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怕黑,该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 04-07

两岁的小孩儿不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他们不会明白,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并不会在黑暗中滋生出来。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象出一些怪物,或者又大又凶的狗藏在黑暗的地方了。即使你开灯让她看了没有东西,她仍然认为有可怕的东西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就是她白天最喜欢的动物玩具,在夜里也可能变成了怪物。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

孩子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幻的困惑。就像他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前夜悄悄送给他礼物一样,他也同样相信会有怪物藏在他的床底下。而且,3到4岁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将有一个飞跃性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危险更敏感。到了5、6岁的时候,他才会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到那时,他对黑暗的恐惧也将逐渐消失了。

另外,与日俱增的自立感同样使他们对外界更敏感。当小孩子从父母身边走开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世界竟然这么大,自己却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慢慢地,他们的态度就会有180度的大转弯儿,从原来的我是大孩子了到现在的别离开我,我害怕。

这些办法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克服怕黑的心理:

1、交流。鼓励你的孩子说出他害怕什么。有的父母会认为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东西,会使他们更加害怕,因而索性避而不谈。其实,让孩子发觉他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并且一五一十地告诉你,这是克服怕黑心理的第一步。

2、认同他的恐惧。好好与你的孩子谈一谈。和孩子们谈论他所害怕的东西的时候,父母该如何说,说什么这都是很棘手的事情。通常父母会试图对孩子的恐惧开个玩笑,或者表现出把这不当一回事,因为父母知道这些确实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也许父母会说: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吓着了?!没什么可怕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怪物。

3、给予支持和鼓励。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够自立的时候,你肯定会感到很高兴。同样,当你的孩子觉察到自己能够自立的时候,他也会兴奋不已。但是,当他有害怕的感觉的时候,他还是非常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的,这对他很重要。

4、允许他对恐惧的“痴迷”。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源于自身的动力去克服他的恐惧。他们也许会不断谈论他们害怕的事物,也许一遍又一遍地问一些问题,也许让父母重复讲同一个恐怖故事,还可能把他们害怕的事物融入他们的游戏当中。通常这种痴迷是孩子们本能地自我抵御恐惧和克服恐惧的一个方式。

孩子们可能关注一件可怕的事情几个星期,有时会几个月。如果几个月后,你孩子的恐惧心态没有任何改善,或者更加严重了,那么你就要寻求专业人事的帮助了,可以让他们直接与你的孩子接触,或者只是与你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便你去帮助你的孩子。

5、帮助他学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克服恐惧心理固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你孩子的这种经历,能够使他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将使他终身受益。

你可以教他探究他的恐惧,学会面对他的恐惧,并且最终找到一个能够使他感到安全的解决办法。探究的意思是,他会询问其他人,或者自己在房间四处查看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可怕的东西。面对是指他能够自然地从黑处到亮处,从亮处到黑处,没有任何心理阴影,比如,你可以和他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让他自己用毯子先把头蒙起来,然后再露出来。

寻求解决办法是说找到一个使他认为安全的做法,比如,在房间里安一个灯光比较暗的夜灯或者小台灯,也可以让他抱着心爱的小熊使他有一种安全感。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孩子也想办法,献计献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害怕使他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但是想办法解决它,就能够使他重新又得到他失去的那些力量和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宝宝爱粘妈妈该如何办?


我的孩子19个月大,已经会50个左右的词汇和一些简单的词句表达。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着,只好一路带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我再悄悄溜走,也听不到他哭。可是,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边走边不停地叫妈妈,我就想是否这样的告别方式让他觉得有种不安全感,害怕妈妈随时都会消失?这两天,我改变了方式,每次都主动对他说明妈妈要上班去了,让他跟妈妈说再见,这样他便会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让走,我很矛盾,因为等孩子两岁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不如现在就训练起来,请问这样做对吗?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回答

如何处理宝宝爱粘妈妈?

首先宝宝在这个年龄出现爱粘大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也比较常见。在1-2岁这个阶段,宝宝对亲近的人的依恋比较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探索周围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等到宝宝两岁以后,逐渐能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就像您所说的那样,如果突然偷偷离开宝宝,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会害怕妈妈突然离开他,因而对您的依恋就更强了。每天上班前,告诉宝宝“妈妈上班去了,等到几点钟,妈妈就回来了,宝宝乖乖在家,等妈妈回来陪宝宝玩。”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必须去上班,过一段时间妈妈肯定会回来。另外,应该有人来照看并陪宝宝玩,让他感觉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一样安全、快乐。

宝宝犯错误该如何批评?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宝宝烦躁不安如何缓解?


