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排解内心恐怖?

03-14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助孩子排解内心恐怖?”,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让妈妈感到烦恼的是,宝宝经常会胆小害怕。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小动物、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是和一堆人在一起也会害怕。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宝宝排解内心的恐惧呢?

情景1:宝宝见了生人就会哭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在与生人交往后,他就会变得不安。有时梦里也会无缘无故地抽搐、呜咽或哭泣。在孩子眼里的这些陌生人,显得又高又大,简直都是巨人。

帮助方略:首先,妈妈要考虑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想睡觉,就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如果宝宝想吃东西,就喂他些东西。其次,妈妈先不要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同时要抱着宝宝,通常宝宝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才会愉快和平静。妈妈还可向宝宝解释,来人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以后可以跟你一起玩,使宝宝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人与事,不会发展成不可抑制地恐慌。

情景2:宝宝见水就想逃出来

怕水的情景在幼小宝宝中比较多见。当妈妈把宝宝放到浴缸里,或者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会挣扎着离开。这是因为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舒服,譬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刚下水时宝宝会觉得水冷等。

帮助方略: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怕水,就不妨从小环境开始,譬如宝宝拒绝去浴池,那就换个地方,在卧室里洗。还要尽量让宝宝感兴趣,可以在盆水里放满玩具。开始时可以让宝宝蹲在外面跟它们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把孩子放进水里。关于游泳,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到舒服而不再怕下水。

情景3: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在妈妈让宝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宝宝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妈妈会想,是不是有谁吓着宝宝了,或是有谁给宝宝讲了恐怖故事。确实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宝宝产生怕黑的感觉。

帮助方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宝宝自我封闭,纠缠在恐惧和不安中。妈妈要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没有什么好怕的呀。”通常宝宝能够得到大人的支持,就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就最好给孩子装个方便开关的小灯,嘱咐他在快要睡着前自己关灯。或者给他一个玩具小手电,这样在黑暗中,他也会感到自信。

情景4:遇见小动物惊恐不已

在感觉方面,其实成人和孩子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成人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哪些东西是软的、带刺的、光滑的,或者是坚硬的……但宝宝不行,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判断会不会伤害自己。

帮助方略:对于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肯定会感到惊恐,会大声呼叫妈妈保护自己。这时妈妈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故意避开,不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不妨对宝宝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毛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摸一下,它很乖,不会咬人的。”

情景5:醒来后哭着要找妈妈

对于一个刚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关注是一种爱和关怀的表达。如果发现孩子害怕独处,妈妈就要做到随时呵护。只有让宝宝了解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他们才更有信心地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YJS21.COm

帮助方略:在宝宝入睡前,尽量不要让他进行剧烈活动,容易引起宝宝的情绪波动,不利于睡眠和安定宝宝的心神。睡前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画画等调节宝宝的情绪,使他稳定下来。或是跟宝宝聊聊天,让宝宝说出他的不安情绪,并得到妈妈的安慰,宝宝就会逐渐不怕独处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随着幸福拍手歌的响起,又是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自己才艺的圣诞节到了.

当小朋友都乐呵呵地手舞足蹈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身体很灵活,蹦来蹦去像兔子一般,但是有些孩子相对就表现得笨手笨脚,走路一板一眼,磕磕碰碰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其实,这是孩子后天训练不足,身体协调性不良的一个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么样去改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呢?其实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孩子通过动作的快、慢,动作的高、低,动作的强、弱来感受音乐,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

随着音乐的落幕,迎来了我们的主题节目:亲子游戏。这次我们一起感受语言的力量,这个游戏叫:两分钟国王。游戏很简单,在两分钟内,小朋友是国王,家长是百姓,百姓要听国王的话,国王要百姓做什么,百姓就得做什么。就这样,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有位小朋友叫妈妈扯自己头发,有位小朋友叫爸爸做一百个俯卧撑,有位小朋友太害羞不愿意出来做国王,有位小朋友站了半天说不出指令,有位小朋友权利大反转,指令他爸爸当国王,自己当百姓……

你喜欢被人指挥你的生活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才是国王,每天对我们的小百姓们指手画脚,但是你的小孩又能不能如你所愿,你要他做啥他就做啥呢?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想,也有他控制不住的行为,例如说上课不专心、怕黑、咬指甲、学不会跳绳等等,不一定是他故意要跟你作对,而是他真的是力所不能及,是他生理性的神经发育不完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加上后天没得到适龄的、相应的训练所致,爸爸妈妈,这不是孩子的错啊!

