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缓冲儿童的心理余震

03-08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用行动缓冲儿童的心理余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突发的大地震,对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种社会身份,维系自我的物质,自救和互助的常识,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被剥夺。身在安全地域的我们,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更靠近灾难的人。灾难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动,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安全环境中

和灾区失去联系,各种可怕的想象,会主导我们的情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程乐华老师解释说,心理上,我们急需一个完整的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于是,负面情绪占据了整个印象。

灾区外主要的心理困扰:绝望。没有足够的信息。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悲观想象。将过往的灾难事件串起来,害怕再次发生。

减少悲观的想象,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虑和压力,从发生灾难的地方向外逐渐减弱,在安全的环境里,没有求生压力,我们更容易冷静。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徐伊医生指出,降低焦虑的好办法是做事。悲观的猜测,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首先,看新闻,了解灾难的最新情况,补充一些有用的信息。其次,想一想,在心理压力的圆环中,离自己最近的人有哪些,从帮助他们做起。第三,对灾难的担心,是心理敏感时期的想象,会随着时间而减淡。另外,徐医生提示,不要夸大灾难的影响。维持正常的生活,也是一种帮助。

和孩子一起了解灾难

年龄小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知识还不充足,灾难对他们来说,更加难以消化。即使远离灾区,也会感到害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遇到这样的事,我怎么办?谁来救我?这些担忧如果不及时消除,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困扰。徐医生提示,让孩子有安全感,要主动和他们讨论,让他们明白,灾难是怎么回事。

和孩子讨论下面的事:发生了什么灾难?灾难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发生灾难时怎么自救和互助。

另外,借见灾难,孩子也有机会了解,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只在自己的安全。一位小男孩在看了抗震的报道后,询问妈妈,该如何帮助受灾的人。关心别人的困难处境,了解给予帮助的方法和渠道,学会把自己看重的东西,给更需要的人,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意义。

如何给灾区内的人减压?

一位地震中的幸存者说,最可怕的,是和外界失去联系。而现场的救护人员,是最早接触的人。徐医生指出,救援时,和幸存者的沟通,能给他们安全感。告诉幸存者发生了什么事,已经有救援行动,以及下一步要做什么。

另外,更多的人能做的,是给灾区的人倾诉的机会。取得联系的第一件事,问问他们,灾难发生时的情况,有什么感觉,让他们释放积累的压力。对这些感受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告诉他们,灾难后有这样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

在帮助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实际上对救援有好处。徐医生说,适度的焦虑是在保护自己,让人们行动更快。对地震中被困的人,焦虑能激发求生意志,而对救援人员,焦虑能促进行动。

灾区内

灾区内的主要心理困扰:空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理解自己的反应。内疚。把他人的伤亡归结于自己无能。焦虑。害怕灾难再次发生。“闪回”。重复回忆灾难发生时的情景。

经历灾难的人,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时间,慢慢缓解心理的威胁。完全的恢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的。怎么看待灾难和它带来的结果,对心理恢复尤为重要。徐医生指出,灾难发生时,会有一些和平常很不一样的反应。了解这些反应,能更好的面对灾难。m.YJs21.coM

正常的灾难后反应:

身体反应:心跳加快,疲倦,发抖,梗塞,反胃,肌肉疼痛。

情感反应:失去信心,绝望,恐惧,茫然,麻木。

突发的灾难,让人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怀疑自己反应过度,把别人的受伤归结到自己身上,为自己无法平抚情绪而焦虑。

内疚在幸存者中特别常见的,怨恨自己没能救别人。徐医生说,情绪是守恒的,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绪不能发泄,就会指向自己。

灾难过后,幸存者还会反复回忆最可怕的场景,对环境非常警惕。一个熟悉的例子是,洪水中幸存的孩子,听到下雨,立刻往山上跑。缓解这样的心理危机,主要通过下面这些办法:

了解心理危机,和生病一样,有源头,有治疗方法,也有痊愈;时间能缓解目前的痛苦;减少和灾难环境的接触;说出感受和过程;用身体活动代替休息;放松治疗。

延伸:灾难教育

实际上,除了灾难,面临任何没有经验的事,我们都会感到慌张。

多了解一些关于灾难的信息,心理上有所准备,令过往的灾难经历,发挥更积极和警示的意义。对此,徐医生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理解灾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会过去,不会持续存在。

第二,对不可控制的事件,应该更关注如何面对,了解应对的知识。

最后,灾难发生时,保持情绪稳定很重要。激烈的情绪会消耗大量体力,不利于救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育儿心得: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不停地抱怨:看看,这里面就你最不听话。“不听话”的孩子并不因家长的批评而有所改善,下次毛病依然。

而我家的宝贝身上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往往他还是别的孩子的榜样,看到他走,其余的孩子也纷纷跟着回家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像有些家长单纯地认为“他打小就听话”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细心地捕捉了孩子内心的小心思,而使他乐于服从的。

