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突然不叫人抱妈妈很迷茫

04-02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突然不叫人抱妈妈很迷茫,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我的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不让陌生人抱了,见到同龄的小孩也不肯招呼。每次见到同龄的小孩,他就躲到我背后,却又探出头来偷看,但就是无论如何不肯招呼人家,特别是小女孩。

这是怎么了?

我的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不让陌生人抱了,见到同龄的小孩也不肯招呼。每次见到同龄的小孩,他就躲到我背后,却又探出头来偷看,但就是无论如何不肯招呼人家,特别是小女孩。

这是怎么了?

宝宝突然不叫人妈妈很迷茫

象这样的孩子的表现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主要是陌生人焦虑(Stanger auxiety)造成的,即害怕陌生人。有的孩子早在七八个月就开始有这种表现了。你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晚些。另外,宝宝一岁多的时候,除了陌生人焦虑以外,又加上了陌生人疑虑(Stranger suspicion),即对陌生人的疑虑:这个生人会不会伤害我(不仅仅是怕)。到两岁以后,他建立起交往行为系统,这种陌生人疑虑才会慢慢减弱。由于孩子的气质先天禀赋、后天的环境、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的陌生人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表现和程度也都不同。性格内向的、家庭比较封闭的孩子表现较重。

由于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所以不是纠正,而是要帮助孩子过渡得更快、更好,可以从两方面来做工作:

一、家里每一个人都陪他、带他,不仅是母亲,这样就扩大了他与别人交往的经验,对减轻对陌生人的害怕和疑虑有好处。

二、如果他表现了害怕,拒绝与人交往,不要怪罪他,不要数落他,而要抱紧他,使他有安全感。

三、平时和他讲点勇敢、大方的小朋友人人都喜欢的简单的故事,虽然他不全懂,但有一点印象也好。

四、对碰到的叔叔、阿姨讲,不要马上抱他、让他叫人,让他先“熟悉”一下你,你再慢慢接近他、让他叫人,这时往往不会遭到拒绝,说不定甚至还会让这个“半熟”的人抱呢!这是减轻陌生感的办法。

五、千万不要以“不喜欢”、“不带他出去玩”作为要挟和惩罚,因为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暂时行为,不是他有什么毛病,再说也不应该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不带他出去,来伤害他的自尊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夜间突然惊醒的原因


宝宝在晚上睡眠时,出现间歇哭闹或抽泣,这就是夜啼。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如果他哭个不停,一定是不舒服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呢?

经常出现夜啼不仅会使孩子睡眠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也十分影响父母的休息。所以,防止孩子夜啼并不是小事。引起夜啼的原因很多,父母应该细心地寻找一下,如果怀疑是疾病所致,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只要找到了原因,及时加以去除,小宝贝一定会甜甜美美地入睡的。

1、缺钙

缺钙的孩子夜间往往哭闹。过去,人们由于缺乏医学知识,认为孩子夜啼,在外面贴上一张“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的字条,孩子就会好转。这种方法显然是不会有效的。缺钙的孩子除有夜啼外,还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孩子会有多汗、枕秃、方颅、囟门闭合晚、肋骨串珠等等。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让孩子多晒太阳,孩子会好的。

2、惊吓

孩子受到惊吓后,晚上常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啼哭,孩子哭的时候常常伴有恐惧表现,在生活中,不难找到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受了惊吓。解决的方法是安慰孩子,告诉孩子没什么可害怕的,并暂时不要让孩子直接接触使他害怕的物体或人,慢慢孩子会安稳入睡的。

3、患病

许多疾病,譬如感冒及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期间,孩子都会在睡后哭闹。一些慢性疾病,如贫血、结核等,也会使孩子因为难受而在睡中哭闹。此外,孩子鼻子不通气、患了蛲虫病等,也常常使孩子夜间啼哭。由于疾病引起的,只要治好了原发病,孩子就会安然入睡。