让我们从心出发,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祝愿每个小孩子的每个圣诞都快乐!

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


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周末xx说吃想吃我包的三鲜饺子,她最近一直生病感冒,胃口不好,每顿饭都吃的不太多,难得有想吃的,又有时间,我马上去买菜给她做饺子。xx爸带着xx出去玩,我自己在家包饺子。

其实自己一个人包饺子我还是有些怵头的,自从xx出生我的腰打了麻药之后就很不好,经常疼,再她几个月的时候又查出来腰椎间盘突出,平时站着太久就会钻心的疼,但孩子难得胃口好,想吃我做的三鲜饺子,我没有理由拒绝。

买了半斤虾、半斤肥瘦肉馅、三两韭菜,然后就开始和面、和馅,开始准备包饺子,xx很喜欢吃我包的三鲜饺子,一是自己家里做的用料足,二是在肉馅中我加入自己熬的高汤,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多汁,一咬的话满嘴流油的感觉,但又不是油,没有那么油腻,所以全家都爱吃。

我自己一个人折腾,准备的时候还好,因为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还活动着,腰并没有特别难受,可包起来因为站在那一动不动,腰一会就酸疼的要命,快包完的时候我的额头一个劲儿的冒冷汗,最后终于都弄完了,就三个人的饺子我就折腾了近2个小时。

包完后xx爸煮饺子,让我坐着歇了一会。我还特意问了一下有破的没有,因为充满汁水的饺子破了就不好吃了,好在xx爸说都没有破。第一锅盛出来之后因为太烫,我给xx夹了碗里2个,然后就把碗碟都摆好去收拾厨房了。xx这么大了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吃饭,而且有分寸不会被烫到,也就没进去看她。等过了几分钟我进去一样,她的饺子一口没吃,可一盘子饺子都被她用筷子捅破了,汤汤水水的。我当时就气坏了,怒吼她,你干嘛呢?不是给你夹碗里了吗?干嘛把好好的饺子都捅破?当时我腰疼的要命,特别生气,觉得把我一上午的劳动成果都破坏了。xx爸也急急忙忙跑出来,批评她,妈妈辛苦包的饺子,你看都弄破了。

xx看我俩都说她,一低头,眼泪就流出来了,没有出声,但眼泪不断。我一看孩子病刚好,才有点胃口,就没继续批评她,就说,吃饭吧,下次别淘气了,你看把饺子都弄破了,怎么吃啊?xx一边流泪一边低声说,我想给爸爸妈妈夹。我一听特别震惊,我错怪孩子了,她本来筷子就用的不是特别好,饺子还特别烫,再加上里面是汤汁,特别软,她根本夹不上来,所以都捅破了,我再一看,我和xx爸的碗里果真都躺着饺子。我马上和xx道歉,谢谢她为我们夹饺子,谢谢她看到喜欢的饺子都顾不上吃还想着我们,但同时也告诉她这样做很危险,而且也把饺子弄坏了。xx听我这么说,渐渐的止住了眼泪,歪头问我,妈妈不生气了?我说不生气,妈妈很开心你想着爸爸妈妈,但是以后一定等饺子凉了再弄,要不太危险了。xx听后开心的吃起了饺子。

看着孩子吃的那么开心,我再一次心酸了,我又批评错孩子了,新手妈妈,在育儿路上一再受挫,给了孩子太多的委屈,究其原因就是不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每次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责备与发难,而且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倾听孩子心的声音,我想父母收获的是更多孩子纯真无邪的感动,而我相信听了孩子的解释,回馈给孩子的肯定是拥抱和亲吻,而不是怒吼与愤怒。

孩子,最纯真的名词,让我们放下家长的身段,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一定会被他们纯真而又真诚的心声所感动。

