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偶尔患感冒未必是坏事

03-25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宝宝偶尔患感冒未必是坏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据国外儿科权威机构的统计,一个孩子在他长大成人前,可能会患很多次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单是2岁前,大多数孩子就可能患8~10次感冒。若是上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感冒的机会还更多。

研究发现,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多与外界接触,虽然感染机会增多,但却有助于使罹患白血病的几率减少一半。如果不跟其他儿童接触,儿童免疫系统就不会得到充分发育。

这个消息,是否让你的感觉好过一些?对孩子的免疫系统来说,感冒未必是坏事。另外,你可考虑每年秋冬季节给孩子打一次流感疫苗,医学证实,这样做对一些体弱的孩子有保护作用。

典型的感冒症状

·流鼻涕,开始是清水样,后来变成浓浊的鼻涕

·打喷嚏

·轻度发烧,尤其在夜间M.yJS21.COM

·食欲下降

·咽喉肿痛,吃东西下咽困难

·咳嗽

·脾气变坏或者没精打采。

如果没有并发症,上述的症状会在3~4天内逐渐消失。感冒不是严重的疾病,一般来说,孩子感冒并不需要去医院看病。但是,感冒可以降低人的抵抗力,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后三种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你的孩子还是一个婴儿,或者感冒的症状特别严重,应及早就诊。如果婴儿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去医院:

·呼吸时伴随鼻翼张大、翕动,看上去呼吸困难

·嘴唇和指甲发青,清鼻涕变浓浊

·持续咳嗽1周

·耳部疼痛

·体温超过39℃

·昏睡或者狂躁。

预防感冒有办法

·勤洗手

饭前、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进托儿所和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洗手,严防病从口入。

·随时添减衣服

秋天慢加衣,春天慢减衣;早晚多件衣,出门进门加减衣。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孩子患感冒的机会明显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户外活动给孩子增加锻炼的机会,户外新鲜空气可减少生病的机会。

·开窗睡觉

开窗睡觉有三大好处:①保持卧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②室内的病菌等能通过空气对流及时排出;③晚间寒冷空气徐徐进入房间,可增强孩子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利于防止感冒。

·勤晒被褥

人体新陈代谢会排出不少汗水和油脂,使被褥受潮,这有利于被褥里的细菌、病毒繁殖生长。经常翻晒被褥,可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病菌杀死,去除水分湿气,这对预防感冒很有好处。

·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泡脚搓脚各5分钟。注意:泡脚时水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发红才有效。

·冷水洗脸

用手掬冷水清洗鼻孔脸部,上下按摩鼻翼两侧,反复多次,然后用干毛巾擦干。这可以增加孩子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多喝鸡汤

鸡汤富含蛋白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建议喝放入大蒜的鸡汤。

·多吃西红柿

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能帮助白血细胞增强抵抗病毒(菌)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生吃大葱

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食物拌着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开始会说谎未必是品质不好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

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其实,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待人诚实很重要。 5—7岁:逃避训斥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应试教育未必是真正的根源


我们的应试,较之英美是小巫见大巫

我总是在想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前儿子在国内读书时,我会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可是儿子在英国三年,加之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实到了高中这个阶段,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应试”氛围其实都很浓烈。

就大学录取而言,我们的所谓应试,较之英美的应试那是小巫见大巫。因为英国的好大学,学生们还要过面试这一关,绝不是一考定终身,要几考才能定终身呢。美国的大学就更不必说了,他所考核的方方面面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一味地迁怒于应试教育,未必是找到了真正的根源所在。

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儿子在北京读小学时,正是小升初竞争最惨烈的时期。我身边的家长们挖空心思地要孩子进名校。那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在我的感觉,对一部分北京家长而言,孩子未来要是不进北大、清华,就好像没考上大学一般。

曾有一度,我几乎也被裹挟其中,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坚持自己,会将孩子的未来导向哪里。但最终令我冷静下来的,是我眼前的这个孩子。我知道他的所长和不足,我没有办法牺牲他的才华,让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课本知识的学习,在无止无境的做卷子中浪费生命。放弃北大清华,又何妨?

其实,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家境条件非常好的家庭,他们完全有能力送孩子去国外接受教育,但他们说,北大清华,是积攒人脉的地方,孩子到了国外,失了人脉,是重大损失。

对此,我不以为然。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活得好抑或不好,其实是依赖自身的内在力量。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有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远远比一个貌似纷繁的外部世界更可靠。

我们是中国教育的消费

我很平常心地面对孩子的小升初和中考。我不认为我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得到真正有助于他生存的东西,我始终认为他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和做事风格。

我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心理质量。我尽可能少用老师的标准学校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更多地以我对成年人生活的思考,来衡量我孩子此时此刻的生活方式,是否有益于他的一生。

我的孩子有充沛的时间阅读,有固定的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中,还有和小伙伴交往的相对自由。我以为一个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养成这些生存习惯,远远比离开我们的视线后才开始,会更少走弯路,更接近幸福人生。

从这个角度,我思考教育的致命问题,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来确定孩子成长中的得失。中国教育,在体制问题无从撼动的前提下,家长们自救的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我们是中国教育的消费者,我们水准的提高,才是整体教育质量改善的重要前提。

太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才会更有出息!


