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孤独症儿童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处理以及语言沟通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以至于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但是作为孩子的训练者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是一切教育和训练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做好孩子的情绪调整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日常的教育训练中孩子的情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需求未被满足
由于孤独症孩子在表达和交往上存在着障碍,致使许多涉及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不能被别人了解而未被满足,因此孩子对大人会以情绪作为一种警示和发泄。
第二,被要求做不愿做的事情
许多孤独症孩子都比较“懒”,他们习惯沉溺于自己的活动和“游戏”中,当他们被别人强行的从自己的世界拉出来还要被迫或被要挟着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们除了发脾气别无选择。
第三,身体疾病
有的孤独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脑部机能障碍(如脑波异常等),脑波异常可能会使他们莫名其妙地打头或者哭闹等等,也可能因为其他病变(如:牙痛、感冒、头痛、肚子痛等等)无法表达而导致情绪的发生。
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处理的主要对策有:
第一,仔细观察现象,准确分析原因。
致使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很复杂,找准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二,内因决定作用,外因指导内因。
由于语言交往障碍,许多孩子不能正确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因此教会孩子运用适合其自身能力的正确的表达方式,为孩子和他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对于许多孩子情绪的调整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及时调整情绪,适当宣泄情绪。
孩子有了情趣时,大人要做的是及时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切忌让孩子在心里积压太多的负面情绪,时间久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此外还可以帮助孩子适当的宣泄情绪,例如多带孩子去做他喜欢的运动,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做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稳定孤独症儿童情绪的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中有部分儿童情绪波动大,难自控,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这与其大脑调控能力差,不善于理解和适应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训练中可采取以下做法:
1、 变换情景法:若儿童情绪不好是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见到某人或某物,或者改变了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导致的,则可以采用脱离成绩情景或在原情景加入喜欢因素的变换法。如放一些它最爱听的音乐,看表演(若知道他喜欢哪个电视节目可事先录好)等,用此方法使之尽快摆脱不良体验。
2、外力辅助调控法:当儿童情绪不稳定时,训练人员可一边用柔和的语言安慰,一边轻微地晃动其身体的一部分或把他的头搂入怀中(不宜抱起,只轻轻拢过来即可),对情绪激动的 儿童则采用让其被动做出较强烈的动作,如快速转动身体、手臂,推其快走等使其致意从原情绪状态中分散出来。按外力动作辅助调控--语言提示--取消提示、指导调控的步骤来训练。
3、预告法:若要改变环境或到一个新环境去学习,则要采用预先提高少量新环境情况、尽量减少可能的干扰源的做法使儿童有个准备,并在进入新环境前先停留一下,观察熟悉一下四周,使其情绪保持稳定后再由熟悉的人陪同进入,一个全新环境对儿童影响会很大,应该有熟悉的人在场指引。
4、适当发泄法:给予适当的发泄方法,对以哭闹为主的应使之一次性哭够或认识到哭闹是没有用的,如在哭闹中加入动作限制,使哭闹伴随着不良体验,或采用束缚法,抱紧他的头或夹紧腿,或不能离开椅子到处走,总之是让其发泄但又体会到发泄中有不舒服感,不想再采取哭闹方式发泄了。
5、及时肯定,捕捉时机:儿童在发泄过程中若出现正当的情绪状态,如哭一会儿就不哭了或不在地上打滚了,则马上提供奖励物质或满足他的一项要求;但若他坚持原来要求,如要坐在地上而不坐在椅子上,则仍不给奖励,只是呈现不给予,直至儿童完全符合要求为止。
6、事后继续教育法:在儿童情绪稳定后,对能理解语言的儿童可重新引其进入原场合或原刺激情景,以培养其适应和调控能力。这时先口头提示:“能未经允许拿商店或别人的食物吗?”
7、耐力训练:忍耐、等待、有序等方面的训练应随时贯穿训练中,如其越急着吃饭而不想洗手,就越不让他吃饭,而先洗手。如果此时儿童闹情绪则不予理睬,更不能满足,直至他按指令去洗手。完成指令后必须给予儿童表扬。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
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
●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
●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
●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宝宝挖掘潜能,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识别孤独症便显得十分重要。
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宝宝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宝宝和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妈咪可据此推断宝宝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一旦发现宝宝表现异常,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尽快实施早期干预。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孤独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3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言语及沟通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在宝宝听懂话之前,就已经懂得用声音、动作、表情等来与人沟通,比如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宝宝高兴了,会咯咯地乐。长期与宝宝相处的妈妈就可以根据这些差别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宝宝再大些就能听懂不少话,并且开始咿呀学语。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
描述2
正常宝宝:两三岁的宝宝已经会说不少话,而且懂得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以前没听过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
孤独症宝宝:宝宝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对别人的问话常常没有回应。即便会说话,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却常常说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话,比如背诵电视广告等等。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对他所说话语的真正含义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他们常常用词不当,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句子,语言生涩呆板,很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性质,让人不知所云。
在儿童心理门诊,常遇见孤独症的孩子被家长误以为是多动症前来咨询。孤独症的孩子可以出现一些类似多动的行为,但和多动症却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常起病于3岁以前,主要临床表现为:
一、社会交际障碍:这些儿童突出表现为对父母无感情,当父母离去时无依恋的情感,父母回来无愉快的表示,把他抱起时身体不知贴近人,受到伤害也不知向父母寻求安慰;他们非常孤独,不会与小朋友交往,不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常常独自一个人玩耍。
二、言语发展障碍:有的儿童表现为沉默少语,喜欢用手势或叫喊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常常自顾自地说话,不管对方听不听、回答不回答;他们常常用词不当,以致使人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不会用你我他等代词。
三、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这种儿童常墨守成规,反对对生活习惯作任何变动;他们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游戏不感兴趣,而对一些不是玩具的东西例如锅盖、热水瓶、电插头、车轮、砖头、光滑的墙面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经常来回踱步、转圈、反复蹦跳、摇摆头部,甚至有自伤行为,如以头撞墙、咬手等。
这些儿童多有智力低下,但有的在某些方面却具有特殊的能力,如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日期等有超常的记忆,很快即能掌握电子琴、钢琴弹奏等。
他们在体格发育方面一般都正常,常规的体格检查也不会发现异常的体征,因此这些孩子常不会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以致得不到早期发现和鉴别。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脑损伤等引起的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家系中有同样疾病、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迟缓及精神病者比一般人群发病率要高。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靠特殊培训教育,且愈早发现,愈早干预训练,效果愈好。近年南京、长沙、北京等地均成立了孤独儿童训练中心,将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训练,或有专职的心理医生定期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警惕儿童“吃出来”的孤独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观察记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