4、衣被因素

孩子盖得太厚,会使孩子因热而烦躁,出现啼哭;被子盖得太少,冷的刺激也会使孩子啼哭。褥子铺得不平,小衣服过紧或衣服的系带硌了孩子,会使孩子哭闹。此外,还应该查查床上有什么东西硌着或扎着孩子,只要找到原因,孩子感到舒服了,啼哭就会停止

5、饥饿

比较定时的哭闹同孩子饥饿有关。母乳喂养者,母亲不必拘泥喂奶的间隔时间,当孩子饿时就让孩子吃,孩子吃奶中睡着了,可以弹弹孩子的小脚心让孩子吃饱再睡。人工喂养的孩子,应考虑适当增加喂奶量,并查一下奶的质量,是否加水过多等。

6、憋尿

大一些的孩子经训练,已知控制小便,但在夜里他还不会自己起来尿尿,有时孩子会说尿尿,但很多时间,孩子是用哭来表示自己要尿尿的。父母只要摸到这个规律,为孩子把过尿后,孩子便会继续入睡。如果父母不明白孩子哭的含意,孩子就可能尿床。

7、昼夜颠倒

有些孩子白天睡得多,夜里便精神十足,当父母因疲倦不理他时,孩子就会用哭抗议。纠正的方法是白天减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多逗孩子,晚上孩子睡眠会有所改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生活有了规律,就会白天兴奋晚上安眠的。

8、需要爱抚

有些孩子哭闹是在撒娇,他是想用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让父母抱抱自己或给予爱抚。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是工作过忙,照顾孩子时间少,或片面强调了对孩子的“自立”培养,使孩子出现“皮肤饥饿”。只要父母给孩子多一些爱抚,孩子的需满足了,就不再哭闹了。

注意事项

对于总是夜啼的孩子,父母为其按摩,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方法为:家长用大拇指从孩子的拇指指尖处沿拇指外侧推向孩子的掌根处,做50至100次;由无名指指尖沿掌面推向掌根处,做50至100次;沿前臂掌面正中,从腕关节推向肘关节,20至30次;从腕关节沿前臂大拇指掌侧面向肘关节推30次,掐掐孩子手掌面与腕的横纹中点;掐掐孩子手指尖的十宣穴;揉孩子头顶百会穴20至50次;自下而上为孩子捏脊3遍。

宝宝不肯叫人原因在于依赖心理


导读: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身边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假如父母本身极少跟朋友来往,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呢?要想孩子性格开朗,家长和别人的交往也要多些。

“寒假期间,带着读初中的孩子走亲访友,本想让他锻炼一下交往能力。但家里来了客人,让他说句”阿姨好“,他都不肯张口。”2月1日,家住常青花园的邓女士反映:孩子“认生”的表现让她感到尴尬,更担心他以后不会与人交往,该怎么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春节拜年这样的社交活动中,许多孩子十分“认生”。

对于做客、迎客,他们往往选择回避,而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则显得有些无奈。“其实,善于交往的家长,孩子的交际能力多半不会太差。”昨日,单洞新村小学校长刘胜介绍,他认识一些家长,不善于与人交流,出来散步也不理其他人。与大人一样,家里的小孩跟别人的小孩也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出来总是自己玩,比较内向。

刘胜认为,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身边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假如父母本身极少跟朋友来往,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呢?要想孩子性格开朗,家长和别人的交往也要多些。

“拜年时,有一些家长”代劳“,让孩子缺乏锻炼机会。”昨日,黄陂街小学副校长王红说,春节期间,家长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或亲戚,家长往往会抢先一步催促孩子:“这是刘叔叔,问刘叔叔好”。这种情形多了,小孩会感到难堪并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有大人来安排,自己只是按家长的要求来做,当然就无需思考。

“家长应注意避免这种”代劳“方式,向熟人或亲戚问好,最好都让孩子自己去做。”王红建议:春节拜年时,还要注意关照一下孩子的情绪,可以聊与他有关的话题,也可以让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孩子才不会觉得无聊。此外,也可以让孩子展示一下他平时的学习成果,比如唱唱歌、讲讲故事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父母抱新生宝宝的5大技巧