将你内心的孩子活出来


很多人会做坠入悬崖的噩梦,绝望就是无尽的深渊,没有东西在下面托着你,你不知自己会坠到何处,这比死还可怕。但假若心中有了爱,坠落的梦就可以很美。据对婴儿的研究,婴儿一开始都是处于很深的绝望中,而足够的母爱可以托住他。所以,在婴儿期能获得一份高质量的母爱,是极为重要的。只是,假若你的母亲自己缺爱,那很难给你高质量的爱。假若你没有运气一开始获得足够的母爱,那么,你能否在你的生命中发现爱的存在,将爱活出来。这才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则,就只是轮回。特别是在恋爱关系中,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一次呈现。婚姻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恋爱时,或是两个孩子的恋爱,或是一个扮父母一个扮孩子。若是妻子扮孩子,孩子出生后,她很难好好照顾孩子,她会被吓着,一方面将孩子推给丈夫照顾,另一方面她还和孩子在丈夫这个“妈妈”那争夺爱。若是丈夫扮孩子,孩子出生后,丈夫会发现,妻子的注意力太多倾注到孩子身上,他难以接受这一点,更不用说给妻子提供好的支持环境了。于是,丈夫会寻求另一个“妈妈”,或者请自己的妈妈来,或者找一个小三,或者嫖妓。据说,妻子怀孕和刚生孩子那段时间,是丈夫最容易出轨的时候。若两个人或一人是僵硬的大人(内核是恐惧的小孩),那他们会无法忍受孩子所带来的不确定感,孩子不能讲话,不能说理,虐待和暴打都没用,你通常围绕着控制感所建立的那一套都不行,于是会导致僵硬那一方的崩溃感。对于女人,就可能是产后抑郁症;对于男人,则很容易逃到工作或其他女人那里去。要养育好孩子,必须发展出一个能力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孩子心灵呼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你内心的那个孩子活出来。所以,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出生后,他们必须去学习,必须去成长,一开始很无奈,有被迫感,后来对孩子充满感激,因为孩子帮助了他们成长,让他们真的变得更好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内心


儿子已经4岁了,在幼儿园表现出非常胆小的个性,我们想改变,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怕教育不好耽误了孩子。因为这个,我和老婆都非常焦虑。

去年8月,我和老婆偶然之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绘画心理教育的文章,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全方面的发展能力,调节情绪状态。于是,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了一次绘画心理体验课,从此就开始了儿子开心的心灵之旅。

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儿子每周上一次课。之前也不是没给儿子报过普通的创意绘画班,但从来没有一次,儿子像如今这样喜欢去上课,每次总是很早就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上画画班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在逐渐浓厚起来,感受到了孩子愉悦的心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

以前由于工作很忙,照顾和陪伴儿子的事情,总是他妈妈做的比较多一些。虽然每天工作之余,我也会抽出时间陪他玩,和老婆讨论儿子的事情,但说真的,心里从来没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已经需要去认真教育了。当发现儿子有些行为上的问题,如比较胆小,有点任性,在外人面前比较依赖父母等,也觉得是因为孩子太小,和人接触比较少的缘故,慢慢长大就会好的。

在绘画心理乐园和绘画心理老师了解儿子的表现情况后,才得知到这些表现是因为获得父母的关注比较少,内心安全感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寻求帮助。我尝试转变自己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才发现他是一个内心多么丰满的人,他一直那么渴望父母的陪伴。当他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时,内心既好奇又害怕的,当我不耐烦地把他推给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照顾时,他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惶恐,甚至还有一点点愤怒。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天老师拿着儿子的一幅画来告诉我,这是孩子画的一幅题为《一家三口》的作品。里面画了三个小人,他和妈妈都是有着鲜艳的颜色,生动的表情,并且手拉着手,只有爸爸一个人站在旁边,且没有涂色的,脸部画着僵硬的微笑。我已经不记得老师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了,但是那个没有色彩,表情僵硬的爸爸形象到现在还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一直以来儿子对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儿子的改变,带给我的感悟和悸动

在和老师沟通过后,我开始注意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尽量让孩子感觉到我对他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我每天的喜怒哀乐。让他清楚地感觉到,当他开心的时候我更加开心,当他委屈悲伤的时候,我也很难过,当他犯了错误后,我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仍然十分爱他。渐渐地,孩子经常会主动过来找我玩,开心的时候会手舞足蹈,还会逗我乐。儿子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和我一起出门,居然可以主动地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声音也变得很大。

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意识到爸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孩子之前的那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后果会怎样?我不能确定。年幼的孩子内心有那么多积压的负面情绪,内心有一个苍白的爸爸,他成长的力量从哪里获得?他还会不会发现他自己有一个可以让他引以为傲的爸爸?那种状态下,希望是渺茫的,因为在这之前,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孩子的状态是因为爸爸的忽视造成的。

