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IQ高,长大能力强
IQ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聪明”,直接反映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如逻辑能力、创造力等。研究显示,儿童在4岁时的IQ与17岁时的IQ的相关性为71%,即儿时IQ高的孩子长大后IQ很可能维持高水平。因此,儿时IQ高的孩子,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也很有可能更强。
提升IQ:刺激+营养
IQ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升、来开发的,因为对IQ的影响因素中,后天因素就超过50%,包括刺激和营养两个方面。良好、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充分激活神经细胞,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父母给予宝宝来自各种感官的丰富刺激,进行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提升。以胎宝宝为例,胎龄满6个月后,每天定时给他声、光、触摸等刺激,使胎宝宝的听觉、视觉、触觉神经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从而诱导大脑中相关脑细胞的发育和丰富大脑网络。大脑网络丰富了,IQ很可能随之获得提升。
脑部的黄金期发育需要充足营养作保障
智力发育以大脑发育为物质基础,而大脑发育离不开营养。在大脑发育的进程中,胎儿期和婴儿期是发育最快最关键的时期,被形象地称为“黄金期”,大约有60%的大脑重量和结构发育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2岁时达75%。
由于脑部发育只有一次,所以在黄金期脑部发育的水平,就直接影响以后的智力水平。因此,在黄金期,保证胎宝宝由充足的脑部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专家
专业委员会委员
胎儿期与婴儿期足量的DHA,有助宝宝智力提升
总体来说,充足的营养,让脑部发育得更好,为IQ的提升打下基础。但脑部营养素非常多,各有不同的侧重功能,要帮宝宝提升智力,应特别关注一下DHA。
DHA可以说是宝宝的聪明之源,是大脑的重要结构成分,占大脑脂肪总含量的25%,对宝宝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实验证实了,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充足的DHA对智力提升的作用:
挪威研究:母亲自孕期18周到产后3个月,持续补充高水平的DHA,孩子在4岁时的智商测试分数获得明显提升;
贝兹研究:在出生后头4个月内补充了科学验证水平DHA的婴儿,在18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比没有补充DHA的婴儿高7分;在4岁时,IQ也高7分。
孕妈妈和哺乳妈妈补充足量DHA,为宝宝大脑发育做好储备
虽然DHA对宝宝这么重要,但是胎宝宝自身并不能合成DHA,必须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出生后,母乳则是宝宝最天然、最充分的DHA来源。因此,准妈妈自身的DHA水平将直接影响胎儿的供给。
然而,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母体中的DHA要满足胎儿和自己的双重需求,造成体内DHA水平急剧下降。所以我们通常建议妈妈在整个孕期和哺乳期都在膳食中补充足量DHA,为宝宝提升IQ助一臂之力。孕妈妈和哺乳妈妈都应该多吃高脂肪鱼类和海产品,或者通过选择专为怀孕及授乳妈妈研制的孕妇奶粉来摄入足量DHA。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0~6岁宝宝的交际轨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也有所不同。
5~12个月,宝宝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的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1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当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
2岁左右,宝宝会告诉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3~6岁宝宝,交往的动机单纯,注意力约15~20分钟。“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宝宝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还是要跟着他!”其实父母是“自扰”,小孩子愿意和大自己1~2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很快乐”,偶尔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
温馨小提醒: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幼儿的恐惧心理是在早期发展中的一个正常方面。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足有百分之九十的幼儿在学前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恐惧心理。这些恐惧心理也许具有其真实性,例如害怕闪电;也许完全是幻想和虚构,例如惧怕鬼魂。更多的小朋友怕黑,常常幻想黑暗中会有怪物扑向自己。
宝宝难免心生恐惧
