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不停地抱怨:看看,这里面就你最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并不因家长的批评而有所改善,下次毛病依然。
而我家的宝贝身上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往往他还是别的孩子的榜样,看到他走,其余的孩子也纷纷跟着回家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像有些家长单纯地认为“他打小就听话”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细心地捕捉了孩子内心的小心思,而使他乐于服从的。
比如希望孩子六点回,那么五点四十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打招呼:咱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做饭了。孩子虽然玩得高兴,可是因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便不会觉得走时扫兴,往往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而孩子对于时间把握得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十分钟快结束时,再一次提醒:宝贝,还有三分钟就要走了。孩子知道这三分钟很短促,就会忙着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拾到的小石头小棍子什么的找个地方藏起来,以备下次出来时再玩,一般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宝贝都收藏好了就会主动往家里走了,可有时孩子确实是没有玩够,会恳求道: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我觉得不当面拂孩子的意是比较善意的做法,我会点头同意:可以,不过只能再多玩五分钟。孩子明白这五分钟已是妈妈最大的宽限,但因为妈妈给足了面子,并得到了比预期还多的一点儿时间,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再叫他走时他也不会觉得不够尽性。此时的他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这次时间真的到了,他还不肯走,家长就一定要学会果断地转头,孩子虽然小,有时也懂得说到做到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不愿意自己做丢脸的事,当然家长如果做不到言出必行,心一软又让孩子磨蹭了几分钟,以后慢慢就会被孩子所要挟。让孩子“说走就走”并不难,给心理一个缓冲期,再让他学会说到做到,就这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玩要玩得尽兴,回要回得甘心,我经常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时只顾着自己聊天,然后突然意识到要回家了,便不管不顾地叫孩子赶紧走,孩子不肯时,家长又是一通指责,此时的孩子如何肯听话?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儿小心思,就完全可以搞定,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太粗心了。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不停地抱怨:看看,这里面就你最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并不因家长的批评而有所改善,下次毛病依然。
而我家的宝贝身上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往往他还是别的孩子的榜样,看到他走,其余的孩子也纷纷跟着回家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像有些家长单纯地认为“他打小就听话”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细心地捕捉了孩子内心的小心思,而使他乐于服从的。
比如希望孩子六点回,那么五点四十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打招呼:咱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做饭了。孩子虽然玩得高兴,可是因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便不会觉得走时扫兴,往往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而孩子对于时间把握得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十分钟快结束时,再一次提醒:宝贝,还有三分钟就要走了。孩子知道这三分钟很短促,就会忙着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拾到的小石头小棍子什么的找个地方藏起来,以备下次出来时再玩,一般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宝贝都收藏好了就会主动往家里走了,可有时孩子确实是没有玩够,会恳求道: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我觉得不当面拂孩子的意是比较善意的做法,我会点头同意:可以,不过只能再多玩五分钟。孩子明白这五分钟已是妈妈最大的宽限,但因为妈妈给足了面子,并得到了比预期还多的一点儿时间,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再叫他走时他也不会觉得不够尽性。此时的他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这次时间真的到了,他还不肯走,家长就一定要学会果断地转头,孩子虽然小,有时也懂得说到做到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不愿意自己做丢脸的事,当然家长如果做不到言出必行,心一软又让孩子磨蹭了几分钟,以后慢慢就会被孩子所要挟。让孩子“说走就走”并不难,给心理一个缓冲期,再让他学会说到做到,就这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玩要玩得尽兴,回要回得甘心,我经常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时只顾着自己聊天,然后突然意识到要回家了,便不管不顾地叫孩子赶紧走,孩子不肯时,家长又是一通指责,此时的孩子如何肯听话?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儿小心思,就完全可以搞定,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太粗心了。
文化冲击与儿童心理成长
近几年,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纷纷将自己孩子送往国外,我国出国留学(微博)大军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送孩子出国念书一方面在亲情上难以割舍。
孩子在成长中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照顾,在国外陌生的文化圈中生活语言与文化差异很大,给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文化边缘人,在两种文化上徘徊,有可能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理解文化冲击是适应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要应对这种文化冲击,就要从心里理解别国文化,尊重他国和本国家的文化。
出国留学可以让孩子丰富视野,接受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时尚的思想、潮流,但是留学在外,孩子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文化的冲击,那么如何去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呢?
首先在出国留学之前要对文化冲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初到异国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如孤独失落、过分依赖其他中国留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不理解等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1、尽量充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自己忙碌与自己的事情之中,无心烦恼。
2、坚持每天记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比较初来与相处一段之后的心情来更好地指导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3 、可以找已经留学一段时间的中国学生聊天,向他们请教如何适应这种文化冲击,更多地了解所留学国家与本国家的文化差异。
4、要记住在留学国家所发生的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以弥补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感。
5、自己要积极开朗,多参加课外活动,结识较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并成为好朋友,不可一味地依赖中国留学生。
6、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愉快。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导语)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突然死了,除了说些安慰孩子的话,帮助她缓解悲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呢?