不要竖着抱宝宝

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宝宝要横抱,不宜竖抱。

多与宝宝交流

父母要同宝宝说话、唱歌,用眼睛温柔地注视宝宝,轻轻地抚摸宝宝,与宝宝有身体的接触。这种感情交流,可以使宝宝的视野更开阔,受周围环境的刺激更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精神发育以及身体生长都有着极大的好处。贴身抚抱宝宝是亲子交往建立感情的第一步,对宝宝身心发育十分重要。

抱新生宝宝方法要正确

当你要抱起宝宝时,可先用眼神或说话声音逗引,使他注意,一边逗引,一边伸手将他慢慢抱起。抱新生宝宝有两种方法:

腕抱法:是指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脖子、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让宝宝紧贴妈妈的左胸

抱宝宝时,应将他的头部放在妈妈的左侧,并有意让宝宝的耳朵贴近父母的心跳处,让他能听到心跳的节律。国外曾有人做过实验:当宝宝哭吵时,父母抱起他们,一组宝宝抱在怀里,父母用手轻轻地拍他们;另一组宝宝倾听父母的心跳,结果发现后一组宝宝比前一组宝宝更易安静下来。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听惯了母亲的心跳,出生后让他再听到这样熟悉的声音便产生一种亲切感,很容易适应这种情境,而使情绪平静下来。

宝宝啼哭未必是坏事

如果无异常现象,新生宝宝的啼哭是对身体有益的,是新生宝宝运动的一种方式,所以不要一听到新生宝宝哭就抱起来或喂奶。父母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啼哭规律,正确判断宝宝啼哭的原因,给予适当的应对。宝宝一哭就抱在怀里,尚未出月子的宝宝会养成非抱不睡、一着床就醒就哭的坏习惯。其实躺在大人的手上睡觉,对宝宝脊柱的正常发育是不利的。良好的睡眠习惯应该从新生儿起就培养,用摇篮、或摇晃着、哼着曲子催宝宝入睡,都是不良的睡眠习惯。

入园,宝宝很焦虑


科学育儿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离开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家人和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是正常的。他们有哪些表现?家长该怎么办呢?

其实焦虑表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说明孩子能够对环境的变化有所反应,能够辨识、感知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对陌生、危险环境的应急防御。

由于气质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宝宝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成长痛”。孩子们的“痛”都有哪些表现呢?

哭闹: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宝宝的哭闹不是分分钟不停止的,而是很有规律的。

1.分时段哭闹。一般孩子入园时会大哭大闹一阵,家长走了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又如,有的宝宝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活动前后哭闹,显然在家中这些事情都由家长照顾, 他们自己不会或者不习惯做这些事情,加上陌生环境和老师、同伴的压力,因此焦虑哭闹。

2.分时期哭闹。入园前三天,孩子会搂着家长脖子不撒手哭闹,被老师抱过来之后继续哭闹。几天之后,宝宝就会哭着主动放开家长,一边投进老师怀中,一边嘴里念叨着“妈妈早点来接我”。这时孩子已经知道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一周或两周左右),孩子会抹着眼泪,拉着家长的手走进教室。尽管还抹着眼泪,但是已经不用爸爸妈妈抱着来了,哭着也能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夜惊:有些宝宝入园后会出现夜惊的现象,睡着睡着就会撒“癔症”哭闹不止,嘴里还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妈妈”…… 半夜爸爸妈妈听到这样的声音是最让人揪心的。