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绘画心理教育对家长也有课程安排:心理育儿、心理咨询和协调夫妻关系的课程,我和孩子妈妈受益是最大的。我在家长课堂中思考孩子的变化时,不由得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严肃而不善言辞的人,我从小就比较怕他,常常犯了错误就不敢回家,一个人藏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独自忍受饥饿的煎熬,直到被父亲找到并迎来一顿胖揍为止。但越是如此,我反而越是调皮捣蛋到处惹祸,按照绘画心理老师的说法,正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忽视,才会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寻求关注,哪怕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在本质上和小时候父亲对待我的方法并无区别。从童年活泼的我到而今喜怒不表的我,其中的变化,虽可说是成熟的表现,但是,在和自己的亲人相处时,这样的我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状态。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此,要感谢李凌云老师的凌云绘画心理教育,改变了我们一家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绘画心理教育受益。其实,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最爱的宝贝儿子,是他的变化给了我进步的契机!看着他在阳光下灿烂的笑脸,我相信,我一定还可以和他一起继续成长,成为一个让儿子喜欢的爸爸。

帮助孩子远离“抑郁”


个案一:娜娜的笑容不见了

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个案二:小丽4年不长个

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个案三:炯炯不想去学校

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点评: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当一个既往表现良好的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家长要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帮助孩子解除担忧


帮助孩子解除担忧儿子订的故事报到了,我感兴趣的翻阅起来,感觉不错,我就对儿子说:“xx,这份故事报还挺好看的呢。你也看看?”儿子走过来说:“我瞧瞧。”说着儿子接过故事报认真地阅读起来。

没过一会儿,儿子就把一张报纸看完了,对我说:“妈妈,我看完了。您不要像那位妈妈那样对我哟。”儿子说着把报纸递给我,指着报纸上又说:“《要我还债的妈妈》您看看。”我接过报纸仔细读起来。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练小提琴时,一不小心琴掉到地上摔坏了。这时妈妈就说,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用你自己的零花钱来付修琴的费用。零花钱不够可以自己挣,做家务可以挣,拉曲子开个家庭音乐会可以挣,背诵《老子》还可以挣奖学金。孩子无奈的答应了。开始了还债的生活,叠一次被子得一元,练一首曲子得一元,同时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得六十元……就这样终于凑足了还债的钱。我看完后,对这位妈妈的这种做法,简直是太无语了,是一位无知的妈妈,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难怪孩子看完后对我说,千万别像那位妈妈那样对他。

我放下报纸,看着孩子,对孩子说:“xx,妈妈不会像这位妈妈那样对你的,你放心。第一,如果你一不小心把某东西摔坏了,是你不小心的,妈妈不会责怪你,更不会让你来赔的,下次一定要小心就行了;第二,做家务、练曲子、及背诵国学等等,这都是你自己份内的事情,自己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你也不会说妈妈给你钱你才做,对吧。你放心就对了。”儿子听后说:“那我就放心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报上的妈妈,没有教会孩子去宽容别人,没有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任,值得大家去深思。现在还有好多这样的妈妈呀。

所有已为人父为人母、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习育儿知识,提前做好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成功的系数将会高很多。

关注撒谎的孩子的内心活动


你不知道,那个撒谎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撒谎的苗头后,一定会尝试很多方法帮助孩子改正,好言相劝,晓之以理,甚至是一顿训斥责罚,但孩子似乎总是“屡教不改”。

言出必有因,孩子说谎不仅仅是“坏习惯”这么简单,一定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同的谎言也表现了孩子不同的心态和需求,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说谎背后的缘由后,也许会多一分理解和反思:其实,说谎的孩子心里都很苦。

“不是我干的!”: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

孩子在家里弄坏了什么东西,一直否认:“不是我干的!”

孩子在学校里考了不是很好的成绩,一直藏着掖着说:“卷子还没有发下来。”

孩子弄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总是说:“不是我拿的,我也不知道。”

这些场景是否也发生在你家孩子的身上呢?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这类行为,经常把孩子和“逃避责任”的标签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而隐瞒欺骗时,更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成绩退步、不好好学习上,没有意识到孩子说这些谎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逃避惩罚。

诚实地告诉父母考试成绩不佳,可能会被父母没收玩具;承认自己弄丢弄坏了东西,可能会被父母打骂。

这些孩子在弄砸了事情后,内心诚惶诚恐,只能用说谎来掩饰。

所以对待这些谎言,家长们更应该思考,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让孩子有一种一犯错就意味着大祸临头的感觉。

当恐惧占据了孩子的内心,他们自然失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理智,撒谎掩饰就成了一种本能的选择。

对待这一类的孩子,家长们千万不能一直纠着孩子的过失不放,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和孩子一起用冷静、客观、平和的情绪去直面问题,一起分析过失,吸取经验,做出改进。

所以,当发现孩子隐瞒了成绩,不妨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努力过了,我们不会怪你,我们想帮助你分析问题,一起来看看下次怎么考好。”

当发现孩子弄丢弄坏了东西不肯承认,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们不会怪你,但是希望你下次能更小心一些,好吗?”