儿子辰辰4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只漂亮的鹦鹉。在我们喂养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里,它突然从枝头跌落,而且再也没能爬起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究竟是怎么死的,然而它的死亡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却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丈夫和我想极力地向辰辰和6岁的姐姐小雨解释鹦鹉的死,我胡言乱语地说些什么“老天爷要带鹦鹉走”之类的话,好让他俩接受现实。我说“不管怎么着,鹦鹉也不会再醒过来了”,结果闹得大家都哭开了,辰辰断断续续地哭了好几个小时。
后来,我们把鹦鹉装进了一个鞋盒子里,上面还盖了块红色的丝绒布。在小区花园的草坪上挖了个小坑儿,我们一起把它给埋了。不过,小雨却怎么都不肯去参加这个小小的葬礼,她说她不想看见鹦鹉被掩埋的情形。直到两天以后,我还心有余悸,不知道自己这么处理到底对不对。没过多久,我家添了两只新鹦鹉……
我想,我们的故事绝对不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小动物究竟是怎么死的,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都应该算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毕竟它曾经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陪伴我们和孩子度过了许多非常美好的时光,失去它的痛苦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如此年纪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动物,更是他们对死亡的第一次接触。
回想起来,我们真应该稍微晚点儿再养新的鹦鹉。辰辰还沉浸在之前的悲伤中,总是显现出对新鹦鹉的不知所措,而我自己呢,看来也应该对这些准备得更加充分点儿。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一点,只要顺其自然,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去释放伤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择正确的解释
虽然你认为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死亡,但请注意,你应该尽量坦诚地告诉孩子小动物死亡的真实情况。那些善意的谎话,比如“妞妞睡着了”或者“老天爷把小黑带走了”之类的说法,不但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反而会让他们更糊涂和担忧。他们很有可能把小动物的死和睡觉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而害怕睡觉;你说小动物“走了”,他会认为总有一天它会回来;说“点点送到农村去了”,可能会引起他的担心或怀疑。
告诉她,小动物已经再也不能动了,没有呼吸,也不能再吃东西了。或者说,它的身体已经停止了工作,所以它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对于特别小的孩子,简单地说它已经死了就可以了。
给孩子安全感
小动物死后,孩子可能因此而担心周围其他人也会相继死去。你可以告诉他们死亡是不会传染的,比如“喵喵是因为病得特厉害才死的,爸爸妈妈的身体可是非常健康的”之类的话,帮助他打消这种顾虑。并且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陪伴和照顾他,这一点有可能是孩子最为担心的事情,一定要帮助他们打消顾虑。
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你也很难过,那么,就在孩子面前释放出来吧。让孩子看到你哭、难过、愤怒,最终平静下来的全部过程。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动物的死也是你教育孩子怎样处理伤痛和困难的很好时机。另外,还可以跟孩子聊聊你是多么想念死去的小动物,并且鼓励他与你分享那些和小动物在一起的美好回忆。
允许孩子难过
给孩子时间,让他用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伤痛,这一点也很重要。忧伤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孩子将从中体验一个复杂的情绪过程:从难过到愤怒,再到恐惧……你应该相信,孩子的忧伤也会慢慢减弱,总有一天他会好起来的。当然,也还会有一天,他将再次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就算看到孩子哭是件如此难受的事儿,你也仍旧随他去吧。千万不要压抑他内心的悲伤情绪,说一些诸如“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之类的话。当然,如果他不想哭,也是很正常的事。
和小动物告别
在楼下的花园里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或者种一棵树表达怀念,这样的仪式能够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帮助他尽快恢复平静。同时,仪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孩子和小动物之间特殊感情的一种尊重。
当然,这也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忍心看着小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就不要强迫他参加。也许他更愿意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去表达他对小动物的爱和悲伤呢。我们只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帮助就足够了,帮他把画好的画裱起来、挑选埋葬的地点或者做一个小小的墓碑。
别太快喂养新宠物
小动物死后,我们总会动“再养只新的”的念头。至于究竟应该过多长时间以后,才适合再次喂养新宠物,并没有硬性的规律可循。家里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最好在大家都赞成的情况下,再决定喂养新的小动物吧。你可以先跟孩子谈谈,告诉他没有任何动物可以真正取代死去的那只,别给孩子造成“任何事物都能被取代”的错误印象。
TIPS1
动物与儿童心理的积极关系
1.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很有必要。
2.“非歧视性”关系
许多养小动物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开心时,他们未必会去找爸爸妈妈倾诉,而是选择家里的小动物。曾有心理学家将动物的这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归功于动物的“非歧视性”??无论孩子们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小动物都会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无形中帮他们抚平伤口并恢复自信。
3.锻炼社交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喂养小动物越多,孩子的社交承受能力越强。而且,喂养小动物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并营造出欢乐的家庭气氛。
4.直面生死奥秘
小动物的诞生、成长、繁衍等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让孩子在喂养当中得到答案,更有意义的是,当喂养的小动物死去时,家长可以从中告诉他(她)死的概念,而不是回避,让孩子懂得生命离开时,人的情绪和感受。
TIPS2
不同年龄孩子对死亡的看法及反应
3-5岁
他们大都不能完全理解死亡,只是简单地知道死了之后是和活着的时候不一样的。他们往往不会理解“死后不能复生”的道理,误以为死了的小动物还会再次醒过来,或者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把小动物给弄死了。你应该告诉孩子,虽然他们有时候是爱瞎折腾小动物,可小动物的死完全和那些行为没关系。
5-6岁
孩子稍微大点儿后,就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可他们有的时候又对小动物的死因特别感兴趣,总想对细节部分一探究竟,总会有问不完的问题。那么,不妨带他们去宠物医院,请医生尽量简单地讲解一下在小动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小动物是怎么死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