不言语:原本爱说爱笑活泼的宝宝,入园后忽然沉默不语,回家后不愿意和家长说话,像变了人似的。

发脾气:有的宝宝入园初期非常任性爱发脾气,因

为一点小事或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很难安抚。

黏人:有的宝宝本来和谁都能玩,可自从入园之后,在园里黏着一个老师,有的二胎宝宝黏着一个稍微大点的伙伴;在家里又开始黏着那位最亲近的人,离开一会都不行。

睡觉困难:有的孩子中午睡觉需要有人陪着或拍一拍,刚入园由于不熟悉环境等因素,因此拒绝在幼儿园睡觉,或者上床了睡不着。

以上反应比较常见,但个别孩子会出现以下反应。

忍住不哭:哭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绪宣泄。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被教导“爱哭的孩子不好”,当看到其他孩子哭时会撇嘴或眼含泪花,但就是忍着不哭,让老师们看着很心疼,巴不得孩子哭出来,那也是一种释放。

等待或念叨:有的孩子站门口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连进来吃饭都不愿意;有的孩子不让关门,一关门就不安或哭闹;有的嘴里常常念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中午不睡觉:有的孩子没有其他焦虑表现,但就是不在幼儿园睡午觉。

需要注意的是,分离焦虑表现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差别;祖辈带的和父母自己带的也差别不大。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更快,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分离焦虑更严重。

阶梯式循序渐进入园的,比那种一刀切入园的孩子更少焦虑。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需要家长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

宝宝“反抗期”家长引导很关键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恼。

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邹小兵表示,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

对此,邹小兵教授说,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岁-17岁

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所谓“自我同一感”,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的例子,他的自我同一感也非常有利于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是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例三:小C,本身成绩也还好,同学关系各方面也不错,但是总是自信心不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别人。

分析:这个孩子也属于缺乏“自我同一感”的类型,极度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的价值,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消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第二反抗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对他的一辈子都是非常有利的。

