒秒都在做的工作。探讨如何给孩子喂饭,其实不如换成:如何让孩子明白吃饭是吃饭,玩是玩。
可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吃饭,玩是玩,这其实非常困难。各个阶段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下分的阶段是以我自己的儿子情况为蓝本而分的)
(一)
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母亲吃好喝好心情好,乳汁充足,孩子的营养与进食问题,则根本不须多虑。偶尔的,将各种味道的汤汁沾点至孩子的嘴里,让其早一些感知母乳或牛奶之外的食物的味道。足矣。不过,也有孩子,母乳吃饱了却还含着乳头玩的,母亲一旦发现孩子并没有吸奶,便要及时“取走”。
(二)
6个月至10个月,这是添加辅食阶段。请记住:这阶段只是为了让孩子的饮食稍做补充,吃得多和少不是衡量吃得好与坏的标准。肯不肯接受某个新食物才是重要的。放松一些吧。倒是喂饭地点,进食时间等应该确定,不能随便换转。这个阶段喂食,首先建议“多调羹法”。即大人喂的一把,孩子两只手各握一把。大约是在八九个月左右,孩子会非常喜欢握调羹,家长一旦发现了孩子这个爱好,千万紧紧捉住,不要说:“你还小,不会用,长大些再给你用。”本阶段的后期,因为孩子会爬,会自己从餐椅中站起来,会挣脱大人的怀抱,对喂食的兴趣逐渐转移,想要看别的东西,将一些玩具交给孩子玩,喂养者轻柔地念一些歌谣,也许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玩”与“吃”的度,吃是主要的,玩是为了让其“定”在餐桌边。如果玩的念头超过了吃的欲望,那么表明孩子饱了,不要强迫了。
(三)
11个月至一周一、二这个阶段,从象征性地吃一些辅食,过渡到吃“正餐”。有时候可能仍然吃米糊,有时候则吃米饭。有时候吃得多,有时候吃得少。玩的花样也开始多了,当然也更不乐意安顿在椅子上。要下地,要爬,要扶着东西站,要大人牵着走,甚至干脆已经自己走了。这个阶段的辛苦也体现在喂食上。这时候很多家长开始用电视来吸引孩子,追着喂饭的现象也初现端倪。很多人也知道不要追着喂,但孩子会逃脱你的势力范围,而孩子才刚开始吃一两口饭,只好如此。还有人觉得,看电视是久了伤眼睛,但不吃饭却影响生长发育,两相比较,吃饭比眼睛的保护更重要,于是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我觉得,宁可吃饭时将小玩具搬到餐桌上让他边吃边玩也绝不给看电视。任他走开了这顿饭不吃饭不过去追。总之,守住第一次特别重要。开过戒之后,那今后想要再纠正和管束起来,那要难到上青天。通常,孩子们一周岁之后,会突然从爱好用调羹改为放弃调羹,直接用手抓食物的表现,不要高呼自己的孩子没教养,这说明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在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功能加强了,拿个盘子,或者用专用的毛巾擦净桌面,将食物放在他面前,任他自己抓着吃吧。吃多吃少随他的意。注意,如果他自己吃得多,大人正式喂他时就不要强迫喂太多,吃得少,则适当多喂。以免导致孩子对进食的逆反心理。还有一个注意,那便是,孩子自己拿取食物自己吃这是值得鼓励的,孩子拿着食物当玩具,却是要强烈反对的。
(四)
一周两个月之后,尤其是断母乳之后,基本进入“大人饭”阶段。即一天三餐,外加点心餐。一直至两周岁以内。一方面,孩子对新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探索能力也在增长,无法安静很长时间,也不能专注,边玩边吃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问题,而且你不给他玩,他已经懂得自己找东西玩。而另一方面,大人又开始急于让孩子养成好好进食的习惯,希望孩子每餐坐得端端正正,将一餐饭“好好”地吃完。这个阶段,不要逼迫,耐心等其有饥饿感非常关键。当孩子拒绝进食时,不要觉得只要孩子肯吃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孩子吃饭,不需要大人想办法,只需要看他饿或者不饿。你想出来的办法,暂时可能有效,长远却有可能给其性格发育埋下祸根。且莫为孩子的进食心急心慌以至健胃茶养胃药、威逼利诱等各式方法开始纷拥而上。这样做的恶果便是为孩子定下了“不好好吃饭”的底子。有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在玩,于是用饭食来“偷袭”,觉得孩子多吃一口也是好的。强烈反对这种做法!这将让孩子发现:不管我饿或者不饿,食物随时都有。他再也不会对进餐的时间与地点等有界限上的认识!而之后,你的喂养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的。
(五)
两周岁以后,这个阶段起,要着重陪养的是孩子自已进食的能力了。开始的时候可能要大人喂和自己吃相结合。慢慢便是自己吃。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食物,禁忌餐桌教子,唠叨不停。时间到了收拾掉餐桌。不管孩子吃饱与否。但这个阶段,非常要注意的是食物要经常变换花样,品种应该丰富。这个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是“语言”。孩子刚会说一些话,但听懂已经毫无问题。“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你吃饱了吗?吃饱了就收掉了。”“食物不是玩的!”这样界限分明的话,可以明确地对孩子说了。
后期的喂养,还没任何体验,不敢再妄写了。
总之,孩子吃饭的时候,玩这个字眼其实很难真正撇除。越是活泼好动,探索欲强的孩子,越是“不能好好吃饭”,家长们能做的事,其实便是:
何时玩?何时不能玩?吃饭时玩什么?玩到什么程度?如何告诉孩子“吃饭时踏踏实实吃饭,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界限设立清楚的那一天,应该也是难题解决的那一日。
出生几十天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病,你信吗?日前,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孩子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告诉记者,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喂养方式与婴儿的心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三学生心理疏导方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