这样能让放松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知道有些错误不需要用说谎掩饰,真正用信任去化解孩子的“谎报军情”。

当孩子对父母更加信任,自然而然能改掉因为害怕而撒谎的习惯。

“老师说我考得很好了!”:撒谎是想得到表扬

有一些孩子则不同,他们撒谎不是为了避免父母的惩罚,而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嘉奖和表扬。

比如:明明考了很普通的成绩,却说这次没有人考得好,这个成绩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不是自己完成的作品,却硬说是自己做的。

这些通过说谎来获得父母关注、表扬甚至是物质奖励的孩子,往往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而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很少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他们害怕被嘲笑、被批评,所以很多时候会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说谎。

应对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们应该反思的是平时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

在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进步时,父母是否有及时地反馈和表扬?

在孩子没有做好一件事情时,父母是否给予孩子安慰和正面的指导?

所谓足够的情感支持,指的就是及时和准确的反馈。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任何成长都能让父母感到欣喜和骄傲,自己的失误能够被理解和原谅,他们自然会更加自信,内心更加强大,不再需要谎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因为他们会明白,真实的进步才会带来脚踏实地的成长。

那些偷拿东西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孩子说谎,最让人头疼的,可能就是偷钱偷东西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说谎伴有偷窃的行为,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孩子长大后会走上弯路。

向父母索要不成,于是偷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了和同学攀比,偷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想要通过一些“大动作”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

细细想来,“偷拿”的行为虽然令人深恶痛绝,但背后的原因也反应了孩子很多的无奈,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没有得到满足感。

也许很多父母会想问:难道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吗?这样岂不是太纵容了?

著名的教育学家张文质老师说过:“教育的正确次序,是先满足,再引导。”

当孩子内心的好奇、渴求、期待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后,就不会想到寻求极端的途径。

比如孩子真心喜欢一个物品,在不超出经济能力、不伤害孩子健康的情况下,不妨爽快地买给孩子。

若是觉得家里同类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孩子总是索求无度,不妨摆事实讲道理地告诉孩子:“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了。”

或是给孩子设置一些小目标,比如说通过分担家务、阅读多少课外书,来通过付出来换取心爱的东西。

这个过程,如果孩子自己放弃了,那么他自己也会意识到,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喜欢;如果孩子顺利完成了目标,也一定要及时兑现给孩子的承诺,并且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除了在物质上健康地满足孩子,也要关注孩子精神上的空洞。

有些孩子为了攀比和虚荣去偷钱,有可能是结交了不太好的朋友,或者内心自卑,需要靠攀比来取得成就感。

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就通过偷拿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让父母关注到自己,这也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孩子走出自卑、被忽视的阴霾,和积极、优秀的人做朋友,让孩子先摆脱负面的环境影响,再告诉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诚信的行为规范,孩子才能听得进,改得了,做得到。

撒谎这件事,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就像成年人的世界,也难免有谎言的出现。

孩子撒谎其实是孩子认知方式发展不完善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诚实的好习惯:

首先,要重视和孩子之间信任感的建立。

平时给孩子的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尽量说到做到,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自己犯了错也不要找借口掩饰,大方地承认并改正,让孩子知道知错就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样也会减轻孩子在犯错时的心理负担。

其次,在发现孩子撒谎后,一定不要过分打骂孩子。

打骂会让孩子屈服,但不会让孩子理解,打骂会让孩子恐惧,但不会让孩子成长。

比起纠着错误不放,要关注孩子犯错背后的心理原因。

父母的耐心、宽容和讲道理,才是孩子心安的来源。

最后,别小看了那个撒谎的孩子。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撒谎也是孩子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一种表现。这一切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坎。

孩子撒谎,一半是习惯使然,一半是迫不得已,所以下次遇见孩子的谎言,别急着拆穿,也别急着指责,试着多给孩子一点解释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承认错误,坦然面对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成长的正确方式。