中国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国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成绩好”、“乖”、“听话”,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听家长的话就行了;相反,调皮捣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

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

一、一味地“听话”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着父母说的做,这就是“盲从”。虽然父母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变化,如果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强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许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也就代表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二、一味地“听话”让孩子没了主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们往往对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悦,但是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

三、一味地“听话”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由于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虑,或者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父母会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也有的父母习惯用暴力来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也给孩子做了不良师范,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我们不如逆向思维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为标准,适当地“放养”孩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不仅学会听话,更要懂道理、讲道理。这时候,父母怎么改变就尤为重要了。

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着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对待,不要总摆出一副长辈架势,用长辈的威严去震慑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和张亮父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低姿态去了解他们,不随意替孩子决定事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二、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父母与孩子也是一样,双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还是不放心,可以在旁引导,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兴趣爱好。

三、允许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见解。父母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给予孩子一些建议,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能和他们愉快地沟通,然后交换想法,从而通过这种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四、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父母是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的,所以在给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生活能力。虽然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养尊处优的,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溺爱他们,要让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不仅能在生活上独立,也能在精神上独立,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气甚至欲望。

五、鼓励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家长不能因为一些未知的事情就去否定孩子的现在,要鼓励他们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因为新事物的吸引力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它们的魅力也是孩子无法阻挡的,当孩子走进大千世界,他们肯定会拥有一生难忘的体验。

一言以蔽之,太听话未必好,孩子懂道理最合适。现在“听话”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怎样让孩子懂道理、讲道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同心协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相处方式,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很长时间以来,“听话”都被当成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守规矩、顺从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而顶嘴、执拗的孩子往往被批评和惩罚。

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顺从的孩子虽然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能跟父母顶顶嘴(特别是在逆反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这些可爱往往也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备的品质。

1.更有主见,不盲从。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能意识到“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知道事情有一种以上的选择,这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这种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成为墙头草,而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

2.更独立,不依赖。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的意识。他们不喜欢被包办,喜欢自己动手,行动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不断增强。

3.更抗压,不做“玻璃娃娃”。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能够在师长面前勇于表达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更抗压、更能经受挑战。

4.更有创造力,不做复制品。多听话便少用脑,相反,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脑子,因此更具备创新能力。

5.更会表达,不做闷罐子。有些家长抱怨孩子顶起嘴来“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实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阐明自己的理由。用语言与外界世界多次沟通、反馈后,他们往往能语出惊人。

对孩子,偶尔也要狠心坚持


最近《虎妈猫爸》热播,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剧,但是从很多网友的博文中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我个人更觉得,不管是“虎妈”也好,还是“猫爸”也好,总是逃不开对孩子浓浓的爱。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父人母,更清楚的知道电视剧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的。所以,一不留神儿我就做了一次真正的“虎妈”,而我并不是特别后悔自己的这次行为,并且以为对孩子,偶尔“狠”一些并不为之过。

事情要从月初开始。上个月儿子的英语学习有所断续,而这种断续间,缺少的连贯性让他有些跟不上节奏。正是这种跟不上,儿子开始了自己兴趣的一个低谷期,并且渐渐产生了对英语的恐慌与排斥。

原来他到了时间会主动要求听英语,时不时的也会蹦出两句对话和我聊。可是最近这个月明显的到了时间就情绪低落,甚至为自己找理由和借口来逃避听英语。大部分他这样的举动都被我嘻嘻哈哈间的化解了,然后他虽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能够继续下去。这个过程中他一直间接的向我表达,他觉得现在的英语有些难,担心自己跟不上,也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了。一个简单的句子,他也说不好。所以,还是暂时放弃吧!

看着他渐渐的产生了不自信,甚至想要放弃,我有些着急,但也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中间有几次我看着他躲避的样子,也没有过于的坚持。但是没有想到正是我的这种默默放纵,让他自以为得到了可以逃避学习、可以放弃的方法,所以此举他有越演越烈之势。

直到前天晚上,他依旧采用了一哭二闹的方式来躲避,并且更加的坚定自己就是学不会了,也不会学了的念头。我有些无奈的坐在沙发上,听他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依旧没有办法跟读一句话。他自己看着时间到了,倒是自觉地要关电脑。我让他坐在我身边稍微等一会儿,他甜腻腻的直接窝到了我的怀里。

我抱了抱他,然后坚定的要求他必须把一个小节里面的6句话搞定。他的眼泪立即出来:“不,太难了,妈咪。我根本就是不会啊!”