幼儿的恐惧心理通常在二岁左右就产生了,虽然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仍有许多不能理解的未知事物,有时难免心存惶恐。另外,家长在宝宝面前随便地谈这谈那,也会引起他的恐惧。当然,孩子有必要知道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诸如电炉会着火、走路不慎会跌下楼梯、盗贼会钻进屋子、幼小的孩子会淹死在水深只有几英寸的浴缸里面等等。但如果大人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可能会发生的不测,将会使孩子遇事惊恐万状,而不是谨慎细心地对待一切。而最常见的是家长为了使宝宝就范,就对他加以恐吓,比如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等等。这样做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不安,让他变得胆怯和意志薄弱。
家长不要严加指责
家长应该自始至终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恐惧心理,绝对不要恶声恶语地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加以指责,诸如“你年龄大了,做出点样子来”,或者“你的一举一动倒像个抱在手里的娃娃呢”,这样的说法只能加剧孩子思想上的波动、焦虑和担忧——
■首先,查明和确定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真正原因,然后加以分析和判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予以关注和爱抚。
■其次,您应该向孩子表明,他自己完全可以正确地处理好这种恐惧心理,他也完全有能力对付这种恐惧心理。
■第三,当孩子在克服恐惧心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以后,您必须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家长应该持续不断地表扬孩子,并使孩子深信自己会取得更加卓著的进步。这一做法颇得成效。它有助于促进孩子树立起坚强的自信心。
必须指出的是,孩子对于存在着潜在危险的事物和情景所滋生的畏惧感,是一种完全正常的反应。孩子为了不致伤害自己,会回避一些危险的事物,诸如道路上的洞坑、沸腾的开水和疾驰的汽车等等。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正常反应,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关链接】病态性的恐惧心理及其判断
幼儿的病态性的恐惧同一般性的恐惧有着相似之处,但病态性的恐惧更有其弥漫性和渗透性。五岁幼儿詹尼弗怕猫,远远看到猫,就会匆匆逃走。六岁幼儿罗斯也怕猫。当她在电视中或者在书本里的插画上看到猫,甚至听到别的孩子偶尔提到猫的时候,就会害怕得号啕大哭。综上所述,詹尼弗对猫存在着一般性的恐惧心理,而罗斯对猫则存在着病态性的恐惧心理了。
为了测定孩子属于一般性的还是病态性的恐惧心理,您可以对下述问题作出回答:
■孩子面临着恐怖的事情时,他的焦虑不安是否只是显露出对事物本身的恐惧?
■孩子一旦离开了受惊物以后,他的恐惧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孩子在非直接情况下(例如在看图画、电视或在一般性的交谈中)看到或听到他所畏惧的事物时,是否呈现出高兴的神情?
■孩子经历了恐惧以后,他的日常生活是否未受影响(这里不包括突然面临恐惧时的具体情景)?
如果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幼儿只是存在着一般性的恐惧心理。它会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而逐渐趋于消失。
如果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幼儿的恐惧感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心理障碍,有必要进行周密的考虑。
使人感到宽慰的是,真正的病态性恐惧心理在幼儿中并非常见。随着孩子本身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他所产生的恐惧心理是容易得以控制的。家长应该通过抚爱、消除其疑虑和给予鼓励等等方法,帮助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导读:了解孩子反抗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这一反应。母亲这时不要压制孩子的反抗情绪,而应该设法引导孩子克服内心的反抗情绪,从而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反抗期。
当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反抗的情绪,让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时,总是加以拒绝,甚至还会和大人对着干。父母要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这个年龄正处在一个心理反抗期。
如果仔细地观察一下反抗期孩子的言行,不难看出,孩子的反抗有两种情形,一是为反抗而反抗,一是无理反抗。这一时期的儿童,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开始掌握人生的基本知识,一有机会便跃跃欲试,什么都想干,如果妈妈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以孩子还小为由,横加指责,严厉禁止,当孩子要做的时候,父母往往抢先给做了,那么就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增强,其内心世界也日益充实,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强烈希望表现这些想法,但这些想法往往因为与成人世界的习惯发生矛盾而遭到否认。一些缺乏耐性的孩子为了发泄对成年人的不满,便以反抗的手段来对付。
了解孩子反抗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这一反应。母亲这时不要压制孩子的反抗情绪,而应该设法引导孩子克服内心的反抗情绪,从而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反抗期。
相信《给宝宝洗澡别忘提升IQ》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么给宝宝取名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