比如希望孩子六点回,那么五点四十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打招呼:咱们再玩十分钟就要回家做饭了。孩子虽然玩得高兴,可是因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便不会觉得走时扫兴,往往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而孩子对于时间把握得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十分钟快结束时,再一次提醒:宝贝,还有三分钟就要走了。孩子知道这三分钟很短促,就会忙着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拾到的小石头小棍子什么的找个地方藏起来,以备下次出来时再玩,一般来说,他觉得自己的宝贝都收藏好了就会主动往家里走了,可有时孩子确实是没有玩够,会恳求道: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我觉得不当面拂孩子的意是比较善意的做法,我会点头同意:可以,不过只能再多玩五分钟。孩子明白这五分钟已是妈妈最大的宽限,但因为妈妈给足了面子,并得到了比预期还多的一点儿时间,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再叫他走时他也不会觉得不够尽性。此时的他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果这次时间真的到了,他还不肯走,家长就一定要学会果断地转头,孩子虽然小,有时也懂得说到做到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不愿意自己做丢脸的事,当然家长如果做不到言出必行,心一软又让孩子磨蹭了几分钟,以后慢慢就会被孩子所要挟。让孩子“说走就走”并不难,给心理一个缓冲期,再让他学会说到做到,就这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玩要玩得尽兴,回要回得甘心,我经常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时只顾着自己聊天,然后突然意识到要回家了,便不管不顾地叫孩子赶紧走,孩子不肯时,家长又是一通指责,此时的孩子如何肯听话?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儿小心思,就完全可以搞定,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太粗心了。

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陪伴儿子健康成长

我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我并没有整天盯着孩子学习、做作业,而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家人和客人说:“我儿子的学习从来不用我管,他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放下书包先做作业,不做完作业从来不玩。”刚开始,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表扬,回家饭也不吃就先做作业。听话的孩子谁不喜欢?夸多了,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不做完作业不玩也不吃饭的习惯。

偶尔,孩子做作业也有马虎、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并不指责他,而是问他:“你班里谁的字最漂亮?”孩子说汤洁藩的字最好。我说:“那老师和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他吧?老师会越来越注意和喜欢那些学习好、习惯好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最优秀的,汤洁藩就是你学习的榜样。”我发现孩子学习越来越认真,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让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外,我有意识地给儿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有足够的自豪感。例如:让他初步接触硬笔书法、绘画、思维训练等等;还安排一些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你从来不用妈妈操心,自己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让妈妈放心。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枚大雁的蛋,因为地震,从山上滚落到山下农家小院的鸡窝里,被母鸡孵化出来了,大雁一直和鸡群生活在一起,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比鸡大,也不知道自己会飞。一天,看见大雁从天上飞过,它很羡慕,就问鸡妈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能飞得那么高?”鸡妈妈说,“它们是大雁,当然会飞,那是天生的。”言下之意:你不是大雁,当然不会飞了。于是,这只大雁就想:“我是鸡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不会飞。”也从来没有大胆地尝试过怎样去飞,更没有品尝过飞翔的快乐。

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每一个暗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家长,应尽量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暗示。“暗示”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更能促使孩子进步!

儿童攀比心理的表现


儿童攀比心理的表现

儿童攀比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做父母的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养成做事的兴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儿童口吃的心理治疗


关键词:

导读: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

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甚至斥责他“怎么这样说话”,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真的导致口吃症。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2、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铸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不加强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4、帮助孩子确立纠正口吃的信心。设法让小伙伴们不要嘲笑他,对孩子表现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口吃基本上就能得到缓解和纠正。

父母用自身行动让孩子懂爱继而学会爱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现实中发生的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那个年龄段应有的道德,就有那个年龄段该有的痛苦。所以,孩子更需要父母以一种对待朋友的方式,充满人情味地,于理于情地言传身教,去教育和感化他们,都会他们如何去爱每一个人。

做一个会爱的人。父母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充满爱的情感的人中,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会爱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关爱他人。比如:带孩子去逛街,看到有乞讨的人,给他们几元钱;有些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主动带着孩子为灾区人民捐款;看到路边的流浪猫,把自己手上的食物给猫吃;等等。

在大连的海滨浴场,我们把面包给海鸥吃;在平湖的图书馆,我们又来带宝贝一起喂金鱼;在岩头古村的一家门口,有一只狗蹲坐在那里,眼皮直打架,宝贝看出来了,说小狗要睡着了,我就对她说,那和小狗拜拜吧,不要吵到它,孩子就很理解了。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在父母的爱的感染下,孩子碰到这样的问题,也会用父母的方式来做,这就是一种爱的教育、爱的传染。

父母的爱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是无私的,但是一定是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的,那么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进行回报呢?

首先,父母要善于索取。累了,就让孩子帮自己捶棰背,为自己倒杯水;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给自己搭把手;病了,让孩子帮着给自己做口吃的;等等。

今天,我给宝贝买了一大包气球,还送了一个脚踩的打气筒,我就让她学着我的样子自己来把气球充好气,在绑绳的时候也让她给我搭把手,第一个气球充的太大了,一会儿就破了,我就让宝贝把破了的气球丢到垃圾筒里,这样不知不觉地做这些事情,她都是很乐意的。

其次,明确地告诉自己,父母也需要孩子回报一份爱。无论在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好吃的东西,千万别违心地告诉孩子“我不喜欢吃,你自己吃吧”,而是让孩子留下一份给父母。在给宝贝买吃的东西时我一直让她给我一点吃,让她懂得分享和爱。

最后,孩子在关心父母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关心他人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孩子的爱能使得父母和他人得到最大的愉快。

相信《用行动缓冲儿童的心理余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