“你不尝试怎么能够确定自己不会呢?”

“就是不会啊!”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儿子,我相信你!”

“我不相信我自己啊!”

“我相信你就够了!来吧儿子!”我伸手拉着他来到电脑边。

他开始自己的小抵触:第一招:哭闹,见到无效;第二招:发飙,见我依旧无动于衷;第三招:抽抽噎噎装可怜,半天也没有见到我的动静。他总算明白了我这次的决心。

再次通过近40分钟的抗争,他总算把第一句话断断续续的搞定了。当他脱口而出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已经清晰的看到了他眼中的快乐胜过了过去的沮丧。果然,第二句话,用了不到3分钟;第三句话,用了不到2分钟;第四句话,1分钟搞定;第五句话,听了三遍就可以跟读;第六句话,一遍搞定!

这个过程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我表面无动于衷的模样,只在他无数次要求“抱抱”的举动时紧紧的抱抱他。但是内心却一直也在煎熬,儿子的哭,儿子的闹,儿子的抵抗……最主要是当时时间越来越晚,影响到了他的休息等等。可是我当时也在想,如果我就这样放弃了或者再次的任由他去休息,那么他学习英语的信心是不是越来越受影响?他已经退缩,如果我不狠心逼他一逼,让他亲自感受到成功,他又如何能够重拾信心?

终于,在我的“狠心”坚持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我也达到了我的目的。

当天晚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多谈,只是简单的庆祝了他的最后胜利。当儿子躺在床上的时候,他还在重复晚上的英文句子。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早上送儿子上学,我问他有没有总结过,为什么第一句话用了30分钟搞不定,后面却半分钟都不到就可以完成得很好?儿子用轻松的声音回答了我两个词:认真、信心!

哈哈,我是不是也收获了意外之喜呢?

孩子读物选择:名著未必适合孩子


名著未必适合孩子 引导阅读请先读懂儿童

一位老师曾在一个小学语文教育网站上,看到其他老师在“读书会”栏目里推荐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飘》,推荐的热门书中还包括《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他坦言,这些作品虽然都是经典,但却不适合儿童阅读。

《蒲公英的种子》是收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一首诗:“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一年级学生难免会感到纳闷:既然“离开了亲爱的妈妈”,怎么还会“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呢?这首诗所表现的内涵,与一年级儿童的情感产生一些背离。

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教师纷纷提出,倡导儿童阅读,首先要解决成人世界如何引导儿童学会阅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读懂儿童,是引导儿童阅读的必要前提。

儿童找不到感兴趣的书

宝山区虎林路小学曾对二年级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的阅读量都不够大,尤其是家长,他们的阅读量比学生还少。这样,就很难形成家庭阅读的氛围。

调查发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没有时间看书”、“不爱看书”、“读书氛围不够”,是致使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比例最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培养出阅读的兴趣。

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在文学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小学生课外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很可惜,很多老师推荐的成人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纵观现有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视角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但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进入教材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也是“伟人做平常事、平凡人有了不起的壮举”之类,让孩子们觉得无法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教材中真正关注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儿童文学缺失,导致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再加上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即使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也可能会被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吴圣苓认为,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一笔终身享用的财富,目前存在的儿童阅读“成人化”倾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警觉。

不提倡儿童文学缩写本

模糊儿童认知特征、漠视儿童心理需求和任意拔高的做法,不仅不利儿童阅读,而且会减少他们正常的阅读兴致。一些专家提出,低年级儿童应该读读绘本,因为绘本是“形象”与“语言”的中间媒介。学习语言不应该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建构、生动有趣。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认为,优秀儿童文学,不应该是那些模仿儿童文学的“教材体”作品,由七千多字缩写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鸭》不是儿童文学,由一千五百字缩写成四百字的《小蝌蚪找妈妈》也不是儿童文学。他认为,缩写本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变得短、小、轻、薄,而且充满了阅读障碍,难以构成真正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语文特级教师徐根荣指出,儿童文学有着自己的写作语言和情趣,如果稍长可节选,而用武断的办法“缩写”或“改写”,容易走样。

少年报社《芝麻开门》副主编叶凤春认为,对儿童阅读而言,成人要做的一件事是,尽量用最完整、最好的儿童读物奉献给儿童,把阅读材料做地道,这样正确引导儿童阅读,才能让儿童真正培养阅读的兴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宝宝偶尔患感冒未必是坏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蚕宝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