哭闹的游戏

研究发现宝宝在下午四点至六点是特别烦躁而且喜欢哭闹的,对于宝宝特别是新生婴儿来说究竟为什么这几个小时这么难过呢?其实如同大人一样,工作了一天到了快下班的时候是最累的。

同时这个时候还是宝宝最紧张的时候,因为研究发现这个时候宝宝的体温会到达高峰,通常会令宝宝觉得更加累,所以这时候的宝宝已经是筋疲力尽。

宝宝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更帮不上什么忙。在出生三个月内,他们的脑部还不能调节控制他们的行为,所以一旦他们觉得烦躁的话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平静的状态。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新生宝宝的睡眠循环周期还没有完全建立,体内只能分泌少量称作褪黑激素的化学物质,这也意味着宝宝还不能分清楚究竟是白天还是黑夜,而且又不能一次多睡几个小时,所以这时候的宝宝会十分疲劳。

而到宝宝4-6月大的时候,他们似乎会变回平静一些,因为这时候他们的脑部和睡眠周期慢慢开始建立。而宝宝6-7月大的时候,很可能又会恢复午后不安的症状,因为这时候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都很好奇,所以他们可能会不想睡午觉以致特别疲劳。

简单缓解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有助于缓解宝宝烦躁的情绪的简单方法:

使用襁褓

在宝宝四个月大之前,将宝宝包在襁褓中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平复下来,这时因为襁褓能够给到他们一种可以被包裹在妈妈子宫里面的感觉。同时被襁褓包着也可以制止宝宝的动作以防他们胡乱拍打伤及自己。

调整时间表

如果你的宝宝在下午四点左右这个时间里持续烦躁的话,你可以调整一下他的作息表让他在下午晚点的时候再醒来,或者增加一次小睡的爱拍。同时宝宝也可能因为饿了才如此烦躁,所以你可以在他醒来后给他喂奶或者零食。

不要忽视其他的帮助

你可以通过把宝宝放在摇篮里面摇动或者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放松宝宝的神经,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他的不安情绪。

到外面走走

你可能会担心宝宝出门之后会继续吵闹,但不用担心,新的声音和景象除了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让他安静下来,同时倒外面散散步还可以缓解你的情绪。

如何让宝宝见陌生人不怕生 


出生三四个月的孩子,是不认生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去和他玩,他都不会拒绝,可以玩得很高兴。当然,他只要见了妈妈,或是听见了妈妈的声音,他也会转头去找妈妈,而放弃陌生人。

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害怕生人了。原来和他玩过的同一位客人,自以为已经是“老朋友”了,一进门就很亲热地去抱起宝宝,还面带笑容地问他:“还认得我吗?”客人没有料到,宝宝先是凝神用眼睛盯住客人,过了一会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看来,宝宝并不记得这位“老朋友”,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宝宝开始认生了。

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6个月左右孩子出现依恋,他就是不肯离开妈妈,或主要照顾他的人。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孩子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宝宝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密切,时间久了,宝宝也就认识这位陌生人了。

一岁多的孩子,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以内,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别人玩一会儿,会看看妈妈,只要能看见妈妈,他就放心了。他有时也会跑到妈妈身边,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这个年龄的宝宝,他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妈妈或其他亲人陪同,他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害怕情绪。以后,他可以渐渐地离开妈妈或亲人。因此,万万不可以突然地把宝宝交给陌生人。教孩子认识陌生人,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让他有一个从亲人到陌生人的交往过程。

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使宝宝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当宝宝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人曾经给他打过针,使他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

对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切忌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如在家里家长经常对孩子讲“外面有坏人,会把你抱走”之类的话,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那是三四岁以后的事了。

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比较不怕生,也会和陌生人交往。独门独户里的宝宝,如果经常跟着妈妈去串门,或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陌生人,那么也会得到锻炼。两三岁后,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他们也会喜欢和别人交往,包括和陌生人交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