医务室日记十一:恐怖,大挑战


医务室日记十一、恐怖,大挑战

今天,我迎来了一个大挑战。

中午一进医务室就发现一位小同学的腿上有着一处大伤。膝盖以下的地方划了五六条血道,每条血道有十五厘米左右长,整条腿鲜血淋漓,上面还混合者黑色的泥和几颗塑胶粒(一定是操场跑道上摔的)。他的脸上挂着泪痕。我吓了一跳,这么严重的伤我可没治过,心里不免有点发虚。

这时耳边传来丁老师镇定的声音:“你过来,按我说的处理”。

“是。”我像个军人似的答应道。

“你先带他去把伤口上的泥和灰冲掉,伤口可以碰一点水,不用担心。”

我和他的陪同一边一个架着他去了卫生间。我将水龙头开到最小,把他的腿小心翼翼地架上水池,轻轻地清洗腿上的泥土和淤血。回到医务室,丁老师教我用纱布裹着药棉,卷成细条状,用双氧水浸湿中间部分,从伤口的中间往上下两个方向滚动,对伤口进行消毒……这时伤口的真实面目暴露在我们的眼前,原来只是几条0.1毫米宽的伤口。

“需不需要抹点云南白药呢?”我问丁老师。

“不用了,这种细长条的的伤还是让它透着气好。”

……

如果不是丁老师的好办法,我可能会将整瓶双氧水倒在他的腿上,再在伤口上涂满云南白药,并缠上几圈绷带。任何难题都有它的解决办法,就像每一把锁都有自己的钥匙一样。只要冷静地去寻找那把钥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那把锁。

关于孩子的内心力量来源


一个家庭教育的重要的point是:for yourself

不管吃饭、游戏、学习、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反复和孩子强调,是为你自己。

看书的乐趣在于学到了新知识,学习的乐趣在于掌握了新技能,考试成绩不是为了给父母交代,不是为了让老师去评先进,为的是证明你自己的水平和努力。

首先父母得这么想,别把孩子的得失输赢都揽到自己身上,好象孩子胜利自己就与有荣焉,孩子失利就证明自己的失败。

我们只是引导者,他们的学习、职业、人生,都是他们自己的事。

时刻记住这一点,就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一时错误、失败而气急败坏。当然孩子也相应的有担当、有主见。相应的抗压能力也会提高。

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做一切事情都是为自己,那么重要。

自己认可自己的长处、进步,那么外来压力影响很小;自己认识自己不足,那么自设目标、自定期限、自行追赶。总之都是自主的、可控的。

而反之如果让外物占据主动,做什么是为了讨别人欢心,评判自己的标准由家长、老师、社会来定,那么受到否定就太有可能了,自身完全控制不了外界的反应了。

外界有什么刺激、意外出现,比如变态的老师啦、变态的学校啦、攀比成风的环境啦,等等,我们无法控制和预防,只有强大自身,以不变应万变,最靠谱~

做什么都为了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超过谁、比上谁、取悦谁、补偿谁。。。

人生变故很多,外因各种各样,防不胜防,只有不断修炼自己、加强自身,才能百战不殆~

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都是修炼出来的。对孩子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当然是修炼的第一步。

“从自身找原因”不但是解决困难的武器,更是强大内心的盾牌。

有些孩子完全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凡事靠别人,也凡事怪别人,那么所谓的“抗压力”也就是子虚乌有。

别人对他好时,一切都好,别人对他不好,他的世界就垮塌了。

我们可以怎么做?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想到的几点是:

第一,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不引导他归咎于别人、外界,而是引导他总结反思自身哪里做的不好,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体会: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当我进步了,成长了,本来困难的事就变得简单了。只有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不但解决当前的困难,还能获得长远的好处;

第二,不避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失败和软弱,清楚地让孩子看到:谁都会遇到问题,但只要努力去解决,最终也许不一定成功,但肯定有所收获;

第三,分析外界对待孩子的态度,告诉他们未必人人喜欢你,别人对待你的态度首先决定于你所处的地位、你的能力和本领;其次取决于你对待他们的态度;只有最弱小最没本事的人,才指望着别人毫无原由地对自己好。

不怕别人不喜欢的基础是自己喜欢自己;

不怕别人给压力的基础是自己要求自己。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最重要的是时刻审视自己,时刻锤炼自己,加强内心力量。

为了自己打造更好的自己,这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提高的方法。

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家园共育《帮助孩子排解内心恐怖?》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恐怖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