妈妈的迷茫:“抢跑族”破灭了我的教育理想


新学期伊始,读者张女士打来咨询电话。女儿琪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张女士却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三年级刚开学,孩子班里的同学们都纷纷报英语班、大作文班。这种知识类的培训班,孩子们少则上了一两个,多则三四个。大家都报,闺女不报,她会不会落后于同学们呢?我的内心隐隐不安。作为80后这一代家长,我自认为比较用心,也加入了一些亲子教育类的群。群里的家长都很有一套育儿方法,他们的孩子都各有所长,比如小小年纪就有作文得奖出书的。我感觉有一些压力,目前没看出我的孩子哪里有特别的才能。我担心孩子以后成了一群大树中间的一株小草,他如何能吸收到阳光雨露呢?有时,我真想退出育儿群,真想不过多与其他家长沟通,就按自己的思路来,让孩子慢慢成长。不报知识方面的课外班,多给她玩耍的时间。但这似乎也不可取。在这个快时代,感觉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这位80后妈妈的心声,也是许多家长的困惑。教育孩子,该何去何从?父母为何如此纠结怕落下是一种心理需求特邀观察员:张丽(北京闻心斋心理工作室)首先,是什么原因使家长们趋之若鹜报各种训练班补习班而唯恐自家孩儿落下?为什么要尽可能和其他人保持一致甚至还要争取领先?那是人们渴望获得安全及尊严的心理需要。许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快乐成长很重要,但在教育主流观念下,更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班集体、学校及社会保持优越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发展前景。这也正是家长陷入困惑迷茫的原因。我们无法逃离社会大背景,所以在教育上也必须考虑到大背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对待训练班补习班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做出规划,引导鼓励孩子主动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并承诺坚持的科目。这样既满足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愿望,也达成了让孩子成为阳光雨露下一棵大树的期待。总之把课外学习班当成协助培育孩子的工具,善用它,让孩子从中获益。择“群”而居特邀观察员:郑懿(亲子教育专家,著有《家长手册:幼小衔接,你准备好了吗》)非常理解这位家长的焦虑,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之激烈已经远远大于我们小时候。育儿真的是在“拼爹拼妈”,这里拼的不是金钱地位和权力,真的是拼家长们的智慧。许多父母为了多学习加入各种育儿群体。育儿群会分几类,比如关注升学的,英语学习的,亲子育儿的。作为家长要有清晰的意识,每个群都有自己明显的趋向。对于一些升学类的群,关注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升学动态、相关政策,及时把握外界动向,为自己孩子的学习调整方向。因为这类群本身就是应试类的导向,所以家长要有思想准备,不要因为“牛孩”晒的成绩,而让自己受影响。对于提升育儿水平的群,一定要慎重挑选。现在很多群,集结一些所谓的专家,轮流做线上课程,但真正的目的是商业行为。关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实是家长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简单快捷的方法不信也罢。总之,积极学习是正确的,选择慎重也是需要的,育儿学习没有捷径。学习类课外班报不报一切从孩子出发特邀观察员:岳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我周围的80后父母,其中不少受过点诸如“自由放养”一类理念的熏陶,每谈及对孩子的期望,总能很潇洒地来一句:“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渐渐地,父母们听到的都是:老同学的孩子得了征文大赛二等奖、咱班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报了英语班,一来二去,他们曾经的潇洒劲儿烟消云散,这班是报还是不报?其实,只要拿出“一切从孩子出发”这条标准量一量。如果孩子在学业上确实有困难,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推给课外辅导班,而是要发现问题出在哪儿: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孩子的课内外活动安排得太多,使孩子无力应付。找出问题之后再对症下药,争取与孩子、老师合力解决。如果孩子学业表现不错,那么报不报班还是要看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有精力,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同时辅以父母的观察,避免孩子仅仅一时心血来潮或是跟风报班的情况。父母还要帮助孩子综合分析已有的和拟新增的各项课内外活动,确保孩子健康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社会实践,比单纯知识学习更重要特邀观察员:郑丹娜(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中三年级。小学四年级时,我第一次给孩子报了奥数班。我发现每一节课几乎都是讲公式,再做题练习。这种模式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对孩子思维水平提升和学习兴趣激发并没有好处。于是,第二个学期便取消了这个奥数班。我个人认为,把小学生送去上学习类的课外班不如亲子共读一本好书,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陪伴孩子走进博物馆,拓宽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样的童年是美好的,孩子的心性是健康的。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高考改革的深水区,更注重孩子的综合性学习、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创新能力。这一转型正在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影响到学校、社会、家庭。但是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不在于一朝一夕,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时节,正如一篇文章所写:小学关注习惯和兴趣,中学关注学习品质,大学关注学习成绩。所以,即便时代的节奏很急,但是我们仍需保持冷静,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有目标,有思考,有定立,是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修炼的本领。学习之外,更需要注重什么因材施教,给孩子广泛意义上的学习特邀观察员:赵澜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困惑来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外在评价之间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和大家一样,在思考后,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内心强大之后不会再有困惑。首先,因材施教,不盲目攀比。因材施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生是长跑。孩童时代需要为孩子能够长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基础。这个基础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当我们困惑时,需要时时反问自己:我究竟要把孩子引向何方,是为自己的面子,还是为孩子长远的发展与幸福。其次,因孩子的特长、兴趣而学习,学中玩儿,玩儿中学。学习是个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学习文化知识,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任何的活动、玩耍都是学习。玩耍也不是简单的玩儿,比如体育运动中,学习的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毅力的培养;比如旅行,学习如何规划形成、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比如下棋,学习的是如何独立思考、运筹帷幄等等。我会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当然,任何学习是艰苦的过程,父母要帮助孩子坚持,坚持就是成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孩子没有欠缺,没有必要因为攀比而去提前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和写作。需要孩子多读课外书,到外面走一走,多一些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长远来看,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更重要特邀观察员:罗红燕(北京171中学副校长)以往我们总强调注重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最新的理论表明,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包括感恩心、耐挫力,非智力因素的行为规范等等。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很多,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孩子才能全面成长。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原来比较关注孩子理科学习,学数学物理等知识,但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文科素养特别重要,包括他的阅读量、摄取量、表达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这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是孩子以后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两条线,齐头并进。我们学校对孩子的评价标准是,与自己比进步就好。正确引导孩子,只要家长没有攀比之心,孩子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宝宝突然不叫人抱妈妈很迷茫》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走出迷茫的中学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